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作者:法炬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是西晋法炬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摩竭国王阿阇世因杀父王而对五逆罪的疑惑。调达尊者为他解惑,指出真正的因果关系,强调每个人只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阿阇世王犯下重罪,但调达告诉他,未来会历经多生,最终将成就辟支佛,名为无秽。经文强调信念和行为的重要性,传递出只要有善根,最终皆可超越恶果,实现解脱的深刻思想。

正文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罗阅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提婆达兜。诣阿阇世王所。到已即就座坐。时王阿阇世。即从坐起。头面礼调达足。还就座坐。时王阿阇世。白调达言:我曾闻尊者调达。彼沙门瞿昙。常作是语。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於如来所。如是五不救罪。若有男女施行此事者,必入地狱不疑。我今调达。躬杀父王。我亦当入地狱耶。时调达告阿阇世王。大王勿怀恐惧。为有何殃。为有何咎。谁为殃而受报。谁作殃当受其果。然大王亦不为恶逆。所作恶者,自当受报。时众多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时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闻王阿阇世语调达言:尊者调达。我闻沙门瞿昙。作是说言:有五不救罪。若有男女。施行此五事者,必入地狱不疑。我无辜躬杀父王。我当入地狱中耶。时调达报言:勿惧大王。谁作殃殃由何生。谁作恶後受报。王亦不作殃。所作殃者,自当受报。时众多比丘。从罗阅城乞食已,食後收摄衣钵。以尼师坛著肩上。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便说阿阇世王所共论议。具向世尊说。时世尊便说此偈。

愚者知是处,言殃谓无报。我今观当来,受报有定处。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彼摩竭国阿阇世王。虽杀父王。亦当不久。来至我所。当有等信於我所。命终之後。当堕地狱如拍鞠。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从彼泥犁命终。当生何处。世尊告曰:从彼泥犁命终。当生四天王处。比丘白言:从彼命终。当生何处。世尊告曰:比丘。从彼命终。当生三十三天。比丘白言:从三十三天命终。当生何处。世尊告曰:比丘。从三十三天命终。当生炎天上。比丘白言:世尊,从彼命终。当生何处。世尊告曰:从炎天上命终。当生兜术天。比丘白言:世尊,从兜术天命终。当生何处。世尊告曰:从兜术天命终。当生化自在天。比丘白言:从化自在天命终。当生何处。世尊告曰:比丘。从化自在天命终。当生他化自在天。比丘白言:世尊,从他化自在天命终。当生何处。世尊告曰:比丘。从他化自在天命终。当生化自在天。生兜术天炎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复当来生人间。比丘白言:世尊,从此命终。当生何处。世尊告曰:比丘。摩竭国王阿阇世。二十劫中。不趣三恶道。流转天人间。最後受身。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当成辟支佛。名无秽。比丘白言:甚奇甚特。世尊作如是殃罪。受是快乐。成辟支佛。名曰无秽。世尊告曰:摩竭国王阿阇世。发意成就。众善普至。比丘堪任发意成就得拔济地狱。若发意不成就者,因缘成就。虽未生地狱。犹可设方便不至地狱。比丘白言:若彼人二事俱成就者,彼当生何处。世尊告曰:彼二事成就。当生二处。云何为二。生天人间。比丘白言:彼发意成就。因缘不成就者,此二事有何差别。世尊告曰:比丘。发意成就。因缘不成就。此是濡根。发意不成就。因缘成就。比丘此是利根。比丘白言:钝根利根。有何差别。世尊告曰:钝根者,比丘所为不进。利根者,比丘聪明黠慧比丘白言:此二有何差别。当还何业。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智慧世为上,当至安隐处。诸能知等业,断彼生有死。

是谓比丘有是差别。是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已,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三匝便退而去。是时彼比丘。即其日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诣彼摩竭王宫门外。时王阿阇世。遥见彼比丘来。见已便敕守门人。云何守门人。我先已敕。释种比丘。勿放入此。除尊者调达。时彼守门人。执彼比丘手。驱出门外。时彼比丘举右手。语摩竭国王言:我是大王大善知识。是安隐处。无有众恼。时王报言:云何比丘。而观何义。作是说言:我是大王善知识是安隐处。时彼比丘。告王阿阇世言:世尊说王作是言:摩竭国王。虽杀父王。彼作恶命终已,当生地狱如拍鞠从彼命终。当生四天王宫。从彼命终。当生三十三天。从彼命终。当生炎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从彼命终。复当生化自在天兜术天炎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宫。复当生此间受人形。如是大王。二十劫中。不趣三恶道。流转人间。最後受人身。当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名曰无秽。所以然者,如是大王。当得是无根之信。时彼比丘。说是语已,便退而去。时王阿阇世。闻彼比丘所说,亦不欢喜。复不瞋恚。亦不受彼所说,便告耆域王子曰:耆域。沙门来至我所。而作是言:彼如来至真等正觉见授决。杀父王而作是恶逆。命终後当生地狱如拍鞠。从彼命终。当生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从彼命终。复当生化自在天兜术天炎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宫。从彼命终。当生人间。最後受人身。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名曰无秽。汝往耆域彼沙门瞿昙所。审有是语不。对曰如是,大王。时耆域王子。受摩竭国王教。便出罗阅祇城。诣灵鹫山。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耆域王子。从摩竭国王所说言教。尽向如来说。世尊告曰:如是耆域。佛世尊言无有二。所说随事。所以然者,耆域。彼王阿阇世。当成无根信。耆域。诸有男女。彼一切亦当有是趣而无有异。时耆域王子。从如来受是教已,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诣摩竭国王所。到已便语王阿阇世言:彼如来至真等正觉。实有是语。所以然者,诸有得无根信者,而无有异。愿王当诣彼如来至真等正觉所。时王报言:耆域。我闻彼沙门瞿昙。有是咒术。能降伏人民。使外道异学无不受其教。是故我不堪任往见沙门瞿昙。且住耆域。我当观察。彼沙门瞿昙。为有一切智不。设当有一切智者,然後我当往见彼沙门瞿昙。时耆域王子。从摩竭国王。闻是语出罗阅城。诣灵鹫山。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义白世尊言:时世尊告曰:耆域摩竭国王。不久当来至我所。当成无根信。设我取泥洹日後。当供养我舍利。耆域王子。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时世尊,与耆域王子。说微妙法。令发欢喜。时耆域王子。从如来闻此深法。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三匝。便退而去。时耆域王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炬的其他作品

