阿阇世王授决经

作者:法炬
《阿阇世王授决经》是西晋法炬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阇世王与一位贫穷老母的故事。王为佛点灯供奉,虽有护看,却常灭;而老母的灯光明亮,连神通第一的目连也无法扑灭。佛为老母授记,她三十劫后将成佛,而王则因心态问题未能获得授记。在臣子祇婆的指点下,阿阇世王虔诚修行,最终获得佛的显现,得以八万劫后成佛。此经强调诚信重于功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多种译本被历史大藏经收录,包括敦煌遗书。

正文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国耆阇崛山中。时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已讫佛还祇洹。王与祇婆议曰:今日请佛。佛饭已竟更复所宜。祇婆言:惟多然灯也。於是王乃敕具百斛麻油膏。从宫门至祇洹精舍。时有贫穷老母。常有至心欲供养佛而无资财。见王作此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两钱。以至麻油家买膏。膏主曰:母人大贫穷。乞得两钱何不买食。以自连继用此膏为。母曰:我闻佛生难值百劫一遇。我幸逢佛世而无供养。今日见王作大功德。巍巍无量激起我意。虽实贫穷故欲然一灯为後世根本者也。於是膏主知其至意。与两钱膏应得二合。特益三合凡得五合。母则往当佛前然之。心计此膏不足半夕。乃自誓言:若我後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作礼而去。王所然灯或灭或尽。虽有人侍恒不周匝。老母所然一灯光明特朗。殊胜诸灯通夕不灭。膏又不尽至明朝旦。母复来前头面作礼叉手卻住。

佛告目连。天今已晓可灭诸灯。目连承教以次灭诸灯。灯皆已灭。惟此母一灯三灭不灭。便举袈裟以扇之灯光益明。乃以威神引随蓝风以次吹灯。老母灯更盛猛。乃上照梵天。傍照三千世界悉见其光。佛告目连。止止。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毁灭。此母宿命供养百八十亿佛已,从前佛受决。务以经法教授开化人民。未暇修檀。故今贫穷无有财宝。卻後三十劫。功德成满当得作佛。号曰须弥灯光如来至真。世界无有日月。人民身中皆有大光。宫室众宝光明相照如忉利天上。老母闻决欢喜。即时轻举身昇虚空。去地百八十丈。来下头面作礼而去。王闻之。问祇婆曰:我作功德巍巍如此。而佛不与我决。此母然一灯便受决何以尔也。祇婆曰:王所作虽多心不专一。不如此母注心於佛也。乃更往请。佛宿敕诸园监。各令晨采好华。早送入宫至中。佛便晨出祇洹徐徐缓行。随道为人民说法。投日中至宫。有一园监持华適出园巷。正与佛会於大道之衢。闻佛说经一心欢喜。即以所持华悉散佛上。花皆住於空中当佛头上。佛即授决曰:汝已供养九十亿佛。卻後百四十劫汝当为佛。号曰觉华如来。其人欢喜。即时轻举身昇虚空。来下作礼毕。即更自念。我王为人性大严急。故宿敕我斋戒将华当以供佛。而我悉自以上佛。空手而往必当杀我。便径归家置空华箱於户外。入告妇言:我朝来未食。王今当杀我急为具食。妇闻大惶懅曰:王何故相杀。便为妇本末说之。妇即出。至窖下具食。天帝释便以天华满空箱中。妇持食还。见户外箱中华满如故光色非凡。即以告夫。夫出户视。知是天花心大欢喜。止不复食便持华入。王適出迎佛。道与王相逢。王见华大好世间希有。即问监曰:我园中大有此好华乃尔。而汝前後不送上。汝罪应死宁知之不。监曰:大王园中无有此华。臣朝早将园华道路逢佛。不胜欢喜。尽以上佛。即授与我决。知当杀故过家索食。比其顷出视空箱中。复见此华。必是天华非园所有。今我生既卑贱。为王守园。拘制县官不得行道。一已授决。正尔而死。必生天上。十方佛前无所拘制。可得恣意行道。王若相杀我无所在也。王闻授决。便生惭怖。肃然毛竖。即起作礼。长跪忏悔。佛至宫饭食已讫。咒愿而去。王复问祇婆曰:我前请佛而老母受决。今日设福而园监受决。我独何故初无所获。心甚於悒。当复宜作何等功德耶。祇婆曰:王虽频日设福。但用国藏之财。使人民之力。心或贡高意或瞋恚。故未得决。今宜割损身中自供之具,并脱璎珞七宝珠环以作宝华。当与夫人太子并力合掌。自就功勤一心上佛。佛照王至诚必得决也。於是王减彻厨膳昼夜斋戒。脱身上诸宝。合聚诸师曰前作华。王及夫人太子皆自著手。至九十日所作悉成。敕外驾当往上佛。傍臣白言:闻佛前到鸠夷那竭国。已般泥洹也。王闻心大悲号。涕泪哽咽曰:我故至心手作此华。佛虽般泥洹。我故当赍诣耆阇崛山。以上佛坐处展驰我意也。祇婆曰:佛者无身亦无泥洹。亦不常住无灭无在。惟至心者为得见佛。佛虽在世间无至心者为不见佛。大王至诚乃尔。佛虽般泥洹往必见佛。便至耆阇崛山中。见佛且悲且喜。垂泪而进。头面作礼以七宝华前散佛上。华皆住空中化成宝盖正当佛上。佛便授与王决曰:卻後八万劫劫名喜观。王当为佛。佛号净其所部如来。刹土名华王。时人民寿四十小劫。阿阇世王太子。名旃陀和利时年八岁。见父授决甚大欢喜。即脱身上众宝以散佛上曰:愿净其所部作佛时。我作金轮圣王得供养佛。佛般泥洹後我当承续为佛。其所散宝化为交露帐正覆佛上。佛言:必如汝愿。王为佛时必当作金轮圣王。寿终便上生兜率天上。寿尽便下作佛。在药王刹土教授。佛号栴檀。人民寿命国土所有。皆如净其所部。佛时授决適竟王及旃陀和利。前为佛作礼便?然不见佛所在。

