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

作者:安世高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是由东汉时期的安息三藏安世高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本文描述了佛陀与文殊菩萨之间的深刻对话,探讨三昧的奥秘,及法身的本质。在与比丘们的交流中,佛陀阐述了宝积三昧的意义,强调法身的无所生灭,以及信念与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文殊的提问与理解,经典深刻揭示了空性及无我,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觉悟,最终引导众生通往涅槃之路。这部经典不仅富含哲理,更为修行者指明了方向。

正文

後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至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萨往到佛所在门住。所以者何。佛坐三昧未久。佛觉见文殊。便请入。作礼而住。佛言且坐。文殊问佛。坐三昧名曰何等。佛言宝积。文殊复问。何故名宝积。佛言:譬如摩尼珠。本自净好。复水洗置其平地。转更明彻。无不见者,属所入三昧。见东方无央数阿僧祇刹土及佛。以复不现。住是三昧中。无不见诸法本际。其有信者,以为得印。所语如言:摩尼宝舍有四角从一角视悉见诸角。无所缺减。是故见诸本际。佛问文殊。知本际不,则言知。何所是。言:我所处是为本际。诸所欲人异际。在是际者,亦不在法。亦不在善恶。诸法亦如是,知是者,审以知之。凡之知者,以无所知。从本传习。莫有作者,是故无有底。佛问文殊何谓是慧。审是慧者,是故慧。复问何所道。念名曰道。报言:所念道无念。是故道。佛文殊。以有念言无念。当以何法教新学。若男子女人。文殊言:亦无所出。亦无解。淫怒无有极。以是法教一切。以故无有根。是故不可出不可解。其言我能坏本际。以不能。其我能断生是亦不能。不舍俗事。不念近道。作是者,乃可教於凡人。文殊问佛。持何法教佛言:我所教不坏色痛庠思想死生识。无所坏。亦不教坏淫怒痴。令得不可计数法。以是教作佛道者,我用是故自致得佛。佛语文殊。无所坏法故致佛。无所得法能成佛。佛者则身。诸种力无所畏。悉法身之所入。所以者何。莫能分一身者,而为法身。法身无有数。以故?不言是凡人是不凡人。法身等无差特无所散。身是为法身。譬如四渎悉归於海合为味。若干名法为一法身。诸所有种各各有名。合会聚之名曰穀。若俗事道事。悉合为一法所以者何。不可指示。是为俗事。道事亦不可说。是俗事身是为法身。亦不可见视。如我说法身。其有信二。知者所作众恶悉以除尽。文殊言:於法身亦不见。生天上亦不见。在间亦不见。在三道。亦不在泥洹。佛语文殊。今若所说乃尔。若有人问汝者,佛现说有五当何以解之。文殊言:譬若如人卧中。见入泥犁。若作禽兽薜荔。上在天上若在人中。觉无所见。其法身无所著。所以者何。但有数故。数者堕俗。若罗汉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身。所以者何。不可分别故。譬如若干种宝可别知。法身而不别。所以者何。不可别故。生无死故。法身无所生无所灭。所以者何。常住故。亦无有垢。亦无有净。所以者何。无过者,亦无脱亦无所脱。佛者无所不知。复问文殊。知法身不。文殊言:若得者可知。佛文殊。乃知世间所在处不,则言知。佛言何所是。文殊言:其化人处世。在是世间者,但名求如毛际。而无为我说者,其世亦不离法身。佛复问。世所在何所。文殊言:譬如雲所无所在。亦不羸亦不强。是则世世之相。佛问文殊。汝谓我灭不。文殊言不。何以故?法无有生。若有生乃有灭。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灭。佛问文殊。若闻已过去恒边沙佛悉泥洹。汝信不,则言信。佛言:云何信。文殊言:其佛者悉佛所化。化般泥洹故。而信之佛问文殊。汝见人临死时。知所趣向,则答言:而人不可知。何况所趣向。佛语文殊。乃聚会说法。文殊言:谁欲听。佛言:欲听聚会者,文殊白佛。当因何法有所说,佛言说法则言不见法身。当何以说之。佛语文殊。若所说法身不可见。其在会中未晓者,闻其所言心恐惧。文殊言:若恐惧其本际已恐惧。佛言本际无恐惧。未晓者亦不恐惧。文殊言:诸无有恐惧者,若金刚。佛问。何谓金刚。答言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佛不可议。诸亦不可议。以是为金刚。佛言:何所为金刚者,文殊言:胜诸法故。佛者法法之审故。是金刚佛。以何因为金刚,则答言:所有无所有。一一求之无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为金刚。一切诸法皆佛。依无所依是故金刚。何缘是为金刚,则言无所依者无所近。是故金刚。佛语文殊。今我欲作感应。令阿难来。所以者何。为一切受法故。文殊问佛。属所法。无所见无所得。阿难来者当取何法。佛言善哉善哉!如文殊所说,佛言我见东方无央阿僧祇刹土诸佛皆悉说是。