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作者:鸠摩罗什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由鸠摩罗什于后秦时期翻译,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故事围绕一名被弃婴儿—不思议光菩萨展开,展示了其不可思议神通及善根。经文揭示了因缘法的深刻智慧,强调解脱妄想、达成无我及空寂的理念。佛陀用善巧方便解答众生疑惑,令无数听闻者心生敬仰与菩提心。此经不仅传达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也指导修行者如何亲近善知识、践行菩萨道,希冀使大家能以此法门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正文

後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穷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众所知识。尔时世尊,依舍卫大城。时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诸眷属。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多诸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是如来应供正遍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生处成就。种性成就。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演说正法初中後善文义美妙。具足清白梵行鲜净五眼具足。所谓肉眼天眼慧眼佛眼法眼。善知此世他世所住。

于时世尊,善降外道尼乾陀若提子等。佛法炽盛人天宗敬。世尊时到著衣持钵。及比丘僧眷属围绕。趣入舍卫大城乞食。去来进止威仪庠序。视瞻容豫屈伸俯仰。执持衣钵皆悉庠序。金色妙身光明照曜。犹猛火聚宝珠日月照曜闇夜。三十二相庄严其身。以金色足蹈门阃上。当於是时舍卫大城。示现种种未曾有事。如偈所说,

人仙来入时,释师子蹈阃。现多希有事,净心听我说。盲者得目视,聋者得闻听。裸者得衣服,狂乱得正意。

皆欢喜合掌,观佛无厌足。众鼓自然鸣,箫笛自出声。雁鸲鸠鸳鸯,俱出妙软音。失财得宝藏,众宝物出声。

时地六种动,不信得净心。胜觉下转足,净莲花承接。触众生安乐,命终得生天。女人妊娠苦,安乐生妙子。

无贪瞋痴恼,父母子俱尔。阶陛妙庄严,多亿天雨花。众生无病患,脱一切众苦。善逝入城时,一切受安乐。

各谓我奉食,各谓佛看我。人仙福德力,非我说能尽。

尔时世尊,於舍卫大城。次第乞食至於中路。有一空处捐弃婴儿。容貌端严极为鲜白自?束右指。而此空处多狐狼狗。见是婴儿舐已而去无能逼恼。此婴儿者是福德人久种善根。多人住观生希有心。往来观看空处弃儿。端严可爱欢喜乐见於是婴儿。尔时世尊,见多人众往来空处。知而故问。告阿难言:汝可往彼看。是诸人往来空处。何所作为。阿难白言:如是世尊,大德阿难即往空处。见是婴儿容貌端严自嗽右指。谛视众人其目不瞬。阿难见已便还佛所如见而说。世尊,此空闲处有弃婴儿。容貌端严甚可敬爱犹如宝像。观视诸人其目不瞬。于时世尊,於彼婴儿起悲愍心。观本善根知已成熟。堪能知我所说法义。又知众生善根成熟。即往婴儿所。到已於一面住。向此婴儿。而说偈言:

本所造恶业,今此报应现。弃捐此空处,婴儿苦如是,尔时婴儿。承佛神力。自本善力以偈报佛。瞿昙犹故有,见弃空处想。

尊在道场时,不知是想耶。尔时世尊,复以偈答。我已知於想,而我永无想。以怜愍汝故,来至此空处。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若不得众生,毕竟不可得。尊怜愍於谁,谁所转悲心。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众生不知是,无我空寂灭。为觉悟彼故,我行村城邑。尔时婴儿。复说偈言:达解空寂灭,觉了空寂灭。

犹有众生想,如来不断耶。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佛悲力如是,觉了空寂已,教化众生故,导师演说法。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犹故有颠倒,如来未断耶。无众生生想,如是生悲耶。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佛之所护持,菩萨生精进。为不达众生,人尊发庄严。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此是痴庄严,若不得於物。

若法非是物,何由起庄严。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此大悲神力,调御世如是,犹不著於物,为众生说法。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法无有文字,云何可演说。世间大败失,非法作法说。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我不败坏世,我不非法说。众生自倒惑,我解脱彼结。尔时婴儿。复说偈言:结使无根本,亦无有方所。

又不在内外,於何脱彼结。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从於妄想生,与颠倒共俱。为断彼妄想,婴儿我说法。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心性自常净,彼中无垢结。正使多妄想,性净不生垢。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如汝说,心性自常净。客烦恼尘结,无慧者生染。尔时婴儿。复说偈言:结无有方所,亦非方所得。

