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具德经

作者:法贤
《阿罗汉具德经》由法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对围绕弟子们的教诲。经中详细赞颂了诸多大声闻的修行德行,包括憍陈如、舍利弗、阿难等人,强调他们的智慧、辩才、持律及慈悲。佛陀赞扬声闻的精进与清净,指出他们在顿悟、神通及布施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这些教诲不仅展示了声闻的榜样力量,更引导众生在修行中常行善法,持戒修德,最终达到解脱与平等的境界。此经文是寻求内心安宁及成长的信仰指南。

正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之内。敷座而坐。有诸刍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围绕世尊,默然合掌听佛所说尔时世尊告诸刍。我今称赞诸大声闻。能於佛法清净修持。而於自果皆具己德。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次第宣说诸刍。我弟子中有大声闻。弃舍王位久为出家。最初悟道梵行第一。憍陈如刍是。

复有声闻少贪常喜持头陀行。大迦叶刍是。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刍是。复有声闻修持精进具大神通。目乾连刍是。复有声闻有所观瞩得大天眼。阿你噜駄刍是。

复有声闻具足定慧多闻第一。阿难刍是。复有声闻善解轨仪能持律藏。优波离刍是。复有声闻於大众中能说妙法。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刍是。

复有声闻坐卧等物悉皆具足。捺罗<摩余>(切身)末罗子刍是。复有声闻说法之音如师子吼。宾度罗拔啰堕舍刍是。复有声闻善解经律而能论义。迦旃延刍是。

复有声闻能於佛法信解第一。末哩刍是。复有声闻修持得果光显氏族。迦留陀夷刍是。复有声闻有所演说具大妙音。跋捺哩哥刍是。复有声闻善解美语而能谈论。童子迦叶刍是。

复有声闻四威仪中具大精进。率噜酤胝嚩蹉刍是。复有声闻於一切处能具速通。嚩哩呬哥刍是。复有声闻善能进趣悟道得果。唧哩野哥刍是。

复有声闻能具火界神通修伽陀刍是。复有声闻舍於上族而乐出家。贤刍是。复有声闻释氏王族而舍出家。优楼频螺迦叶刍是。复有声闻於灵塔处而先受请。布兰那刍是。

复有声闻随所敷演而有大智。俱絺罗刍是。复有声闻威仪端谨身貌圆满。乌波细那末梨子刍是。复有声闻唯於佛法解义第一。半讬迦刍是。

复有声闻於四谛理能断疑惑。大半讬迦刍是。复有声闻言直无隐警诫诸刍。劫宾那刍是。复有声闻常行警诫诸刍尼。难那哥刍是。复有声闻人多归仰恒得财利。细嚩罗刍是。

复有声闻诸根隐密人所莫测。难努刍是。复有声闻善持戒律清净无缺。罗睺罗刍是。复有声闻於所受身少病少恼。未酤罗刍是。复有声闻常行布施而能不灭解空第一须菩提刍是。

复有声闻於一切时而能少语。昂誐帝哩野刍是。复有声闻於宿命智具足。获得所有往昔种。种之事悉能解说。输毗多刍是。复有声闻能修净行善住山岩。护国刍是。

复有声闻坐卧等物悉皆具足。憍梵波提刍是。复有声闻於进趣中而能得定。哩嚩多刍是。复有声闻修行能断已生烦恼。那罗陀刍是。复有声闻而能止息未生烦恼。弥企哥刍是。

复有声闻常具慈行。梨婆多刍是。复有声闻能於苦中善行悲行。毕陵伽婆蹉刍是。复有声闻具大舍行。婆那梨刍是。复有声闻具大舍力。得胜刍是。

复有声闻於善恶法悉能了达。羯诺迦嚩蹉刍是。复有声闻於世贪欲悉能速断。难陀刍是。复有声闻於所瞋恚便能速除。弥?尔罗刍是。复有声闻能修胜果速断我慢。摩那嚩刍是。