舍利弗出其所止处。到文殊所。见而不在。便至佛所。於门外佛谓文殊言:呼舍利弗入。文殊问佛。本际法身有中有外有内。当从何所得。佛言不可得答言:本际以无际。复言:舍利弗者亦在法身中。不而所从来。当所入。佛语文殊。若为舍利弗为不苦。譬如诸声闻在内与我俱语。而若在外住。不用时入。是不为烦。答言:虽外住亦不苦亦不烦。佛问。若以何故。不苦不烦。文殊言:佛为声闻说法。我亦如是故不不烦。所以者何。诸佛所离法身故。文殊言:譬如恒边沙劫不见佛。亦不得入。亦不苦不所以故。佛所说法亦无增无减。所以者何。诸法无有主。以是故无苦无烦。诸所有名。佛是而教人。所以者何。佛以是教故。佛遥问舍利弗。汝悉闻文殊所语不。舍利弗言惟。佛以自劳。愿乐於是往听其法。文殊白佛。可令舍利弗来入。佛遥谓舍利弗前。前已作礼就文殊谓舍利弗。於是法中何所而尊。欲入听之闻说尊法。爱乐欲闻故入欲听。文殊言:审若所说,是法实尊甚深甚深。何以故?是法无有二心故。所以者何。非若所知。不在其中诸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及求佛道者,何以故?不可得故。亦不从悕望得。以是故无在其中。本清净故。诸法亦清净。舍利弗问文殊。所以罗汉不在其中。文殊言:淫怒尽是罗汉。无所住无所成。当在何所中。舍利弗言:故到人处不见。以是故来至闻。但欲闻深故。舍利弗言:我从佛若从人闻其法。诚无厌极。时文殊言:於法无厌极。如舍利弗所语文殊问。法身能有所受法不。何故而无厌极。舍利弗言:法身无所受。其本际有所受不。利弗言:无所受。文殊答舍利弗。本际无所受故。而若无厌极。文殊言:若本际受法。汝厌极。舍利弗言:除佛所说,我之所说无有与等。文殊言:汝能自信其法至泥洹。若自信至泥洹。舍利弗言:从本以悉般泥洹。文殊言:宁自信。常於是不动转。舍利弗言信。复从何所信,则答言:法身无所生无所灭。故知无所动转。复问。信罗汉尽无有馀无所复知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其知以无所复有故无所知。无所知者无所止。故曰尽。文殊言:汉尽故如是,何以故?舍利弗言:悉舍诸法无所得故。文殊问。汝信以恒边沙佛般泥洹以般泥洹。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法身不生不死故。不般泥洹。文殊问。信诸佛为一佛不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之。答曰:一法身无有二故。文殊问。信诸所有刹土为一刹土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答言所有尽故。文殊复问。能信一切法。无所识无所脱。无所念无证。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无自然而知自然者,故无所识无所脱。无所念无有证。亦不不灭。亦不见亦不有见。本际无处。所以故信。文殊复问。信法身住。无所生无所灭无所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之亦不是法。有所生有所灭有所止。以故信。文殊问。能信不可计身所从出。能知处不。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答言:法身者亦无淫怒痴故。信之而无处复问舍利弗。乃信诸法依佛依无所依等不。答言信之。从何所信。答言:无所止。无所止谓不可见之所依。文殊言:善哉善哉!舍利弗。如若之境界。我悉问之。若皆答其所知。利弗语文殊。今我所闻者,以念不复忘。佛谓舍利弗。若有男子女人。闻是法持讽诵读。一切人广说。为解其义。疾得所欲。文殊语舍利弗。今佛所说无有异。舍利弗白佛。以供前佛者,所以彼者来悉得是印。是法名曰何等。当云何行。名曰问法身宝积。持本际持无处。所持持一切诸法。无所罣碍。其从若闻是者,便因是法悉逮得。其闻者复教诏馀人。转相开导。所以者何。文少而解多。佛说是经。舍利弗罗汉。文殊师利菩萨。诸天人世间民。龙鬼神。一切欢喜。作礼而去。

安世高的其他作品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安世高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是由后汉三藏安世高所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那邠邸长者的七个儿子不信佛法、持续作恶的故事。为了引导他们归命佛陀及受五戒,长者以金钱激励他们,最终七子在得到富贵后选择悔改。佛陀随后为他们开示法义,使其彻底解脱,断除烦恼,获得了福德与智慧。这部经典强调了善行的价值和通过信仰与修行获得解脱的重要性,反映了佛教对人生观和道德的深远影响。
佛说八大人觉经
安世高
《八大人觉经》由安世高所译,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经典。经文阐述了八种觉悟,帮助弟子们认识世间无常、五阴无我等真理,培养出离生死的决心。通过觉察欲望的痛苦、珍惜知足、努力精进、增长智慧和行善布施,修行者能够超越烦恼,培养慈悲心。每一种觉悟对修行者而言,都是通往涅槃与解脱的指引。同时,诵念此经文能消除罪障,助力快速成就菩提,达到长久的快乐与内心的宁静。这部经文不仅引导个人修行,也传递了关怀众生的理念。