云何名为生,愿为我演说。尔时世尊,复说偈言:犹如空中雲,可睹无真实。结使生如是,虽见无有实。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法同等如如,其生性即如。法若是真实,非如不可得。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一切非如法,等住於如中。觉了是如已,无过无功德。尔时婴儿。复说偈言:若不得众生,瞿昙和合谁。

先观察法本,从谁有烦恼。尔时世尊,复说偈言:过去及未来,及与现在世。佛知觉了了,为众生说法。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所演说三世,及说我能知。便为是大慢,则为自称誉。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我不自称誉,亦不轻慢他。如如等显现,是故名如来。尔时婴儿。复说偈言:如无有可得,非言说相应。

非言以言说,是则非是如。尔时世尊,复说偈言:凡夫随於想,如中生妄想。为断除我想,如来出於世。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正觉无出世,善修无生故。於无生法中,佛出不相应。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无生现有生,佛出世显现。此是世谛说,非是第一义。尔时婴儿。复说偈言:犹故有二想,世谛第一义。

於一乘道中,瞿昙相违说。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我不道相违,我住不相违。为相违众生,婴儿如是知。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悔过於正觉,我上所言说。是佛力持故,我能如是说。

尔时世尊,从於衣里出金色臂。起彼婴儿。尔时婴儿。执佛手指从地而起。尔时世尊从彼空处。将是婴儿趣向正陌。是时大众得未曾有。於世尊所倍生敬礼。叹言希有。如来世尊得成如是胜妙之法。乃能令此极苦厄者安住是法。尔时世尊告婴儿言:汝业行尽汝可忆念本造善根。令此大众生希有心。现大神力。尔时婴儿上昇虚空。过七多罗树。身放光明。此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以此光故。释梵护世。及馀百千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见斯光已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佛足。以诸天华散供於佛。供养佛已向佛世尊,作如是言:菩萨光明不可思议。身出光明。普遍照此佛之世界。令诸无量众生得於不思议利。当名此儿不思议光尔时释迦牟尼世尊,即可是名。此儿当名不思议光。尔时婴儿不思议光。从空而下住於地已,以佛神力自善根力。其形犹如八岁童子,尔时释提桓因。即以天衣施与婴儿。便语之言:婴儿汝今愍我等故。受此天衣。勿裸形住。尔时不思议光菩萨婴儿。语释提桓因。憍尸迦。菩萨不以衣服为妙。当被法服以为严饰。憍尸迦。菩萨所服汝今善听。憍尸迦。菩提之心是菩萨服乃至道场成满具足一切佛法有惭有愧是菩萨服。调伏成就一切众生置无过中。坚誓庄严是菩萨服。办诸事故。质直无伪是菩萨服。成就断除幻惑伪故。勤加精进是菩萨服。成满具足诸善根故。志欲喜乐是菩萨服。成满一切诸佛法故。除舍憍慢是菩萨服成满一切诸禅定故。欲法闻法是菩萨服。成满般若波罗蜜故。不起智慢是菩萨服。成满具足无著智故。作於利益是菩萨服。悲诸众生具觉知故。舍一切物是菩萨服。成满具足诸相好故。护持净戒是菩萨服。成满愿故。调和忍辱是菩萨服。究竟成满梵音声故。牢强精进无懈退心是菩萨服。成满出过一切事故。得诸禅定解脱三昧是菩萨服。成就满足大通智故。不坏智慧是菩萨服。成就断除一切结使诸见障故。大方便智是菩萨服。成就教化诸众生故。大慈是菩萨服。成就救济诸众生故。大悲是菩萨服。成就生死中无疲厌故。大喜是菩萨服。成就具足於法喜故。大舍是菩萨服。成就舍离爱瞋心故。於诸众生无恼害心是菩萨服。成就不恼於自他故。敷演说法是菩萨服。成就不自誉毁他人故。如说修行是菩萨服。成就断除诸结使故。憍尸迦。应如是知菩萨法服。以法庄严生不裸形。尔时释提桓因。於婴儿所增加恭敬爱念尊重。白言世尊,愍我等故。令是婴儿受取此衣。尔时世尊,告不思议光菩萨婴儿。受帝释衣。于时世尊,右手取衣授与婴儿。尔时婴儿。右膝著地。以其右手受取是衣。受已便著。尔时世尊,将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於舍卫大城次第乞食。是时大众。男女大小。长者居士。刹利婆罗门。王及辅臣。见不思议光菩萨婴儿。生希有心。亦为见佛礼敬供养悉皆来集。尔时世尊,次第乞食。到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所生母舍。尔时不思议光菩萨即入其舍。前至母所。向所生母。而说偈言:

