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

作者:安世高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是由东汉时期的安息三藏安世高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本文描述了佛陀与文殊菩萨之间的深刻对话,探讨三昧的奥秘,及法身的本质。在与比丘们的交流中,佛陀阐述了宝积三昧的意义,强调法身的无所生灭,以及信念与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文殊的提问与理解,经典深刻揭示了空性及无我,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觉悟,最终引导众生通往涅槃之路。这部经典不仅富含哲理,更为修行者指明了方向。

正文

後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至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萨往到佛所在门住。所以者何。佛坐三昧未久。佛觉见文殊。便请入。作礼而住。佛言且坐。文殊问佛。坐三昧名曰何等。佛言宝积。文殊复问。何故名宝积。佛言:譬如摩尼珠。本自净好。复水洗置其平地。转更明彻。无不见者,属所入三昧。见东方无央数阿僧祇刹土及佛。以复不现。住是三昧中。无不见诸法本际。其有信者,以为得印。所语如言:摩尼宝舍有四角从一角视悉见诸角。无所缺减。是故见诸本际。佛问文殊。知本际不,则言知。何所是。言:我所处是为本际。诸所欲人异际。在是际者,亦不在法。亦不在善恶。诸法亦如是,知是者,审以知之。凡之知者,以无所知。从本传习。莫有作者,是故无有底。佛问文殊何谓是慧。审是慧者,是故慧。复问何所道。念名曰道。报言:所念道无念。是故道。佛文殊。以有念言无念。当以何法教新学。若男子女人。文殊言:亦无所出。亦无解。淫怒无有极。以是法教一切。以故无有根。是故不可出不可解。其言我能坏本际。以不能。其我能断生是亦不能。不舍俗事。不念近道。作是者,乃可教於凡人。文殊问佛。持何法教佛言:我所教不坏色痛庠思想死生识。无所坏。亦不教坏淫怒痴。令得不可计数法。以是教作佛道者,我用是故自致得佛。佛语文殊。无所坏法故致佛。无所得法能成佛。佛者则身。诸种力无所畏。悉法身之所入。所以者何。莫能分一身者,而为法身。法身无有数。以故?不言是凡人是不凡人。法身等无差特无所散。身是为法身。譬如四渎悉归於海合为味。若干名法为一法身。诸所有种各各有名。合会聚之名曰穀。若俗事道事。悉合为一法所以者何。不可指示。是为俗事。道事亦不可说。是俗事身是为法身。亦不可见视。如我说法身。其有信二。知者所作众恶悉以除尽。文殊言:於法身亦不见。生天上亦不见。在间亦不见。在三道。亦不在泥洹。佛语文殊。今若所说乃尔。若有人问汝者,佛现说有五当何以解之。文殊言:譬若如人卧中。见入泥犁。若作禽兽薜荔。上在天上若在人中。觉无所见。其法身无所著。所以者何。但有数故。数者堕俗。若罗汉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身。所以者何。不可分别故。譬如若干种宝可别知。法身而不别。所以者何。不可别故。生无死故。法身无所生无所灭。所以者何。常住故。亦无有垢。亦无有净。所以者何。无过者,亦无脱亦无所脱。佛者无所不知。复问文殊。知法身不。文殊言:若得者可知。佛文殊。乃知世间所在处不,则言知。佛言何所是。文殊言:其化人处世。在是世间者,但名求如毛际。而无为我说者,其世亦不离法身。佛复问。世所在何所。文殊言:譬如雲所无所在。亦不羸亦不强。是则世世之相。佛问文殊。汝谓我灭不。文殊言不。何以故?法无有生。若有生乃有灭。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灭。佛问文殊。若闻已过去恒边沙佛悉泥洹。汝信不,则言信。佛言:云何信。文殊言:其佛者悉佛所化。化般泥洹故。而信之佛问文殊。汝见人临死时。知所趣向,则答言:而人不可知。何况所趣向。佛语文殊。乃聚会说法。文殊言:谁欲听。佛言:欲听聚会者,文殊白佛。当因何法有所说,佛言说法则言不见法身。当何以说之。佛语文殊。若所说法身不可见。其在会中未晓者,闻其所言心恐惧。文殊言:若恐惧其本际已恐惧。佛言本际无恐惧。未晓者亦不恐惧。文殊言:诸无有恐惧者,若金刚。佛问。何谓金刚。答言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佛不可议。诸亦不可议。以是为金刚。佛言:何所为金刚者,文殊言:胜诸法故。佛者法法之审故。是金刚佛。以何因为金刚,则答言:所有无所有。一一求之无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为金刚。一切诸法皆佛。依无所依是故金刚。何缘是为金刚,则言无所依者无所近。是故金刚。佛语文殊。今我欲作感应。令阿难来。所以者何。为一切受法故。文殊问佛。属所法。无所见无所得。阿难来者当取何法。佛言善哉善哉!