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

作者:求那跋陀罗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一部经典,强调念诵咒语的重要性,以获得阿弥陀佛的守护,达到生净土的目标。书中描述了修行者通过持诵《阿弥陀经》及咒语,克服世间烦恼,最终得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感应与体验。作品还讲述了众多修行者因专注诵经而显现的神迹,鼓励善男信女们坚持修行,通过不断念诵实现超凡脱俗的愿景,克服业障,获得安乐。

正文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奉诏重译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多曷切一)他伽哆(都饿切二)夜哆地(途卖切三)夜他阿弥利声四)都婆毗(五)阿弥利哆(六)悉眈婆毗(七)阿弥利哆(八)毗迦兰谛(九)阿弥哆(十)毗迦兰哆(十一)伽弥腻(十二)伽伽那(十三)枳多迦隶(十四)莎婆诃(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世常得安隐。临命终时任运往生。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附隋录未详作者)昔长安僧叡法师。慧崇。僧显。慧通。近後周。实禅师。景禅师。西河鸾法师等数百馀人,并生西方。西河绰禅师等。因见鸾法师生净土。各率有缘。专修净土之业。绰师又撰西方记验。名安乐集流行。又晋朝远法师。卢山三十年不出。乃命同志。白黑有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於西方。凿山铭愿。至陈天嘉卢山珍禅师。於坐时见有数百馀人。共乘七宝华舫往西方。珍禅师遂求附载。其船上人报法师虽讲得涅槃经亦大不可思议缘。法师未诵得阿弥陀经及咒。所以不得同去。法师遂废业。日夜专诵弥陀经及咒。计应满二万遍。未终四七日前。夜向四更有神人。从西方送一银台来空中。明过於日。告云:法师寿终当乘此台往生阿弥陀国。故来相示令知定生。终白黑咸闻空中如奏音乐,并闻异香。数月闻香气不歇。其夜峰顶寺僧众。咸见一谷内有数炬火大如车轮。寻验古今。得生安乐世界者非一。多见化佛徒众来迎灵瑞。如传广明不可录。因珍禅师於此经有验故。略述此一条以悟来哲。助成往生之志。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土。神咒者乃宋元嘉末年。求那跋陀重奉制译。合计五十九字一十五句。龙树菩萨愿生安梦感此咒。耶舍三藏诵此咒。天平寺锈法师。从耶舍三藏口受此咒。其人云:经本外国不若欲受持咒法。嚼杨枝澡豆漱口然香,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五逆十恶谤方等罪,悉得灭除。现世所求皆得,不为恶鬼神所惑乱。若数满二十万遍,即得菩提牙生。若至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

求那跋陀罗的其他作品

大方广宝箧经
求那跋陀罗
《大方广宝箧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佛教文献。该经主要讲述了佛陀通过比喻和教义,阐述了菩萨行和智慧的重要性。经文中,佛陀强调了信仰的力量和对众生的慈悲,鼓励修行者发愿利益他人,追求解脱与觉悟。其内容丰富,涵盖了信仰、修行和智慧等多方面,是研究佛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典籍。通过诵读和理解《大方广宝箧经》,信众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及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进而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阿速达经
求那跋陀罗
《阿速达经》由求那跋陀罗译,主要讲述了佛在舍卫国教导比丘们要如何孝顺父母。经文指出,子女应以身心践行孝道,劝诫父母行善止恶,以此报答养育之恩。此外,佛教导了妻子对丈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包括要以恭敬的态度为夫服务,避免与惰人、怨家和贼人同居,以保持合适的家庭关系。通过这样的德行,夫妻双方皆可获得善果,生天享福。
鞞摩肃经
求那跋陀罗
《鞞摩肃经》是由求那跋陀罗于宋代翻译的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比丘鞞摩肃与世尊之间的对话。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鞞摩肃向世尊请教色的妙处,开始质疑色与光明的真正价值。随着对色与光的探讨,他逐渐认识到世间种种欲望的虚幻与无常。在世尊的教导下,他经历了内心的转变,最终决心学习佛法,成为比丘并达成阿罗汉果位。此经深刻揭示了佛教对欲望与真理的看法,体现了涅槃的智慧。
大意经
求那跋陀罗
《大意经》是求那跋陀罗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昔日一位仁心大意的年轻居士,他立下愿望,誓言用所获财富救济贫困。故事中,他经历了无数磨难,潜入海中寻宝,途经多个王国,面对毒蛇的威胁以坚定的信念与智慧克服困难,最终获得四颗明月珠。这些经历不仅是对大意品德的考验,更是心中对众生的慈悲情怀体现。佛陀在最后指出,大意因其生前的善行,最终得以成佛,启示弟子们善行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弊魔试目连经
支谦
《弊魔试目连经》由支谦翻译,记录了佛陀游历时与瞋恚魔的对峙。故事讲述了贤者大目连在冥夜中修行,感受到魔的干扰。瞋恚魔试图通过误导持戒的沙门,让他们陷入恼怒与贪欲。然而,佛陀教导比丘们要以慈悲心面对恶习,无法被魔所动。最终,魔遭到惩罚,体验地狱之苦。此经旨在揭示修行者在修道路上,应当警惕内外魔障,以维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阿罗汉具德经
法贤
《阿罗汉具德经》由法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对围绕弟子们的教诲。经中详细赞颂了诸多大声闻的修行德行,包括憍陈如、舍利弗、阿难等人,强调他们的智慧、辩才、持律及慈悲。佛陀赞扬声闻的精进与清净,指出他们在顿悟、神通及布施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这些教诲不仅展示了声闻的榜样力量,更引导众生在修行中常行善法,持戒修德,最终达到解脱与平等的境界。此经文是寻求内心安宁及成长的信仰指南。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玄奘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由大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经典佛教经文,内容深入阐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与美好。文中描述极乐世界没有痛苦,充满无尽快乐与美妙的风景,七宝池、妙乐声、清净香气等,皆令人心悦诚服。无量寿佛常在此地,带领众生修行,助其解脱。经文呼唤信众发愿往生极乐,亲近佛法,获得永恒安乐。通过对极乐世界功德的遇见和体验,信众得以明心见性、快速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是修行者提升信仰的重要法门。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佚名
《得道梯橙锡杖经》是一本古老的佛教经典,内容由释迦牟尼佛向比丘们传授的关于持锡杖的教义。锡杖象征智慧与德行,三世诸佛皆在修行中使用。经文阐释了持锡杖的多重意义,强调依靠其智慧和德行,可以超脱烦恼、获得解脱。持锡杖的威仪法涉及多项细节,指导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锡杖,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是修行的指引,更是对无常与慈悲的深刻反思。
八吉祥经
伽婆罗
《八吉祥经》是由僧伽婆罗译的经典佛教经文,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与比丘和菩萨众的交流。经中提到八个清净佛土及其如来佛的名字,通过闻持这些佛号,信士能够消除恐惧,灭除罪障,获得安宁和守护。此外,持诵此经者将具备神通,身心清净,得到众多善神的护佑与尊敬。这部经文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倡导信士在日常生活中对佛号的记念与传播,以求得更加美好的后果与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