母无有过咎,应当自喜庆。是我本恶业,今生在母腹。母是我福田,哀愍所生恩。母勿生羞耻,速往如来所。

母今得大利,腹怀妊我故。如是之功德,往问於导师。

尔时不思议光菩萨。语释提桓因。憍尸迦。与我香华衣服所须。欲奉上母。母当以是供养於佛。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释提桓因。以天曼陀罗华及以天香天诸衣服。与彼菩萨。尔时不思议光菩萨复向其母。而说偈言:

受此適意华,天妙曼陀罗。妙香及衣服,奉上供释仙。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供二足尊已,发净上道心。我长夜常劝,常数数时勤。其母生喜心,毕竟不生耻。往诣人仙所,礼已在前住。

华散如来上,奉华及衣服。佛所种善根,即发菩提心。坚住菩提心,问於释师子。怀妊净众生,愿说是福报。

汝以此善业,不生诸难趣。供多亿佛已,当得成为佛。

尔时世尊,於舍卫大城。次第乞食已,与不思议光菩萨及诸大众。出王舍大城。向祇陀林给孤穷精舍。世尊食已净自澡嗽。而起就座演说正法。尔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闻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有大不可思议神通。闻已庄严四种兵众。向祇陀林给孤穷精舍。诣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卻坐一面。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大德世尊,不思议光菩萨婴儿。为在何处。闻有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力。时佛即示波斯匿王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时王见是不思议光菩萨婴儿。形色端严殊特於天无所畏惧。具戒定慧以自庄严。如是见已便作是念。种何善根修集何福有是妙身。尔时不思议光婴儿。承佛神力。知憍萨罗国王心之所念。向是大王。而说偈言:

常修慈心净众生,无粗秽恶修正念。摄身口意净梵行,彼有如是净妙身。远离恶者不自造,增长修集无量善。舍离一切恶诤讼,彼有如是净妙身。

恭敬佛法及圣僧,常恒奉施众妙供。不毁骂他不逼恼,彼有如是净妙身。调弄呵骂及毁呰,於他人所不生是。叹美赞善不说恶,彼有如是净妙身。

慳贪嫉妒及憍慢,谛观己行不毁他。彼有如是净妙身。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是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成就如是胜妙大法。有何业障。而生於是淫女腹中。捐弃空处。佛告大王。乃往过去九十一劫。尔时有佛。号毗婆尸。出现於世。如来应供正遍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王当知。尔时毗婆尸如来法中有二菩萨。一名贤天。二名饶财。贤天菩萨。於无上道得不退转。得陀罗尼及无碍辩。获无生忍。有福德威势。少欲少事。常乐独处。逮得神通。彼时饶财菩萨。习学头陀。为贤天菩萨而作给使。彼人恒往聚落城邑。多诸事务。是贤天菩萨呵啧教诲。何故多造是诸事务。而不断除。数数教呵。彼便生瞋忿心不喜。以忿恚故毁败身心。败身心已瞋恚骂言:轻贱淫女儿。私通所生从他人得。不识其父又不识母。况汝当有戒闻定慧。彼瞋骂已复不悔过。又不舍离。结使所缠恒有忿心。瞋贤天菩萨。时贤天菩萨即便舍弃。既舍弃已倍生瞋恚骂詈扬恶。以此不善业行因缘。身坏命终生淫女胎。为彼贤天菩萨所护。不生地狱。淫女生已恒常弃之。为狐狼狗之所啖食。大王。以是缘故。九十一劫常如是死。生生常弃。为多人众之所骂言:是淫女子。被弃空处狐狼狗食。大王莫疑。何以故?彼时饶财瞋骂菩萨。即是今此不思议光菩萨是也。恶业行尽以善业力。净於结心悦可佛意。是人恶道悉皆永尽。大王。此不思议光菩萨。已曾值遇六十四亿佛。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是诸佛所常修梵行勤进求法。此本善力得如是事及神通力。大王。如是黑白之业终不败亡。是故智者善护身口及以意业。宁舍身命不造恶业。尔时波斯匿王。白言:世尊,彼贤天菩萨。为已得成於一切智。为故修集菩萨行耶。

