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正行经

作者:安世高
《阿含正行经》是後汉时期安世高所译的一部佛教经典。经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中,阐述了人心的本质及其影响。佛陀告诫比丘们要警惕心中五贼(色、痛痒、思想、生死和识),并强调要端正内心以求解脱。经文深入探讨了生死轮回、因果法则以及修行的重要性,建议施行善行并持守五戒。通过反观自身与外界,修正内心的杂念,佛陀引导众生认识到真正的解脱之道,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正文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言:我为汝说经。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语深说度世之道。正心为本听我言:使後世传行之。诸比丘叉手受教。佛言:人身中有五贼。牵人入恶道。何等五贼。一者色。二者痛痒。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识。是五者人所常念。佛言:人常为目所欺。为耳所欺。为鼻所欺。为口所欺。为身所欺目但能见不能闻。耳但能闻不能见。鼻但能知香。不能闻。口但能知味。不能知香。身体但能知寒温。不能知味。是五者,皆属心心为本。佛言:诸比丘欲求道者,当端汝心。从痴但堕十二因缘。便有生死。何等十二。一者本为痴。二者行。三者识。四者字。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爱。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施行善者,复得为人。施行恶者,死入地狱饿鬼畜生中。佛坐思念。人痴故有生死。何等为痴。本从痴中来今生为人。复痴心不解目不开。不知死当所趣向。见佛不问。见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不信道德。见父母不敬。不念世间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剧。是名为痴故有生死。不止生死。如呼吸间。脆不过於人命。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识去心去意去。是三者,常相追逐。施行恶者,死入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施行善者,亦有三相追逐。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堕是五道中者,皆坐心不端故。佛告诸比丘,皆端汝心。端汝目。端汝耳。端汝鼻。端汝口。端汝身。端汝意。身体当断於土。魂神当不复入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视人家有恶子。为吏所取。皆坐心不端故。人身有百字。如车有百字。人多贪好怒。不思惟身中事。死入泥犁中。悔无所复及。佛言:我身弃国。损遮迦越王。忧断生死。欲度世间人使得泥洹道,第一精进者,即得阿罗汉道,第二精进者,自致阿那含道,第三精进者,得斯陀含道,第四精进者,得须陀洹道。虽不能大精进者,当持五戒。一不杀。二不盗。三不两舌。四不淫逸。五不饮酒。佛言:人坐起常当思念是四事。何等四。一者自观身。观他人身。二者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三者自观意观他人意。四者自观法。观他人法。内复欲乱者,心小自端视身体。饱亦极。饥亦极。住亦极。坐亦极。行亦极。寒亦极。热亦极。卧亦极。卧欲来时。当自惊起坐。坐不端者,当起立。立不端者,当经行。心傥不端者,当自正。譬如国王将兵出斗。健者在前。既在前鄙复卻適欲卻著後人。沙门既弃家。去妻子。除须发。作沙门。虽一世苦。後长得解脱。已得道者,内独欢喜。视妻如视姊弟。视子如知识。无贪爱之心。常慈哀。十方诸天人民。泥犁饿鬼畜生。蜎飞蠕动之类。皆使富贵安隐度脱得泥洹之道。见地虫当以慈心伤哀之。知生不复痴能有是意。常念师事佛。如人念父母。如狱中有死罪囚。有贤者往请囚。囚黠慧常念贤者恩。比丘以得道。常念佛如是,念经如人念饭食。

佛言:诸比丘,转相承事。如弟事兄。中有痴者,当问慧者,展转相教。问慧者,如冥中有灯火。无得阴构作恶。无得诤讼。见金银当如视土。无得妄证人入罪法。无得传人恶言:转相斗语言:无得中伤人意。不闻莫言闻。不见莫言见。行道常当低头视地。虫无得蹈杀。无得自贪人妇女。无得形相人妇女。坐自思惟。去贪爱之心。乃得为道耳。佛言:欲求道者,当於空闲处坐。自呼吸其喘息。知息短长。息不报形体皆极。闭气不息。形体亦极。分别自思惟。形体谁作者,心当观外。亦当观内。自思惟欢然。与人有异心。当是时不用天下珍宝。心稍欲随正道。意复欲小动者,当摄止即还守。意即为还。譬如人有镜。不明不见形。磨去其垢。即自见形。人已去贪淫瞋恚愚痴。譬如磨镜。谛思惟天下。皆无有坚固。亦无有常。佛告诸比丘,持心当如四方石。石在中庭。雨堕亦不能坏。日炙亦不能消。风吹亦不能起。持心当如石。

佛告诸比丘,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去。不相顾望。前者亦不顾後。後者亦不顾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来一念去。如草木前後不相顾望。於天上天下无所复乐。寄居天地间。弃身不复生。道成乃知师恩。见师者即承事。不见师即思念其教诫。如人念父母。意定乃能有一心。便有哀天下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坐自笑我已脱身於天下及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饿鬼道。四者畜生道。五者泥犁道。得阿罗汉者,欲飞行变化即能。身中出水火即能。出无间入无孔亦能。离世间苦取泥洹道亦能佛告诸比丘,道不可不作。经不可不读。佛说经已,五百沙门皆得阿罗汉。诸沙门皆起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

