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作者:支谦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由吴月氏优婆塞支谦翻译,记录了佛陀与比丘们的对话。在舍卫国的止祇树下,佛陀阐述了生、老、死的因缘关系,探讨了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的路径。比丘们通过思惟逐步领悟,了解到生的因缘如爱、受、识等,最终意识到只有彻底了解并断除这些因缘,才能实现解脱。佛陀强调,通过修行,众生可以最终达到无苦的境地。该经文揭示了佛教对生命轮回及因果关系的深刻思考。

正文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止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比丘便应唯然。比丘从佛听。佛便说言:诸比丘,我本未得佛道为菩萨时为念是。咄是世间极剧。为生老死。为往受但苦。当何时从老死得要也。诸比丘便自思惟得是意。何以故有老死。亦何因缘复老死。比丘便念。本得应意。生故为有老死。亦生因缘复老死。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为生。亦何因缘复生。比丘便自思惟案本念。便得是应意。为有故生。亦因缘有复生。比丘便思惟生是意。何以故为有。有亦何因缘复有。比丘便思惟案本念。便生应是意。为受故有。有亦受因缘复有。比丘便思惟。是何以故受。有亦何因缘复受。比丘便案本念。得是应意。为爱故受。亦爱因缘复受。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为爱。有亦何因缘复爱。比丘便思惟案本念。得要。痛乐故爱。亦痛乐因缘复爱。比丘便思惟念。何以痛乐有。亦何因缘痛乐复有。比丘便思惟案本念。复是应意。更故痛乐有。亦更因缘痛乐复痛乐。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有。更亦何因缘复更。比丘便思惟案本念。便生应意。六入故有。更亦六入因缘复更。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有六入。亦何因缘复有六入。比丘便思惟案本念。得是应意。名像故有六入。亦名像因缘复有六入。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名像有。亦何因缘复有名像。比丘便思惟案本念。得是应意。识故为名像有。亦识因缘复有名像。比丘便思惟念。何以故有识。亦何因缘复有识。比丘便思惟案本念。有是应意。名像故为有识。亦名像因缘复识。比丘便思惟。生是意。是何等。咄是识还不复前在。名像因缘识。亦识因缘名像。名像因缘六入。六入因缘更。更因缘痛。痛因缘爱。爱因缘受。受因缘有。有因缘生。生因缘老死忧哭苦。不可意愁从是致有。如是但为从五阴。一切苦从习生。比丘便自思惟念。何以故?无有老死。亦何故老死灭尽。比丘便案本念思惟得是应可意。无有生亦不老死。已生尽老死亦尽。比丘便自思惟念。何以故?不复生。亦何因缘复生尽比丘便思惟案本念。生是应意。有无是有者便不复生。有尽复生尽。比丘便思惟念。何等无有为有无有。何等尽为复有尽。诸比丘便思惟案本念。自生应意。受无有便有无有受已尽便有尽。诸比丘便思惟念。何等无有。令受无有。亦何等尽令受尽。诸比丘便思惟案本念。得应意。无有爱亦无有受。爱已尽便受尽。诸比丘便思惟念。何无有为爱无有。何尽复是爱尽。诸比丘便思惟案本念。意生如应。痛痒无有便爱无有。痛痒尽则爱尽。诸比丘便思惟念。何等无有则痛痒无有。何等尽是痛痒尽。便自思惟案本念。得是应。更乐无有则痛痒无有。更乐尽复痛痒尽。便复思惟念。何等无有更乐无有。何等尽是更乐尽。便复思惟念本。得应意。六入无有即更乐无有。六入尽更乐尽。便复思惟念。何等无有六入无有。何等尽则六入尽。便复思惟案本念。有是应意。名像无有则六入无有。名像尽复六入尽。便复思惟念。何等无有为名像无有。何等尽复名像尽。便复思惟案本念。有是意应。无有识亦无有名像。识尽复名像尽。便复思惟念。是何等无有则识无有。何等尽复识尽。便复思惟案本念。得是应意。无有殃种识亦无有。殃种已尽则识尽。便复思惟念。何等无有为殃种无有。何等尽为殃种尽。便复思惟念本。得应意。无有痴亦无有殃种。痴已尽则殃种尽。殃种已尽识尽。识尽名像尽。名像尽六入尽。六入尽更尽。更尽痛痒尽。痛痒尽爱尽。爱尽成就尽。成就尽有尽。有尽生尽。生尽老死尽。忧愁苦不可意剧便尽。如是最无有量苦阴便尽。

佛告诸比丘,彼时念是。以自得故道所。佛从是往得便随。已随便知老死。亦知老死习。亦知老死灭。亦知老死行令度。生亦尔。有亦尔。受亦尔。爱亦尔。痛痒亦尔。更亦尔。六入亦尔。名像亦尔。识亦尔。殃种亦尔。便知痴。亦知痴习本。亦知何痴尽。亦知受行令痴尽。譬比丘。若人在空泽间闲处行。便见故道。故有行者迹。人便随迹。已随迹便见故城。好足园好足饶树好足池好足河好山。堑亦好处炽饶园乐。便念是。若我今往当白王。我为行在空泽间闲处。便见故道故人行处。便随已随见故城。好足园好足饶树好足池好河好山。堑亦好处炽饶园乐。可王居。王便取居。卻後稍严稍增炽多人饶。佛告诸比丘,我亦如是,得故道所。佛本从是行者我便随。已随便知老死从所。亦知老死从聚。亦知老死何尽。亦知老死何行得度世。知生亦尔。知有亦尔。知受亦尔。知爱亦尔。知痛痒亦尔。知更亦尔。知六入亦尔。知名像亦尔。知识亦尔。知作行亦尔。知痴亦知痴从生。亦知从何痴灭。亦知何行除痴度世。

