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作者:鸠摩罗什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由鸠摩罗什于后秦时期翻译,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故事围绕一名被弃婴儿—不思议光菩萨展开,展示了其不可思议神通及善根。经文揭示了因缘法的深刻智慧,强调解脱妄想、达成无我及空寂的理念。佛陀用善巧方便解答众生疑惑,令无数听闻者心生敬仰与菩提心。此经不仅传达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也指导修行者如何亲近善知识、践行菩萨道,希冀使大家能以此法门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正文

後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穷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众所知识。尔时世尊,依舍卫大城。时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诸眷属。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多诸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是如来应供正遍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生处成就。种性成就。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演说正法初中後善文义美妙。具足清白梵行鲜净五眼具足。所谓肉眼天眼慧眼佛眼法眼。善知此世他世所住。

于时世尊,善降外道尼乾陀若提子等。佛法炽盛人天宗敬。世尊时到著衣持钵。及比丘僧眷属围绕。趣入舍卫大城乞食。去来进止威仪庠序。视瞻容豫屈伸俯仰。执持衣钵皆悉庠序。金色妙身光明照曜。犹猛火聚宝珠日月照曜闇夜。三十二相庄严其身。以金色足蹈门阃上。当於是时舍卫大城。示现种种未曾有事。如偈所说,

人仙来入时,释师子蹈阃。现多希有事,净心听我说。盲者得目视,聋者得闻听。裸者得衣服,狂乱得正意。

皆欢喜合掌,观佛无厌足。众鼓自然鸣,箫笛自出声。雁鸲鸠鸳鸯,俱出妙软音。失财得宝藏,众宝物出声。

时地六种动,不信得净心。胜觉下转足,净莲花承接。触众生安乐,命终得生天。女人妊娠苦,安乐生妙子。

无贪瞋痴恼,父母子俱尔。阶陛妙庄严,多亿天雨花。众生无病患,脱一切众苦。善逝入城时,一切受安乐。

各谓我奉食,各谓佛看我。人仙福德力,非我说能尽。

尔时世尊,於舍卫大城。次第乞食至於中路。有一空处捐弃婴儿。容貌端严极为鲜白自?束右指。而此空处多狐狼狗。见是婴儿舐已而去无能逼恼。此婴儿者是福德人久种善根。多人住观生希有心。往来观看空处弃儿。端严可爱欢喜乐见於是婴儿。尔时世尊,见多人众往来空处。知而故问。告阿难言:汝可往彼看。是诸人往来空处。何所作为。阿难白言:如是世尊,大德阿难即往空处。见是婴儿容貌端严自嗽右指。谛视众人其目不瞬。阿难见已便还佛所如见而说。世尊,此空闲处有弃婴儿。容貌端严甚可敬爱犹如宝像。观视诸人其目不瞬。于时世尊,於彼婴儿起悲愍心。观本善根知已成熟。堪能知我所说法义。又知众生善根成熟。即往婴儿所。到已於一面住。向此婴儿。而说偈言:

本所造恶业,今此报应现。弃捐此空处,婴儿苦如是,尔时婴儿。承佛神力。自本善力以偈报佛。瞿昙犹故有,见弃空处想。

尊在道场时,不知是想耶。尔时世尊,复以偈答。我已知於想,而我永无想。以怜愍汝故,来至此空处。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若不得众生,毕竟不可得。尊怜愍於谁,谁所转悲心。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众生不知是,无我空寂灭。为觉悟彼故,我行村城邑。尔时婴儿。复说偈言:达解空寂灭,觉了空寂灭。

犹有众生想,如来不断耶。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佛悲力如是,觉了空寂已,教化众生故,导师演说法。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犹故有颠倒,如来未断耶。无众生生想,如是生悲耶。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佛之所护持,菩萨生精进。为不达众生,人尊发庄严。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此是痴庄严,若不得於物。

若法非是物,何由起庄严。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此大悲神力,调御世如是,犹不著於物,为众生说法。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法无有文字,云何可演说。世间大败失,非法作法说。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我不败坏世,我不非法说。众生自倒惑,我解脱彼结。尔时婴儿。复说偈言:结使无根本,亦无有方所。

