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

作者:安世高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是由东汉时期的安息三藏安世高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本文描述了佛陀与文殊菩萨之间的深刻对话,探讨三昧的奥秘,及法身的本质。在与比丘们的交流中,佛陀阐述了宝积三昧的意义,强调法身的无所生灭,以及信念与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文殊的提问与理解,经典深刻揭示了空性及无我,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觉悟,最终引导众生通往涅槃之路。这部经典不仅富含哲理,更为修行者指明了方向。

正文

後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至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萨往到佛所在门住。所以者何。佛坐三昧未久。佛觉见文殊。便请入。作礼而住。佛言且坐。文殊问佛。坐三昧名曰何等。佛言宝积。文殊复问。何故名宝积。佛言:譬如摩尼珠。本自净好。复水洗置其平地。转更明彻。无不见者,属所入三昧。见东方无央数阿僧祇刹土及佛。以复不现。住是三昧中。无不见诸法本际。其有信者,以为得印。所语如言:摩尼宝舍有四角从一角视悉见诸角。无所缺减。是故见诸本际。佛问文殊。知本际不,则言知。何所是。言:我所处是为本际。诸所欲人异际。在是际者,亦不在法。亦不在善恶。诸法亦如是,知是者,审以知之。凡之知者,以无所知。从本传习。莫有作者,是故无有底。佛问文殊何谓是慧。审是慧者,是故慧。复问何所道。念名曰道。报言:所念道无念。是故道。佛文殊。以有念言无念。当以何法教新学。若男子女人。文殊言:亦无所出。亦无解。淫怒无有极。以是法教一切。以故无有根。是故不可出不可解。其言我能坏本际。以不能。其我能断生是亦不能。不舍俗事。不念近道。作是者,乃可教於凡人。文殊问佛。持何法教佛言:我所教不坏色痛庠思想死生识。无所坏。亦不教坏淫怒痴。令得不可计数法。以是教作佛道者,我用是故自致得佛。佛语文殊。无所坏法故致佛。无所得法能成佛。佛者则身。诸种力无所畏。悉法身之所入。所以者何。莫能分一身者,而为法身。法身无有数。以故?不言是凡人是不凡人。法身等无差特无所散。身是为法身。譬如四渎悉归於海合为味。若干名法为一法身。诸所有种各各有名。合会聚之名曰穀。若俗事道事。悉合为一法所以者何。不可指示。是为俗事。道事亦不可说。是俗事身是为法身。亦不可见视。如我说法身。其有信二。知者所作众恶悉以除尽。文殊言:於法身亦不见。生天上亦不见。在间亦不见。在三道。亦不在泥洹。佛语文殊。今若所说乃尔。若有人问汝者,佛现说有五当何以解之。文殊言:譬若如人卧中。见入泥犁。若作禽兽薜荔。上在天上若在人中。觉无所见。其法身无所著。所以者何。但有数故。数者堕俗。若罗汉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身。所以者何。不可分别故。譬如若干种宝可别知。法身而不别。所以者何。不可别故。生无死故。法身无所生无所灭。所以者何。常住故。亦无有垢。亦无有净。所以者何。无过者,亦无脱亦无所脱。佛者无所不知。复问文殊。知法身不。文殊言:若得者可知。佛文殊。乃知世间所在处不,则言知。佛言何所是。文殊言:其化人处世。在是世间者,但名求如毛际。而无为我说者,其世亦不离法身。佛复问。世所在何所。文殊言:譬如雲所无所在。亦不羸亦不强。是则世世之相。佛问文殊。汝谓我灭不。文殊言不。何以故?法无有生。若有生乃有灭。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灭。佛问文殊。若闻已过去恒边沙佛悉泥洹。汝信不,则言信。佛言:云何信。文殊言:其佛者悉佛所化。化般泥洹故。而信之佛问文殊。汝见人临死时。知所趣向,则答言:而人不可知。何况所趣向。佛语文殊。乃聚会说法。文殊言:谁欲听。佛言:欲听聚会者,文殊白佛。当因何法有所说,佛言说法则言不见法身。当何以说之。佛语文殊。若所说法身不可见。其在会中未晓者,闻其所言心恐惧。文殊言:若恐惧其本际已恐惧。佛言本际无恐惧。未晓者亦不恐惧。文殊言:诸无有恐惧者,若金刚。佛问。何谓金刚。答言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佛不可议。