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作者:佚名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是佛教经典,讲述了阿弥陀佛及其清净乐土的神秘法门。经文中提到,信众若能诚心受持阿弥陀佛名号,精勤修行,定能在临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并往生极乐世界。经中详细阐释了持咒的重要性与种种修法,强调正念与道德修行的重要性。此外,安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与诸菩萨的陪伴,给信众带来无限的希望与激励。此经引导众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激励人们心向往生的美好愿景。

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瞻波大城伽伽灵池。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德。临欲终时。阿弥陀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弈。尔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正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於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佛如来应遍知。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曰贤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尔时魔王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阿弥陀佛。与比丘六万人俱。若有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集佛三昧。知彼如来常恒住於安乐世界。忆念相续勿令断绝。受持读诵此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五体投地礼敬彼佛。坚固正念悉除散乱。若能令心念念不绝。十日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并见十方世界如来及所住处。唯除重障钝根之人。於今少时所不能一切诸善皆悉回向。愿得往生安乐世界。垂终之日。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安慰称是人即时甚生庆悦。以是因缘。如其所愿寻得往生。佛告诸比丘,何等名为鼓音声王大陀尼。吾今当说。汝等善听。唯然受教。於时世尊即说咒曰:

多狄他(一)婆离(二)阿婆离(三)娑摩婆罗(四)尼地奢(五)昵阇多祢(六)茂邸(七)昵茂企(八)阇罗婆罗车驮祢(九)宿佉波啼呢地奢(十)阿弥多由婆离(一)阿弥多蛇伽婆昵呵隶(十二)阿弥多蛇波罗娑陀祢(十三)涅浮提(十四)阿迦舍昵陀(十五)阿迦舍昵提奢(十六)阿迦舍昵阇啼(十七)阿迦舍久舍离(十八)阿迦舍达尼(十九)阿迦舍提咃祢(二十)留波昵提奢(二十一)噜跛坦泥势(二十二)遮埵利达摩波罗娑阿祢(二十三)遮唾唎阿。

利蛇娑帝蛇波罗娑陀祢(二十四)遮埵唎末伽婆那波罗娑陀祢(二十五)婆罗毗耶波罗娑陀祢(二十六)达摩呻他祢(二十七)久舍离(二十八)久舍罗昵提奢(二十九久奢罗波罗啼咃祢(三十)佛陀久奢离(三十一)毗佛陀波罗波斯(三十二)达摩迦罗

