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

作者:法炬
《除忧患经》是由法炬所译,是一段关于波斯匿王面对其母太后逝世时的思考与佛陀的教导。故事发生在舍卫城,波斯匿王在悲痛中向世尊请教如何面对生死无常。佛陀教导他认识老、病、死及离别的恐惧,提醒他应广泛修习无常观、断除一切欲爱,而不是依赖外在之物赎命。在此过程中,波斯匿王感受到心理的烦恼得到释放,最终心生欢喜,坚定地遵循世尊的教诲,展现了佛法对心理治愈的力量。

正文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拘娑罗国波斯匿王太后崩。时年百岁老无壮势。精进修善法。时波斯匿王供殡送母。日正中还。尘土坌身步往诣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世尊问王言:今王何故尘土坌身步来至我所。时波斯匿王便涕泣不能自胜。挥泪白世尊言:太后崩。世尊,太后无常。如来。年在期颐无少壮力。积修善法甚恋痛念。夙夜孝养未曾违志。命可赎者世殒身寿。若象马车乘赎命可得者,尽当持赎。以人民众赎命可得者,亦当持赎。莫使我母命过。若以金银赎命可得者,亦当持赎。若以珍宝赎命可得者,亦当持赎若以金银珍宝赎命可得者,亦当持金银珍宝赎命。若以奴赎命可得者,亦当持奴赎命。若以婢赎命可得者,亦当持婢赎命。若以奴婢赎命可得者,亦当持奴婢赎命。若以村落赎命可得者,亦当以村落赎命。若以城廓赎命可得者,亦当以城廓赎命。若以村落城廓赎命可得者,亦当以城廓村落赎命。若以一方赎命可得者,亦当以一方赎命。若以地人民赎命可得者,亦当以地人民赎命。若以人民一方赎命可得者,亦当以人民一方赎命。莫使我母命过。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如是大王。如王所说,若以白象赎命可得者,便可以象赎母命。若以马车人民珍宝金银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赎母命可得者,便当以一方人民赎母命。莫使我母命过。是故大王。当思惟无常想。当广布无常想。当广布死想。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一切人归死,无有不死者,随行种殃福,自获善恶果。地狱为恶行,善者必生天。明慧能分别,唯福能遏恶。

如是大王。有四恐畏。大恐畏无能避者,亦不可以力刀杖避。咒术药草象马车乘人民。珍宝金银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珍宝金银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云何为四。老为大恐畏。肌肉消尽。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皆无能避。病为大恐畏。无强健志。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死为大恐畏。尽无有寿。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恩爱别离为大恐畏。不可以刀杖避。乃至一方人民。是谓大王有此四大恐畏。不可以刀杖避。咒术药草象马车乘人民。珍宝金银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珍宝金银奴婢村落城廓一方人民。譬如大王有大雲起雷电霹雳。斯须还散亦不久停。如是大王。人命极短寿极百岁。其中出者亦少少耳。譬如大王有四大山石无有空缺。四山皆等一时相磨。树木药草不可以刀杖避。如是大王。有四大恐畏至。不可得避。云何为四。老为大患。肌肉消尽。不可以刀杖避。药草咒术而得避者,病为大患。无强健志。死为大患。身永灭。恩爱别离为大患。不可以刀杖避。咒术药草而得避者,大王。广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所以然者,已修无常想。当布无常想。尽断一切欲爱。尽断一切色爱。尽断一切无色爱。一切无明尽断。此间所有爱亦断。譬如大王草藁积薪积以火往烧。大丛林若台阁舍此亦如是,若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尽断欲爱。尽断色爱。尽断无色爱。尽断无明。尽断此间所有爱。是故大王。当以正法治化。莫以非法治化。如是大王。当作是学。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此法名何等。当云何奉持。世尊告曰:名除忧患经。此法除去忧患。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如是世尊,除忧患经。如是世尊,除忧患经。所以然者我闻此法已,世尊,所有恋慕愁忧皆悉除尽。自觉身体柔软欢喜。尔时世尊与王波斯匿。具说微妙法劝令欢喜。时波斯匿王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佛三匝而去。尔时拘娑罗国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炬的其他作品

