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风经

作者:昙无兰
《阿耨风经》是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文献,讲述了释迦牟尼与尊者阿难的对话。经文围绕善恶法则及人心的善根展开,阐述了在面对善与不善的选择时,如何依循内心的真实感受。释迦牟尼通过生动的比喻,帮助阿难理解人死后堕落或脱离轮回的因果关系,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善法的重要性。这部经文不仅具有宗教教义的深意,也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修行的指导,值得修行者深思与实践。

正文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跋耆城名阿褥风。彼时世尊从下晡起告尊者阿难曰:汝阿难来。当共至阿夷陀婆池水上。当共澡浴。唯然世尊,彼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彼时世尊与尊者阿难及随从比丘。俱至阿夷陀婆池水上。到已在阿夷陀婆池水岸上。脱衣著水岸上。在阿夷陀婆池水。澡浴已出在水上。在水岸上抆拭去水。彼时世尊告尊者阿难。阿难。有放逸者,禘婆达兜失其处当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汝阿难。岂不从一比丘闻此言耶。我记禘婆达兜当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何以故?唯世尊,岂不闻此耶。唯世尊,我从一比丘闻此言:云何贤者阿难。世尊知禘婆达兜意之所念所行邪伪。以馀方便知耶。而今世尊一向记。此禘婆达兜当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此阿难所从比丘或上尊或年少。或下比丘少智慧。而如来有所说彼而疑。何以故?阿难。我亦不见天及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众天及人。我如是所记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如禘婆达兜。何以故?阿难。我一向记禘婆达兜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此阿难。我不见禘婆达兜有白法如毛发。若见者亦不一向记禘婆达兜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是故阿难。我不见禘婆达兜有白法如毛发。是故我一向记禘婆达兜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犹若阿难离城村不远有大厕满中粪。或有一人堕中没身不现。或有人作是念。怜愍之欲有饶益。欲拔济彼欲令安隐。在彼大厕上周旋视之。此人颇有不污处如毛发者,我持彼便拔出之。彼在大厕上周旋视彼人。无有一处不污如毛发者,而令彼人可拔济之。如是阿难。我不见禘婆达兜有一白法如毛发者,若有者,我不一向记禘婆达兜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是故阿难。我不见禘婆达兜有白法如一毛者,是故我一向记禘婆达兜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於是尊者阿难眼堕泪。又手向世尊白世尊曰:甚奇唯世尊,而今世尊一向记此禘婆达兜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如是阿难。如是阿难。我一向记此禘婆达兜堕恶。趣泥犁中住一劫难可救。汝阿难。当从如来听。分别大人根相当增上。於如来有信乐意欢喜生。於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世尊白世尊曰:今是世尊时善断时。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分别大人根相。从世尊闻已,此诸比丘当故阿难听。当善念之我当为说。唯然世尊,尊者阿难受世尊教。世尊告曰:此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此人与善法俱不善法俱。此如来於後时知意之所念行。此人善法灭不善法生。此人善法灭得不善法。已有善根不断绝。於此善更当得善。如是此人为至意清净法。犹若阿难日欲出时。所有暗冥皆悉灭尽便得大明。於阿难意云何。彼日出已,欲至食时。所有暗冥皆悉灭。便有不明不。唯然世尊,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行。此人与善法俱不善法俱。彼如来於後时。知意之所念行。此人善法灭不善法生。此人善法灭得不善法。已有善根不断绝。当更得善法。如是此人至意清净法。犹若阿难有种子不坏不破不腐不割。不为风所中伤。安隐在器中。彼田居士。极平治耕犁田田已,下子著中。天随时雨润。於阿难意云何。宁多得种子不。唯然世尊,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行。此人与善法俱不善法俱。彼如来於後时。知其意之所念所行。此人善法灭不善法生。此人善法灭得不善法。已有善根不断绝。於彼善更得善。如是此人至意清净法。如是阿难。如来说大人根相。如是如来法法所趣等悉了知。复次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行。此人与善法俱不善法俱。此如来於後时知意之所念所行。此人善法灭不善法生。此人善法灭得不善法。已有善根不断绝。一切当断绝。如是此人有法断绝。犹若阿难下晡时日欲没。所有明皆悉灭而成闇冥。於阿难意云何。彼日没时。