如文殊所说,佛言我见东方无央阿僧祇刹土诸佛皆悉说是。舍利弗出其所止处。到文殊所。见而不在。便至佛所。於门外佛谓文殊言:呼舍利弗入。文殊问佛。本际法身有中有外有内。当从何所得。佛言不可得答言:本际以无际。复言:舍利弗者亦在法身中。不而所从来。当所入。佛语文殊。若为舍利弗为不苦。譬如诸声闻在内与我俱语。而若在外住。不用时入。是不为烦。答言:虽外住亦不苦亦不烦。佛问。若以何故。不苦不烦。文殊言:佛为声闻说法。我亦如是故不不烦。所以者何。诸佛所离法身故。文殊言:譬如恒边沙劫不见佛。亦不得入。亦不苦不所以故。佛所说法亦无增无减。所以者何。诸法无有主。以是故无苦无烦。诸所有名。佛是而教人。所以者何。佛以是教故。佛遥问舍利弗。汝悉闻文殊所语不。舍利弗言惟。佛以自劳。愿乐於是往听其法。文殊白佛。可令舍利弗来入。佛遥谓舍利弗前。前已作礼就文殊谓舍利弗。於是法中何所而尊。欲入听之闻说尊法。爱乐欲闻故入欲听。文殊言:审若所说,是法实尊甚深甚深。何以故?是法无有二心故。所以者何。非若所知。不在其中诸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及求佛道者,何以故?不可得故。亦不从悕望得。以是故无在其中。本清净故。诸法亦清净。舍利弗问文殊。所以罗汉不在其中。文殊言:淫怒尽是罗汉。无所住无所成。当在何所中。舍利弗言:故到人处不见。以是故来至闻。但欲闻深故。舍利弗言:我从佛若从人闻其法。诚无厌极。时文殊言:於法无厌极。如舍利弗所语文殊问。法身能有所受法不。何故而无厌极。舍利弗言:法身无所受。其本际有所受不。利弗言:无所受。文殊答舍利弗。本际无所受故。而若无厌极。文殊言:若本际受法。汝厌极。舍利弗言:除佛所说,我之所说无有与等。文殊言:汝能自信其法至泥洹。若自信至泥洹。舍利弗言:从本以悉般泥洹。文殊言:宁自信。常於是不动转。舍利弗言信。复从何所信,则答言:法身无所生无所灭。故知无所动转。复问。信罗汉尽无有馀无所复知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其知以无所复有故无所知。无所知者无所止。故曰尽。文殊言:汉尽故如是,何以故?舍利弗言:悉舍诸法无所得故。文殊问。汝信以恒边沙佛般泥洹以般泥洹。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法身不生不死故。不般泥洹。文殊问。信诸佛为一佛不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之。答曰:一法身无有二故。文殊问。信诸所有刹土为一刹土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答言所有尽故。文殊复问。能信一切法。无所识无所脱。无所念无证。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无自然而知自然者,故无所识无所脱。无所念无有证。亦不不灭。亦不见亦不有见。本际无处。所以故信。文殊复问。信法身住。无所生无所灭无所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之亦不是法。有所生有所灭有所止。以故信。文殊问。能信不可计身所从出。能知处不。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答言:法身者亦无淫怒痴故。信之而无处复问舍利弗。乃信诸法依佛依无所依等不。答言信之。从何所信。答言:无所止。无所止谓不可见之所依。文殊言:善哉善哉!舍利弗。如若之境界。我悉问之。若皆答其所知。利弗语文殊。今我所闻者,以念不复忘。佛谓舍利弗。若有男子女人。闻是法持讽诵读。一切人广说。为解其义。疾得所欲。文殊语舍利弗。今佛所说无有异。舍利弗白佛。以供前佛者,所以彼者来悉得是印。是法名曰何等。当云何行。名曰问法身宝积。持本际持无处。所持持一切诸法。无所罣碍。其从若闻是者,便因是法悉逮得。其闻者复教诏馀人。转相开导。所以者何。文少而解多。佛说是经。舍利弗罗汉。文殊师利菩萨。诸天人世间民。龙鬼神。一切欢喜。作礼而去。

安世高的其他作品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安世高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由后汉沙门安世高所译,是佛教经典之一,探讨信仰与行为对人生吉凶的影响。经文中阿难向佛陀询问那些事佛的个体,为什么会有富贵与衰耗的差异。佛陀指出,真正的佛弟子道德严谨,恭敬奉行戒律,常获天神护佑,而心怀疑惑、偏离正道者则面临衰败。经文强调因果法则,劝导人们信奉佛教,秉持善行,避免嫉妒与恶意,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未来的幸运。
佛说八大人觉经
安世高
