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

作者:佚名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是关于佛教缘起法则的重要经典。书中通过慧命舍利子与慈氏菩萨的对话,深入探讨缘生的含义及其与法和佛之间的关系。佛教义强调,无明、行与识的互依关系,以及内外因缘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众生如何受到因果法则的影响。世间一切法则都源自众缘和合,而理解这些,则能帮助信众明白无我、无常、苦、空的智慧,从而得以解脱,这一过程被称作见法、见佛。

正文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

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摩诃萨众。尔时慧命舍利子,往至慈氏菩萨摩诃萨经行处。其慈氏菩萨与舍利子,俱坐盘石上。时慧命舍利子问慈氏菩萨摩诃萨言:今日世尊观见稻秆。告诸刍而说是语。汝等刍若见缘生即是见法。若见法即见佛。婆伽梵如是说已默然而住。如来所说是经当有何义。云何是缘生。云何是法。云何是佛。云何见缘生即见法。云何见法即见佛。说是语已,慈氏菩萨摩诃萨告舍利子言:薄伽梵常为刍说如此义。若见缘生即见法。若见法即见佛。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来说此是为缘生。云何是法。如来略说八支圣道果得涅槃。是名为法。云何是佛。觉悟一切法故。以圣慧眼证於涅槃。见作菩提所学之法。是名为佛。云何见缘生。如来说此缘生常住。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不颠倒。无生无作无为无对无碍。见自性寂静即见法。若见如是种类常住。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不颠倒。无生无对无碍是即见法。从此已後即见法身。得见如来现证正智。又问缘生者是何义。答言有因有缘。非无因缘名为缘生。而於此中如来略说缘生之相。由是因故能生是果。若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法住法位。顺於缘生真如不颠倒如不异如真实不异。实不颠倒不错谬为如是等。复次缘生者由二种因起。云何为二。一者系属因。二者系属缘。其缘生法应知二种。所谓外内外缘生者系属因云何。所谓从种子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枝。从枝生茎。从茎生幹。从幹生花。从花生果。若无种子芽无从生。乃至无花果亦无所从生。有种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其种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果。果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然有种子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如是外缘生应知系属於因。云何外缘生系属於缘。所谓六界和合缘生系属於缘。云何六界地水火风空时和合缘生系属於缘。云何地界水火风空时界。令种子摄持名为地界。令种子滋润名为水界。令种子成就名为火界。令种子增长名为风界。令种子作无障碍名为空界。令种子变易名为时界。若无众缘子不生芽。若不阙地界不阙水火风空时界,则一切和合种子生芽。其地界不作是念我能摄持种子。水界不作是念我能滋润种子。火界不作是念我能成就种子。风界不作是念我能增长种子。空界不作是念我能令种子作无障碍。时界不作是念我能变易种子。其种子亦不作是念。我从众缘而得生芽。然假如是缘种子生芽。其芽不自作不他作不二俱作。不自在天作。不时变易作。不自性生。不系属作者无因得生。如是种子以地水火风空时和合故。而生此外缘生法。应知五种不常不断不移转。因少果多。相似相续不生异物。云何不常。种子芽异故。不即是种是芽。亦不以坏种而得生。芽实种坏故而生。以种坏芽生故名不常。云何不断。先不坏种而生芽亦非不坏。如是种坏和合生牙名为不断。不移转者,种子芽为异故。因少果多者,种子少果实多。相似相续者,随其植种收果亦尔。如是外缘生法五种应知。云何内缘生。有二种得生。云何为二种。一者系属因二者系属缘。内缘生法系属於因云何。