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道般泥洹经

作者:白法祖
《大爱道般泥洹经》是西晋沙门白法祖的译作,记录了佛陀在堕舍利国的教诲。故事围绕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及五百比丘尼,他们因不忍见佛陀般泥洹而强烈希望追随佛陀的脚步,最终选择舍弃寿命以求解脱。佛陀通过阿难对话,引导世人理解因缘法则,感恩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并讲述一切恩爱终将别离的智慧。这部经文展现了修行者对佛法无尽的敬仰和对生死轮回的深入思考。

正文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堕舍利国。行在猕猴。水拘罗曷讲堂。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行在堕舍利国。与五百比丘尼俱。皆是阿罗汉皆为大神足。为谆那须摩诃离惟谶弥优波罗洹。卑耶俱昙弥。是辈长年比丘尼大弟子。行在堕舍利王国比丘尼精舍。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自意觉念言我不忍见佛般泥洹并阿难舍利弗目揵连是贤者辈。我先舍寿命行取泥洹去。是时佛即已觉知。便语阿难是间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自念言:我不忍见佛般泥洹。并阿难舍利弗目乾连是贤者辈。我先舍寿行取泥洹去。是五百比丘尼。自意觉舍一切苦。我不忍见佛般泥洹。并贤者阿难舍利弗目乾连是贤者辈。我辈亦当舍寿行取泥洹去。佛说如是,阿难白佛言:是故我身不能自胜。诸方不能分别。所闻法不能自识。所以者何。闻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当般泥洹。佛便告贤者阿难。如是阿难。汝自意念。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持精进种般泥洹耶。并定种慈种解种度知见种所法。我自知证觉者,若四意止若四意断若四神足若五根若五力七觉意若八慧道行。汝恐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持是法去耶。佛说是竟已,阿难白言: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终不能持清净种般泥洹去亦不能持定种亦不能持慧种亦不能持解种亦不能持慧见知种终不能持觉种。佛自慧所觉知法。若四意止若四意断若四神足若五根若五力若七觉意若八慧道行。终不能持是法般泥洹。阿难言:我自念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於佛有阜恩。佛母寿终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乳养长大佛。佛言:阿难。有是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於我有阜恩。我母寿终时乳养长大我。佛言:阿难。我亦於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有恩无量。所以者何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从我因缘。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自归习道尽。亦不复疑佛亦不复疑法亦不复疑比丘僧。亦不复疑习道尽。皆已了知。若人阿难。能教人自归佛者自归法者自归比丘僧者,自归习道尽者,受者尽寿命者,迁事所受归教。施与衣食卧具医药。所索不逆。尽寿命如是,尚未能为报师恩。佛言:是故阿难。我於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有阜恩无量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便俱出堕舍利国到大树间。至佛所以头面礼佛足卻住一处。是五百比丘尼亦复礼佛住一处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便叉手白佛言:我不能忍见佛般泥洹。并阿难舍利弗罗目乾连是贤者辈比丘。我欲先舍寿行取泥洹去。以白如是,佛受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所白默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便以手摩佛足言:我今日最後见世间依者,最後见世间明者,最後见世间无上者,从今以後不复见三界中尊者,已为佛作礼卻坐一处。是五百比丘尼亦复叉手。白佛如是,我辈不忍见佛般泥洹并贤者阿难舍利弗罗目乾连贤者比丘辈。我辈欲舍寿行取泥洹去。五百比丘尼白如是,佛默然受五百比丘尼所白。五百比丘尼便头面礼佛足言:我辈最後见世间依者,最後见世间明者,最後见世间无上者,从今以後不复见三界中尊者,已说如是各还就座。佛为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说若干品法已讫皆欢喜起坐。皆为佛作礼绕佛三匝。头面著地还到堕舍利国。入王园比丘尼精舍。便从一处布五百座。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各就座。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便自现神足从坐中没身。去从东方出在虚空中。上一树间上至七树间。自现四神足。於虚空上经行。已经行便住。已住便坐。已坐便卧。已卧便自身出五色火。上身出五色火。下身出水。下身出五色火。上身出水。如是从东方没出西方。从南方没出北方。便从七树间下至地变化现神足如於上。时便灭神足取泥洹去。是时五百比丘尼便皆於坐中没身。从东方出在虚空中。上一树间上至七树间。自现四品神足。於虚空中经行。已经行便住。已住便坐。已坐便卧。已卧便自身出五色火。上身出五色火。下身出水。下身出五色火。上身出水。如是从东方没出西方。从南方没出北方。便从七树间下至地。变化现神足如於上。时便灭神足取泥洹去。

