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

作者:不空
《百千颂大集经》由不空大师翻译,探讨地藏菩萨的教义与智慧,强调清净心与法身的关系。文中以丰富的比喻阐述烦恼与清净的对立,指出烦恼如同隐藏明灯的瓶子,只有破除烦恼,法界才得以显现。同时,通过多种例子展示了法界的无自性,鼓励信众离开执著,直指真实的智慧。全经传达了成佛之道,重视修行与觉悟,呼唤众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最终实现灵性解脱与广大利他。

正文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

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归命礼法身,住於诸有情。彼由不遍知,轮回於三有。其性即生死,净时亦复然。

清净是涅槃,亦即是法身。譬如乳相杂,醍醐不可得。如烦恼相杂,法界不可见。譬如净乳已,酥精妙无垢。

如净其烦恼,法界极清净。如灯在其瓶,光耀无所有。如在烦恼瓶,法界不照耀。彼彼令一边,其瓶若得穴。

由彼彼一边,光明而外出。以三摩地杵,破坏烦恼瓶。遍满於虚空,普遍光照耀。法界亦不生,亦不曾坏灭。

一切时不染,初中常无垢。譬如吠琉璃,常时极光明。石藏以覆蔽,彼光不照耀。如是烦恼覆,法界妙清净。

不照於生死,於涅槃光明。有性若有功,则见於真金。无性若有功,困而无所获。如糠覆其上,不名为粳米。

烦恼覆其上,亦不名为佛。若得离於糠,显现於粳米。远离於烦恼,法身得显现。世间作譬喻,芭蕉无坚实。

而有贞实果,食味如甘露。如无实生死,流转烦恼海。其果即佛体,甘露施有施。如是於诸种,相似生其果。

无种亦无果,智者必不信。种子则其性,诸法之所依。次第若能净,获得成佛位。日月常无垢,以五种覆蔽。

雲雾与烟等,罗睺手及尘。如是心光明,覆蔽以五垢。贪爱瞋恚眠,掉举与疑惑。如火洗其衣,种种垢不净。

若掷於火中,烧垢不烧衣。空类诸契经,所有如来说。一切断烦恼,不曾坏其性。譬如地下水,常住而清净。

智隐於烦恼,清净亦复然。法界亦非我,非女亦非男。远离一切执,云何分别我。诸法无所著,女男不可得。

贪盲调伏故,示现男女相。无常苦空性,心净虑有三。最胜心净虑,诸法无自性。如胞胎孕子,有之而不现。

如烦恼所覆,法实不可见。分别有四种,所生大造者,分别我我所,名想及境界。一切佛大愿,无所有无相。

自觉相应故,诸佛常法性。如言兔有角,分别而非有。如是一切法,分别不可得。分析如微尘,分别不可得。

如初後亦尔,智云何分别。如是和合生,和合亦灭坏。一法自不生,云何愚分别。兔牛二角喻,此名遍计相。

依住於中道,如善逝法性。如月及星宿,现於清水器。影像而显现,如是圆成相。初中亦为善,常恒不欺诳。

彼无五种我,云何我分别。譬如热时水,故名为热水。是则其冷时,则名为冷水。覆蔽烦恼网,是则名为心。

若离其烦恼,则名为等觉。眼识缘於色,影像极清净。不生亦不灭,法界无形相。耳识缘於声,清净识三种。

以自分别闻,法界无形相。鼻依香而嗅,无色亦无形。鼻识是真如,法界应分别。舌界自性空,味界性远离。

无依亦无识,法界自性故。清净身自性,所触和合相。远离於所缘,我说为法界。诸法意为最,离能所分别。

法界无自性,法界而分别。能见闻而嗅,是味及所触。瑜伽法是知,如是圆成相。眼耳及与鼻,舌身及末那。

六处皆清净,如是彼之相。心见有二种,世间出世间。我执为流转,自觉是真如。无尽是涅槃,若尽贪及痴。

觉彼是佛体,有情归依处。一切於此身,有智及无智。系缚自分别,由悟得解脱。菩提不远近,不来亦不去。

坏灭及显现,於此烦恼网。说於众契经,住於自思惟。照以智慧灯,即得最胜寂。菩提不远想,亦无邻近想。

是六境影像,皆由如是知。如水与乳合,同在於一器。鹅饮尽其乳,其水如常在。如是烦恼杂,智在於一器。

瑜伽者饮智,弃舍於烦恼。如是我我执,乃至所取执。若见二无我,有种而灭坏。是佛般涅槃,常恒净无垢。

愚夫二分别,无二瑜伽句。种种难行施,以戒摄有情。一切损忍辱,界增此为三。於诸法精进,静虑心加行。

常习於智慧,复得菩提增。方便共为慧,以愿皆清净。以力妙坚智,界增为四种。不应礼菩萨,此为甚恶说。

不亲於菩萨,不生其法身。增於甘蔗种,欲食於石蜜。若坏甘蔗种,无由石蜜生。若护甘蔗种,三种而可得。

糖半糖石蜜,於中必得生。若护菩提心,三种而可得。罗汉缘觉佛,於中必得生。如护於稻芽,农夫必当护。

如初胜解行,如来必作护。如白十五日,而见月轮形。如是胜解行,影现佛形相。如是初月轮,刹那刹那增。

如是入地者,念念见增益。如白十五日,月轮得圆满。如是究竟地,法身而得生。胜解彼坚固,常当於佛法。

能发如是心,得为不退转。染依得转依,得受为净依。由分得觉悟,名为极喜地。常时於染污,欲等种种垢。

无垢得清净,名为离垢地。灭坏烦恼网,照耀得离垢。无量之暗瞑,离名发光地。清净常光明,远离世吉祥。

围绕智慧焰,名为焰慧地。一切明工技,种种静虑饰。难胜於烦恼,得胜难胜地。於三种菩提,摄受令成就。

生灭於甚深,名为现前地。游戏於光网,遍以帝释严。超越欲暴流,名为远行地。一切佛加持,预入於智海。