复有声闻於愚痴法而能速断。婆啰堕惹摩那嚩刍是。复有声闻清净修持善解因果。摩那嚩刍是。复有声闻能修圣果具大利根盎堀摩罗刍是。

复有声闻三业调顺诸根柔软。萨哩波那娑刍是。复有声闻於微妙义善能咨问。摩喝枳刍是。

复有声闻有所言论具大辩才。啰陀刍是复有声闻以甚深义能问於母。羯罗波刍是。复有声闻善闲法义结集伽陀。嚩儗舍刍是。复有声闻所出语言悉皆真实。尾舍珂半左梨子刍是。

复有声闻以清净心常乐求法。达哩弥哥刍是。复有声闻修欢喜行具忍辱力。布兰苾刍是。复有声闻自内观法善达本心。野输那刍是。复有声闻於世法中善解占相。蜜哩誐尸啰刍是。

复有声闻以殊胜心善解妙法。达磨哥刍是。复有声闻於欲自在善了去来。补特伽罗刍是。复有声闻於一切时而能善语。波摩那刍是。复有声闻方便善巧能敷妙法。达哩弥罗刍是。

复有声闻得妙法义能次第说。誐嚩捺多刍是。复有声闻於一切时说法无倦。割闭怛计刍是。复有声闻恒肃容仪常怀欢喜。无能胜刍是。复有声闻常具多喜。正觉刍是。

复有声闻唯於智慧而得解脱。善生刍是。复有声闻而能获得定慧解脱。嚩涩波刍是。复有声闻能断其贪。昝(惹敢切)谟哥刍是。复有声闻具善解脱。吠啰吒星贺刍是。

复有声闻清净修持知已信解。叉摩哥刍是。复有声闻於世间中最得殊胜。摩呬哥刍是。复有声闻智解高深能破外论。最胜刍是。复有声闻能具正见善破魔军。尔讫啰咩?尔刍是。

复有声闻能於智慧善破愚迷。惹伽迦叶刍是。复有声闻常行平等。仆虞哥刍是。复有声闻修清净智渐渐少尘。率噜酤胝羯兰苾刍是。复有声闻於进趣中具大清净。乌怛噜刍是。

复有声闻身貌无缺诸根圆满。昂儗卢刍是。复有声闻而於修持善解空法。仙授刍是。复有声闻於空法中深生信解。尊那刍是。复有声闻於自果中唯具神通。摩贺哥刍是。

复有声闻善能观於八解脱义。信重刍是。复有声闻於威仪中乐妙色衣。谟贺啰惹刍是。复有声闻广谈妙理具大眷属。散惹曳刍是。复有声闻定慧具足恒受人天供养。善现刍是。

复有声闻发心出家乐修圣行。毗舍罗刍是。复有声闻因遇苦缘而乃出家。没粗驰哥婆啰特惹刍是。复有声闻厌离轮回而求出家。逊那哩哥帝哩野酤刍是。

复有声闻悟世不坚深生厌离。逊那哩哥婆啰特惹刍是。复有声闻默然止息容仪端谨。萨呬瑟努哥刍是。复有声闻清净修持性淳少辩。乌波祢那刍是。

复有声闻恒独进修具寂静行。难祢哥刍是。复有声闻善於定慧得大解脱。颈必罗刍是。复有声闻於愚迷者能令清净。龙护刍是。复有声闻能修净行最後出家。须跋陀罗刍是。

尔时世尊复说颂曰:梵行少贪欲,智慧与神通。天眼及多闻,清净能持律。坐卧等安乐,具师子吼音。

信解与甚深,善分别经律。光显於氏族,具大微妙声。精进力难思,善巧能谈论。有大速通力,灵塔先受请。

直言无隐行,警诫於僧尼。能隐密诸根,恒持清净戒。於身少病恼,常行於布施。少语恒默然,具足宿命智。

坐卧具丰足,常乐住山岩。已生烦恼断,未生令止息。恒入三摩地,大慈及利益。过失悉能除,悲心息苦轮。

常行善恶法,速除我慢相。能断贪瞋痴,诸根利清净。善解因果法,能问甚深理。柔软一切根,具足大辩才。

问母甚深义,能宣真实语。善结集伽陀,忍辱力能坚。常乐甚深法,具足忍辱力。善达於本心,占相悉能知。

具忍辱欢喜,所欲常自在。深入妙法门,善以慧解心。广宣微妙法,说法依次第。无倦广敷宣,欢喜及多喜。

证得慧解脱,得定慧解脱。贪欲永已除,深得解脱门。了知自信解,世间得最胜。能破外论师,善开发愚迷。

能破诸魔军,出家舍苦恼。清净智少尘,圆满具诸根。解空无二法具得神通力。善观八解脱,受乐妙色衣。

有大亲眷属,受人天供养。信心而出家,常行平等行。厌世乐出家,深厌轮回苦。恒行寂静心,具少分辩才。

止息默然住,解脱行能深。清净愚迷者,具如是功德。故名阿罗汉。尔时世尊说是颂已,复告诸刍曰:於此众。