诸亦不可议。以是为金刚。佛言:何所为金刚者,文殊言:胜诸法故。佛者法法之审故。是金刚佛。以何因为金刚,则答言:所有无所有。一一求之无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为金刚。一切诸法皆佛。依无所依是故金刚。何缘是为金刚,则言无所依者无所近。是故金刚。佛语文殊。今我欲作感应。令阿难来。所以者何。为一切受法故。文殊问佛。属所法。无所见无所得。阿难来者当取何法。佛言善哉善哉!如文殊所说,佛言我见东方无央阿僧祇刹土诸佛皆悉说是。舍利弗出其所止处。到文殊所。见而不在。便至佛所。於门外佛谓文殊言:呼舍利弗入。文殊问佛。本际法身有中有外有内。当从何所得。佛言不可得答言:本际以无际。复言:舍利弗者亦在法身中。不而所从来。当所入。佛语文殊。若为舍利弗为不苦。譬如诸声闻在内与我俱语。而若在外住。不用时入。是不为烦。答言:虽外住亦不苦亦不烦。佛问。若以何故。不苦不烦。文殊言:佛为声闻说法。我亦如是故不不烦。所以者何。诸佛所离法身故。文殊言:譬如恒边沙劫不见佛。亦不得入。亦不苦不所以故。佛所说法亦无增无减。所以者何。诸法无有主。以是故无苦无烦。诸所有名。佛是而教人。所以者何。佛以是教故。佛遥问舍利弗。汝悉闻文殊所语不。舍利弗言惟。佛以自劳。愿乐於是往听其法。文殊白佛。可令舍利弗来入。佛遥谓舍利弗前。前已作礼就文殊谓舍利弗。於是法中何所而尊。欲入听之闻说尊法。爱乐欲闻故入欲听。文殊言:审若所说,是法实尊甚深甚深。何以故?是法无有二心故。所以者何。非若所知。不在其中诸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及求佛道者,何以故?不可得故。亦不从悕望得。以是故无在其中。本清净故。诸法亦清净。舍利弗问文殊。所以罗汉不在其中。文殊言:淫怒尽是罗汉。无所住无所成。当在何所中。舍利弗言:故到人处不见。以是故来至闻。但欲闻深故。舍利弗言:我从佛若从人闻其法。诚无厌极。时文殊言:於法无厌极。如舍利弗所语文殊问。法身能有所受法不。何故而无厌极。舍利弗言:法身无所受。其本际有所受不。利弗言:无所受。文殊答舍利弗。本际无所受故。而若无厌极。文殊言:若本际受法。汝厌极。舍利弗言:除佛所说,我之所说无有与等。文殊言:汝能自信其法至泥洹。若自信至泥洹。舍利弗言:从本以悉般泥洹。文殊言:宁自信。常於是不动转。舍利弗言信。复从何所信,则答言:法身无所生无所灭。故知无所动转。复问。信罗汉尽无有馀无所复知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其知以无所复有故无所知。无所知者无所止。故曰尽。文殊言:汉尽故如是,何以故?舍利弗言:悉舍诸法无所得故。文殊问。汝信以恒边沙佛般泥洹以般泥洹。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法身不生不死故。不般泥洹。文殊问。信诸佛为一佛不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之。答曰:一法身无有二故。文殊问。信诸所有刹土为一刹土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答言所有尽故。文殊复问。能信一切法。无所识无所脱。无所念无证。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无自然而知自然者,故无所识无所脱。无所念无有证。亦不不灭。亦不见亦不有见。本际无处。所以故信。文殊复问。信法身住。无所生无所灭无所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之亦不是法。有所生有所灭有所止。以故信。文殊问。能信不可计身所从出。能知处不。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答言:法身者亦无淫怒痴故。信之而无处复问舍利弗。乃信诸法依佛依无所依等不。答言信之。从何所信。答言:无所止。无所止谓不可见之所依。文殊言:善哉善哉!舍利弗。如若之境界。我悉问之。若皆答其所知。利弗语文殊。今我所闻者,以念不复忘。佛谓舍利弗。若有男子女人。闻是法持讽诵读。一切人广说。为解其义。疾得所欲。文殊语舍利弗。今佛所说无有异。舍利弗白佛。以供前佛者,所以彼者来悉得是印。是法名曰何等。当云何行。名曰问法身宝积。持本际持无处。所持持一切诸法。无所罣碍。其从若闻是者,便因是法悉逮得。其闻者复教诏馀人。转相开导。所以者何。文少而解多。佛说是经。舍利弗罗汉。文殊师利菩萨。诸天人世间民。龙鬼神。一切欢喜。作礼而去。