是时佛告贤者阿难。汝行明日平旦入惟舍利国到耶陀迦罗越舍。已到便告耶陀迦罗越。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佛劝令迦罗越作五百舆床五百瓶麻油五百分香五百分薪。若干种花香若干种伎乐。持到王园比丘尼精舍。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皆是阿罗汉皆大神足。功德已满当好葬之。佛语阿难。告迦罗越。佛劝如是,阿难闻佛言:唯然即起持头面礼佛足。即以平旦入惟舍利国。至耶陀迦罗越所。至已告守门者,令入白迦罗越。阿难在外。守门者闻阿难言:即入白如是,时耶陀迦罗越在高楼上。与妓女共相娱乐。闻门者言如是,即恐怖衣毛皆竖。即下楼出与阿难相见。即持头面著贤者阿难足下为礼。白贤者阿难。是非恒亦非小事。所以者何。贤者来入国一何早耶耶陀迦罗越言:已意何。阿难即报言:佛使我来欲劝令迦罗越。作五百舆床五百麻油瓶五百分香五百分薪。若干种好香花若干种伎乐。持到王园比丘尼精舍。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皆是阿罗汉皆大神足。功德已满当好葬之。佛劝迦罗越如是,迦罗越闻阿难言如是,即惛擗地言:贤者阿难。我人有何等过於比丘尼。比丘尼有何恨我人。所般泥洹不告我人。贤者阿难。从今以後。行室当空。诸座亦当空。经行处亦当空。四徼道头里巷皆当空。惟舍利国已为空。贤者阿难。从今以後。不复见比丘尼行分越入惟舍利国。是痛何甚。耶陀迦罗越言已竟。阿难即告迦罗越言:佛本自说言:一切恩爱皆当别离消散。各自异处各自异行。所生所至所想。各自有行。各自有因缘。会当灭尽会当别离。欲令不别离者终不可得。慧人但当护法行。是时贤者阿难。为迦罗越引若干经。要持解迦罗越意。灭劝迦罗越意。已解已喜已劝。便到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异因缘。在讲堂聚会。便贤者阿难。以到就座已坐。便告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卿辈作五百舆床五百麻油瓶五百分香五百分薪。若干种好香华若干种妓乐。持到王园比丘尼精舍。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皆是阿罗汉皆大神足。功德已满当好葬之。佛劝众披罗门迦罗越如是,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即便擗地告贤者阿难。我人有何等过於比丘尼。比丘尼有何恨我人辈。持何等失比丘尼意。般泥洹不告我人。贤者阿难。从今以後。行室皆当空。诸座皆当空。四徼道头里巷皆当空。惟舍利国以为空。从今以後。终不复见比丘尼入惟舍利国行分越。是时贤者阿难。告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佛先自说。一切恩爱皆当别离消散。各自异处各自异行。所生所至所想各自有行。各自有因缘会当别离欲令不别离终不可得。慧人但当护法行。是时贤者阿难。为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引若干经要持解披罗门迦罗越意。喜披罗门迦罗越意。劝披罗门迦罗越意。已解已喜已劝。贤者阿难。便起坐到佛所。是时耶陀迦罗越。并五百披罗门迦罗越。持五百舆床五百麻油瓶五百分薪五百分香若干种好香华妓乐。到王园比丘尼精舍。已到是时王园比丘尼精舍门闭。耶陀迦罗越便告一人言:来汝上一人肩上。度垣墙入园开门。是人受迦罗越言:上一人肩上度垣墙即开门。耶游陀迦罗越及五百披罗门。俱入王园比丘尼精舍。是时五百比丘尼共有六沙弥利。是六沙弥利告耶游陀迦罗越言:贤者迦罗越。莫得尧是五百比丘尼也。所以者何皆是已得定意坐者,是时迦罗越告六沙弥利言:是五百比丘尼。不为定意生。已舍寿命行取泥洹。是时六沙弥利闻是语即惛擗地言:谁当复教诫我人者耶。谁当复谏数我人。当持衣钵随谁後耶。是时迦罗越告贤者六沙弥利言:佛先自说一切恩爱皆当别离。贤者沙弥利莫愁忧。但当勤行增精进。是时迦罗越。取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持若干种香花妓乐恭敬。捡取舍利著金床上。并五百比丘尼舍利亦如是,便耶游陀迦罗越。并五百披罗门迦罗越。俱取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舍利到佛所。是时佛告贤者舍利弗罗。汝来。正东向叉手下右膝著地。说如是,有在东方直信者直业者,三神六智大神足功德已满者,皆来到是间。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已般泥洹。皆是阿罗汉皆大神足。功德已满。当共好葬之。南方亦尔西方亦尔。北方亦尔东方亦尔。贤者舍利弗罗受语。即东向南向西向北向请诸阿罗汉。即时东方有三百五十阿罗汉来。南方亦尔西方亦尔北方亦尔。合千阿罗汉在佛前。佛便与千比丘僧俱。到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所。佛便坐。千比丘皆就座。是时佛便告贤者阿难。汝起取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以钵盛之。持来著我手中。阿难言:唯然。便起坐取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著钵中持授佛。佛即以两手受之。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已受。佛便告众比丘僧。是母人聚舍利也。本是恶身急弊卒暴轻心数转嫉妒。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已舍母人聚身。男子所应得者摩诃卑耶和题为已得也是时佛令耶游陀迦罗越众比丘僧。共为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起塔。已起塔及惟舍利国人民及诸天人。皆共事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塔。佛说如是,诸比丘皆欢喜起。前为佛作礼而去。