中而有十大声闻。我今称说汝应善听。所谓憍陈如刍。迦旃延刍。富楼那刍。薄拘罗刍。离婆多刍。盎堀摩罗刍。耶输那刍。苏惹多刍。酤胝羯兰苾刍。

吠舍罗刍。如是十大声闻。於此众中而为上首尔时世尊复告诸刍曰:我今称赞诸大声闻刍尼。亦於自果而修己德。於我刍尼中有大声闻刍尼。弃於王族久为出家。清净威仪常修梵行。摩诃波阇波提刍尼是。少贪知足行头陀行。钵吒左啰刍尼是。智慧深广有大辩才。善相刍尼是。能行善行威德无过。莲花色刍尼是。於所修持善得天眼。苏摩刍尼是。修闻思慧获大多闻。输婆羯哩摩啰女刍尼是。善能持律轨范亏讫哩舍刍尼是。能於妙法善巧敷宣。施法刍尼是。恒以慈心宣扬妙法。释女达磨刍尼是。精修圣因光显族氏。大白刍尼是。志求大果信心出家。室珂罗哥长者母刍尼是。宿植良因具大福德。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刍尼是。恒慕修持具大精进。螺髻刍尼是。而於自果能具速通。贤刍尼是。智慧甚深善解经律。妙颈刍尼是。如是诸刍尼。於大众中而为上首。

尔时世尊复告诸刍曰:汝等谛听。我今称说乌波萨哥。於信心中亦修己行。所谓初发信心归依三宝。布萨乌波萨哥。跋梨乌波萨哥是。住乌噜尾螺。具足能行清净戒法。那酤罗父乌波萨哥是。住於婆儗数。而於众僧常行布施。给孤独长者是。住於舍卫城。曩修圣因具大福德。善授长者是。住於舍卫城。於众僧中常施饮食。最首长者是。住於广严城。恒於佛法僧中而能种种布施。同生长者是。住於王舍城。恒为病苦者而施於汤药。大名长者是。住迦毗罗城。能於信心中常行慈悲行。蜜茶哥长者是。住於大贤城。能以四摄法善化众会。心贺悉多哥长者,及阿吒嚩哥是。同住於大野。从初发信心而能具大智。乌波离长者是。住那烂陀城。能於众会中谈论师子吼。勇猛长者是。住於王舍城。善有大智慧能破外论师。讷哩目珂栗蹉尾长者是。住於广严城。恒於大众中广说微妙法。唧怛噜长者是。住苏波罗哥城。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都舍卫城。於信心中利根第一。哥路王弟是。住於舍卫城。而於信心中能具大智慧。仙授乌波萨哥是。住於舍卫城。於信心中能持梵行。布啰乌波萨哥是。住於舍卫城。珍宝具足库藏丰盈。广聚人民多闻第一。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是。都於王舍城。常於三宝发菩提心。而於世间多饶其子。?尔嚩哥长者是。住於王舍城。信心精进能具速通。无畏王子是。住於王舍城。已断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是。都於王舍城。如是乌波萨哥。於大众中而为上首。

尔时世尊复告诸刍。汝等善听。我今称说乌波萨吉。於信心中亦修己行。所谓初发信心归佛法僧。难那乌波萨吉。及难那力乌波萨吉是。往乌噜尾螺。能起初心信解戒法。诺酤罗长者母是。住於婆儗数。恒於众僧常行布施。毗舍佉母乌波萨吉是。住於舍卫城。宿施因丰具大福德。哩提罗长者母是。住於舍卫城。修治汤药施病苦者,大军长者妇是。住波罗奈城。於疾病者而能承事。善爱长者妇是。住於波罗奈城。久已发信心常行於慈行。奢摩嚩帝乌波萨吉是。住憍睒弥国。而於众会中多闻能第一。酤没儒怛啰乌波萨吉是。住憍睒弥国。善能敷妙法而有大辩才。善意王女是。住於舍卫城。久发信心能具大智。尊那王女是。住於王舍城。而於色相中端严居第一。正觉王女是。住於王舍城。能生信解意善发菩提心。没怛啰长者妇是。住於王舍城。於所住世多饶其子。?尔嚩哥长者妇是。住於王舍城。恒善能修持而具大精进。率噜长者妇是。住於瞻波城。恒於众僧中能施住止处。难那长者女是。住於竹林中。久发信心深解禅定。哥路乌波萨吉是。住於竹林中。如是乌波萨吉。於大众中而为上首尔时大刍众及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法贤的其他作品

