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听施经

作者:无兰
《比丘听施经》由东晋天竺三藏昙无兰翻译,讲述了比丘听施在舍卫国的修行困惑。因沉迷睡眠而对佛法产生怀疑,他向佛求教。佛指出,若不守护根门、节制饮食、警醒修行,将难以理解经法。佛以比喻阐明修行的重要,指出欲望与贪念的困扰,强调离欲和清净的修行才能通往解脱。最终,听施意识到修行的真义,倍感欣喜。《比丘听施经》传达了反思内心、克己奉心的重要理念,是佛教智慧的一部分。

正文

东晋天竺三藏昙无兰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比丘。到讲堂诸比丘所言:诸贤者,今我不可经法。大著睡眠。不乐道行。疑诸经法。座中有一比丘。即行白佛。有一比丘。字听施。来到讲堂。谓诸比丘言:今我不可经法。大著睡眠。不乐道行。疑诸经法。佛便报言:是比丘痴。不守诸根门。不少食不上夜後夜警顺行。不观诸善法。如是当那可经法。离睡眠乐道行。不疑诸经法。听施终不从此得是。

佛言比丘。以不守诸根门。不少食不上夜後夜警顺行。不观诸善法。彼当那可经法。离睡眠乐道行。不疑诸经法。终不从此得是。若比丘守诸根门。少食上夜後夜警顺行。观诸善法。便可经法。离睡眠乐道行。不疑诸经法。从是可得此。

佛告比丘。便呼听施来。比丘便起。头面礼佛足。往呼听施。听施即至佛所。头面礼佛足已就座。佛便言:听施汝所欲便说之。听施言:今身不可经法。大著睡眠。不乐道行。疑诸经法。佛语听施。我欲问若事。随若所以知事说之。佛言:若宁知。贪色不离。欲不离。恋慕不离。慷慨不离。爱不离。以彼色别离。时便生他变。忧愁悲哀痛乱意昷。昷有是无。听施言:如是若干从彼有。佛言:善哉善哉!贤者如是应听施。佛言:如彼不离。若宁知痛痒思想作行识。若人贪识不离。欲不离。恋慕不离。慷慨不离。爱不离。以彼识别离。时便生他变。忧愁悲哀。痛乱意昷。昷有是不。听施言:彼有是。佛言善哉善哉!贤者如是应听施。

佛言:如彼不离。若宁知离贪色离欲离恋慕离慷慨离爱。以彼色别离。时不生他变。忧愁悲哀。痛乱意昷。昷彼有是无有。听施言:彼有是。佛言:善哉善哉!贤者如是应听施佛言:如彼离痛痒思想生死行识。若不贪识。无有欲。无恋慕。无有慷慨。无有爱。以彼识别离。时不生他变。忧愁悲哀。痛乱意昷。昷宁彼有是无有。听施言:彼有是。佛言善哉善哉!如是应听施。

佛便告听施。我欲为若说经法。上亦善。中亦善。至竟亦善。具为若现道行至竟。但诸善善好。当听之持著意中。听施言:唯诺佛言:曾有二人。俱出在道。其一人晓道径。其一人不晓道径。不晓道径者,便往问晓道径者言:我欲至某聚乡郡县国。愿语我道所由。晓道径者便言:汝从是道。直右行前。当有两道。舍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须臾前。当见溪谷。溪谷上亦当复有两道。舍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须臾当见丛树。丛树上亦当复有两道。舍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须臾稍稍便得。若所欲至聚乡郡县国。

佛言:我上头所譬喻说。当知是一切所说,亦当谛观此所说,上头所说,不晓道径者,谓世间邪道。亦复谓诸所受邪者所说,上头晓道径者,谓如来不著正觉。亦复谓诸所受正觉者,所说左道者,谓诸恶人三恶念。一者欲念。二者乱念。三者贼害念。亦复谓邪见邪念邪说邪意邪行邪方便邪志邪定。亦说右道者,谓三善念。一者出家念。二者不乱念。三者不贼害念。亦复谓正见正念正说正意正行正方便正志正定。所谓两道者,谓人所疑。所说溪谷者,谓瞋恚。所说丛树者,谓五乐。一者眼乐色。爱欲可以好色贪著。二者耳乐声。三者鼻乐香。四者舌乐味。五者身乐细软。爱欲可以好色贪著。所说聚乡郡县国者,谓无为德。佛告听施。是诸佛事。我以悲心故说。是其欲度脱者者,已愍伤之。今彼是若事。当以寂静树下。空闲一处。一心体行。若山泽冢间。当以果蓏为食。比丘莫贪欲。於世间居後悔之。是诸佛行。亦诸佛教。今佛已说。是贤者听施。便欢喜思惟佛所说。

