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经

作者:求那跋陀罗
《大意经》是求那跋陀罗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昔日一位仁心大意的年轻居士,他立下愿望,誓言用所获财富救济贫困。故事中,他经历了无数磨难,潜入海中寻宝,途经多个王国,面对毒蛇的威胁以坚定的信念与智慧克服困难,最终获得四颗明月珠。这些经历不仅是对大意品德的考验,更是心中对众生的慈悲情怀体现。佛陀在最后指出,大意因其生前的善行,最终得以成佛,启示弟子们善行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正文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佛告诸比丘,昔有国名欢乐无忧。王号曰广慈哀。国有居士名摩诃檀。妻名栴陀。生一子姿容端正世间少双。堕地便语。便誓愿言:我当布施天下救济人民。其有孤独贫穷者,我当给护令得安隐。父母因名为大意。见其有异姿不与人同。恐是天龙鬼神。欲行卜问。大意知之便报言:我自是人非天龙鬼神也。但念天下人民穷厄者,欲护视之耳。说此意便止不复语。至年十七乃报父母言:我欲布施勤苦人令得安隐。

父母念言:子初生时已有是愿。便告子言:吾财无数自恣意所施与不相禁制也。大意报言:父母财物虽多犹不足我用。唯当入海采七宝以给施天下人民耳。数言如是。父母即听使行。

大意便作礼辞行入海。道经他国。国中有婆罗门财富无量。见大意光颜端正。甚悦乐之。告言:我相敬重今有小女欲以相上。愿留止此。大意报言:我辞家入海欲采七宝。未敢相许。且须来还。於是遂进采得七宝。即遣人持宝还其本国转复到海际求索异物。忽见一大树高八十由延广亦八十由延。大意便上树遥见一银城宫阙殿舍皆是白银天女侍侧妓乐自然。有一毒蛇绕城三匝见大意便举头视之。大意自念言:人为毒所害者,皆由无善意故耳。便坐思须自思惟定意须臾顷蛇即低头睡卧。大意欲入城。守门者便入白王言外有贤者欲见於王。王身自出迎之欢喜而言:唯愿仁者,留住此一时三月得展供养答言:我欲行采宝不宜久留。王报言:我不视国事唯愿留祝大意便止留。王即供设衣服饮食妓乐床卧之具。乃历九十日竟。大意辞王欲去。王便取珍琦七宝欲以送之。大意言:我不多用是七宝。闻王有一明月珠意欲求之。王言:我不惜是珠但恐道路艰崄难以自随耳。大意言:夫福之将人不畏艰崄。王言:此珠有二十里中宝随之。便以贡於仁者,在意所欲。若後得道。愿为弟子得给供养逾於今日也。大意便受珠欢喜而去。

於是大意转前行见一金城。宫阙殿舍皆是黄金。七宝之树自然音乐。天女侍从转倍於前。亦有毒蛇绕城六匝。见大意便举头视之。复坐定意。蛇复低头而卧。大意欲入城。守门者即入白王。王即出迎与相见请前语言:愿留一时三月展於供养。大意便止留。王即待遇施设饮食衣服天女众妓以娱乐之。乃历六十日辞王欲去。王守请使留。其意不乐止。遂辞王而去。王复取珍琦七宝以送之大意不肯受。告言:我不乐众宝。闻王有一明月珠。愿以相惠。王言:不敢爱之。但恐道远且崄难以自随耳。报言:夫福之所将何有难崄。王即报言:此珠有四十里中珍宝追之。便以贡上仁者,愿後得道为弟子。神足无比得展供养过於今日。便欢喜受珠而去。

於是大意转前行。复见一水精城。宫阙殿舍皆是水精。七宝之树自然音乐。天女侍从转倍於前。亦有一毒蛇绕城九匝。见大意即复举头视之。大意即复坐深自思惟入定。蛇即复低头睡卧。大意欲进时。守门者入白王。王即出迎请前语言:愿留一时三月。大意即留。王复尽意供养施设饮食衣服妓乐以娱乐之。乃历四十日。即复辞王去。王便取珍琦七宝欲以送之。大意不受。报言:我不用是众宝。闻王有一明月珠。愿以相惠。王便报言:此珠有六十里中宝追之。便以上仁者,若後得道。愿为弟子智慧无比。当复供养过於今日。便受珠欢喜而去。