佛言大王。彼贤天菩萨。今者在彼阿閦佛土修菩萨行。名曰德藏。尔时波斯匿王。白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常应当亲於善知识近善知识。何以故?世尊,近善知识恭敬围绕听闻善法。闻善法已得於善心。已有善心则修善行造作善业。趣向善处得善知识。得善友故不作诸恶修习诸善。习诸善已自无逼热不逼热他。若有菩萨自护护他能得菩提。若已住道有大势力能有所利。佛言:善哉大王。快说此言:大王。菩萨亲近於善知识。具满一切功德善法。尔时不思议光菩萨白言:世尊,菩萨成就几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净法忍。

佛言婴儿。菩萨成就四法。疾得无上正真之道及净法忍。何等四。解因缘忍。远离断常。解无我人众生寿命。解了空寂修行於空。是为四。复有四法。何等四。过去寂灭。未来无来知。现在不住。三世平等。是为四。复有四法。所谓自净。净诸众生。净法。净禅定。是为四。复有四法。谓寂身。寂心。寂道。寂法。是为四。复有四法。谓以法观佛不以色。以离观法不以我。以无为观僧不以众。净於慧眼。是为四。复有四法。所谓满足诸波罗蜜。不舍四摄法。善知方便。说无众生而行大悲。是为四。婴儿。是为菩萨成就四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深法忍。说是法时。不思议光菩萨。得无生法忍。欢喜踊跃上昇虚空高七多罗树。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天雨众华。百千伎乐不鼓自鸣。

尔时世尊,知不思议光菩萨心已,即便微笑。佛之常法。若微笑时。种种若干百千色光。从面门出。青黄赤白红颇梨色。是光普照遍於无量无边世界。隐蔽魔宫及日月光。断除地狱饿鬼苦已上至梵世。还绕佛三匝从顶相入。尔时大德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说偈问曰:

色相甚微妙,杂好庄严身。圆光善答问,以何因缘笑。上戒行无畏,胜定慧庄严。示坚解脱果,以何因缘笑。

忍力及十力,忍勇进难动。乐见示四谛,以何因缘笑。金刚身坚固,那罗延力尽。梵音声悦意,愿演说笑义。

梵身天在上,不见如来顶。次第合掌敬,以何因缘笑。树王下降魔,得无垢净道。知诸众生行,愿显何缘笑。

转无上法轮,说无常动地。调人天龙等,大德何故笑。照明除闇冥,无垢遍净眼。功德如虚空,以何因缘笑。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今见是不思议光菩萨。去地七多罗树住虚空不。阿难白言:已见世尊,阿难是不思议光菩萨。过百千阿僧祇劫。当得作佛。亦号不思议光。出现於世。如来应正遍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净洁。劫名无咎。阿难是净洁佛土甚为清净。如此他化自在诸天宫殿。彼佛寿命二十中劫。大声闻众其数八万。诸菩萨僧三万二千。阿难以何因缘故劫名无咎。阿难。彼时多有百千劫中无佛出世。是不思议光佛。於彼劫中最初成佛。净居诸天欢喜赞叹。此劫无咎。此劫无咎。以有如来出现於世故。是故当名此劫无咎。说是不思议光菩萨时。三万二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万菩萨得无生法忍。五百比丘断诸结漏。心得自在成阿罗汉。尔时佛告阿难。汝受此经持读诵说。於大众中广敷演之。令我正法久住在世。亦多利益未来菩萨。大德阿难。白言:世尊,我已受持。世尊,此经何名。云何受持。佛言阿难。此经名为除净业障。亦名为神力所持不思议光菩萨所说,如是受持。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寿命奉诸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以杂色花裓如须弥。烧香末香涂香。幢幡宝盖。皆亦如是以用供养。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於此不思议光所说经法。读诵通利。在大众中广为人说。如说修行。是福多彼。阿难。若欲法供供养如来。欲作大智慧光明者,应当受持读诵此经。佛说是经已,不思议光菩萨。大德阿难。一切大众。人天龙鬼乾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鸠摩罗什的其他作品