无兰的其他作品

阿难七梦经
无兰
《阿难七梦经》是由东晋天竺法师竺昙无兰翻译的一部经典著作。故事围绕阿难在舍卫国的七个梦境展开,这些梦象征着未来五浊恶世的景象和佛教法理的预示。梦境中包含了火焰、星宿消失、比丘堕落、邪见盛行等寓意,揭示了信仰与道德的堕落。佛陀在面对阿难的忧虑时,传达了梦境的真正含义以及对未来世道的预警,鼓励他要心存正念,修身持德,抵抗恶世之扰。此经文不仅富含哲理,更让人反思现代社会的道德与信仰变迁。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
无兰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是东晋三藏竺昙无兰的经典翻译,讲述了一位采花人因偶遇佛陀,而不顾王命,宁愿舍身以花奉佛的故事。在采花过程中,采花人深刻意识到佛法的珍贵,选择以花散佛,展现出无私的信念与菩萨精神。即使面临王的惩罚,他依然坚定地追求真理,最终获得佛陀的加持,受授大乘法名为“妙华如来”。此故事传达了对佛法追求的虔诚与忠诚,以及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守信念的深刻道理。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吴地记
陆广微
《吴地记》是陆广微撰写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主要记载了吴国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及文化遗迹。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古至今吴国的疆域变迁、政权更迭及重要人物的事迹,同时描绘了吴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如姑苏台、虎丘山等著名地标。通过对吴国历史的梳理,展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此书不仅是了解吴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与文化的珍贵文献。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
法护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是由法护所译的一部经典,描述了佛陀在罗阅祇与比丘们讲法的场景。其中,王女阿术达以无愁的态度质疑对比丘的不敬,展现了对菩萨道的深刻思考。她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大乘法的理解,认为菩萨应具备大悲大慈,帮助众生超脱苦难,而非拘泥于对自身名位的执着。故事探讨了智慧、慈悲与众生平等的法理,传达了菩萨摩诃萨的崇高理想。通过诸般辩论和信念的表述,展现了菩萨应超越表象的局限,归依于内在的法性。
鞞摩肃经
求那跋陀罗
《鞞摩肃经》是由求那跋陀罗于宋代翻译的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比丘鞞摩肃与世尊之间的对话。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鞞摩肃向世尊请教色的妙处,开始质疑色与光明的真正价值。随着对色与光的探讨,他逐渐认识到世间种种欲望的虚幻与无常。在世尊的教导下,他经历了内心的转变,最终决心学习佛法,成为比丘并达成阿罗汉果位。此经深刻揭示了佛教对欲望与真理的看法,体现了涅槃的智慧。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
不空
《百千颂大集经》由不空大师翻译,探讨地藏菩萨的教义与智慧,强调清净心与法身的关系。文中以丰富的比喻阐述烦恼与清净的对立,指出烦恼如同隐藏明灯的瓶子,只有破除烦恼,法界才得以显现。同时,通过多种例子展示了法界的无自性,鼓励信众离开执著,直指真实的智慧。全经传达了成佛之道,重视修行与觉悟,呼唤众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最终实现灵性解脱与广大利他。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昙无兰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是东晋时期三藏法师竺昙无兰译的经典作品。经文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与五百位婆罗门及其子弟进行我种与人种的辩论。婆罗门强调其种族的优越性,认为自身是梵天子孙,生于口中,死后应得天界的荣耀。对此,佛陀回应道,真正的尊贵源于个人的行为与心念,任何种族并无天然的优劣。经文探讨了善恶的因果,揭示了超越门第和种类的真实智慧,强调对内心修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