阿含正行经
安世高
《阿含正行经》是後汉时期安世高所译的一部佛教经典。经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中,阐述了人心的本质及其影响。佛陀告诫比丘们要警惕心中五贼(色、痛痒、思想、生死和识),并强调要端正内心以求解脱。经文深入探讨了生死轮回、因果法则以及修行的重要性,建议施行善行并持守五戒。通过反观自身与外界,修正内心的杂念,佛陀引导众生认识到真正的解脱之道,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本相猗致经
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
道地经
安世高
《道地经》是中国古代道教经典之一,传承了道教的核心思想与修炼法门。书中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提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通过简洁而深邃的文字,读者可以领悟到“无为而治”的智慧,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道地经》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指南,更是理解道教文化精髓的重要书籍,适合各类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反思自我,追求精神的升华。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拔陂菩萨经
初异
《拔陂菩萨经》是由初异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拔陂菩萨与如来佛在罗悦祇竹园的教诲。书中描述了密集的法会场景,各类众生,包括比丘、菩萨、天王及龙王等,齐聚佛前,共同聆听教义。佛法阐述了菩萨应具备的坚定信念、精进修行以及无私的慈悲心。特别强调通过不断的善行与修行,菩萨能够获得果位,并在未来成就正觉。此经旨在引导信徒理解佛法的深邃,坚定修行的信念,最终达到涅槃的境地。
犭制狗经
支谦
《犭制狗经》是由支谦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主要记载了佛陀在耆阇崛山讲授戒法的情景。佛陀提到,若弟子对师父心生嫉妒,便如曾为狗者,重蹈恶道。佛通过阿难的提问,阐释了持戒的重要性,强调正道与邪道的辨别。同时,针对末世的恶师现象,佛陀警惕弟子防范那些贪图利禄而不传授真理的师长。最后,佛教导阿难,即便曾受恶师误导,但若真心悔悟,依然可以重新获得佛法的利养与救赎。
大乘方广总持经
尼多流支
《大乘方广总持经》由隋天竺三藏尼多流支翻译,记载了佛陀在王舍城的教义与启示。经文中描述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庄严场景,以及众多菩萨和神灵亲临佛前,聆听佛陀的教诲。佛陀在临涅槃之际,传授重要法门,特别强调诸法平等与菩提心的核心理念,警示信众勿生二见,以防谤法。经文展现了佛法的深邃智慧,鼓励众生持守善行,传承佛教教义,获取无上菩提的巨大功德。
桂林风土记
莫休符
《桂林风土记》是莫休符在唐朝时期撰写的一部地志,记录了桂林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本书详细描绘了从古至今桂林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以及诸多名胜如舜祠、双女冢、伏波庙等。作者通过历史典故和个人见闻,展示了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弥足珍贵的是,这些片段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成为后人了解桂林风土的宝贵资料。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
无兰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是东晋三藏竺昙无兰的经典翻译,讲述了一位采花人因偶遇佛陀,而不顾王命,宁愿舍身以花奉佛的故事。在采花过程中,采花人深刻意识到佛法的珍贵,选择以花散佛,展现出无私的信念与菩萨精神。即使面临王的惩罚,他依然坚定地追求真理,最终获得佛陀的加持,受授大乘法名为“妙华如来”。此故事传达了对佛法追求的虔诚与忠诚,以及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守信念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