自在无功用,不动於魔使。於诸无碍解,瑜伽到彼岸。於说法谈论,名为善慧地。身以智所成,如虚空无垢。

诸佛皆所持,普遍如法雲。佛法之所依,行果皆所持。所依皆得转,故名为法身。离不思议熏,及离流转习。

如汝思思者,云何而得知。超过诸语境,一切根非境。意识所取者,如所有我体。次第而积集,佛子大名称。

皆以法雲智,微细见法性。尔时洗濯心,超渡生死海。彼以大莲花,安立为大座。无量宝叶光,宝光明为台。

无量亿莲花,普遍为眷属。先以十种力,以无畏四种。馀佛不共法,大自在而坐。一切善皆集,福智以资粮。

圆月在星宿,遍满而围绕。则以佛日手,以宝光无垢。灌顶於长子,普遍皆令灌。彼住大瑜伽,皆见以天眼。

无明搅扰世,恶习苦怖畏。状如金光色,从彼瑜伽光。彼无知所覆,得开无明门。以福智感招,彼获无执定。

随缘而圆寂,心得皆变化。诸法无自性,自性於境界。菩萨王妙见,法身妙无垢。皆以无垢身,安住於智海。

即作众生利,如巧摩尼珠。一切瑜伽者,大瑜伽自在。佛影皆变化,遍满而流出。或有八臂者,三目炽盛身。

彼皆瑜伽王,普遍而流出。皆以慈悲手,胜喜执持弓。射以般若箭,皆断细无明。以大力昇进,执持智慧棒。

一切无明[W083],普遍皆碎坏。强力诸有情,金刚炽盛身。调伏有情故,则为金刚手。自为作业者,示现种种果。

教诫如教理,变为平等王。饥渴猛炽身,能施诸饮食。常患诸疾者,则为善医王。魔王於营从,魔女於庄严。

菩萨作亲友,能施菩提场。由如日月形,彼光皆悦意。流出如电光,照曜俱胝刹。由以一灯故,遍照皆得然。

若一灯灭尽,一切皆随尽。如是异熟佛,示现种种光。一化现涅槃,馀佛示归寂。一亦无灭度,日光岂作暗。

常现於出没,示现刹土海。於无智暗世,能净智慧眼。往於俱胝刹,矜愍化有情。彼皆不疲倦,由彼大慈甲。

一切於神足,瑜伽皆彼岸。皆观时非时,令彼得流转。刚强於谄曲,暂时而弃舍。无量调有情,顿作令清净。

无量佛变化,顿时得暂变。於三界海中,而掷调伏网。舒展妙法网,普遍令成熟。则以调伏网,普遍令成熟。

普遍令举出,於中漂流者,则如千有情,普遍令度已,度已令觉悟,妙法不生疑。世尊妙法铃,普遍令得闻。

由此振声故,除落烦恼尘。增上无明人,令净於一时。以日光明威,破坏众翳莫。随从暗烦恼,及馀罪身者,

令彼作利益,积渐令清净。彼彼人现化,安住如水月。烦恼搅扰心,不见於如来。如饿鬼於海,普遍见枯竭。

如是少福者,无佛作分别。有情少福者,如来云何作。如於生盲手,安以最胜宝。云何而能见,无上之法身。

俱胝日光身,光网以围绕。诸天以少善,不能而得见。上次於大天,云何而得见。彼色不能见,诸仙离烦恼。

天修罗梵等,云何馀少慧。然以佛威力,清净自心故。能见如是类,获得一切盛。有情福端严,佛住彼人前。

光明照耀身,三十二胜相。彼如是丈夫,当见如大海。不经於多时,即得智如海。世尊彼色身,安住於多劫。

能调可调利,趣於戒种类。广寿大瑜伽,少寿何因故。多人俱胝馀,示现增减寿。无量俱胝劫,以命命增长。

因缘皆无尽,获得无尽果。若有相应显此理,唯身以慧作分析。彼人生於净莲花,闻法所说无量寿。

不空的其他作品

大乘密严经
不空
《大乘密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深邃、法义丰富。该经主要探讨了密宗修行的核心理念,强调了内心的觉悟与智慧的融会贯通。通过对诸菩萨的讴歌与教导,传达了慈悲与智慧并重的重要性。书中运用大量的比喻与象征,揭示了真理的奥秘,启示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菩萨道。其深奥的教义不仅是修行者的指南,也为广大信徒提供了精神的滋养,促进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不空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主要探讨菩萨的智慧与慈悲。经文中,虚空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深入探讨了如何修行和解脱,强调了空性、无我与广大慈悲的重要性。经典内容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智慧指引,也为信仰者提供了心灵的安慰与启迪。通过对大乘佛教理念的诠释,该经文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菩萨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悟,是深入理解大乘佛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