法炬的其他作品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法炬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是西晋法炬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摩竭国王阿阇世因杀父王而对五逆罪的疑惑。调达尊者为他解惑,指出真正的因果关系,强调每个人只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阿阇世王犯下重罪,但调达告诉他,未来会历经多生,最终将成就辟支佛,名为无秽。经文强调信念和行为的重要性,传递出只要有善根,最终皆可超越恶果,实现解脱的深刻思想。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法炬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是西晋沙门法炬的译作,讲述了一位比丘因与长者妇女嬉戏而遭恶名,陷入自杀的困境。在极度痛苦中,他受到一位天神化身长者女的开导,明白了面对世俗恶名的重要性。天神以偈语教诲比丘,强调应以忍耐来面对外界的非议,不应自我伤害,更不应因他言而动摇内心的决心。最终,比丘悟道,专心修行,断除烦恼,达至阿罗汉的境地。此经文深刻反映出出家修行者应有的心性与对恶声的处理智慧。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
法炬
《除忧患经》是由法炬所译,是一段关于波斯匿王面对其母太后逝世时的思考与佛陀的教导。故事发生在舍卫城,波斯匿王在悲痛中向世尊请教如何面对生死无常。佛陀教导他认识老、病、死及离别的恐惧,提醒他应广泛修习无常观、断除一切欲爱,而不是依赖外在之物赎命。在此过程中,波斯匿王感受到心理的烦恼得到释放,最终心生欢喜,坚定地遵循世尊的教诲,展现了佛法对心理治愈的力量。
顶生王故事经
法炬
《顶生王故事经》由西晋三藏法炬翻译,讲述了一位名叫顶生的大王,他以法治国,施行仁政,产生了丰硕的民众和富饶的国土。顶生王渴望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与权力,却逐渐陷入贪欲无止境的迷思。尽管他的国土雨下七宝,人民生活丰裕,但最终他意识到五欲的无常与困扰。故事通过顶生王的经历,反映出对贪欲的警示,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的重要性,引导读者避免沉迷于物质世界,寻找真正的满足。
法海经
法炬
《法海经》由西晋沙门法炬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大比丘众在瞻波国集会时的教导和交流。故事围绕佛陀为何不在众僧面前说戒展开,强调了僧众的清净性及戒行的重要性。比丘目连在观察中发现比丘中有不净者,提出清理众席,使得佛陀终于能够传授戒律。之后,佛陀告知比丘们,未来的戒律应由他们自我践行,强调僧法的八德,指引弟子们追求清净与和谐。该经文突出戒律的重要性和僧众的自律意识,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
法护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是由法护所译的一部经典,描述了佛陀在罗阅祇与比丘们讲法的场景。其中,王女阿术达以无愁的态度质疑对比丘的不敬,展现了对菩萨道的深刻思考。她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大乘法的理解,认为菩萨应具备大悲大慈,帮助众生超脱苦难,而非拘泥于对自身名位的执着。故事探讨了智慧、慈悲与众生平等的法理,传达了菩萨摩诃萨的崇高理想。通过诸般辩论和信念的表述,展现了菩萨应超越表象的局限,归依于内在的法性。
佛说阿难四事经
支谦
《佛说阿难四事经》由支谦翻译,传达了佛教的重要教义。佛陀在世时,阿难询问人们该如何获得福德与度解。佛陀指出,四个关键行为可带来福德:以慈心抚育众生、施予穷困者、恻隐杀生行为,以及供养清净高士。通过慈悲与行善,信众可以获得与供养佛身无异的功德。佛陀强调,即便他离世,经典仍在,与随时实践的信徒同行,大家应当传承这一智慧,让更多人受益。在纷扰的世间,坚守慈心和奉行佛法至关重要。
放牛经
鸠摩罗什
《放牛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源于佛教教义,讲述了比丘们应遵循的十一法则,以确保修行的有效性。比丘如同放牛儿,若不知如何养护牛,终将无法使牛滋息。同理,比丘若不懂这十一法则,难以成就沙门之道。具体法则包括了解色相、护眼耳根、择行正道、敬重长老等,强调内观与自律的重要性。掌握这些要素,能为修行种下法律根,为未来的成长与觉悟提供滋养,最终通向解脱与悟道。
得无垢女经
般若流支
《得无垢女经》由般若流支翻译,记录了舍婆提城的比丘们与诸大菩萨们的法会。故事围绕得无垢女展开,她来自王族,自幼亲近佛法,得以拥有超凡智慧。经文通过她与智慧者的问答,探讨了菩萨行的重要性及其修行的深远意义。得无垢女提出的问题引发诸大菩萨和声闻的大讨论,展现了追求智慧与觉悟的道路。最终,佛陀应女愿而教导四法,强调慈心、诚实、善行的重要性,鼓励众生追随佛法,成就无上菩提。该经文深刻而富有启发性,是佛教智慧的重要传播。
大乘伽耶山顶经
菩提流志
《大乘伽耶山顶经》由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在伽耶城山顶与大比丘及菩萨的对话,探讨菩提心的本质及修行之道。经中强调,菩提超越三界,虽名相纷纭,但实际无形无相。众菩萨应发心于无所趣,即能接近菩提。进一步解读菩萨的行、智、观以及调伏,明确了修行的路径和目标。同时,佛陀赞证文殊菩萨的教导,显示出其深邃的智慧和慈悲。全经旨在引导修行者认识真理,通过实践获得解脱,最终实现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