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泥洹後灌腊经

作者:法护
《般泥洹後灌腊经》由西晋竺法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阿难向佛请教在佛陀般泥洹后,四众弟子如何应对灌腊法事。佛陀强调,灌腊不仅是对死者的福愿,更是对现世施予的考验,行为必须诚实、无私,尤其是在施舍中不可私占。贪心之人将承担五种罪业,后世受到恶果。此经教导众生要心存善念,行善积德,以解脱生死苦难,铭记佛法的真实与重要。

正文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摩诃比丘僧诸天人民共。会坐说经。阿难长跪叉手白佛言:天中之天。欲有所问。愿佛说之。若佛般泥洹後。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婆塞优婆夷。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灌腊当何所用。佛语阿难。灌腊佛者,是福愿人之度各自减钱宝。割取珍爱用求度世之福。当给寺然灯烧香用作经像。若供养师。施与贫穷。设斋会。不可贳许。然後不出。此为现世负佛。自是心口所作当得妄语之罪。所以者何。佛投槃作礼。以五种香水手自浴佛师。哒嚫咒愿。当此之时天龙鬼神皆明证知。此人出家财物。侵妻子分用求福利。而反不出。当有五罪入三恶道。何等为五。一者财物日减。者喜忘遗。三者治生所向无利。四者入太山地狱中被考治苦痛难言:五者後世来生。或作婢牛马骡驴骆驼。或作猪羊。是为五。更罪三恶。一者为入薜荔中作饿鬼。二者入禽兽作生。三者泥犁中当更十八地狱。罪不可数。七月十五日。自向七世父母五种亲属。有堕恶勤苦剧者,因佛作礼福。欲令解脱忧苦。名为灌腊。佛者天上天下三界之王。不食世间人也。其物皆众僧分之不应独取。是为大罪。若无僧可分。施贫穷孤独羸老。是种善根。诸子闻经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法护的其他作品

佛说宝网经
法护
《佛说宝网经》由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所译,描述了无量力童子宝网在梦中得见佛陀的光辉与神通,寓意着学习佛法的深远意义。经文中,佛陀通过童子的恭敬与奉献,阐述了信仰与供养的重要性,强调那些恭敬佛法、学习菩萨道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超越生死轮回。经文提到,通过供养与宣扬经典,众生可获得智慧和自在。通篇以佛陀的教导引导信徒向善,教授修行与觉悟之道,传达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
法护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是由法护所译的一部经典,描述了佛陀在罗阅祇与比丘们讲法的场景。其中,王女阿术达以无愁的态度质疑对比丘的不敬,展现了对菩萨道的深刻思考。她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大乘法的理解,认为菩萨应具备大悲大慈,帮助众生超脱苦难,而非拘泥于对自身名位的执着。故事探讨了智慧、慈悲与众生平等的法理,传达了菩萨摩诃萨的崇高理想。通过诸般辩论和信念的表述,展现了菩萨应超越表象的局限,归依于内在的法性。
阿差末菩萨经
法护
《阿差末菩萨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阿差末菩萨的信仰与修行。从菩萨的视角出发,强调慈悲、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经文详细描述了菩萨如何帮助众生解脱苦痛,传递出深刻的生命哲理和道德教诲。在这部经文中,阿差末菩萨不仅是理想的修行者,更是世俗生活中的榜样,鼓励信徒在复杂的人生中保持正念,积极行善。通过对菩萨精神的解读,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慈悲心的重要性,并激励自我修持,迈向心灵的觉悟与升华。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法护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三昧(冥想深境)与菩萨道的内涵。经文通过一位菩萨对释迦牟尼佛的提问,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心性修炼及智慧觉悟等重要主题。它不仅揭示了修行者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也强调了慈悲与智慧的结合在菩萨道中的重要性。此经文对信仰者的修行具有指导意义,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觉醒与对众生的救助,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
持心梵天所问经
法护
《持心梵天所问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主要记录了梵天与佛陀之间的对话。这部经文探讨了心的本质、修行的方法以及如何实现解脱。书中深入剖析了人们内心的烦恼与执着,提供了实践智慧的指引,强调正念与慈悲的重要性。通过梵天的提问与佛陀的解答,读者能够获得对人生真谛的启示,发展内在的智慧与觉悟。《持心梵天所问经》不仅是修行者的必读之作,也为广泛的读者提供了心灵指引与启迪。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昙无兰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是东晋时期三藏法师竺昙无兰译的经典作品。经文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与五百位婆罗门及其子弟进行我种与人种的辩论。婆罗门强调其种族的优越性,认为自身是梵天子孙,生于口中,死后应得天界的荣耀。对此,佛陀回应道,真正的尊贵源于个人的行为与心念,任何种族并无天然的优劣。经文探讨了善恶的因果,揭示了超越门第和种类的真实智慧,强调对内心修炼的重要性。
八大菩萨经
法贤
《八大菩萨经》由法贤大师奉旨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与众弟子及八大菩萨共聚的教义。这部经典详细介绍了多位菩萨,诸如妙吉祥、观自在、慈氏等,及其在众生解脱中的重要角色。佛陀指示舍利弗,提及多个佛刹及佛陀名号,强调倾听和诵念的重要性,表明修行者若诚心信受,将获得往生善处、避免恶趣,以及达成觉悟的种种福德。经典最后,诸菩萨和天人皆欣然接受佛陀的教诲,果然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与欢喜。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提雲般若等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由提云般若等人翻译,讲述了弥勒菩萨在王舍城向佛陀请教关于如何修习慈心的道理。文中深入探讨了修慈的重要性,强调通过修习慈心,可以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获得安乐。佛陀教导弥勒菩萨修习慈心的心法,指出慈心应在宁静之处以清净的信心修持,以达到无上的菩提。全篇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慈心的力量,并明确称修慈者将得到佛陀的庄严与庇护,最终与佛法圆满相应,获得永恒的快乐与解脱。
禅行法想经
安世高
《禅行法想经》由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祇树给予比丘们的教导。佛陀强调,通过深入思维死亡和身心的无常,人人都能进行精进修行。他提到,领悟世间万物皆不可得、苦无常的道理,是修行者的必经之路。诸比丘被告知,这些思维不应被视为愚痴,反而是通向涅槃的重要步骤。通过念及身与死、污秽、痛苦等种种想法,修行者能够领悟并亲近佛教真谛。布满惧怕的世界,激励人们向内探寻与解脱。
桂林风土记
莫休符
《桂林风土记》是莫休符在唐朝时期撰写的一部地志,记录了桂林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本书详细描绘了从古至今桂林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以及诸多名胜如舜祠、双女冢、伏波庙等。作者通过历史典故和个人见闻,展示了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弥足珍贵的是,这些片段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成为后人了解桂林风土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