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无无明则无行。然有无明即有行。乃至有生缘老死得生。其无明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不作是念我从无明生。乃至生不作是念我能生老死。然有无明即有行生。乃至有生即有老死生。如是内缘生法系属於因。云何内缘生法系属於缘。六界和合生。云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和合缘生系属於缘。云何地界。令身聚合坚体名为地界。云何水界。令身作摄持名为水界。云何火界。令身中食饮成就名为火界。云何风界。令身中作出入息名为风界。云何空界。令身中成窍隙名为空界。云何识界。令转名色如束芦。五识相应有漏意识名为识界。若无六界则不成身。若不阙内地界。不阙水火风空识界,则一切和合能生其身。其地界不念我能令身聚合坚体。水界不念我能令身作摄持。火界不念我能令身中食饮成就。风界不念我能令身作出入息。空界不念我能令身中成窍隙。识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转名色犹如束芦。其身亦不作是念。我被众缘所生。然有如是众缘而生其身。是地界无我无人无命无寿者无意生无儒童。无女无男无非男女无吾我。亦无馀水火风空识界。亦无我无人无命无寿者无意生无儒童无女无男无非男女无吾我无馀。云何无明。於此六界起一想合想常想坚想常恒想乐想静想众生想命想寿者想意生想儒童想吾我作者想。生如是种种无知名为无明。於如是有无明境界生贪瞋痴。於彼贪瞋痴生行。於彼事施设名为识。其识生四蕴。彼名色所依诸根,则六处三法和合名为触。触生受。受耽著故生爱。爱广大故名为取。取复生有。业有作因生蕴。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於爱迷惑贪著热恼故名愁。追感往事言音哀慼名为叹。五识身相应名为苦。意不悦故名忧。随烦恼故名为恼。愚闇名无明。造作名为行。了别名为识。互相摄持名为名色。依处所故名为六处。触境故名为触。领纳故名受。渴爱故名为爱。取著故名为取。取复生有故名为有。能生故名生。根熟故名老。灭坏故名死。哀慼故名愁。怅怏故名叹。意不悦故名忧。逼迫身故名为苦。不称情故名恼。不修真实行名邪行。无知名无明。有无明故种种造作。福近行行非福近行行不动近行行。起福近行行非福近行行者故名为识。是故名为无明缘行。起非福近行行非福近行行者亦即是识。是故名行缘识。起不动近行行不动近行行者亦是於识。是故名为识缘名色。名色增长作六处门。是故名为名色缘六处。六处身转。是故名为六处缘触。同类触生同类受。是故触缘受。於受差别耽著喜悦。是故名为受缘爱。爱耽著乐故爱不舍数数忻求。故名为爱缘取。如是营求复生有起业於身於语於意。是故名为取缘有。从业生五蕴转。名为有缘生。从生蕴令熟坏灭。名生缘老死。如是名为十二缘生。迭互为因不常不造作。无思亦无缘生无尽法无离欲法无灭法。无始来流转不间断。随转如河驶流设使缘生不间断随转如河驶流。是十二支缘生四支和合而作转因。云何为四所谓无明爱业识。是识种子自性为因。业田自性为因。无明爱烦恼自性为因。业烦恼识能生种子。如是业识作种子田。爱识作种子。沃润无明识令种子开发。其业不作是念我与识种子作田。爱不作是念我与识种子作沃润。无明不作是念我令识种子开发。识种子亦不作是念我从众缘而生。然实识种子安立业烦恼。以爱令沃润。以无明土覆生名色芽。其名色芽不自作不他作不二俱作。不自在天作不时变易作。不从自性生不系属因。无因亦不生。然复从父母和合时相应。及馀缘相应相续生。是识种子於母腹中。名色芽生。於无主无我授法如幻相因缘不阙。从五种缘生眼识。云何五种眼缘色明虚空从彼生作意。眼识作依止色作所缘。光明以为照虚空作无碍从彼生作意以为审虑。若无众缘眼识不生。若阙内眼处如是色光明虚空作意,则眼识不生。如是五缘不阙则一切和合能生眼识。其眼不作是念我与眼识作所依。其色不作是念我与眼识为所缘。光明不作是念我与眼识作照缘。虚空不作是念我与眼识为无碍缘。所生意不作是念我与眼识作审虑。又眼识不作是念我为众多缘所生。然有众多缘而生眼识。馀四根者应如前知。实无有法。不从此世移转至於彼。有业报施设因缘不阙故。譬如明镜现其面像。其面像不移转至於镜中。而此镜中有其面像。因缘不阙故。如是不从此灭至於馀处。有业果感招因缘不阙故。譬如月轮去地四万由旬。於全器中而有少水则现月像。而实不从彼谢至於全器少水中现。然有众缘和合影现如是,不从此灭生於馀处。有业报相感因缘不阙故。譬如无薪火则不生。有薪则火生。业烦恼所生识种子。从彼生处相续名色芽转。如是无主无我法无所摄法。互为因缘如幻相。自性法因缘不阙。