大正句王经
法贤
《大正句王经》是一本重要的佛教经典,汇聚了丰厚的文化与智慧,旨在指导信徒在修行过程中深入理解佛理。这部经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哲理,探讨了因果法则、心灵的解脱以及人生的真谛。其内容不仅适合宗教信仰者,也为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阅读《大正句王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洞察人生的本质,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与智慧的教导。让这部经典伴随我们,共同探索生命的意义。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法贤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般若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经文主要阐述了智慧的本质与意义,强调“空”的思想,以及通过智慧获得解脱的途径。文本通过佛母的慈悲与智慧,将深奥的哲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启发人们内观自性,超越烦恼。经文不仅是修行者的指引,也为广大信众提供了灵性启迪与内心安宁的宝贵智慧。其深远的思想影响了佛教的发展及其在东亚的传播。
八大菩萨经
法贤
《八大菩萨经》由法贤大师奉旨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与众弟子及八大菩萨共聚的教义。这部经典详细介绍了多位菩萨,诸如妙吉祥、观自在、慈氏等,及其在众生解脱中的重要角色。佛陀指示舍利弗,提及多个佛刹及佛陀名号,强调倾听和诵念的重要性,表明修行者若诚心信受,将获得往生善处、避免恶趣,以及达成觉悟的种种福德。经典最后,诸菩萨和天人皆欣然接受佛陀的教诲,果然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与欢喜。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法贤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是由法贤大师翻译的一部重要经文,记录了释迦佛在广严城的教法和宝授菩萨的修行经历。经中描绘了大阿罗汉与菩萨们的修行状态,以及其如何通过慈悲和智慧度化众生。宝授菩萨在经中展现出深厚的法理,强调无相供养与大菩提心,并揭示修行的真实意义。此经的核心在于教导修行者如何离相、无执,达到解脱的境界,最终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听众皆为之欢喜,信受奉行。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灯指因缘经
鸠摩罗什
《灯指因缘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深刻探讨因果法则与修行的重要性。故事围绕一个名叫“灯指”的小男孩,因其与众不同的光明手指而被人们关注,他的命运起伏描绘了财富和贫穷的无常。灯指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对富贵的追逐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强调修善积德的必要,借以警醒世人:善良经营福田,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安宁。经文引导众生应重视内心的修习,避免因口舌之恶而招致苦果,提醒人们珍惜福报,追求智慧与道德。
阴符经
黄帝
《阴符经》是由黄帝撰写的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探讨了天地与人心之间的关系。书中探讨了天道、自然法则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以及如何顺应自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安定。通过“富国安民”的思想,阐释了人心的变动与世界的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阴阳相互作用的原理。《阴符经》不仅是哲学作品,更是对时局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富有智慧与启示。
大乘起信论
真谛
《大乘起信论》由沙门真谛所作,开示了大乘佛教的深刻教义,探讨如理缘起的真义。它的核心在于揭示众生心性与法性的关系,强调信心与修行的重要性,旨在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书中分五个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行信心及劝修利益,详述了发心、修行等环节,鼓励信众努力实践,以便趋向菩提。此经典于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加强信仰、深化理解与实践,是学习大乘佛教不可或缺的文献。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鸠摩罗什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由鸠摩罗什于后秦时期翻译,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故事围绕一名被弃婴儿—不思议光菩萨展开,展示了其不可思议神通及善根。经文揭示了因缘法的深刻智慧,强调解脱妄想、达成无我及空寂的理念。佛陀用善巧方便解答众生疑惑,令无数听闻者心生敬仰与菩提心。此经不仅传达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也指导修行者如何亲近善知识、践行菩萨道,希冀使大家能以此法门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支谦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佛陀与梵志费迦沙及其弟子阿颰的交流。阿颰对佛陀的出世和教法产生疑惑,经过佛陀的悉心解答,他逐渐理解了无私慈悲的教义,以及舍弃世俗欲望和贪婪的重要性。佛陀强调持戒的价值,倡导对众生的仁爱,认为真正的贵贱在于人的德行,而非出身。最终,费迦沙及其弟子们归顺佛法,接受了佛陀的教诲。这部经典启示我们追求智慧,献身于他人,同时通过修行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