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要经

作者:佚名
《禅要经》是一本探讨修行与内观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深刻的智慧引导修行者关注身心的本质。书中提到,修行者应当除去六欲,认识到身体的不净,透视生死轮回的苦痛,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通过观察自身的“死尸”状态及其臭恶,修行者能生起厌离之心,趋向解脱。作者强调反思与自省的重要性,劝导人们远离贪欲,珍视修道的机会。此书不仅具启发性,更是修心经历的重要指南,鼓励人们以智慧和勇气面对生命的无常。

正文

失译人名在後汉录

△诃欲品第一

行者求道欲修定时。尔时法师应随根相行四摄道。示教利喜广净信戒。净信戒已次除六欲。所谓色欲。形容欲。威仪欲。言声欲。细滑欲。人相欲。著上五欲。令观可得不净之相。著人相欲。令观骨人分分断相。观彼全尸能断二欲威仪欲言声欲。若观坏尸悉断六欲。可得不净有二种观。一即死尸臭烂不净。我身不净亦复如是,如是观已心生厌患。取是相已至闲静处山泽冢间空舍树下。自观不净处处可得。系心身中不令驰散。二者闻法忆想。分别自观身中三十六物。发毛爪齿涕泪涎唾。汗垢肪?册皮膜肌肉。筋脉髓脑心肝脾肾。肺胃肠肚胞胆痰癊。生藏脓血屎尿诸虫。臭秽不净聚以为身。往来五道炽然众苦,犹如浮尸随流东西。所至之处物皆可恶。又念我身以骨为柱以肉为泥。筋缠血浇如疮如毒。皮毛九孔以为门户。肠胃胞膜以为库藏。妒慢恶心谓以为身。贪求无厌犹如溪壑。是故行者除三欲想。受信施时如火毒想。救诸虫想。系死尸想。涎沫齿垢污滋味想。我无空慧坏白净想。贪爱因缘成恶露想。如是思惟惭愧具足。能度生死为世福田。若观骨人二足甲骨。指骨趺骨踝骨胫骨。膝骨髀骨胯骨腰骨。脊骨颈骨头骨颔骨。两手甲骨指骨掌骨。腕骨臂骨肘骨膊骨。胸骨心骨齿骨肋骨。左右思惟皆如目见。所著外身亦如是观。三百二十骨相拄在内。皮囊九孔恶漏於外。如是观身犹如死尸为鬼所起。行来语默常是死尸。即於我身作死尸想。青瘀想膖胀想脓烂想破坏想血涂想食残想虫出想骨锁想分离想腐败想世界众生无可乐想。若心恐怖。应作因缘虚妄空观,犹如幻化无所有观。第一义空清净智观。若心懈怠。当自责言:老病死苦甚为至近。命如电逝须臾难保。人身难得善师难遇佛法欲灭正言似反。如晓时灯虽有无用。恶人出家助俗毁法。贪淫邪浊令道衰酢。恶法增长大闇将至。破定因缘众患甚多。内诸烦恼外魔魔民。鬼疫行灾世间空荒。恶对扬谤诸恼万端。八苦轮回昼夜无舍。我身可哀属当斯祸。於烦恼贼未有微损。於禅定法未有所得。虽服法衣犹思欲味。内实虚空俗人无异。诸恶趣门一切皆开。诸善法中未入正定。於诸恶法未毕不作。我今云何著是屎囊而生憍恣。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贤圣所呵。不净可恶九孔流出。若贪此身与畜生同。死投大黑闇当复何依。今得人身不能出要。若生恶趣解脱何由。如是鞭心还摄本处。又时劝发令心喜悦。解脱法王慧命常住。神通光明恒照五道。直说道教易解易行。既是我师我得归命。香华赞叹心安喜悦。如依天帝游空无畏。诸大菩萨阿罗汉等皆我同伴。以能伏心如猫制鼠。诸根调顺六通自在。我亦如是应自伏心求出生死。如囚在狱四顾牢密。唯有厕孔更无异路。如人中毒唯粪能治更无馀药。思惟是已谛观不净。复作是念。初习行时心多进退。八法恶风吹破我心。我若得道心安若山。上妙五欲尚不能坏。何况弊欲。如大目连得罗汉已妇将伎人盛自庄饰欲坏目连。目连尔时为说偈言:

汝身骨幹立,皮肉相缠裹。不净内充满,无一是妙物。皮囊盛屎尿,九孔常流血。如鬼无所直,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薄皮以自覆。智者所弃远,如人舍厕去。若人知汝身,如我所恶厌。一切皆远离,知人避屎坑。

汝身自严饰,香花以璎珞。凡愚所贪爱,智者所不惑。汝是不净聚,集诸秽恶物。虽服珍妙衣,如庄严厕舍。

汝胁肋著脊,如椽依梁栋。五藏在复内,不净如屎箧。我观汝不净,犹如五色粪。饰以珠璎珞,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终始不可著。汝欲来尧我,如蛾自投火。一切诸欲毒,我今已灭尽。五欲已远离,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一切无所著。正使天欲来,不能染我心。堕俗生世苦,命速犹电光。老病死时至,对来无豪强。