非是食时所明悉灭而成闇冥不。唯然世尊,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所念所行。此人与善法俱不善法俱。彼如来於後时知意之所念所行。此人善法灭不善法生。此人善法灭得不善法。已有善根不断绝。彼一切皆当断绝。如是此人有法断绝。犹若阿难有种子不坏不破不腐不割。不为风所中伤。安隐著器中。彼田居士极平治田极耕犁田。已下种子著中。若天不随时雨润。於阿难意云何。宁多得种子不。不也唯世尊,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此人与善法俱。此如来於後时知意之所念所行。此人善法灭不善法生。此人善法灭得不善法。有善根不断绝者,皆当断绝。如是此人有法断绝。如是阿难。如来说大人根相。如是如来法相。法相生等已知定。复次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我不见彼人有白法如毛发者,此人一向满恶不善法著结。还有苦热之报受生老病死。如是此人身坏死生泥梨中。犹若阿难有种子坏破割风所中伤。不安隐著器中。彼田居士。不极耕地不极平治地。下种子者天下随时雨。於阿难意云何。宁得多种不。不也唯世尊,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我不见此人有善法如毛发者,此人一向满恶不善法著结。还有苦热之报受生老病死。如是此人身坏已生泥梨中。如是阿难。如来说大人根相。如是如来法法相生等悉了知。於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世尊白世尊曰:唯世尊,已得此诸三种人。更可得有三种人。不可得说可於设不可得。阿难。世尊曰:此阿难。如来或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此人与不善法俱善法俱。此如来於後时。知彼意之所念所行。此人不善法灭善法生。此人不善法灭得善法。已有不善根不断绝者,於此善法更当得善法。如是此人法当有灭。犹若阿难有火燃而燃自然而燃。或有人复著乾草木著中者,於阿难意云何。宁多火不。唯然世尊,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此人与不善法俱善法俱。此如来於後时。知彼意之所念所行。此人不善法灭善法生。此人不善法灭得善法。有不善根不断绝。於此不善法更当得不善。如是此人法当灭。如是阿难。如来说大人根相。如是如来知法法相生。定悉了知。复次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此人与不善法俱善法俱。如来於後时。知彼意之所念所行。此人不善法灭善法生。此人不善法灭诸善法。已有不善根不断绝。一切皆当断绝。如是此人至竟清净法。犹若阿难有火燃而燃自然而燃。或有人取火著乾地。或著石上。於阿难意云何。火宁多燃不。不也唯世尊,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此人与不善法俱善法俱。此如来於後时。知意之所念所行。此人不善法灭善法生。此人不善法灭得善法。已有不善根不断绝。一切皆当断绝。如是此人至竟清净法。如是阿难。如来说大人根相。如是如来法法相生。等悉了知。复次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我不见此人有黑行如毛发者,此人一向满善法善行善报。身与善处相应。如是此人现法应当般涅槃。犹若阿难有火灭凉冷无热。或有人以乾草木著中者,於阿难意云何。宁得火不。不也唯世尊,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我不见此人有黑行如毛发者,此人一向满善法行善报。如是此人现法应般涅槃。如是阿难。如来说大人根相。如是如来法法相生。等悉了知。此阿难。谓初三种人。彼一人有清净法。二种人有灭法。三种人身坏堕恶趣泥犁中。谓後三种人。彼一人有灭法。二种人有清净法。三种人见法应般涅槃。此阿难。我已说大人根相。如世尊应为弟子慈愍有饶益。我已为汝说。今当在静处。树下坐处。当禅思莫放逸。莫於後时变悔。是我所说是我教授。佛如是说。彼诸比丘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昙无兰的其他作品

大鱼事经
昙无兰
《大鱼事经》是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经文。故事描绘了大鱼对小鱼的告诫,警示它们不要离开安全之地,以免被恶人捕获。然而,小鱼未听劝告,最终遭遇不幸,正如比丘面对诱惑,若不守护自心,便会迷失于欲望,堕入恶趣。作者借此比喻,强调修行者需谨慎自守,避免贪念和诱惑,从而坚持佛法,追求解脱与智慧。该经引导信众对自身欲望进行反思,提倡清净与守戒。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昙无兰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是东晋时期三藏法师竺昙无兰译的经典作品。经文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与五百位婆罗门及其子弟进行我种与人种的辩论。婆罗门强调其种族的优越性,认为自身是梵天子孙,生于口中,死后应得天界的荣耀。对此,佛陀回应道,真正的尊贵源于个人的行为与心念,任何种族并无天然的优劣。经文探讨了善恶的因果,揭示了超越门第和种类的真实智慧,强调对内心修炼的重要性。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法印经
施护
《法印经》由施护翻译,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讲述圣法的场景。佛陀强调空性的重要性,指出一切法皆无常、无我、苦,讲述了三解脱门的智慧,强调应在寂静之地观察内心,理解色、受、想、行、识的空性,以此脱离烦恼。经文提及保持平等见、离我见的观念,达到解脱的境界。听闻法音后,众人欢喜,心怀敬仰,展现出对佛法的珍视与追求。
大乘顶王经
月婆首那
《大乘顶王经》由月婆首那译,是一部深奥的佛教经典,主要描述了佛陀在毗舍离城的教导以及善思惟童子的悟道过程。经中通过童子与佛的对话,探讨了诸法的本质、无自性以及涅槃的真谛,强调菩萨应怀有慈悲心行于世,远离恐惧与攀缘的心态。经典以华丽的比喻与诗歌表达佛法的微妙,启发众生对法义的理解与悟道的追求,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智慧,鼓励信众信受、奉行,以达成无上菩提境界。
分别布施经
施护
《分别布施经》由施护所译,主要揭示了布施的重要性与口诀。经文中,摩诃波阇波提刍尼手工制作新氎衣,向佛陀请愿,意在得到长夜的大利乐。佛陀教导她,平等施与大众,其功德与供养佛陀无异,强调布施的无私与慈悲。经文列出了十四种布施的功德,及七种布施对象,最后还揭示了四种清净布施的境界。通过这些教导,信徒们可以理解布施的深刻意义,如何以清净心行善,获得无量福德,最终达到内心的喜悦与解脱。
大乘起信论
真谛
《大乘起信论》由沙门真谛所作,开示了大乘佛教的深刻教义,探讨如理缘起的真义。它的核心在于揭示众生心性与法性的关系,强调信心与修行的重要性,旨在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书中分五个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行信心及劝修利益,详述了发心、修行等环节,鼓励信众努力实践,以便趋向菩提。此经典于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加强信仰、深化理解与实践,是学习大乘佛教不可或缺的文献。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
般若,利言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是由般若与利言翻译的佛教经典,记录了大花严长者在室罗筏悉底国与佛陀的对话。长者询问施饮食者可获何种回报,佛陀以如来力为答,并通过精妙的比喻逐层解释了力量的等级,从凡牛到如来力,展现佛法的深邃与广博。佛听后,长者感到欢喜并表示愿意奉行佛陀的教诲,体现了对智慧与修行的追求。本经文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与力量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