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速达经

作者:求那跋陀罗
《阿速达经》由求那跋陀罗译,主要讲述了佛在舍卫国教导比丘们要如何孝顺父母。经文指出,子女应以身心践行孝道,劝诫父母行善止恶,以此报答养育之恩。此外,佛教导了妻子对丈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包括要以恭敬的态度为夫服务,避免与惰人、怨家和贼人同居,以保持合适的家庭关系。通过这样的德行,夫妻双方皆可获得善果,生天享福。

正文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皆听我所言致难。父母生子养育哺乳。长大欲令见日月光。父母以天下万物示子。欲令知善恶。诸比丘,如是子以一肩负父。复以一肩负母。至寿竟乃止。复以天珍宝明月珠玉璧琉璃珊瑚。自生禽兽白珠。皆以著身上。尚未足报偿父母恩。父母喜杀生。子能谏止。父母令不复杀生。父母有恶心。子常谏止。令常念善无有恶心。父母愚痴少智不知经道。以佛经告之。父母贪狼嫉妒。子从顺谏之。父母不知善恶。子稍以顺告之。诸比丘,子当如是,为人作子。衣服欲好於父母。食欲甘於父母语欲高父母上。至死後当入地狱中。为人作子。当孝顺事父母持行如是者,死当生天上。诸比丘皆稽首俱闻善教。

佛言:有大贤者优婆塞字速达。为子取妇。妇字玉耶。玉耶大婿富家女。不以姑公之礼事速达。亦不敬其夫婿积数年。速达亦贤者优婆塞。不言不语。到佛所自责。我为子取妇。国中豪富家子。心大欢喜。今事我数年。憍慢自恣不以妇礼。愿佛明日自屈到我家。佛默然不应。默然不应者旦日欲往。明日佛到速达家其妇不出。佛以神化之。心喜乃出见佛。前为佛作礼。佛言:汝为人作妇。用何事夫婿。玉耶言:当以身事夫。佛言:妇人事夫有三恶四善。何等为三恶。一恶者,如与惰人共居不欲作事。骂詈至暮嗜美好斗。二恶者,如与怨家共居。不持一心向夫。不愿夫善。不愿夫成就。当愿夫死。三恶者,如与偷盗共居。不惜夫物但念欺夫。常欲自好不顺子孙。但念淫泆。如是死者,展转恶道中无有出时。是为三恶。何等为四善。一善者,妇见夫从外来。当如母见子。夫有急缓常欲身代之。二善者,妇事夫当如弟见兄。上下相承事。夫恶不以为恶。不念淫泆常随夫语。三善者,妇事夫当如朋友。相见辄相念。夫从他方来。当如见父兄。心中欢喜和颜向之。妇持心当如是,四善者,妇事夫当如婢。夫大骂亦不以为恶。捶击亦不以为剧。走使亦不以为劳苦。夫虽恶常念事善。当顾子孙。如是死者常生天上。亦於天上饶侍者,好衣珍宝常在身上。佛言:三恶四善。汝欲持何所事夫。玉耶言:妇人事夫不可用三恶。四善者可与共居。从今以去请如婢事大夫子。玉耶即膝行承事速达。以夫妇之礼事其婿。

求那跋陀罗的其他作品

大方广宝箧经
求那跋陀罗
《大方广宝箧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佛教文献。该经主要讲述了佛陀通过比喻和教义,阐述了菩萨行和智慧的重要性。经文中,佛陀强调了信仰的力量和对众生的慈悲,鼓励修行者发愿利益他人,追求解脱与觉悟。其内容丰富,涵盖了信仰、修行和智慧等多方面,是研究佛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典籍。通过诵读和理解《大方广宝箧经》,信众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及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进而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
求那跋陀罗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一部经典,强调念诵咒语的重要性,以获得阿弥陀佛的守护,达到生净土的目标。书中描述了修行者通过持诵《阿弥陀经》及咒语,克服世间烦恼,最终得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感应与体验。作品还讲述了众多修行者因专注诵经而显现的神迹,鼓励善男信女们坚持修行,通过不断念诵实现超凡脱俗的愿景,克服业障,获得安乐。
鞞摩肃经
求那跋陀罗
《鞞摩肃经》是由求那跋陀罗于宋代翻译的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比丘鞞摩肃与世尊之间的对话。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鞞摩肃向世尊请教色的妙处,开始质疑色与光明的真正价值。随着对色与光的探讨,他逐渐认识到世间种种欲望的虚幻与无常。在世尊的教导下,他经历了内心的转变,最终决心学习佛法,成为比丘并达成阿罗汉果位。此经深刻揭示了佛教对欲望与真理的看法,体现了涅槃的智慧。
大意经
求那跋陀罗
《大意经》是求那跋陀罗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昔日一位仁心大意的年轻居士,他立下愿望,誓言用所获财富救济贫困。故事中,他经历了无数磨难,潜入海中寻宝,途经多个王国,面对毒蛇的威胁以坚定的信念与智慧克服困难,最终获得四颗明月珠。这些经历不仅是对大意品德的考验,更是心中对众生的慈悲情怀体现。佛陀在最后指出,大意因其生前的善行,最终得以成佛,启示弟子们善行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
法护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是由法护所译的一部经典,描述了佛陀在罗阅祇与比丘们讲法的场景。其中,王女阿术达以无愁的态度质疑对比丘的不敬,展现了对菩萨道的深刻思考。她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大乘法的理解,认为菩萨应具备大悲大慈,帮助众生超脱苦难,而非拘泥于对自身名位的执着。故事探讨了智慧、慈悲与众生平等的法理,传达了菩萨摩诃萨的崇高理想。通过诸般辩论和信念的表述,展现了菩萨应超越表象的局限,归依于内在的法性。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
求那跋陀罗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一部经典,强调念诵咒语的重要性,以获得阿弥陀佛的守护,达到生净土的目标。书中描述了修行者通过持诵《阿弥陀经》及咒语,克服世间烦恼,最终得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感应与体验。作品还讲述了众多修行者因专注诵经而显现的神迹,鼓励善男信女们坚持修行,通过不断念诵实现超凡脱俗的愿景,克服业障,获得安乐。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鸠摩罗什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由鸠摩罗什于后秦时期翻译,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故事围绕一名被弃婴儿—不思议光菩萨展开,展示了其不可思议神通及善根。经文揭示了因缘法的深刻智慧,强调解脱妄想、达成无我及空寂的理念。佛陀用善巧方便解答众生疑惑,令无数听闻者心生敬仰与菩提心。此经不仅传达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也指导修行者如何亲近善知识、践行菩萨道,希冀使大家能以此法门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实叉难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是实叉难陀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揭示了佛陀于摩竭提国菩提树下成佛后所体悟的深奥境界。书中描述了如来所入的三昧,即“如来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使得诸佛能自在显现无量佛事,利益众生。经典通过普贤菩萨与德藏菩萨的对话,传达了修行和供养的重要性,强调了心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修福德和智慧来实现无上菩提。全经蕴含丰富的佛理与智慧,旨在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与解脱。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
般若,利言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是由般若与利言翻译的佛教经典,记录了大花严长者在室罗筏悉底国与佛陀的对话。长者询问施饮食者可获何种回报,佛陀以如来力为答,并通过精妙的比喻逐层解释了力量的等级,从凡牛到如来力,展现佛法的深邃与广博。佛听后,长者感到欢喜并表示愿意奉行佛陀的教诲,体现了对智慧与修行的追求。本经文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与力量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