祢(三十三)昵专啼(三十四)昵浮提(三十五)毗摩离(三十六)毗罗阇(三十七罗阇(三十八)罗斯(三十九)罗娑岐(四十)罗娑伽罗婆离(四十一)罗娑伽罗阿地?祢(四十二)久舍离(四十三)波罗啼久舍离(四十四)毗久舍离(四十五)咃啼(四六)修陀多至啼(四十七)修波罗舍多至啼(四十八)修波罗啼痴啼(四十九)修离(五修目企(五十一)达咩(五十二)达达啼(五十三)离婆(五十四)遮婆离(五十五)阿舍婆离(五十六)佛陀迦舍昵裘祢佛陀迦舍裘祢(五十七)娑婆呵(五十八)此是阿弥陀音声王大陀罗尼。若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常应至诚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行此持法处闲寂。洗浴其身著新净衣。饮食白素。不啖酒肉及以五辛。常修梵行。以好香花。供养弥陀如来。及佛道场。大菩萨众。常应如是专心系念。发愿求生安乐世界。精勤不怠如其愿。必得往生於彼佛世界。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坐宝莲花。其土丛林花果鲜敷。间错严复有树王。香风馥扇出和雅音。纯说无上不思议法。复有妙香名曰光明。若干涂香亦是宝阿弥陀佛。於大宝花结加趺坐。有二菩萨。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侍立左无数菩萨周匝围绕於此众中。若能深信无狐疑者,必得往生阿弥陀国。其地真金。七宝莲自然踊出。若有四众。受持读诵彼佛名号。乃至无有水火毒药刀杖之怖。亦复无有夜叉等除有过去重罪业障。极至七生。必果所愿。佛说是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时。无量众生皆发愿。志求生彼极乐世界。於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愿必得生彼。闻佛说已,天八部。欢喜踊跃作礼奉行。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梵志计水净经
佚名
《梵志计水净经》探讨了自我清净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纯净能引导人们避免恶趣与不善之道。经文中提到“二十一结著意者”,如邪见、贪愤等,会使人堕入恶趣。相对而言,舍弃这些负面执念,追求善法,能使人得以生福,升入善处。通过类比小儿衣与波罗奈以成衣,论及内外清净的真义,强调透过行善持戒,净化内心是实现真正解脱的关键。最终,众比丘在世尊开示下,感悟到了归依佛法的重要性,决心追随清净的道理。
大方广十轮经
佚名
《大方广十轮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主要探讨菩萨道与众生解脱的智慧。经文通过十个轮的比喻,阐释了因果法则、慈悲心与智慧的圆满,旨在引导修行者超越世俗烦恼,达到觉悟的境地。它强调了菩萨的愿力与行持,呼吁信众在生活中实践慈悲与智慧,以惠及众生,推动社会和谐。此经文不仅富含哲理,亦为后世修行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是研究佛教思想与修行方法的重要文献。无论是修行者还是佛教爱好者,都能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与启迪。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佚名
《得道梯橙锡杖经》是一本古老的佛教经典,内容由释迦牟尼佛向比丘们传授的关于持锡杖的教义。锡杖象征智慧与德行,三世诸佛皆在修行中使用。经文阐释了持锡杖的多重意义,强调依靠其智慧和德行,可以超脱烦恼、获得解脱。持锡杖的威仪法涉及多项细节,指导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锡杖,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是修行的指引,更是对无常与慈悲的深刻反思。
山海经
佚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不仅是地理书,更是一部神话巨著。全书共十八卷,涵盖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及民俗等内容,记录了277种动物及大量怪异神话,诸如夸父追日和女娲补天。尽管其成书作者与时间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书稿源于战国至汉代,经过多位楚人的编纂,展现了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山海经》曾有图文并茂的版本,后因历史变迁而失传,现存版本皆为后世考订,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神器与巫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月波洞中记
佚名
《月波洞中记》是宋代学者郑樵创作的一卷文献,收录于《通志·艺文略》。该书记述了老君在太白山月波洞的九篇文章,涵盖了相术相关内容。晁公武在《读书志》中也有提及,声称其源自唐代任逍遥在月波洞石壁上所见。该书在后世术家中鲜有引用,仅在《永乐大典》中存留一些信息。文中探讨的相法较为精细,且包含了古老的仙术理念。虽然篇名众多,但普遍学者认定原本仅为一卷,后来的附录尚未考证其真实性。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鞞摩肃经
求那跋陀罗
《鞞摩肃经》是由求那跋陀罗于宋代翻译的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比丘鞞摩肃与世尊之间的对话。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鞞摩肃向世尊请教色的妙处,开始质疑色与光明的真正价值。随着对色与光的探讨,他逐渐认识到世间种种欲望的虚幻与无常。在世尊的教导下,他经历了内心的转变,最终决心学习佛法,成为比丘并达成阿罗汉果位。此经深刻揭示了佛教对欲望与真理的看法,体现了涅槃的智慧。
梵摩渝经
支谦
《梵摩渝经》由支谦翻译,讲述了佛陀与其弟子们在随提国的教化故事。梵摩渝是一位年长的沙门,博览群书,听闻佛陀的神圣,在心中充满崇敬。最后,他亲自前往请教佛陀,见到佛的三十二相时,深感震撼与喜悦。在佛的教导下,他领悟了无上正真觉之道,并成为一位虔诚的信士,承诺奉行佛法,离苦得乐。该经文展现了佛的智慧及佛教教义的深邃,引导信徒在灵性修行中净化自心。
辩意长者子经
法场
《辩意长者子经》是后魏沙门法场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故事发生在舍卫国,讲述了辩意长者子向佛陀请教众生因缘的五事法则,以解释人们如何在轮回中生于天、人、地狱、饿鬼与畜生等不同境界。佛陀分别阐述了生天、做人、堕落、尊贵与卑贱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善行与恶行。经典强调了心念与行为对人生际遇的深远影响,并鼓励人们播撒善念,行持慈悲,以获得长久的福报和智慧。此经对于信仰修持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玄奘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由大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经典佛教经文,内容深入阐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与美好。文中描述极乐世界没有痛苦,充满无尽快乐与美妙的风景,七宝池、妙乐声、清净香气等,皆令人心悦诚服。无量寿佛常在此地,带领众生修行,助其解脱。经文呼唤信众发愿往生极乐,亲近佛法,获得永恒安乐。通过对极乐世界功德的遇见和体验,信众得以明心见性、快速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是修行者提升信仰的重要法门。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支谦
《八吉祥神咒经》是由支谦翻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山宣讲的教义。经文中提及八位佛陀及其所住的纯净世界,强调听闻、持诵和传播经文的功德。持此经者可免于三恶道,助于解脱,常得诸神护持,身体健康,欢喜安乐。经中所述的八佛,分别代表不同的愿望与庇佑,诵持此经能净化心灵、消除恶业,最终实现无上觉悟。这部经文是信众追求灵性增长的重要法门,具有深厚的宗教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