《八大人觉经》由安世高所译,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经典。经文阐述了八种觉悟,帮助弟子们认识世间无常、五阴无我等真理,培养出离生死的决心。通过觉察欲望的痛苦、珍惜知足、努力精进、增长智慧和行善布施,修行者能够超越烦恼,培养慈悲心。每一种觉悟对修行者而言,都是通往涅槃与解脱的指引。同时,诵念此经文能消除罪障,助力快速成就菩提,达到长久的快乐与内心的宁静。这部经文不仅引导个人修行,也传递了关怀众生的理念。
本相猗致经
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
道地经
安世高
《道地经》是中国古代道教经典之一,传承了道教的核心思想与修炼法门。书中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提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通过简洁而深邃的文字,读者可以领悟到“无为而治”的智慧,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道地经》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指南,更是理解道教文化精髓的重要书籍,适合各类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反思自我,追求精神的升华。
阿含正行经
安世高
《阿含正行经》是後汉时期安世高所译的一部佛教经典。经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中,阐述了人心的本质及其影响。佛陀告诫比丘们要警惕心中五贼(色、痛痒、思想、生死和识),并强调要端正内心以求解脱。经文深入探讨了生死轮回、因果法则以及修行的重要性,建议施行善行并持守五戒。通过反观自身与外界,修正内心的杂念,佛陀引导众生认识到真正的解脱之道,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爱道般泥洹经
白法祖
《大爱道般泥洹经》是西晋沙门白法祖的译作,记录了佛陀在堕舍利国的教诲。故事围绕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及五百比丘尼,他们因不忍见佛陀般泥洹而强烈希望追随佛陀的脚步,最终选择舍弃寿命以求解脱。佛陀通过阿难对话,引导世人理解因缘法则,感恩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并讲述一切恩爱终将别离的智慧。这部经文展现了修行者对佛法无尽的敬仰和对生死轮回的深入思考。
大方等如来藏经
佛陀跋陀罗
《大方等如来藏经》由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翻译,主要阐述如来藏的深奥意义。经中佛陀在王舍城的讲堂,和广大菩萨及天龙夜叉等众生一起探讨众生内在的佛性。佛通过丰富的譬喻,如莲花、岩树蜜以及真金等,阐述众生身内本具的如来藏,虽被烦恼覆盖,但其本质永恒不变。最终,佛鼓励众生修习如来藏法,去除烦恼,迅速成就正觉,广利众生。此经强调信仰与实践的重要性,为心灵的觉醒和道德提升提供了指导。
辩意长者子经
法场
《辩意长者子经》是后魏沙门法场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故事发生在舍卫国,讲述了辩意长者子向佛陀请教众生因缘的五事法则,以解释人们如何在轮回中生于天、人、地狱、饿鬼与畜生等不同境界。佛陀分别阐述了生天、做人、堕落、尊贵与卑贱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善行与恶行。经典强调了心念与行为对人生际遇的深远影响,并鼓励人们播撒善念,行持慈悲,以获得长久的福报和智慧。此经对于信仰修持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
般若,利言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是由般若与利言翻译的佛教经典,记录了大花严长者在室罗筏悉底国与佛陀的对话。长者询问施饮食者可获何种回报,佛陀以如来力为答,并通过精妙的比喻逐层解释了力量的等级,从凡牛到如来力,展现佛法的深邃与广博。佛听后,长者感到欢喜并表示愿意奉行佛陀的教诲,体现了对智慧与修行的追求。本经文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与力量的相互关系。
梵网六十二见经
支谦
《梵网六十二见经》由支谦翻译,探讨异道人对佛法的不同看法与误解。佛在俱留国与比丘讨论他人对自身及法僧的谤言,强调信仰的正确引导和心态的重要性。经中提到,异道思想的根源在于对生命、存在、善恶等的误解,导致他们陷入无尽的见解争辩,无法自拔。佛教导弟子们应以智慧和慈悲来面对外界的误解,以往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觉悟为目标。此经旨在让人们认清自我,超越执念,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