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同学经

作者:安世高
《阿难同学经》由后汉时期的安世高所译,讲述了尊者阿难与比丘掘多之间的法义交流。掘多因不乐于修梵行,向阿难倾诉,阿难则向佛陀请求教导。佛陀以比喻阐述了出家修行的重要性,警示掘多远离尘俗及女性带来的种种烦恼。在获得佛陀开示后,掘多顿悟,剃发出家,最终成就阿罗汉,并平静地般涅槃。佛陀也赞美阿难对掘多的帮助,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早日解脱的机缘。此经文揭示了修行者的道路及如法的力量。

正文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有比丘名掘多。是尊者阿难。少小同学。甚爱敬念亲昵。未曾恚怒。然不乐修梵行。欲得舍戒还为白衣。是时阿难。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时阿难白世尊言:於此舍卫城。有比丘名曰掘多。是我少小同学。不堪任修梵行。欲舍戒还为白衣。愿世尊,与掘多比丘说法。使於此现法中清净修梵行。时世尊,告阿难。阿难。汝自往诣彼掘多比丘所。对曰如是世尊,阿难从佛受教。便至掘多比丘所。世尊呼。对曰如是,时掘多比丘。从阿难教。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世尊,告掘多比丘言:云何比丘。汝审不乐修梵行。欲舍禁戒还为白衣耶。比丘报言:审然世尊,所以然者,身炽盛意亦炽盛。不堪任清净修梵行。世尊告曰:比丘女人有五秽行。云何为五。比丘。女人臭秽。言语粗犷。无反复心,犹如蚖蛇。常怀毒垢。此女人。增益魔众。难得解脱。亦如钩锁。女人不可亲近,犹如杂毒不可食。女人不可消亦如金刚。坏败人身。比丘。亦如火炎。犹彼阿鼻泥黎。比丘。女人不可观察。犹彼臭粪。比丘。女人不可听闻,犹如死乡。比丘。女人如牢狱,犹如鞞摩质多牢狱(阿须系轮)。比丘。女人是怨家。亦如蚖蛇。比丘。当远离。犹恶知识。比丘。女人为恐怖。犹贼村落。比丘。人身难得。犹优昙钵花。比丘。人身甚难得。犹彼板一孔推著水中。数万岁乃值其孔。比丘。时亦难遇。除其八时。汝比丘。已得人身。皆是本行所造。比丘。佛世尊出世甚难遇,犹如石女无子。比丘。如来出世甚难遇亦如优昙钵花。比丘。已得人身已,得受具足戒。亦得入众。犹彼蒙尊国王。亦为人说法。休息止观至涅槃界。至彼处。如来善说此法。汝比丘。净修梵行。当尽苦原。时彼比丘。从佛受是教诫。即从坐上。无有尘垢。得法眼净。时彼比丘。即从坐起。头面礼世尊足。便退而去。尔时彼比丘。闻世尊说是教诫。在一闲静处。而自娱乐已,在闲静处。而自娱乐。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於如来所。修无上梵行。尽生死原。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母胎。是时彼比丘。即成阿罗汉。时尊者掘多。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尊者掘多。白世尊言:世尊所教诫。今已还觉。愿世尊听般涅槃。时世尊默然不对。尊者掘多比丘。再三白世尊言:世尊所教。今已还觉。愿世尊听般涅槃。时世尊告曰:比丘今正是时,彼比丘。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世尊三匝。便退而去。还诣己房。到已除去坐具。於露地布坐具。便昇虚空。现若干变化。或化一身。为若干身。或化若干身。为一身。或为石铁。或为金刚。或为墙壁城郭。或为高山石壁。皆过无碍。出没於地。譬如流水而无罣碍。结加趺坐。满虚空中。譬如大火。炎亦如飞鸟,犹如此日月。有大威神。有大力势。以手摩扌文。化身至梵天。於虚空中。坐卧经行。或现烟炎。身下出烟。身上出火。身上出烟。身下出火。左出烟右出火。右出烟左出火。前出烟後出炎。後出烟前出炎。举身出烟。举身出炎。拳身出火。时彼比丘。还敛神足。身就独坐。结加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便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从有想无想起。入想知灭三昧。从想知灭三昧起。入有想无想不用处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复从初禅起。入第二禅第三禅。时尊者掘多。从第四禅起。便舍身寿。於无馀涅槃界。便般涅槃。时阿难供养尊者掘多舍利。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时阿难白世尊言:彼掘多比丘者,从如来受教诫。在闲静处而自娱乐。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已信坚固。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尽生死原。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母胎。世尊,彼尊者掘多。已般涅槃。世尊告曰:甚奇甚特。阿难。佛世尊成就无量智慧。能使掘多比丘济生死渊。此阿难如来所行已足况度无数百千众生。济生死渊。及馀当拔济者,是故阿难。当发兹意。於佛於法於众。如是阿难。当作是学。是时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安世高的其他作品