於是大意转前行。复见琉璃城。宫阙殿舍皆是琉璃。七宝之树自然音乐。天女侍从转倍於前。亦见一毒蛇绕城十二匝。见大意便举头视之。大意即复坐深思惟入定。蛇复低头睡卧。大意欲进。时守门者入白王王出迎请前乞留一时三月。大意即留。王身自供养饮食衣服妓乐以娱乐之。乃历二十日辞王欲去。王即取珍琦七宝以送之。大意不受其珍宝言:我闻王有一明月珠。愿以相惠。王报言:此珠有八十里中珍宝追之。便以上於仁者,愿後得道时。我为弟子净意供养过於今日。令长得智慧。大意便受珠。欢喜而去。

大意念言:吾本来求宝今已如志。当从是还。便寻故道欲还本国。经历大海。海中诸神王因共议言:我海中虽多众珍名宝。无有如此辈珠。便敕使海神要夺其珠。神便化作人与大意相见。问言:闻卿得琦异之物。宁可借视之乎。大意舒手示其四珠海神便摇其手使珠堕水中。大意念言:王与我言时。但道此珠难保。我幸已得之。今为此子所夺非趣也。即谓海神言:我自勤苦经涉崄岨得此珠来。汝反夺我今不相还。我当抒尽海水耳。海神知之问言:卿志何高乃尔。海深三百三十六万由延。其广无涯奈何竭之。譬如日终不堕地。大风不可揽束。日尚可使堕地。风尚可搅束。大海水终不可抒令竭也。大意笑答之言:我自念前後受身生死坏。积其骨过於须弥山。其血流五河四海未足以喻。吾尚欲断是生死之根本。但此小海何足不抒。复说言:我忆念昔供养诸佛誓愿言:令我志行勇於道决所向无难。当移须弥山竭大海水。终不退意。便一其心以器抒海水。精诚之感达於第一四天。王来下助大意。抒水三分已抒其二。於是海中诸神王皆大振怖。共议言:今不还其珠者非小故也。水尽泥出子便坏我宫室。海神便出众宝以与大意。大意不龋告言:不用是辈但欲得我珠耳。促还我珠终不相置也。海神知其意感便出珠还之。

大意得珠。过取婆罗门女。还其本国恣意大布施。自是之後境界无复饥寒穷乏者,四方士民皆去其旧土襁负归仁。如是布施历载。恩逮蜎飞蚑行蠕动靡不受润。其後寿终上为帝释。或下为飞行皇帝。积累功德。自致成佛三界特尊。皆由宿行非自然也佛告诸比丘大意者我身是。时居士摩诃檀者,今现悦头檀是。时母栴陀者,今现夫人摩耶是。时欢乐无忧国王者,即摩诃迦叶是。时婆罗门女者俱夷是。时女父者弥勒是。时银城中王者,阿难是也。时金城中王者,目犍兰是。时水精城中王者,舍利弗是也。时琉璃城中王者,比丘须陀是也。时第四天王助大意抒海水者,即优陀是也。时夺其珠者,即调达是也。时四城门守者,即须颰般特苏偈披拘留是。时绕四城毒蛇者,即是共杀酸陀利四臣是也。

阿难整衣服作。礼白佛言:是时大意以何功德。乃致是四宝城处处得供养。及获四明月珠。众宝随之。

佛言:乃昔惟卫佛世。大意尝以四宝为佛起塔。供养三尊持斋七日。是时有五百人同时共起寺。或悬缯然灯者,或烧香散花者,或供养比丘僧者,或诵经讲道者,今皆来会此。阿难及四辈弟子。闻经欢喜前为佛作礼。