安世高的其他作品

道地经
安世高
《道地经》是中国古代道教经典之一,传承了道教的核心思想与修炼法门。书中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提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通过简洁而深邃的文字,读者可以领悟到“无为而治”的智慧,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道地经》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指南,更是理解道教文化精髓的重要书籍,适合各类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反思自我,追求精神的升华。
佛说八大人觉经
安世高
《八大人觉经》由安世高所译,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经典。经文阐述了八种觉悟,帮助弟子们认识世间无常、五阴无我等真理,培养出离生死的决心。通过觉察欲望的痛苦、珍惜知足、努力精进、增长智慧和行善布施,修行者能够超越烦恼,培养慈悲心。每一种觉悟对修行者而言,都是通往涅槃与解脱的指引。同时,诵念此经文能消除罪障,助力快速成就菩提,达到长久的快乐与内心的宁静。这部经文不仅引导个人修行,也传递了关怀众生的理念。
八正道经
安世高
《八正道经》是由后汉时期安世高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阐述了佛陀在舍卫国与弟子们分享的道理。经中详细介绍了邪道与正道的区别,强调了八种正行,包括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和谛定。正道的实践强调真实的信仰、善良的行为和内心的平和。这八种修行方式旨在帮助信徒在今世与来世中获得幸福与解脱,同时也鼓励彼此传承与教导,助人得道。
本相猗致经
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安世高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是由后汉三藏安世高所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那邠邸长者的七个儿子不信佛法、持续作恶的故事。为了引导他们归命佛陀及受五戒,长者以金钱激励他们,最终七子在得到富贵后选择悔改。佛陀随后为他们开示法义,使其彻底解脱,断除烦恼,获得了福德与智慧。这部经典强调了善行的价值和通过信仰与修行获得解脱的重要性,反映了佛教对人生观和道德的深远影响。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佛说阿难四事经
支谦
《佛说阿难四事经》由支谦翻译,传达了佛教的重要教义。佛陀在世时,阿难询问人们该如何获得福德与度解。佛陀指出,四个关键行为可带来福德:以慈心抚育众生、施予穷困者、恻隐杀生行为,以及供养清净高士。通过慈悲与行善,信众可以获得与供养佛身无异的功德。佛陀强调,即便他离世,经典仍在,与随时实践的信徒同行,大家应当传承这一智慧,让更多人受益。在纷扰的世间,坚守慈心和奉行佛法至关重要。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支谦
《八吉祥神咒经》是由支谦翻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山宣讲的教义。经文中提及八位佛陀及其所住的纯净世界,强调听闻、持诵和传播经文的功德。持此经者可免于三恶道,助于解脱,常得诸神护持,身体健康,欢喜安乐。经中所述的八佛,分别代表不同的愿望与庇佑,诵持此经能净化心灵、消除恶业,最终实现无上觉悟。这部经文是信众追求灵性增长的重要法门,具有深厚的宗教与文化价值。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法炬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是西晋法炬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摩竭国王阿阇世因杀父王而对五逆罪的疑惑。调达尊者为他解惑,指出真正的因果关系,强调每个人只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阿阇世王犯下重罪,但调达告诉他,未来会历经多生,最终将成就辟支佛,名为无秽。经文强调信念和行为的重要性,传递出只要有善根,最终皆可超越恶果,实现解脱的深刻思想。
佛母般泥洹经
慧简
《佛母般泥洹经》由宋朝沙门慧简翻译,讲述佛陀在维耶离国讲法时,佛母及五百名信徒除馑女的故事。大爱道比丘尼深情不舍佛陀将要圆寂,展现了她的慈悲和对佛法的追求。在佛陀的教诲下,众人领悟了生死无常、三界苦痛的真谛,决定追随佛法,修行解脱。佛陀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诸弟子共同为佛母及除馑女兴庙立刹,表现了对她们的敬仰和怀念。此经文传达了佛教关于生命、死亡和追求真理的深刻思考。
法海经
法炬
《法海经》由西晋沙门法炬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大比丘众在瞻波国集会时的教导和交流。故事围绕佛陀为何不在众僧面前说戒展开,强调了僧众的清净性及戒行的重要性。比丘目连在观察中发现比丘中有不净者,提出清理众席,使得佛陀终于能够传授戒律。之后,佛陀告知比丘们,未来的戒律应由他们自我践行,强调僧法的八德,指引弟子们追求清净与和谐。该经文突出戒律的重要性和僧众的自律意识,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