内缘生法五种应知。不常不断不移转因少果多相似相续生。云何不常。从此边蕴死於馀处边蕴生。非即死边蕴是彼生边蕴。然死边蕴灭於彼生边蕴起。是故不常。云何不断。不先灭於死边蕴。而起生边蕴。亦非不灭於死边蕴。即於彼时而生中有蕴。如秤不低昂名为不断。云何不移转。然於异类转先名不移转。云何因少果多。於此身作少善恶业。於来生身多受善恶报。云何相似相续,犹如现受身作业即於来生受报。若是此缘生法。如实以正慧眼。长时修无人无我不颠倒不生不灭无作无为无碍无所缘寂静无畏无夺无尽如幻自性空寂不坚如痛如痈质碍无常性苦性空性无我性,则前际不流转。谓我於过去为曾有耶。谁为我过去曾为有耶。我於过去云何有耶。复於後际流转。谓我於未来当有耶。谁谓我未来当有耶。我於未来当云何有耶。我於未来不有耶。谁谓我於未来不有耶。我於未来云何不有耶。复於中际不流转。我於今有耶。谁谓我今有耶。云何谓我今有耶。此有情於此殁复往何处。所有沙门婆罗门世间中异见。所谓我见系众生见系寿者系诸见系希望吉祥系。若以正见相应於此时。悉断诸结证得遍知。如断多罗树。无所有性入於胜义。於诸趣长时悟不生不灭。得成就忍广作无边利乐有情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若须臾顷。审谛观察缘生义理者,即能顿灭无始时来极重业障。广集福德智慧通达。永断耶见说法无畏。大德舍利子婆伽梵。与彼善男子善女人。授无上等觉大菩提记。具寿舍利子并天龙药叉彦达嚩阿苏啰蘖噜紧那啰摩护啰誐人。及非人。闻慈氏菩萨说是经已,心大忻悦深生随喜从此而起礼慈氏菩萨足欢喜奉行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五美缘全传
佚名
《五美缘全传》是清代白话长篇小说,揭示了书生冯旭与五位美女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者寄生氏,生平不详,著作还有《争春园》。该书自1822年成书,原名《五美再生缘》等。小说通过冯旭的经历,展现了他在磨难中追寻爱情的坚韧与执着,最终娶得五位美人,成就“五美缘”。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细腻的人物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成为清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
尚书
佚名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汇编了多种体裁的文献,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不仅记录了古代帝王的言论和政令,还保存了尧、舜等上古历史的重要资料。历史上,《尚书》经历了今文与古文的争论,今文本由汉代的伏生整理,而古文本则受孔安国家族的影响。清华大学的竹简发现证明了古文尚书的伪造问题。《尚书》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有着重要影响,其语言古奥难解,注释资料丰富,至今仍在广泛研究与探索中。
文昌孝经
佚名
《文昌孝经》是一部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经典著作,创作于宋代。它强调了孝顺作为自然之道的重要性,倡导子女体恤、尊敬父母,并将孝道视为个人修身、家庭和谐和国家兴旺的基石。书中细致描述了父母养育的艰辛,赞美母爱的伟大,提倡代代相传的孝道观念。《文昌孝经》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行孝,还与天地、自然形成和谐的关系,展现了道教的智慧与人文关怀。该书语言优美,易于理解,对孕育良好家风及社会风尚具有深远影响。
周礼
佚名
《周礼》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传为周公旦所著,记录了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和官制。全书分为六篇,涵盖政治、军事、教育、祭祀、法律等领域,展示了古代官制的全面结构。尽管其真实性受到历代学者的争议,但近现代出土文物的发现为其可信性提供了支持。《周礼》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解析儒家文化与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文献,也体现了历史变迁中礼制的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礼》与《仪礼》、《小戴礼记》被并列为“三礼”。