阿阇世王授决经
法炬
《阿阇世王授决经》是西晋法炬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阇世王与一位贫穷老母的故事。王为佛点灯供奉,虽有护看,却常灭;而老母的灯光明亮,连神通第一的目连也无法扑灭。佛为老母授记,她三十劫后将成佛,而王则因心态问题未能获得授记。在臣子祇婆的指点下,阿阇世王虔诚修行,最终获得佛的显现,得以八万劫后成佛。此经强调诚信重于功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多种译本被历史大藏经收录,包括敦煌遗书。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法炬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是西晋沙门法炬的译作,讲述了一位比丘因与长者妇女嬉戏而遭恶名,陷入自杀的困境。在极度痛苦中,他受到一位天神化身长者女的开导,明白了面对世俗恶名的重要性。天神以偈语教诲比丘,强调应以忍耐来面对外界的非议,不应自我伤害,更不应因他言而动摇内心的决心。最终,比丘悟道,专心修行,断除烦恼,达至阿罗汉的境地。此经文深刻反映出出家修行者应有的心性与对恶声的处理智慧。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
法炬
《除忧患经》是由法炬所译,是一段关于波斯匿王面对其母太后逝世时的思考与佛陀的教导。故事发生在舍卫城,波斯匿王在悲痛中向世尊请教如何面对生死无常。佛陀教导他认识老、病、死及离别的恐惧,提醒他应广泛修习无常观、断除一切欲爱,而不是依赖外在之物赎命。在此过程中,波斯匿王感受到心理的烦恼得到释放,最终心生欢喜,坚定地遵循世尊的教诲,展现了佛法对心理治愈的力量。
顶生王故事经
法炬
《顶生王故事经》由西晋三藏法炬翻译,讲述了一位名叫顶生的大王,他以法治国,施行仁政,产生了丰硕的民众和富饶的国土。顶生王渴望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与权力,却逐渐陷入贪欲无止境的迷思。尽管他的国土雨下七宝,人民生活丰裕,但最终他意识到五欲的无常与困扰。故事通过顶生王的经历,反映出对贪欲的警示,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的重要性,引导读者避免沉迷于物质世界,寻找真正的满足。
法海经
法炬
《法海经》由西晋沙门法炬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大比丘众在瞻波国集会时的教导和交流。故事围绕佛陀为何不在众僧面前说戒展开,强调了僧众的清净性及戒行的重要性。比丘目连在观察中发现比丘中有不净者,提出清理众席,使得佛陀终于能够传授戒律。之后,佛陀告知比丘们,未来的戒律应由他们自我践行,强调僧法的八德,指引弟子们追求清净与和谐。该经文突出戒律的重要性和僧众的自律意识,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辩意长者子经
法场
《辩意长者子经》是后魏沙门法场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故事发生在舍卫国,讲述了辩意长者子向佛陀请教众生因缘的五事法则,以解释人们如何在轮回中生于天、人、地狱、饿鬼与畜生等不同境界。佛陀分别阐述了生天、做人、堕落、尊贵与卑贱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善行与恶行。经典强调了心念与行为对人生际遇的深远影响,并鼓励人们播撒善念,行持慈悲,以获得长久的福报和智慧。此经对于信仰修持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义净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是由大唐三藏法师义净所译,书中佛陀揭示了八种无暇修习圣行的困境。佛陀强调,在这个世界中,众生常因各种苦难而无法接触到佛法。从地狱受苦的灵魂到受恶报而失去感官的生灵,皆难得闻法。有幸生于有暇之处者,应珍惜此生,勤修善法,避免堕入无暇的轮回。理解无暇与有暇的深刻教义,将助于众生超越痛苦,最终实现涅槃。本文旨在唤醒人们关注修行与内心善法的重要性。
握奇经
风后
《握奇经》又称《握机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主旨在于八阵布列。相传其文由黄帝之臣风后所撰,后经姜尚引申及汉武帝丞相公孙弘解读而成。书中描述了八阵的形成与运用,分为四正和四奇,大将负责调动兵力以实现对敌方的战术应变。阵法灵活多变,结合天气、地势及兵力,强调先发制人与游军的配合。《握奇经》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现存多版本,成为研究古代军事战略的重要典籍之一。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佚名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是由佚名所作,蕴含深刻的佛理与智慧,描述了诸佛的境界及其教化众生的无量法门。文本中佛陀的慈悲与智慧,透过六万二千比丘及大菩萨的教化传递,展现了涅槃与解脱的奥义。经文中提到众生在佛前所见的种种不同,这反映出佛法的无量无边、慈悲普及。此经引导修行者通过信仰与实践,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达到与佛同体的境界。其深邃的理义及生动的比喻,值得广大信众深入诵读与反思。
本相猗致经
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