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相猗致经

作者: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

正文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本有爱不见不了。今见有从有爱。设是本有爱无有今为有。今见分明。从是本因缘。令致有爱。有爱比丘从致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从有爱致本。谓为痴痴亦比丘有从致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痴有本从致。谓为五盖。

五盖比丘亦从有本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五盖从有致。谓为三恶行。三恶行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三恶行本从致。谓为不摄根。

不摄根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不摄根从致。谓非本念故。

非本念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本念从致。谓不信故。

不信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不信本从致。谓恶非法闻故。

非法闻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法闻本从致。谓非贤者人事。

非贤者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贤者从致。谓非贤者人共会乐。

如是比丘已不贤者聚会满。令不贤者事满。已不贤者事满。令非法满。已非法满。令不信满。已不信满。令非本念满。已非本念满。令不摄根满。已不摄根满。令三恶行犯法满。已三恶行犯法满。令五盖满。已五盖满。令痴满。已痴满。令有世间爱满。如是爱乐满稍转稍转猗增有。

度世智慧解脱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度世智慧解脱本。谓七觉意为本。

七觉意从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七觉意从有本。谓为四意止。

四意止从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四意止从有本。谓三清净行。

三清净比丘亦有本从行。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三清净有本。谓为守摄根。

守摄根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守摄根有本。谓为本念故。本念比丘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本念本。谓为信本。

信本比丘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信本有本。谓闻法经本。闻法经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闻法经本。谓事贤者本。事贤者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事贤者有本。谓贤者聚本。

如是比丘。聚贤者能得事贤者,已事贤者,便闻法言:已闻法言:便致信本。已致信本。便得念本。已得念本。便摄守根。已摄守根。

便得三清净。已有三清净。便得四意止。已得四意止本。便有七觉意。已有七觉意。便。

有无为解脱得度世。如是解脱度世。转转本。令得度世。佛说如是。弟子受行。

安世高的其他作品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
安世高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是由东汉时期的安息三藏安世高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本文描述了佛陀与文殊菩萨之间的深刻对话,探讨三昧的奥秘,及法身的本质。在与比丘们的交流中,佛陀阐述了宝积三昧的意义,强调法身的无所生灭,以及信念与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文殊的提问与理解,经典深刻揭示了空性及无我,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觉悟,最终引导众生通往涅槃之路。这部经典不仅富含哲理,更为修行者指明了方向。
道地经
安世高
《道地经》是中国古代道教经典之一,传承了道教的核心思想与修炼法门。书中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提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通过简洁而深邃的文字,读者可以领悟到“无为而治”的智慧,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道地经》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指南,更是理解道教文化精髓的重要书籍,适合各类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反思自我,追求精神的升华。
八正道经
安世高
《八正道经》是由后汉时期安世高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阐述了佛陀在舍卫国与弟子们分享的道理。经中详细介绍了邪道与正道的区别,强调了八种正行,包括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和谛定。正道的实践强调真实的信仰、善良的行为和内心的平和。这八种修行方式旨在帮助信徒在今世与来世中获得幸福与解脱,同时也鼓励彼此传承与教导,助人得道。
阿含正行经
安世高
《阿含正行经》是後汉时期安世高所译的一部佛教经典。经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中,阐述了人心的本质及其影响。佛陀告诫比丘们要警惕心中五贼(色、痛痒、思想、生死和识),并强调要端正内心以求解脱。经文深入探讨了生死轮回、因果法则以及修行的重要性,建议施行善行并持守五戒。通过反观自身与外界,修正内心的杂念,佛陀引导众生认识到真正的解脱之道,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佛说八大人觉经
安世高
《八大人觉经》由安世高所译,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经典。经文阐述了八种觉悟,帮助弟子们认识世间无常、五阴无我等真理,培养出离生死的决心。通过觉察欲望的痛苦、珍惜知足、努力精进、增长智慧和行善布施,修行者能够超越烦恼,培养慈悲心。每一种觉悟对修行者而言,都是通往涅槃与解脱的指引。同时,诵念此经文能消除罪障,助力快速成就菩提,达到长久的快乐与内心的宁静。这部经文不仅引导个人修行,也传递了关怀众生的理念。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饿鬼报应经
佚名
《饿鬼报应经》通过尊者目连与各个饿鬼的对话,揭示了因果法则。每个鬼的痛苦皆由其生前的恶行所致。目连指出,他们生前的贪婪、残忍和不慈悲导致了今生的各种可怕折磨,如头痛、疮烂、极度饥渴等。每当鬼魂询问痛苦的原因,目连都详细解答,让他们意识到因果关系,进而引发忏悔之心。此经文强调修德的重要性,通过忏悔,饿鬼们希望能减轻痛苦,获得解脱之道。
握奇经
风后
《握奇经》又称《握机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主旨在于八阵布列。相传其文由黄帝之臣风后所撰,后经姜尚引申及汉武帝丞相公孙弘解读而成。书中描述了八阵的形成与运用,分为四正和四奇,大将负责调动兵力以实现对敌方的战术应变。阵法灵活多变,结合天气、地势及兵力,强调先发制人与游军的配合。《握奇经》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现存多版本,成为研究古代军事战略的重要典籍之一。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僧伽婆罗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是由僧伽婆罗等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王舍城顶法界宫殿为菩萨及众生开示深奥法义的场景。经文阐述了无生无灭的真理,强调众生的心净可以见到如来的真实身体。文殊师利菩萨的提问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菩提、清净、无分别的教义探讨,揭示了众生与法界的深厚关系。持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激励修行者追求智慧与解脱,是佛教信仰中至关重要的法典之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实叉难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是实叉难陀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揭示了佛陀于摩竭提国菩提树下成佛后所体悟的深奥境界。书中描述了如来所入的三昧,即“如来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使得诸佛能自在显现无量佛事,利益众生。经典通过普贤菩萨与德藏菩萨的对话,传达了修行和供养的重要性,强调了心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修福德和智慧来实现无上菩提。全经蕴含丰富的佛理与智慧,旨在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与解脱。
般泥洹後灌腊经
法护
《般泥洹後灌腊经》由西晋竺法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阿难向佛请教在佛陀般泥洹后,四众弟子如何应对灌腊法事。佛陀强调,灌腊不仅是对死者的福愿,更是对现世施予的考验,行为必须诚实、无私,尤其是在施舍中不可私占。贪心之人将承担五种罪业,后世受到恶果。此经教导众生要心存善念,行善积德,以解脱生死苦难,铭记佛法的真实与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