安世高的其他作品

佛说八大人觉经
安世高
《八大人觉经》由安世高所译,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经典。经文阐述了八种觉悟,帮助弟子们认识世间无常、五阴无我等真理,培养出离生死的决心。通过觉察欲望的痛苦、珍惜知足、努力精进、增长智慧和行善布施,修行者能够超越烦恼,培养慈悲心。每一种觉悟对修行者而言,都是通往涅槃与解脱的指引。同时,诵念此经文能消除罪障,助力快速成就菩提,达到长久的快乐与内心的宁静。这部经文不仅引导个人修行,也传递了关怀众生的理念。
阿难同学经
安世高
《阿难同学经》由后汉时期的安世高所译,讲述了尊者阿难与比丘掘多之间的法义交流。掘多因不乐于修梵行,向阿难倾诉,阿难则向佛陀请求教导。佛陀以比喻阐述了出家修行的重要性,警示掘多远离尘俗及女性带来的种种烦恼。在获得佛陀开示后,掘多顿悟,剃发出家,最终成就阿罗汉,并平静地般涅槃。佛陀也赞美阿难对掘多的帮助,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早日解脱的机缘。此经文揭示了修行者的道路及如法的力量。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
安世高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是由东汉时期的安息三藏安世高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本文描述了佛陀与文殊菩萨之间的深刻对话,探讨三昧的奥秘,及法身的本质。在与比丘们的交流中,佛陀阐述了宝积三昧的意义,强调法身的无所生灭,以及信念与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文殊的提问与理解,经典深刻揭示了空性及无我,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觉悟,最终引导众生通往涅槃之路。这部经典不仅富含哲理,更为修行者指明了方向。
本相猗致经
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安世高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是由后汉三藏安世高所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那邠邸长者的七个儿子不信佛法、持续作恶的故事。为了引导他们归命佛陀及受五戒,长者以金钱激励他们,最终七子在得到富贵后选择悔改。佛陀随后为他们开示法义,使其彻底解脱,断除烦恼,获得了福德与智慧。这部经典强调了善行的价值和通过信仰与修行获得解脱的重要性,反映了佛教对人生观和道德的深远影响。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阿阇世王授决经
法炬
《阿阇世王授决经》是西晋法炬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阇世王与一位贫穷老母的故事。王为佛点灯供奉,虽有护看,却常灭;而老母的灯光明亮,连神通第一的目连也无法扑灭。佛为老母授记,她三十劫后将成佛,而王则因心态问题未能获得授记。在臣子祇婆的指点下,阿阇世王虔诚修行,最终获得佛的显现,得以八万劫后成佛。此经强调诚信重于功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多种译本被历史大藏经收录,包括敦煌遗书。
大乘顶王经
月婆首那
《大乘顶王经》由月婆首那译,是一部深奥的佛教经典,主要描述了佛陀在毗舍离城的教导以及善思惟童子的悟道过程。经中通过童子与佛的对话,探讨了诸法的本质、无自性以及涅槃的真谛,强调菩萨应怀有慈悲心行于世,远离恐惧与攀缘的心态。经典以华丽的比喻与诗歌表达佛法的微妙,启发众生对法义的理解与悟道的追求,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智慧,鼓励信众信受、奉行,以达成无上菩提境界。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玄奘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受诏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时的教导与允诺。佛陀慈悲告诫阿难,尽管他将离世,但无上法将持续存在千年,逐渐隐没并为众生带来利益。经文详细描述了佛教在未来几个世纪的力量变化,强调信仰的坚固与衰退,及弟子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修行状态。同时,预示着未来尚有法师与善男子的重要角色,将共同护持佛法,造福有情世界。这部经文对于理解佛教的教义流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爱道般泥洹经
白法祖
《大爱道般泥洹经》是西晋沙门白法祖的译作,记录了佛陀在堕舍利国的教诲。故事围绕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及五百比丘尼,他们因不忍见佛陀般泥洹而强烈希望追随佛陀的脚步,最终选择舍弃寿命以求解脱。佛陀通过阿难对话,引导世人理解因缘法则,感恩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并讲述一切恩爱终将别离的智慧。这部经文展现了修行者对佛法无尽的敬仰和对生死轮回的深入思考。
禅行法想经
安世高
《禅行法想经》由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祇树给予比丘们的教导。佛陀强调,通过深入思维死亡和身心的无常,人人都能进行精进修行。他提到,领悟世间万物皆不可得、苦无常的道理,是修行者的必经之路。诸比丘被告知,这些思维不应被视为愚痴,反而是通向涅槃的重要步骤。通过念及身与死、污秽、痛苦等种种想法,修行者能够领悟并亲近佛教真谛。布满惧怕的世界,激励人们向内探寻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