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相猗致经

作者: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

正文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本有爱不见不了。今见有从有爱。设是本有爱无有今为有。今见分明。从是本因缘。令致有爱。有爱比丘从致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从有爱致本。谓为痴痴亦比丘有从致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痴有本从致。谓为五盖。

五盖比丘亦从有本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五盖从有致。谓为三恶行。三恶行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三恶行本从致。谓为不摄根。

不摄根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不摄根从致。谓非本念故。

非本念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本念从致。谓不信故。

不信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不信本从致。谓恶非法闻故。

非法闻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法闻本从致。谓非贤者人事。

非贤者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贤者从致。谓非贤者人共会乐。

如是比丘已不贤者聚会满。令不贤者事满。已不贤者事满。令非法满。已非法满。令不信满。已不信满。令非本念满。已非本念满。令不摄根满。已不摄根满。令三恶行犯法满。已三恶行犯法满。令五盖满。已五盖满。令痴满。已痴满。令有世间爱满。如是爱乐满稍转稍转猗增有。

度世智慧解脱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度世智慧解脱本。谓七觉意为本。

七觉意从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七觉意从有本。谓为四意止。

四意止从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四意止从有本。谓三清净行。

三清净比丘亦有本从行。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三清净有本。谓为守摄根。

守摄根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守摄根有本。谓为本念故。本念比丘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本念本。谓为信本。

信本比丘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信本有本。谓闻法经本。闻法经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闻法经本。谓事贤者本。事贤者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事贤者有本。谓贤者聚本。

如是比丘。聚贤者能得事贤者,已事贤者,便闻法言:已闻法言:便致信本。已致信本。便得念本。已得念本。便摄守根。已摄守根。

便得三清净。已有三清净。便得四意止。已得四意止本。便有七觉意。已有七觉意。便。

有无为解脱得度世。如是解脱度世。转转本。令得度世。佛说如是。弟子受行。

安世高的其他作品

禅行法想经
安世高
《禅行法想经》由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祇树给予比丘们的教导。佛陀强调,通过深入思维死亡和身心的无常,人人都能进行精进修行。他提到,领悟世间万物皆不可得、苦无常的道理,是修行者的必经之路。诸比丘被告知,这些思维不应被视为愚痴,反而是通向涅槃的重要步骤。通过念及身与死、污秽、痛苦等种种想法,修行者能够领悟并亲近佛教真谛。布满惧怕的世界,激励人们向内探寻与解脱。
阿难同学经
安世高
《阿难同学经》由后汉时期的安世高所译,讲述了尊者阿难与比丘掘多之间的法义交流。掘多因不乐于修梵行,向阿难倾诉,阿难则向佛陀请求教导。佛陀以比喻阐述了出家修行的重要性,警示掘多远离尘俗及女性带来的种种烦恼。在获得佛陀开示后,掘多顿悟,剃发出家,最终成就阿罗汉,并平静地般涅槃。佛陀也赞美阿难对掘多的帮助,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早日解脱的机缘。此经文揭示了修行者的道路及如法的力量。
道地经
安世高
《道地经》是中国古代道教经典之一,传承了道教的核心思想与修炼法门。书中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提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通过简洁而深邃的文字,读者可以领悟到“无为而治”的智慧,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道地经》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指南,更是理解道教文化精髓的重要书籍,适合各类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反思自我,追求精神的升华。
佛说八大人觉经
安世高
《八大人觉经》由安世高所译,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经典。经文阐述了八种觉悟,帮助弟子们认识世间无常、五阴无我等真理,培养出离生死的决心。通过觉察欲望的痛苦、珍惜知足、努力精进、增长智慧和行善布施,修行者能够超越烦恼,培养慈悲心。每一种觉悟对修行者而言,都是通往涅槃与解脱的指引。同时,诵念此经文能消除罪障,助力快速成就菩提,达到长久的快乐与内心的宁静。这部经文不仅引导个人修行,也传递了关怀众生的理念。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安世高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由后汉沙门安世高所译,是佛教经典之一,探讨信仰与行为对人生吉凶的影响。经文中阿难向佛陀询问那些事佛的个体,为什么会有富贵与衰耗的差异。佛陀指出,真正的佛弟子道德严谨,恭敬奉行戒律,常获天神护佑,而心怀疑惑、偏离正道者则面临衰败。经文强调因果法则,劝导人们信奉佛教,秉持善行,避免嫉妒与恶意,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未来的幸运。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
佚名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是由佚名创作的一篇悲悼之文,描写了佛陀入涅槃时的悲伤景象。作品中,密迹金刚力士对佛陀的离去表达了深切的悲痛和无依无靠的绝望之情。他回忆起佛陀的无上功德,以及往昔教化众生的种种善行,感叹无常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金刚力士的哀号中传递出对佛法的渴望和对众生的怜悯,展现了信仰与苦难的深刻思考。这一作品不仅反映了对佛陀的敬仰,也揭示了存在的无常与生死的哲学。
犭制狗经
支谦
《犭制狗经》是由支谦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主要记载了佛陀在耆阇崛山讲授戒法的情景。佛陀提到,若弟子对师父心生嫉妒,便如曾为狗者,重蹈恶道。佛通过阿难的提问,阐释了持戒的重要性,强调正道与邪道的辨别。同时,针对末世的恶师现象,佛陀警惕弟子防范那些贪图利禄而不传授真理的师长。最后,佛教导阿难,即便曾受恶师误导,但若真心悔悟,依然可以重新获得佛法的利养与救赎。
佛说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
《阿弥陀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的说法,描述了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极乐国土以阿弥陀佛为主,众生无苦,只享快乐,国土庄严,彼处有七宝池、曼陀罗华和各种和谐鸟音,常常让众生生起念佛之心。佛陀鼓励信众发愿往生此国,通过持名念佛,广结善缘,得与阿罗汉和菩萨同行。信奉此经者,皆获诸佛护念,离苦得乐,证得无量的功德与智慧。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
提雲般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由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翻译,阐释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获得无上觉悟的过程,描述了菩提树的威严与美丽,及其象征意义。文中提到众多菩萨及诸佛在此集会,共同修行,探讨如何更加觉悟菩提心。经文强调,一切法空如幻,观心念而现,阐述了智慧与慈悲的相互作用。通过供养与善行,众生可获得极高的福德,最终实现觉悟与解脱。此经典不仅是心灵的启迪,更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安世高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由后汉沙门安世高所译,是佛教经典之一,探讨信仰与行为对人生吉凶的影响。经文中阿难向佛陀询问那些事佛的个体,为什么会有富贵与衰耗的差异。佛陀指出,真正的佛弟子道德严谨,恭敬奉行戒律,常获天神护佑,而心怀疑惑、偏离正道者则面临衰败。经文强调因果法则,劝导人们信奉佛教,秉持善行,避免嫉妒与恶意,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未来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