佛便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比丘为比丘如有应受行。便得道不失道能巧道。比丘尼亦尔。优婆塞亦尔。优婆夷亦尔。若谛受正行。便随道得道。能如应法行。如是无为行者,增多方至。天亦人已见佛说如是宜。比丘取著意佛。行者受。

支谦的其他作品

梵摩渝经
支谦
《梵摩渝经》由支谦翻译,讲述了佛陀与其弟子们在随提国的教化故事。梵摩渝是一位年长的沙门,博览群书,听闻佛陀的神圣,在心中充满崇敬。最后,他亲自前往请教佛陀,见到佛的三十二相时,深感震撼与喜悦。在佛的教导下,他领悟了无上正真觉之道,并成为一位虔诚的信士,承诺奉行佛法,离苦得乐。该经文展现了佛的智慧及佛教教义的深邃,引导信徒在灵性修行中净化自心。
梵网六十二见经
支谦
《梵网六十二见经》由支谦翻译,探讨异道人对佛法的不同看法与误解。佛在俱留国与比丘讨论他人对自身及法僧的谤言,强调信仰的正确引导和心态的重要性。经中提到,异道思想的根源在于对生命、存在、善恶等的误解,导致他们陷入无尽的见解争辩,无法自拔。佛教导弟子们应以智慧和慈悲来面对外界的误解,以往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觉悟为目标。此经旨在让人们认清自我,超越执念,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觉悟。
佛说阿难四事经
支谦
《佛说阿难四事经》由支谦翻译,传达了佛教的重要教义。佛陀在世时,阿难询问人们该如何获得福德与度解。佛陀指出,四个关键行为可带来福德:以慈心抚育众生、施予穷困者、恻隐杀生行为,以及供养清净高士。通过慈悲与行善,信众可以获得与供养佛身无异的功德。佛陀强调,即便他离世,经典仍在,与随时实践的信徒同行,大家应当传承这一智慧,让更多人受益。在纷扰的世间,坚守慈心和奉行佛法至关重要。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支谦
《八吉祥神咒经》是由支谦翻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山宣讲的教义。经文中提及八位佛陀及其所住的纯净世界,强调听闻、持诵和传播经文的功德。持此经者可免于三恶道,助于解脱,常得诸神护持,身体健康,欢喜安乐。经中所述的八佛,分别代表不同的愿望与庇佑,诵持此经能净化心灵、消除恶业,最终实现无上觉悟。这部经文是信众追求灵性增长的重要法门,具有深厚的宗教与文化价值。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支谦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佛陀与梵志费迦沙及其弟子阿颰的交流。阿颰对佛陀的出世和教法产生疑惑,经过佛陀的悉心解答,他逐渐理解了无私慈悲的教义,以及舍弃世俗欲望和贪婪的重要性。佛陀强调持戒的价值,倡导对众生的仁爱,认为真正的贵贱在于人的德行,而非出身。最终,费迦沙及其弟子们归顺佛法,接受了佛陀的教诲。这部经典启示我们追求智慧,献身于他人,同时通过修行得到解脱。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佛说八阳神咒经
法护
《八阳神咒经》是由西晋三藏法护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王舍城灵鸟山的讲法。这部经文主要围绕着八位如来佛名及其国土,强调持诵这一神咒的功德。持咒者若能虔诚修行,不仅可免于三恶道和各种灾难,还能获得无量的功德和护佑。同时,遵循这些教诲可助于化解疾病、消除恐惧,提升灵性,转世为男子,并在生后常遇佛陀的合一光明与喜悦。这部经文强调了诸佛的清净、无欲与慈悲,是信众冥思苦想、追求解脱的宝贵指南。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
实叉难陀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是由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摩竭提国普光明殿传授深奥法义的场景。文本探讨了佛的无上智慧和解脱境界,强调菩萨们通过信解这一教义所获得的无量功德。它贯穿着对诸法无自性的认识,提及众生依其业力所见的种种不同色相和境界,展现了佛法的广大与深邃。信解此法门者被寄予厚望,预示着他们将迅速成就佛果,具足无量智慧与慈悲。
差摩婆帝授记经
菩提流支
《差摩婆帝授记经》由菩提流支翻译,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描述了佛陀在王舍城的教法活动。经文中,佛陀与弥勒菩萨一同前往王宫,王夫人差摩婆帝虔诚礼敬。她以偈答复佛陀,谈及她种下的福德树及其果实,表达了修行佛法的信念和对利益众生的渴求。佛陀称赞她的善行,并预言她未来将成为佛陀“功德宝胜如来”。这部经典不仅传递了深刻的教义,也体现了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核心理念。
南岳小录
李冲昭
《南岳小录》是李冲昭对南岳的灵异与道教历史的深入探索,汇集了丰富的古迹与传说。书中详细考察了五峰及其象征的灵气,包括祝融峰、紫盖峰等,及各种道观如衡岳观、九真观的历史与现状。同时,记录了诸多得道人的事迹,展现了南岳作为道教圣地的悠久传统与文化底蕴。该书不仅限于古碑和文献的梳理,更是一份寻访灵迹、传承道教文化的心血之作,旨在引导道侣探索此地的神秘与灵性。
佛说八部佛名经
般若流支
《佛说八部佛名经》由般若流支翻译,是一部讲述佛陀与大比丘众的经典佛教经文。在维耶离奈女树园,长者善作向佛请教,愿意聆听诸佛名的功德。佛陀赐教,传授了多位佛的名号及其现世讲说,强调整持和宣扬诸佛之名的重要性。此经强调,持诵佛名者能获得保护,远离恐惧与厄难,仁爱与安宁相随,对心灵修行有助益。欢喜闻教后,众会者大家叹服、恭敬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