阿阇世王授决经
法炬
《阿阇世王授决经》是西晋法炬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阇世王与一位贫穷老母的故事。王为佛点灯供奉,虽有护看,却常灭;而老母的灯光明亮,连神通第一的目连也无法扑灭。佛为老母授记,她三十劫后将成佛,而王则因心态问题未能获得授记。在臣子祇婆的指点下,阿阇世王虔诚修行,最终获得佛的显现,得以八万劫后成佛。此经强调诚信重于功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多种译本被历史大藏经收录,包括敦煌遗书。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法炬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是西晋法炬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摩竭国王阿阇世因杀父王而对五逆罪的疑惑。调达尊者为他解惑,指出真正的因果关系,强调每个人只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阿阇世王犯下重罪,但调达告诉他,未来会历经多生,最终将成就辟支佛,名为无秽。经文强调信念和行为的重要性,传递出只要有善根,最终皆可超越恶果,实现解脱的深刻思想。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法炬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是西晋沙门法炬的译作,讲述了一位比丘因与长者妇女嬉戏而遭恶名,陷入自杀的困境。在极度痛苦中,他受到一位天神化身长者女的开导,明白了面对世俗恶名的重要性。天神以偈语教诲比丘,强调应以忍耐来面对外界的非议,不应自我伤害,更不应因他言而动摇内心的决心。最终,比丘悟道,专心修行,断除烦恼,达至阿罗汉的境地。此经文深刻反映出出家修行者应有的心性与对恶声的处理智慧。
顶生王故事经
法炬
《顶生王故事经》由西晋三藏法炬翻译,讲述了一位名叫顶生的大王,他以法治国,施行仁政,产生了丰硕的民众和富饶的国土。顶生王渴望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与权力,却逐渐陷入贪欲无止境的迷思。尽管他的国土雨下七宝,人民生活丰裕,但最终他意识到五欲的无常与困扰。故事通过顶生王的经历,反映出对贪欲的警示,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的重要性,引导读者避免沉迷于物质世界,寻找真正的满足。
法海经
法炬
《法海经》由西晋沙门法炬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大比丘众在瞻波国集会时的教导和交流。故事围绕佛陀为何不在众僧面前说戒展开,强调了僧众的清净性及戒行的重要性。比丘目连在观察中发现比丘中有不净者,提出清理众席,使得佛陀终于能够传授戒律。之后,佛陀告知比丘们,未来的戒律应由他们自我践行,强调僧法的八德,指引弟子们追求清净与和谐。该经文突出戒律的重要性和僧众的自律意识,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施护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由施护翻译,记录了宝月童子向佛陀询问诸佛名号的经典对话。故事发生在王舍城,佛陀以慈悲心为众生广讲各种佛陀的名号,强调听闻和接受如来名号的重要性,能消除众生的罪业,助其速成菩提。文中提到多个佛刹及其如来的名号,展现了佛教无量的慈悲与智慧。最后,众生在听闻佛法后欢喜,发愿修行,体现了经典对信仰与修行的重要性。
八吉祥经
伽婆罗
《八吉祥经》是由僧伽婆罗译的经典佛教经文,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与比丘和菩萨众的交流。经中提到八个清净佛土及其如来佛的名字,通过闻持这些佛号,信士能够消除恐惧,灭除罪障,获得安宁和守护。此外,持诵此经者将具备神通,身心清净,得到众多善神的护佑与尊敬。这部经文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倡导信士在日常生活中对佛号的记念与传播,以求得更加美好的后果与功德。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
求那跋陀罗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一部经典,强调念诵咒语的重要性,以获得阿弥陀佛的守护,达到生净土的目标。书中描述了修行者通过持诵《阿弥陀经》及咒语,克服世间烦恼,最终得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感应与体验。作品还讲述了众多修行者因专注诵经而显现的神迹,鼓励善男信女们坚持修行,通过不断念诵实现超凡脱俗的愿景,克服业障,获得安乐。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法贤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是由法贤大师翻译的一部重要经文,记录了释迦佛在广严城的教法和宝授菩萨的修行经历。经中描绘了大阿罗汉与菩萨们的修行状态,以及其如何通过慈悲和智慧度化众生。宝授菩萨在经中展现出深厚的法理,强调无相供养与大菩提心,并揭示修行的真实意义。此经的核心在于教导修行者如何离相、无执,达到解脱的境界,最终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听众皆为之欢喜,信受奉行。
阿难七梦经
无兰
《阿难七梦经》是由东晋天竺法师竺昙无兰翻译的一部经典著作。故事围绕阿难在舍卫国的七个梦境展开,这些梦象征着未来五浊恶世的景象和佛教法理的预示。梦境中包含了火焰、星宿消失、比丘堕落、邪见盛行等寓意,揭示了信仰与道德的堕落。佛陀在面对阿难的忧虑时,传达了梦境的真正含义以及对未来世道的预警,鼓励他要心存正念,修身持德,抵抗恶世之扰。此经文不仅富含哲理,更让人反思现代社会的道德与信仰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