不空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是一部深具宗教和哲学意义的经典作品,源于密宗的智慧。该文本通过金刚法的宣扬,探讨了真理与幻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其核心内容强调了无所不在的空性与无限的觉悟,鼓励修行者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书中采用丰富的象征性语言与禅意,以启发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这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一部心灵的指南,适合广大读者在追求真理的旅程中借鉴与反思。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
不空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是一部经典的佛教文学作品,围绕文殊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展开。文殊师利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菩萨,象征着智慧与觉悟,作品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哲理,传达了追求智慧的重要性和觉悟之道。书中汇聚了诸多佛教故事与教义,旨在引导信众思考人生的真谛,修身齐家,弘扬正义与慈悲。《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不仅具有宗教价值,更为读者提供了哲学启发,促进心灵成长,值得广泛阅读与传播。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八吉祥经
伽婆罗
《八吉祥经》是由僧伽婆罗译的经典佛教经文,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与比丘和菩萨众的交流。经中提到八个清净佛土及其如来佛的名字,通过闻持这些佛号,信士能够消除恐惧,灭除罪障,获得安宁和守护。此外,持诵此经者将具备神通,身心清净,得到众多善神的护佑与尊敬。这部经文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倡导信士在日常生活中对佛号的记念与传播,以求得更加美好的后果与功德。
佛说宝网经
法护
《佛说宝网经》由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所译,描述了无量力童子宝网在梦中得见佛陀的光辉与神通,寓意着学习佛法的深远意义。经文中,佛陀通过童子的恭敬与奉献,阐述了信仰与供养的重要性,强调那些恭敬佛法、学习菩萨道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超越生死轮回。经文提到,通过供养与宣扬经典,众生可获得智慧和自在。通篇以佛陀的教导引导信徒向善,教授修行与觉悟之道,传达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
般若,利言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是由般若与利言翻译的佛教经典,记录了大花严长者在室罗筏悉底国与佛陀的对话。长者询问施饮食者可获何种回报,佛陀以如来力为答,并通过精妙的比喻逐层解释了力量的等级,从凡牛到如来力,展现佛法的深邃与广博。佛听后,长者感到欢喜并表示愿意奉行佛陀的教诲,体现了对智慧与修行的追求。本经文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与力量的相互关系。
法海经
法炬
《法海经》由西晋沙门法炬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大比丘众在瞻波国集会时的教导和交流。故事围绕佛陀为何不在众僧面前说戒展开,强调了僧众的清净性及戒行的重要性。比丘目连在观察中发现比丘中有不净者,提出清理众席,使得佛陀终于能够传授戒律。之后,佛陀告知比丘们,未来的戒律应由他们自我践行,强调僧法的八德,指引弟子们追求清净与和谐。该经文突出戒律的重要性和僧众的自律意识,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提雲般若等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由提云般若等人翻译,讲述了弥勒菩萨在王舍城向佛陀请教关于如何修习慈心的道理。文中深入探讨了修慈的重要性,强调通过修习慈心,可以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获得安乐。佛陀教导弥勒菩萨修习慈心的心法,指出慈心应在宁静之处以清净的信心修持,以达到无上的菩提。全篇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慈心的力量,并明确称修慈者将得到佛陀的庄严与庇护,最终与佛法圆满相应,获得永恒的快乐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