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要经

作者:佚名
《禅要经》是一本探讨修行与内观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深刻的智慧引导修行者关注身心的本质。书中提到,修行者应当除去六欲,认识到身体的不净,透视生死轮回的苦痛,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通过观察自身的“死尸”状态及其臭恶,修行者能生起厌离之心,趋向解脱。作者强调反思与自省的重要性,劝导人们远离贪欲,珍视修道的机会。此书不仅具启发性,更是修心经历的重要指南,鼓励人们以智慧和勇气面对生命的无常。

正文

失译人名在後汉录

△诃欲品第一

行者求道欲修定时。尔时法师应随根相行四摄道。示教利喜广净信戒。净信戒已次除六欲。所谓色欲。形容欲。威仪欲。言声欲。细滑欲。人相欲。著上五欲。令观可得不净之相。著人相欲。令观骨人分分断相。观彼全尸能断二欲威仪欲言声欲。若观坏尸悉断六欲。可得不净有二种观。一即死尸臭烂不净。我身不净亦复如是,如是观已心生厌患。取是相已至闲静处山泽冢间空舍树下。自观不净处处可得。系心身中不令驰散。二者闻法忆想。分别自观身中三十六物。发毛爪齿涕泪涎唾。汗垢肪?册皮膜肌肉。筋脉髓脑心肝脾肾。肺胃肠肚胞胆痰癊。生藏脓血屎尿诸虫。臭秽不净聚以为身。往来五道炽然众苦,犹如浮尸随流东西。所至之处物皆可恶。又念我身以骨为柱以肉为泥。筋缠血浇如疮如毒。皮毛九孔以为门户。肠胃胞膜以为库藏。妒慢恶心谓以为身。贪求无厌犹如溪壑。是故行者除三欲想。受信施时如火毒想。救诸虫想。系死尸想。涎沫齿垢污滋味想。我无空慧坏白净想。贪爱因缘成恶露想。如是思惟惭愧具足。能度生死为世福田。若观骨人二足甲骨。指骨趺骨踝骨胫骨。膝骨髀骨胯骨腰骨。脊骨颈骨头骨颔骨。两手甲骨指骨掌骨。腕骨臂骨肘骨膊骨。胸骨心骨齿骨肋骨。左右思惟皆如目见。所著外身亦如是观。三百二十骨相拄在内。皮囊九孔恶漏於外。如是观身犹如死尸为鬼所起。行来语默常是死尸。即於我身作死尸想。青瘀想膖胀想脓烂想破坏想血涂想食残想虫出想骨锁想分离想腐败想世界众生无可乐想。若心恐怖。应作因缘虚妄空观,犹如幻化无所有观。第一义空清净智观。若心懈怠。当自责言:老病死苦甚为至近。命如电逝须臾难保。人身难得善师难遇佛法欲灭正言似反。如晓时灯虽有无用。恶人出家助俗毁法。贪淫邪浊令道衰酢。恶法增长大闇将至。破定因缘众患甚多。内诸烦恼外魔魔民。鬼疫行灾世间空荒。恶对扬谤诸恼万端。八苦轮回昼夜无舍。我身可哀属当斯祸。於烦恼贼未有微损。於禅定法未有所得。虽服法衣犹思欲味。内实虚空俗人无异。诸恶趣门一切皆开。诸善法中未入正定。於诸恶法未毕不作。我今云何著是屎囊而生憍恣。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贤圣所呵。不净可恶九孔流出。若贪此身与畜生同。死投大黑闇当复何依。今得人身不能出要。若生恶趣解脱何由。如是鞭心还摄本处。又时劝发令心喜悦。解脱法王慧命常住。神通光明恒照五道。直说道教易解易行。既是我师我得归命。香华赞叹心安喜悦。如依天帝游空无畏。诸大菩萨阿罗汉等皆我同伴。以能伏心如猫制鼠。诸根调顺六通自在。我亦如是应自伏心求出生死。如囚在狱四顾牢密。唯有厕孔更无异路。如人中毒唯粪能治更无馀药。思惟是已谛观不净。复作是念。初习行时心多进退。八法恶风吹破我心。我若得道心安若山。上妙五欲尚不能坏。何况弊欲。如大目连得罗汉已妇将伎人盛自庄饰欲坏目连。目连尔时为说偈言:

汝身骨幹立,皮肉相缠裹。不净内充满,无一是妙物。皮囊盛屎尿,九孔常流血。如鬼无所直,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薄皮以自覆。智者所弃远,如人舍厕去。若人知汝身,如我所恶厌。一切皆远离,知人避屎坑。

汝身自严饰,香花以璎珞。凡愚所贪爱,智者所不惑。汝是不净聚,集诸秽恶物。虽服珍妙衣,如庄严厕舍。

汝胁肋著脊,如椽依梁栋。五藏在复内,不净如屎箧。我观汝不净,犹如五色粪。饰以珠璎珞,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终始不可著。汝欲来尧我,如蛾自投火。一切诸欲毒,我今已灭尽。五欲已远离,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一切无所著。正使天欲来,不能染我心。堕俗生世苦,命速犹电光。老病死时至,对来无豪强。

无亲可恃怙,无处可隐藏。天福尚有尽,人命岂久长。最脆不过命,如风吹浮雲。浮雲坏甚速,形命不久连。

身死魂灵散,当知非我身。勉时力精进,难得不过人。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怒益丘冢,唐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愚贪身无异。虽明在宫中,五欲色味间。志意不甘乐,常思幽隐禅。