无亲可恃怙,无处可隐藏。天福尚有尽,人命岂久长。最脆不过命,如风吹浮雲。浮雲坏甚速,形命不久连。

身死魂灵散,当知非我身。勉时力精进,难得不过人。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怒益丘冢,唐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愚贪身无异。虽明在宫中,五欲色味间。志意不甘乐,常思幽隐禅。

昼夜观窗牖,有天叉手言:时至今可行,众伎皆睡眠。世间不足乐,恒与忧恼俱。恩爱正合会,当复之别离。

家室转相哭,不知死所趣。慧人见苦谛,是故行学道。世间欢日少,忧恼甚太多。安由得此苦,自作不由他。

俗人乐恩爱,道以为怨家。富贵是苦本,如鸟堕网罗。人命甚速驶,五马不能追。残命日灭尽,各各自思惟。

恩爱正合会,夫盛当有衰。是故自拔出,得道当来归。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佚名
《得道梯橙锡杖经》是一本古老的佛教经典,内容由释迦牟尼佛向比丘们传授的关于持锡杖的教义。锡杖象征智慧与德行,三世诸佛皆在修行中使用。经文阐释了持锡杖的多重意义,强调依靠其智慧和德行,可以超脱烦恼、获得解脱。持锡杖的威仪法涉及多项细节,指导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锡杖,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是修行的指引,更是对无常与慈悲的深刻反思。
杨家将
佚名
《杨家将》是一部广为流传的英雄传奇系列故事,演绎了北宋时期杨家四代人在北疆坚守、精忠报国的感人事迹。故事围绕著名将领杨业及其子杨延昭等人展开,描绘了他们与辽国的斗争以及忠臣与奸臣之间的权力博弈。作品通过话本、戏剧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系列经典角色,如八贤王、高俅、包拯等,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英勇无畏的精神。杨家将的故事不仅在文学中得以传承,还影响了众多影视作品,展现其历久弥新的魅力。
诗经
佚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11篇诗歌。作为儒家经典,被尊称为《诗经》,书中诗篇虽多作者已无考证,但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民俗及文化。其内容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形式以赋、比、兴为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政治。孔子赞誉其为教化的工具,强调了诗歌在修身齐家治国中的重要意义。《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周易
佚名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深入描述事物规律以及未来变迁。它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涵盖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用于占卜和解读变化之道。传说其形成缘于伏羲、周文王及孔子等三位圣贤的智慧,逐渐演变为儒家经典,影响深远。此外,《周易》也分化为筮术易和道家易,展示出多元的学术发展。《周易》不仅是哲学的源泉,更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施公案
佚名
《施公案》是晚清重要小说,以清朝康熙年间循吏施世纶为主角,讲述其与江湖豪杰黄天霸联手铲除恶霸草寇的故事。该书初版为8卷97回,后经文人整理增至528回。尽管情节多为虚构,但巧妙融合了公案与侠义小说的特点,展现了施世纶的智慧和勇气。作品影响深远,启发了《三侠五义》等后世作品,其中“窦尔敦盗御马”更成为京剧经典。它不仅是清末文学瑰宝,也重现了历史与侠义情怀。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阿罗汉具德经
法贤
《阿罗汉具德经》由法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对围绕弟子们的教诲。经中详细赞颂了诸多大声闻的修行德行,包括憍陈如、舍利弗、阿难等人,强调他们的智慧、辩才、持律及慈悲。佛陀赞扬声闻的精进与清净,指出他们在顿悟、神通及布施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这些教诲不仅展示了声闻的榜样力量,更引导众生在修行中常行善法,持戒修德,最终达到解脱与平等的境界。此经文是寻求内心安宁及成长的信仰指南。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地婆诃罗再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是由地婆诃罗再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城传授的教义。文本中,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请教福聚的意义,佛陀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众生所积累的种种福德,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从转轮圣王、忉利天王到如来身上的无量福聚,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此经文旨在劝导众生发善心、积德行,最终获得解脱与安乐,留为信徒的重要指导。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
法护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是由法护所译的一部经典,描述了佛陀在罗阅祇与比丘们讲法的场景。其中,王女阿术达以无愁的态度质疑对比丘的不敬,展现了对菩萨道的深刻思考。她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大乘法的理解,认为菩萨应具备大悲大慈,帮助众生超脱苦难,而非拘泥于对自身名位的执着。故事探讨了智慧、慈悲与众生平等的法理,传达了菩萨摩诃萨的崇高理想。通过诸般辩论和信念的表述,展现了菩萨应超越表象的局限,归依于内在的法性。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安世高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是由后汉三藏安世高所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那邠邸长者的七个儿子不信佛法、持续作恶的故事。为了引导他们归命佛陀及受五戒,长者以金钱激励他们,最终七子在得到富贵后选择悔改。佛陀随后为他们开示法义,使其彻底解脱,断除烦恼,获得了福德与智慧。这部经典强调了善行的价值和通过信仰与修行获得解脱的重要性,反映了佛教对人生观和道德的深远影响。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支谦
《八吉祥神咒经》是由支谦翻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山宣讲的教义。经文中提及八位佛陀及其所住的纯净世界,强调听闻、持诵和传播经文的功德。持此经者可免于三恶道,助于解脱,常得诸神护持,身体健康,欢喜安乐。经中所述的八佛,分别代表不同的愿望与庇佑,诵持此经能净化心灵、消除恶业,最终实现无上觉悟。这部经文是信众追求灵性增长的重要法门,具有深厚的宗教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