求那跋陀罗的其他作品

大方广宝箧经
求那跋陀罗
《大方广宝箧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佛教文献。该经主要讲述了佛陀通过比喻和教义,阐述了菩萨行和智慧的重要性。经文中,佛陀强调了信仰的力量和对众生的慈悲,鼓励修行者发愿利益他人,追求解脱与觉悟。其内容丰富,涵盖了信仰、修行和智慧等多方面,是研究佛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典籍。通过诵读和理解《大方广宝箧经》,信众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及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进而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阿速达经
求那跋陀罗
《阿速达经》由求那跋陀罗译,主要讲述了佛在舍卫国教导比丘们要如何孝顺父母。经文指出,子女应以身心践行孝道,劝诫父母行善止恶,以此报答养育之恩。此外,佛教导了妻子对丈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包括要以恭敬的态度为夫服务,避免与惰人、怨家和贼人同居,以保持合适的家庭关系。通过这样的德行,夫妻双方皆可获得善果,生天享福。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
求那跋陀罗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一部经典,强调念诵咒语的重要性,以获得阿弥陀佛的守护,达到生净土的目标。书中描述了修行者通过持诵《阿弥陀经》及咒语,克服世间烦恼,最终得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感应与体验。作品还讲述了众多修行者因专注诵经而显现的神迹,鼓励善男信女们坚持修行,通过不断念诵实现超凡脱俗的愿景,克服业障,获得安乐。
鞞摩肃经
求那跋陀罗
《鞞摩肃经》是由求那跋陀罗于宋代翻译的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比丘鞞摩肃与世尊之间的对话。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鞞摩肃向世尊请教色的妙处,开始质疑色与光明的真正价值。随着对色与光的探讨,他逐渐认识到世间种种欲望的虚幻与无常。在世尊的教导下,他经历了内心的转变,最终决心学习佛法,成为比丘并达成阿罗汉果位。此经深刻揭示了佛教对欲望与真理的看法,体现了涅槃的智慧。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施护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由译者施护奉诏翻译,涵盖了佛教核心思想,探讨了“十二缘生”的概念。这一思想提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强调人们要透彻理解缘起法,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经文中,慈氏菩萨为舍利子讲解了十二缘生的内涵,阐明无明、行、识等如何相互依存,并影响人生的苦乐。最终,识种子在因缘中成长,提示众生应以智慧观察,超越生死困扰,通过理解和实践“圣八正道”,实现佛果智慧。此经文强调因缘法则的重要性,指导修行者寻求内心宁静与解脱。
大三摩惹经
法天
《大三摩惹经》是由法天大师翻译的重要经典,书中描述了佛陀在迦毗罗林宣讲法法时,集结了无量人天众和大神通的药叉、护世天王等,聆听佛法。四大梵王轮番颂扬佛陀的德行,示现出信仰坚定的力量,而世尊借此机会向众生讲述了修行的重要性与涅槃的境界。全经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佛教教义的深邃与魅力,体现了信仰的力量以及对众生的关怀。
弊魔试目连经
支谦
《弊魔试目连经》由支谦翻译,记录了佛陀游历时与瞋恚魔的对峙。故事讲述了贤者大目连在冥夜中修行,感受到魔的干扰。瞋恚魔试图通过误导持戒的沙门,让他们陷入恼怒与贪欲。然而,佛陀教导比丘们要以慈悲心面对恶习,无法被魔所动。最终,魔遭到惩罚,体验地狱之苦。此经旨在揭示修行者在修道路上,应当警惕内外魔障,以维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玄奘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由大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经典佛教经文,内容深入阐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与美好。文中描述极乐世界没有痛苦,充满无尽快乐与美妙的风景,七宝池、妙乐声、清净香气等,皆令人心悦诚服。无量寿佛常在此地,带领众生修行,助其解脱。经文呼唤信众发愿往生极乐,亲近佛法,获得永恒安乐。通过对极乐世界功德的遇见和体验,信众得以明心见性、快速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是修行者提升信仰的重要法门。
鞞摩肃经
求那跋陀罗
《鞞摩肃经》是由求那跋陀罗于宋代翻译的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比丘鞞摩肃与世尊之间的对话。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鞞摩肃向世尊请教色的妙处,开始质疑色与光明的真正价值。随着对色与光的探讨,他逐渐认识到世间种种欲望的虚幻与无常。在世尊的教导下,他经历了内心的转变,最终决心学习佛法,成为比丘并达成阿罗汉果位。此经深刻揭示了佛教对欲望与真理的看法,体现了涅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