白法祖的其他作品

佛般泥洹经
白法祖
《佛般泥洹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佛陀入灭前的教导与智慧。这部经文通过对人生无常、苦与空的深刻剖析,引导信众思考生死轮回的真相。经中,佛陀对弟子们传授了涅槃的意义以及修行的重要性,强调慈悲、智慧与解脱的道路。它不仅是佛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弘扬无我、觉悟与解放思想的指南。对于那些追求内心安宁与智慧的人,《佛般泥洹经》提供了深邃的洞见和深厚的力量,是修行者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敦煌坛经
慧能
《敦煌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主要法典,记录了他的教义与指引。该经书展示了顿教思想,强调人人皆有佛性,修行需自省见性。慧能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告诉信众如何超脱生死轮回,通过勿迷于相、见本性,达到解脱。碑文中提到,惠能的法门不拘泥于文词,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修行。该经在后代流传广泛,成为南宗的重要学习依据,鼓励众生通过自身的觉悟走向佛道。
顶生王故事经
法炬
《顶生王故事经》由西晋三藏法炬翻译,讲述了一位名叫顶生的大王,他以法治国,施行仁政,产生了丰硕的民众和富饶的国土。顶生王渴望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与权力,却逐渐陷入贪欲无止境的迷思。尽管他的国土雨下七宝,人民生活丰裕,但最终他意识到五欲的无常与困扰。故事通过顶生王的经历,反映出对贪欲的警示,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的重要性,引导读者避免沉迷于物质世界,寻找真正的满足。
弊魔试目连经
支谦
《弊魔试目连经》由支谦翻译,记录了佛陀游历时与瞋恚魔的对峙。故事讲述了贤者大目连在冥夜中修行,感受到魔的干扰。瞋恚魔试图通过误导持戒的沙门,让他们陷入恼怒与贪欲。然而,佛陀教导比丘们要以慈悲心面对恶习,无法被魔所动。最终,魔遭到惩罚,体验地狱之苦。此经旨在揭示修行者在修道路上,应当警惕内外魔障,以维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大方等如来藏经
佛陀跋陀罗
《大方等如来藏经》由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翻译,主要阐述如来藏的深奥意义。经中佛陀在王舍城的讲堂,和广大菩萨及天龙夜叉等众生一起探讨众生内在的佛性。佛通过丰富的譬喻,如莲花、岩树蜜以及真金等,阐述众生身内本具的如来藏,虽被烦恼覆盖,但其本质永恒不变。最终,佛鼓励众生修习如来藏法,去除烦恼,迅速成就正觉,广利众生。此经强调信仰与实践的重要性,为心灵的觉醒和道德提升提供了指导。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支谦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由吴月氏优婆塞支谦翻译,记录了佛陀与比丘们的对话。在舍卫国的止祇树下,佛陀阐述了生、老、死的因缘关系,探讨了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的路径。比丘们通过思惟逐步领悟,了解到生的因缘如爱、受、识等,最终意识到只有彻底了解并断除这些因缘,才能实现解脱。佛陀强调,通过修行,众生可以最终达到无苦的境地。该经文揭示了佛教对生命轮回及因果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