持世经
鸠摩罗什
《持世经》是一本探讨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关系的经典著作。它通过深入浅出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反思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书中融合了古代智慧与现代视野,强调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纷繁的社会中寻找到心灵的安宁。无论是追求内心的宁静,还是面对外界的挑战,《持世经》都提供了宝贵的指南,助力读者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清晰的方向感。是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的不二之选。
禅法要解
鸠摩罗什
《禅法要解》是一本深入探讨禅宗智慧与实践的经典著作。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帮助读者领悟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书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禅宗的教义,还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行指导。通过生动的案例与深刻的反思,《禅法要解》引导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是追求心灵成长者的不二之选。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修行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滋养。
灯指因缘经
鸠摩罗什
《灯指因缘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深刻探讨因果法则与修行的重要性。故事围绕一个名叫“灯指”的小男孩,因其与众不同的光明手指而被人们关注,他的命运起伏描绘了财富和贫穷的无常。灯指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对富贵的追逐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强调修善积德的必要,借以警醒世人:善良经营福田,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安宁。经文引导众生应重视内心的修习,避免因口舌之恶而招致苦果,提醒人们珍惜福报,追求智慧与道德。
佛说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
《阿弥陀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的说法,描述了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极乐国土以阿弥陀佛为主,众生无苦,只享快乐,国土庄严,彼处有七宝池、曼陀罗华和各种和谐鸟音,常常让众生生起念佛之心。佛陀鼓励信众发愿往生此国,通过持名念佛,广结善缘,得与阿罗汉和菩萨同行。信奉此经者,皆获诸佛护念,离苦得乐,证得无量的功德与智慧。
放牛经
鸠摩罗什
《放牛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源于佛教教义,讲述了比丘们应遵循的十一法则,以确保修行的有效性。比丘如同放牛儿,若不知如何养护牛,终将无法使牛滋息。同理,比丘若不懂这十一法则,难以成就沙门之道。具体法则包括了解色相、护眼耳根、择行正道、敬重长老等,强调内观与自律的重要性。掌握这些要素,能为修行种下法律根,为未来的成长与觉悟提供滋养,最终通向解脱与悟道。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
提雲般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由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翻译,阐释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获得无上觉悟的过程,描述了菩提树的威严与美丽,及其象征意义。文中提到众多菩萨及诸佛在此集会,共同修行,探讨如何更加觉悟菩提心。经文强调,一切法空如幻,观心念而现,阐述了智慧与慈悲的相互作用。通过供养与善行,众生可获得极高的福德,最终实现觉悟与解脱。此经典不仅是心灵的启迪,更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昙无兰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是东晋时期三藏法师竺昙无兰译的经典作品。经文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与五百位婆罗门及其子弟进行我种与人种的辩论。婆罗门强调其种族的优越性,认为自身是梵天子孙,生于口中,死后应得天界的荣耀。对此,佛陀回应道,真正的尊贵源于个人的行为与心念,任何种族并无天然的优劣。经文探讨了善恶的因果,揭示了超越门第和种类的真实智慧,强调对内心修炼的重要性。
梵网六十二见经
支谦
《梵网六十二见经》由支谦翻译,探讨异道人对佛法的不同看法与误解。佛在俱留国与比丘讨论他人对自身及法僧的谤言,强调信仰的正确引导和心态的重要性。经中提到,异道思想的根源在于对生命、存在、善恶等的误解,导致他们陷入无尽的见解争辩,无法自拔。佛教导弟子们应以智慧和慈悲来面对外界的误解,以往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觉悟为目标。此经旨在让人们认清自我,超越执念,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觉悟。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玄奘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受诏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时的教导与允诺。佛陀慈悲告诫阿难,尽管他将离世,但无上法将持续存在千年,逐渐隐没并为众生带来利益。经文详细描述了佛教在未来几个世纪的力量变化,强调信仰的坚固与衰退,及弟子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修行状态。同时,预示着未来尚有法师与善男子的重要角色,将共同护持佛法,造福有情世界。这部经文对于理解佛教的教义流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佛说八阳神咒经
法护
《八阳神咒经》是由西晋三藏法护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王舍城灵鸟山的讲法。这部经文主要围绕着八位如来佛名及其国土,强调持诵这一神咒的功德。持咒者若能虔诚修行,不仅可免于三恶道和各种灾难,还能获得无量的功德和护佑。同时,遵循这些教诲可助于化解疾病、消除恐惧,提升灵性,转世为男子,并在生后常遇佛陀的合一光明与喜悦。这部经文强调了诸佛的清净、无欲与慈悲,是信众冥思苦想、追求解脱的宝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