八正道经
安世高
《八正道经》是由后汉时期安世高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阐述了佛陀在舍卫国与弟子们分享的道理。经中详细介绍了邪道与正道的区别,强调了八种正行,包括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和谛定。正道的实践强调真实的信仰、善良的行为和内心的平和。这八种修行方式旨在帮助信徒在今世与来世中获得幸福与解脱,同时也鼓励彼此传承与教导,助人得道。
本相猗致经
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
阿含正行经
安世高
《阿含正行经》是後汉时期安世高所译的一部佛教经典。经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中,阐述了人心的本质及其影响。佛陀告诫比丘们要警惕心中五贼(色、痛痒、思想、生死和识),并强调要端正内心以求解脱。经文深入探讨了生死轮回、因果法则以及修行的重要性,建议施行善行并持守五戒。通过反观自身与外界,修正内心的杂念,佛陀引导众生认识到真正的解脱之道,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
安世高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是由东汉时期的安息三藏安世高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本文描述了佛陀与文殊菩萨之间的深刻对话,探讨三昧的奥秘,及法身的本质。在与比丘们的交流中,佛陀阐述了宝积三昧的意义,强调法身的无所生灭,以及信念与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文殊的提问与理解,经典深刻揭示了空性及无我,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觉悟,最终引导众生通往涅槃之路。这部经典不仅富含哲理,更为修行者指明了方向。
道地经
安世高
《道地经》是中国古代道教经典之一,传承了道教的核心思想与修炼法门。书中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提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通过简洁而深邃的文字,读者可以领悟到“无为而治”的智慧,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道地经》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指南,更是理解道教文化精髓的重要书籍,适合各类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反思自我,追求精神的升华。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灯指因缘经
鸠摩罗什
《灯指因缘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深刻探讨因果法则与修行的重要性。故事围绕一个名叫“灯指”的小男孩,因其与众不同的光明手指而被人们关注,他的命运起伏描绘了财富和贫穷的无常。灯指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对富贵的追逐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强调修善积德的必要,借以警醒世人:善良经营福田,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安宁。经文引导众生应重视内心的修习,避免因口舌之恶而招致苦果,提醒人们珍惜福报,追求智慧与道德。
比丘听施经
无兰
《比丘听施经》由东晋天竺三藏昙无兰翻译,讲述了比丘听施在舍卫国的修行困惑。因沉迷睡眠而对佛法产生怀疑,他向佛求教。佛指出,若不守护根门、节制饮食、警醒修行,将难以理解经法。佛以比喻阐明修行的重要,指出欲望与贪念的困扰,强调离欲和清净的修行才能通往解脱。最终,听施意识到修行的真义,倍感欣喜。《比丘听施经》传达了反思内心、克己奉心的重要理念,是佛教智慧的一部分。
弊魔试目连经
支谦
《弊魔试目连经》由支谦翻译,记录了佛陀游历时与瞋恚魔的对峙。故事讲述了贤者大目连在冥夜中修行,感受到魔的干扰。瞋恚魔试图通过误导持戒的沙门,让他们陷入恼怒与贪欲。然而,佛陀教导比丘们要以慈悲心面对恶习,无法被魔所动。最终,魔遭到惩罚,体验地狱之苦。此经旨在揭示修行者在修道路上,应当警惕内外魔障,以维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实叉难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是实叉难陀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揭示了佛陀于摩竭提国菩提树下成佛后所体悟的深奥境界。书中描述了如来所入的三昧,即“如来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使得诸佛能自在显现无量佛事,利益众生。经典通过普贤菩萨与德藏菩萨的对话,传达了修行和供养的重要性,强调了心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修福德和智慧来实现无上菩提。全经蕴含丰富的佛理与智慧,旨在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与解脱。
顶生王故事经
法炬
《顶生王故事经》由西晋三藏法炬翻译,讲述了一位名叫顶生的大王,他以法治国,施行仁政,产生了丰硕的民众和富饶的国土。顶生王渴望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与权力,却逐渐陷入贪欲无止境的迷思。尽管他的国土雨下七宝,人民生活丰裕,但最终他意识到五欲的无常与困扰。故事通过顶生王的经历,反映出对贪欲的警示,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的重要性,引导读者避免沉迷于物质世界,寻找真正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