昼夜观窗牖,有天叉手言:时至今可行,众伎皆睡眠。世间不足乐,恒与忧恼俱。恩爱正合会,当复之别离。

家室转相哭,不知死所趣。慧人见苦谛,是故行学道。世间欢日少,忧恼甚太多。安由得此苦,自作不由他。

俗人乐恩爱,道以为怨家。富贵是苦本,如鸟堕网罗。人命甚速驶,五马不能追。残命日灭尽,各各自思惟。

恩爱正合会,夫盛当有衰。是故自拔出,得道当来归。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周礼
佚名
《周礼》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传为周公旦所著,记录了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和官制。全书分为六篇,涵盖政治、军事、教育、祭祀、法律等领域,展示了古代官制的全面结构。尽管其真实性受到历代学者的争议,但近现代出土文物的发现为其可信性提供了支持。《周礼》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解析儒家文化与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文献,也体现了历史变迁中礼制的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礼》与《仪礼》、《小戴礼记》被并列为“三礼”。
礼记
佚名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汇集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与论述。其文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世儒者创作,旨在解释与阐述《仪礼》。该书分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成为现代通行版本。全书体裁涵盖散文,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探讨规章制度,还涉及仁义道德,形成了一部深刻的教科书。著名篇章如《大学》、《中庸》、《礼运》均阐明了理想的社会状态和道德观念,至今影响深远。
大乘悲分陀利经
佚名
《大乘悲分陀利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传承了慈悲与智慧的核心教义。经中阐述了菩萨道的重要性,强调慈悲心对众生的救助与利益。通过深入的教理探讨,倡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强调对一切众生的平等关爱。经文不仅启示了修行者的内心成长,也提供了智慧指导,帮助人们面对困境与苦难。作为佛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乘悲分陀利经》在弘扬佛法、引导信众行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和传播大乘法的宝贵资源。
诗经
佚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11篇诗歌。作为儒家经典,被尊称为《诗经》,书中诗篇虽多作者已无考证,但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民俗及文化。其内容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形式以赋、比、兴为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政治。孔子赞誉其为教化的工具,强调了诗歌在修身齐家治国中的重要意义。《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大方广十轮经
佚名
《大方广十轮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主要探讨菩萨道与众生解脱的智慧。经文通过十个轮的比喻,阐释了因果法则、慈悲心与智慧的圆满,旨在引导修行者超越世俗烦恼,达到觉悟的境地。它强调了菩萨的愿力与行持,呼吁信众在生活中实践慈悲与智慧,以惠及众生,推动社会和谐。此经文不仅富含哲理,亦为后世修行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是研究佛教思想与修行方法的重要文献。无论是修行者还是佛教爱好者,都能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与启迪。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放牛经
鸠摩罗什
《放牛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源于佛教教义,讲述了比丘们应遵循的十一法则,以确保修行的有效性。比丘如同放牛儿,若不知如何养护牛,终将无法使牛滋息。同理,比丘若不懂这十一法则,难以成就沙门之道。具体法则包括了解色相、护眼耳根、择行正道、敬重长老等,强调内观与自律的重要性。掌握这些要素,能为修行种下法律根,为未来的成长与觉悟提供滋养,最终通向解脱与悟道。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
法炬
《除忧患经》是由法炬所译,是一段关于波斯匿王面对其母太后逝世时的思考与佛陀的教导。故事发生在舍卫城,波斯匿王在悲痛中向世尊请教如何面对生死无常。佛陀教导他认识老、病、死及离别的恐惧,提醒他应广泛修习无常观、断除一切欲爱,而不是依赖外在之物赎命。在此过程中,波斯匿王感受到心理的烦恼得到释放,最终心生欢喜,坚定地遵循世尊的教诲,展现了佛法对心理治愈的力量。
禅行法想经
安世高
《禅行法想经》由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祇树给予比丘们的教导。佛陀强调,通过深入思维死亡和身心的无常,人人都能进行精进修行。他提到,领悟世间万物皆不可得、苦无常的道理,是修行者的必经之路。诸比丘被告知,这些思维不应被视为愚痴,反而是通向涅槃的重要步骤。通过念及身与死、污秽、痛苦等种种想法,修行者能够领悟并亲近佛教真谛。布满惧怕的世界,激励人们向内探寻与解脱。
顶生王故事经
法炬
《顶生王故事经》由西晋三藏法炬翻译,讲述了一位名叫顶生的大王,他以法治国,施行仁政,产生了丰硕的民众和富饶的国土。顶生王渴望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与权力,却逐渐陷入贪欲无止境的迷思。尽管他的国土雨下七宝,人民生活丰裕,但最终他意识到五欲的无常与困扰。故事通过顶生王的经历,反映出对贪欲的警示,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的重要性,引导读者避免沉迷于物质世界,寻找真正的满足。
佛说八大人觉经
安世高
《八大人觉经》由安世高所译,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经典。经文阐述了八种觉悟,帮助弟子们认识世间无常、五阴无我等真理,培养出离生死的决心。通过觉察欲望的痛苦、珍惜知足、努力精进、增长智慧和行善布施,修行者能够超越烦恼,培养慈悲心。每一种觉悟对修行者而言,都是通往涅槃与解脱的指引。同时,诵念此经文能消除罪障,助力快速成就菩提,达到长久的快乐与内心的宁静。这部经文不仅引导个人修行,也传递了关怀众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