仪礼
佚名
《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详细记载了周代士大夫的礼仪,涵盖冠婚、朝聘、丧祭等不同类别。虽然秦代前的篇目不详,但汉代高堂生传承下来的《仪礼》共包括十七篇,古文版本则多达五十六篇,现已遗失。从商周时期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到汉代只存的十七篇,《仪礼》如同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记录了宫室、服饰、饮食及丧葬等礼仪。尽管其文本艰涩,仍对后世的礼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方等如来藏经
佛陀跋陀罗
《大方等如来藏经》由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翻译,主要阐述如来藏的深奥意义。经中佛陀在王舍城的讲堂,和广大菩萨及天龙夜叉等众生一起探讨众生内在的佛性。佛通过丰富的譬喻,如莲花、岩树蜜以及真金等,阐述众生身内本具的如来藏,虽被烦恼覆盖,但其本质永恒不变。最终,佛鼓励众生修习如来藏法,去除烦恼,迅速成就正觉,广利众生。此经强调信仰与实践的重要性,为心灵的觉醒和道德提升提供了指导。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玄奘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受诏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时的教导与允诺。佛陀慈悲告诫阿难,尽管他将离世,但无上法将持续存在千年,逐渐隐没并为众生带来利益。经文详细描述了佛教在未来几个世纪的力量变化,强调信仰的坚固与衰退,及弟子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修行状态。同时,预示着未来尚有法师与善男子的重要角色,将共同护持佛法,造福有情世界。这部经文对于理解佛教的教义流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佛说八阳神咒经
法护
《八阳神咒经》是由西晋三藏法护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王舍城灵鸟山的讲法。这部经文主要围绕着八位如来佛名及其国土,强调持诵这一神咒的功德。持咒者若能虔诚修行,不仅可免于三恶道和各种灾难,还能获得无量的功德和护佑。同时,遵循这些教诲可助于化解疾病、消除恐惧,提升灵性,转世为男子,并在生后常遇佛陀的合一光明与喜悦。这部经文强调了诸佛的清净、无欲与慈悲,是信众冥思苦想、追求解脱的宝贵指南。
南岳小录
李冲昭
《南岳小录》是李冲昭对南岳的灵异与道教历史的深入探索,汇集了丰富的古迹与传说。书中详细考察了五峰及其象征的灵气,包括祝融峰、紫盖峰等,及各种道观如衡岳观、九真观的历史与现状。同时,记录了诸多得道人的事迹,展现了南岳作为道教圣地的悠久传统与文化底蕴。该书不仅限于古碑和文献的梳理,更是一份寻访灵迹、传承道教文化的心血之作,旨在引导道侣探索此地的神秘与灵性。
灯指因缘经
鸠摩罗什
《灯指因缘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深刻探讨因果法则与修行的重要性。故事围绕一个名叫“灯指”的小男孩,因其与众不同的光明手指而被人们关注,他的命运起伏描绘了财富和贫穷的无常。灯指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对富贵的追逐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强调修善积德的必要,借以警醒世人:善良经营福田,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安宁。经文引导众生应重视内心的修习,避免因口舌之恶而招致苦果,提醒人们珍惜福报,追求智慧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