又不在内外,於何脱彼结。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从於妄想生,与颠倒共俱。为断彼妄想,婴儿我说法。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心性自常净,彼中无垢结。正使多妄想,性净不生垢。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如汝说,心性自常净。客烦恼尘结,无慧者生染。尔时婴儿。复说偈言:结无有方所,亦非方所得。

云何名为生,愿为我演说。尔时世尊,复说偈言:犹如空中雲,可睹无真实。结使生如是,虽见无有实。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法同等如如,其生性即如。法若是真实,非如不可得。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一切非如法,等住於如中。觉了是如已,无过无功德。尔时婴儿。复说偈言:若不得众生,瞿昙和合谁。

先观察法本,从谁有烦恼。尔时世尊,复说偈言:过去及未来,及与现在世。佛知觉了了,为众生说法。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所演说三世,及说我能知。便为是大慢,则为自称誉。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我不自称誉,亦不轻慢他。如如等显现,是故名如来。尔时婴儿。复说偈言:如无有可得,非言说相应。

非言以言说,是则非是如。尔时世尊,复说偈言:凡夫随於想,如中生妄想。为断除我想,如来出於世。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正觉无出世,善修无生故。於无生法中,佛出不相应。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无生现有生,佛出世显现。此是世谛说,非是第一义。尔时婴儿。复说偈言:犹故有二想,世谛第一义。

於一乘道中,瞿昙相违说。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我不道相违,我住不相违。为相违众生,婴儿如是知。

尔时婴儿。复说偈言:悔过於正觉,我上所言说。是佛力持故,我能如是说。

尔时世尊,从於衣里出金色臂。起彼婴儿。尔时婴儿。执佛手指从地而起。尔时世尊从彼空处。将是婴儿趣向正陌。是时大众得未曾有。於世尊所倍生敬礼。叹言希有。如来世尊得成如是胜妙之法。乃能令此极苦厄者安住是法。尔时世尊告婴儿言:汝业行尽汝可忆念本造善根。令此大众生希有心。现大神力。尔时婴儿上昇虚空。过七多罗树。身放光明。此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以此光故。释梵护世。及馀百千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见斯光已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佛足。以诸天华散供於佛。供养佛已向佛世尊,作如是言:菩萨光明不可思议。身出光明。普遍照此佛之世界。令诸无量众生得於不思议利。当名此儿不思议光尔时释迦牟尼世尊,即可是名。此儿当名不思议光。尔时婴儿不思议光。从空而下住於地已,以佛神力自善根力。其形犹如八岁童子,尔时释提桓因。即以天衣施与婴儿。便语之言:婴儿汝今愍我等故。受此天衣。勿裸形住。尔时不思议光菩萨婴儿。语释提桓因。憍尸迦。菩萨不以衣服为妙。当被法服以为严饰。憍尸迦。菩萨所服汝今善听。憍尸迦。菩提之心是菩萨服乃至道场成满具足一切佛法有惭有愧是菩萨服。调伏成就一切众生置无过中。坚誓庄严是菩萨服。办诸事故。质直无伪是菩萨服。成就断除幻惑伪故。勤加精进是菩萨服。成满具足诸善根故。志欲喜乐是菩萨服。成满一切诸佛法故。除舍憍慢是菩萨服成满一切诸禅定故。欲法闻法是菩萨服。成满般若波罗蜜故。不起智慢是菩萨服。成满具足无著智故。作於利益是菩萨服。悲诸众生具觉知故。舍一切物是菩萨服。成满具足诸相好故。护持净戒是菩萨服。成满愿故。调和忍辱是菩萨服。究竟成满梵音声故。牢强精进无懈退心是菩萨服。成满出过一切事故。得诸禅定解脱三昧是菩萨服。成就满足大通智故。不坏智慧是菩萨服。成就断除一切结使诸见障故。大方便智是菩萨服。成就教化诸众生故。大慈是菩萨服。成就救济诸众生故。大悲是菩萨服。成就生死中无疲厌故。大喜是菩萨服。成就具足於法喜故。大舍是菩萨服。成就舍离爱瞋心故。於诸众生无恼害心是菩萨服。成就不恼於自他故。敷演说法是菩萨服。成就不自誉毁他人故。如说修行是菩萨服。成就断除诸结使故。憍尸迦。应如是知菩萨法服。以法庄严生不裸形。尔时释提桓因。於婴儿所增加恭敬爱念尊重。白言世尊,愍我等故。令是婴儿受取此衣。尔时世尊,告不思议光菩萨婴儿。受帝释衣。于时世尊,右手取衣授与婴儿。尔时婴儿。右膝著地。以其右手受取是衣。受已便著。尔时世尊,将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於舍卫大城次第乞食。是时大众。男女大小。长者居士。刹利婆罗门。王及辅臣。见不思议光菩萨婴儿。生希有心。亦为见佛礼敬供养悉皆来集。尔时世尊,次第乞食。到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所生母舍。尔时不思议光菩萨即入其舍。前至母所。向所生母。而说偈言:

母无有过咎,应当自喜庆。是我本恶业,今生在母腹。母是我福田,哀愍所生恩。母勿生羞耻,速往如来所。

母今得大利,腹怀妊我故。如是之功德,往问於导师。

尔时不思议光菩萨。语释提桓因。憍尸迦。与我香华衣服所须。欲奉上母。母当以是供养於佛。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释提桓因。以天曼陀罗华及以天香天诸衣服。与彼菩萨。尔时不思议光菩萨复向其母。而说偈言:

受此適意华,天妙曼陀罗。妙香及衣服,奉上供释仙。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供二足尊已,发净上道心。我长夜常劝,常数数时勤。其母生喜心,毕竟不生耻。往诣人仙所,礼已在前住。

华散如来上,奉华及衣服。佛所种善根,即发菩提心。坚住菩提心,问於释师子。怀妊净众生,愿说是福报。

汝以此善业,不生诸难趣。供多亿佛已,当得成为佛。

尔时世尊,於舍卫大城。次第乞食已,与不思议光菩萨及诸大众。出王舍大城。向祇陀林给孤穷精舍。世尊食已净自澡嗽。而起就座演说正法。尔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闻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有大不可思议神通。闻已庄严四种兵众。向祇陀林给孤穷精舍。诣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卻坐一面。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大德世尊,不思议光菩萨婴儿。为在何处。闻有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力。时佛即示波斯匿王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时王见是不思议光菩萨婴儿。形色端严殊特於天无所畏惧。具戒定慧以自庄严。如是见已便作是念。种何善根修集何福有是妙身。尔时不思议光婴儿。承佛神力。知憍萨罗国王心之所念。向是大王。而说偈言:

常修慈心净众生,无粗秽恶修正念。摄身口意净梵行,彼有如是净妙身。远离恶者不自造,增长修集无量善。舍离一切恶诤讼,彼有如是净妙身。

恭敬佛法及圣僧,常恒奉施众妙供。不毁骂他不逼恼,彼有如是净妙身。调弄呵骂及毁呰,於他人所不生是。叹美赞善不说恶,彼有如是净妙身。

慳贪嫉妒及憍慢,谛观己行不毁他。彼有如是净妙身。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是不思议光菩萨婴儿。成就如是胜妙大法。有何业障。而生於是淫女腹中。捐弃空处。佛告大王。乃往过去九十一劫。尔时有佛。号毗婆尸。出现於世。如来应供正遍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王当知。尔时毗婆尸如来法中有二菩萨。一名贤天。二名饶财。贤天菩萨。於无上道得不退转。得陀罗尼及无碍辩。获无生忍。有福德威势。少欲少事。常乐独处。逮得神通。彼时饶财菩萨。习学头陀。为贤天菩萨而作给使。彼人恒往聚落城邑。多诸事务。是贤天菩萨呵啧教诲。何故多造是诸事务。而不断除。数数教呵。彼便生瞋忿心不喜。以忿恚故毁败身心。败身心已瞋恚骂言:轻贱淫女儿。私通所生从他人得。不识其父又不识母。况汝当有戒闻定慧。彼瞋骂已复不悔过。又不舍离。结使所缠恒有忿心。瞋贤天菩萨。时贤天菩萨即便舍弃。既舍弃已倍生瞋恚骂詈扬恶。以此不善业行因缘。身坏命终生淫女胎。为彼贤天菩萨所护。不生地狱。淫女生已恒常弃之。为狐狼狗之所啖食。大王。以是缘故。九十一劫常如是死。生生常弃。为多人众之所骂言:是淫女子。被弃空处狐狼狗食。大王莫疑。何以故?彼时饶财瞋骂菩萨。即是今此不思议光菩萨是也。恶业行尽以善业力。净於结心悦可佛意。是人恶道悉皆永尽。大王。此不思议光菩萨。已曾值遇六十四亿佛。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是诸佛所常修梵行勤进求法。此本善力得如是事及神通力。大王。如是黑白之业终不败亡。是故智者善护身口及以意业。宁舍身命不造恶业。尔时波斯匿王。白言:世尊,彼贤天菩萨。为已得成於一切智。为故修集菩萨行耶。

佛言大王。彼贤天菩萨。今者在彼阿閦佛土修菩萨行。名曰德藏。尔时波斯匿王。白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常应当亲於善知识近善知识。何以故?世尊,近善知识恭敬围绕听闻善法。闻善法已得於善心。已有善心则修善行造作善业。趣向善处得善知识。得善友故不作诸恶修习诸善。习诸善已自无逼热不逼热他。若有菩萨自护护他能得菩提。若已住道有大势力能有所利。佛言:善哉大王。快说此言:大王。菩萨亲近於善知识。具满一切功德善法。尔时不思议光菩萨白言:世尊,菩萨成就几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净法忍。

佛言婴儿。菩萨成就四法。疾得无上正真之道及净法忍。何等四。解因缘忍。远离断常。解无我人众生寿命。解了空寂修行於空。是为四。复有四法。何等四。过去寂灭。未来无来知。现在不住。三世平等。是为四。复有四法。所谓自净。净诸众生。净法。净禅定。是为四。复有四法。谓寂身。寂心。寂道。寂法。是为四。复有四法。谓以法观佛不以色。以离观法不以我。以无为观僧不以众。净於慧眼。是为四。复有四法。所谓满足诸波罗蜜。不舍四摄法。善知方便。说无众生而行大悲。是为四。婴儿。是为菩萨成就四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深法忍。说是法时。不思议光菩萨。得无生法忍。欢喜踊跃上昇虚空高七多罗树。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天雨众华。百千伎乐不鼓自鸣。

尔时世尊,知不思议光菩萨心已,即便微笑。佛之常法。若微笑时。种种若干百千色光。从面门出。青黄赤白红颇梨色。是光普照遍於无量无边世界。隐蔽魔宫及日月光。断除地狱饿鬼苦已上至梵世。还绕佛三匝从顶相入。尔时大德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说偈问曰:

色相甚微妙,杂好庄严身。圆光善答问,以何因缘笑。上戒行无畏,胜定慧庄严。示坚解脱果,以何因缘笑。

忍力及十力,忍勇进难动。乐见示四谛,以何因缘笑。金刚身坚固,那罗延力尽。梵音声悦意,愿演说笑义。

梵身天在上,不见如来顶。次第合掌敬,以何因缘笑。树王下降魔,得无垢净道。知诸众生行,愿显何缘笑。

转无上法轮,说无常动地。调人天龙等,大德何故笑。照明除闇冥,无垢遍净眼。功德如虚空,以何因缘笑。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今见是不思议光菩萨。去地七多罗树住虚空不。阿难白言:已见世尊,阿难是不思议光菩萨。过百千阿僧祇劫。当得作佛。亦号不思议光。出现於世。如来应正遍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净洁。劫名无咎。阿难是净洁佛土甚为清净。如此他化自在诸天宫殿。彼佛寿命二十中劫。大声闻众其数八万。诸菩萨僧三万二千。阿难以何因缘故劫名无咎。阿难。彼时多有百千劫中无佛出世。是不思议光佛。於彼劫中最初成佛。净居诸天欢喜赞叹。此劫无咎。此劫无咎。以有如来出现於世故。是故当名此劫无咎。说是不思议光菩萨时。三万二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万菩萨得无生法忍。五百比丘断诸结漏。心得自在成阿罗汉。尔时佛告阿难。汝受此经持读诵说。於大众中广敷演之。令我正法久住在世。亦多利益未来菩萨。大德阿难。白言:世尊,我已受持。世尊,此经何名。云何受持。佛言阿难。此经名为除净业障。亦名为神力所持不思议光菩萨所说,如是受持。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寿命奉诸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以杂色花裓如须弥。烧香末香涂香。幢幡宝盖。皆亦如是以用供养。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於此不思议光所说经法。读诵通利。在大众中广为人说。如说修行。是福多彼。阿难。若欲法供供养如来。欲作大智慧光明者,应当受持读诵此经。佛说是经已,不思议光菩萨。大德阿难。一切大众。人天龙鬼乾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鸠摩罗什的其他作品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鸠摩罗什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佛教经文,内容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在入涅槃前给弟子的教诫。经中强调持戒的重要性,教导比丘们应当尊重波罗提木叉,并远离世俗妄念,保持内心的纯净。佛陀勉励比丘们勤修善法、制心、断欲,以求解脱之道。同时,他尤其提醒弟子们要避免瞋恚、懈怠,保持正念,专注于智慧修行,以达成真正的安乐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修行者的重要指导。
禅法要解
鸠摩罗什
《禅法要解》是一本深入探讨禅宗智慧与实践的经典著作。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帮助读者领悟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书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禅宗的教义,还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行指导。通过生动的案例与深刻的反思,《禅法要解》引导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是追求心灵成长者的不二之选。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修行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滋养。
禅秘要法经
鸠摩罗什
《禅秘要法经》是一部重要的禅宗经典,汇集了禅宗的核心教义与实践智慧。它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言辞,揭示了获得觉悟的途径与方法,强调了直接体验的重要性。书中探讨了内心的宁静、明觉与自然的关系,鼓励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理,融入每一个瞬间。其内容既适合初学者的入门指导,又为有经验的修行者提供深刻的反思与启发。《禅秘要法经》是通往心灵解脱与智慧觉醒的珍贵指南,值得每位寻求内在宁静的人细细品味。
佛说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
《阿弥陀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的说法,描述了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极乐国土以阿弥陀佛为主,众生无苦,只享快乐,国土庄严,彼处有七宝池、曼陀罗华和各种和谐鸟音,常常让众生生起念佛之心。佛陀鼓励信众发愿往生此国,通过持名念佛,广结善缘,得与阿罗汉和菩萨同行。信奉此经者,皆获诸佛护念,离苦得乐,证得无量的功德与智慧。
灯指因缘经
鸠摩罗什
《灯指因缘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深刻探讨因果法则与修行的重要性。故事围绕一个名叫“灯指”的小男孩,因其与众不同的光明手指而被人们关注,他的命运起伏描绘了财富和贫穷的无常。灯指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对富贵的追逐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强调修善积德的必要,借以警醒世人:善良经营福田,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安宁。经文引导众生应重视内心的修习,避免因口舌之恶而招致苦果,提醒人们珍惜福报,追求智慧与道德。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
佚名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是由佚名创作的一篇悲悼之文,描写了佛陀入涅槃时的悲伤景象。作品中,密迹金刚力士对佛陀的离去表达了深切的悲痛和无依无靠的绝望之情。他回忆起佛陀的无上功德,以及往昔教化众生的种种善行,感叹无常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金刚力士的哀号中传递出对佛法的渴望和对众生的怜悯,展现了信仰与苦难的深刻思考。这一作品不仅反映了对佛陀的敬仰,也揭示了存在的无常与生死的哲学。
本相猗致经
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法炬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是西晋法炬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摩竭国王阿阇世因杀父王而对五逆罪的疑惑。调达尊者为他解惑,指出真正的因果关系,强调每个人只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阿阇世王犯下重罪,但调达告诉他,未来会历经多生,最终将成就辟支佛,名为无秽。经文强调信念和行为的重要性,传递出只要有善根,最终皆可超越恶果,实现解脱的深刻思想。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
无兰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是东晋三藏竺昙无兰的经典翻译,讲述了一位采花人因偶遇佛陀,而不顾王命,宁愿舍身以花奉佛的故事。在采花过程中,采花人深刻意识到佛法的珍贵,选择以花散佛,展现出无私的信念与菩萨精神。即使面临王的惩罚,他依然坚定地追求真理,最终获得佛陀的加持,受授大乘法名为“妙华如来”。此故事传达了对佛法追求的虔诚与忠诚,以及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守信念的深刻道理。
八正道经
安世高
《八正道经》是由后汉时期安世高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阐述了佛陀在舍卫国与弟子们分享的道理。经中详细介绍了邪道与正道的区别,强调了八种正行,包括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和谛定。正道的实践强调真实的信仰、善良的行为和内心的平和。这八种修行方式旨在帮助信徒在今世与来世中获得幸福与解脱,同时也鼓励彼此传承与教导,助人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