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福相经

作者:地婆诃罗
《大乘百福相经》由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探索佛教的深刻教义。经文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普妙宫中与大比丘僧和无央数菩萨的教化场面,文殊师利菩萨请求佛陀解释如来的福德力量。佛陀逐一阐述了一切众生福德的差异,强调如来福德的无量无边与不可思议。同时,这部经典也揭示了如来身相的殊胜,完美无瑕,通过不同层次的福德引导众生通向觉悟。通过此经,信众能更深入理解佛法的广博与深邃。

正文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普妙宫中。坐宝庄严师子之座。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无央数众。恭敬围绕。瞻仰尊颜身心不动。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於大众中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一切众生根性差别欲乐不同。如来一音随类演说。种种无量咸蒙利益。如是所说大法言音。皆以如来福德成就。何等名为如来福德。所言福德其量云何。惟愿为我解说其义。饶益无数百千众生。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汝已超过声闻及辟支佛。能以大慧大悲请问如来如是之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文殊师利。假使阎浮提一切众生行十善道所有福德总为一聚。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转轮圣王福德之量。文殊师利。转轮圣王成就七宝具足千子。何谓七宝。一者金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宝。七者主兵宝。千子皆悉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如是名为转轮圣王所有福德。文殊师利假使四天下一切众生。皆悉成就转轮圣王所有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帝释福德之量。文殊师利。假使四天下一切众生。皆悉成就帝释所有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第六他化自在天王福德之量。文殊师利。假使四天下一切众生。皆悉成就魔王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小千世界主初禅梵王福德之量。文殊师利。假使小千世界一切众生。皆悉成就初禅梵王所有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中千世界主二禅梵王福德之量。文殊师利。假使中千世界一切众生。皆悉成就二禅梵王所有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三千大千世界主第四禅梵王摩醯首罗福德之量。文殊师利。摩醯首罗有大福德。有大智慧。有大威神。非少善根而得成就。何以故?如劫烧已将更成立於第四禅降澍大雨经五中劫。其水积满三千大千。上至梵世。一一雨渧。摩醯首罗悉能知之。文殊师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悉成就摩醯首罗所有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独出辟支福德之量。文殊师利。且置如是三千世界。假使十方诸佛国土一切众生。皆悉成就辟支所有福德。如是积数乃至无量无边亿百千倍。成一最後身菩萨福德之量文殊师利。如是最後身菩萨及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众生。皆悉成就最後身菩萨所有福德。如是积数乃至无量无边亿百千倍。成如来身一毛孔中福德之量。文殊师利。当知如来身诸毛孔。其数正有九千九亿。一一皆具无量福德。如上所说,文殊师利。诸佛如来一一毛孔所有福德。乃至积数无量无边亿百千倍。以是福德成如来身一随好福。文殊师利。如是佛身所有随好。略说其数有八十种。一者肉髻高显无能见顶。二者鼻高修直孔不外现。三者眉如初月又绀青色。四者耳轮埵成。五者身坚如那罗延。六者骨节相连如钩锁。七者行时去地四寸印文成就。八者身回如象王。九者甲如赤铜薄而光泽。十者膝骨圆好。十一者身常鲜洁。十二者肤体柔软。十三者身体端直。十四者手指纤长。十五者指文严丽。十六者筋脉潜隐。十七者身色润好。十八者踝不露现。十九者身不逶迤。二十者身相圆满。二十一者识清净。二十二者威仪备足。二十三者住处安隐无能动摇。二十四者威振一切。二十五者众生乐见。二十六者面不狭长。二十七者容色不挠。二十八者面相姝广。二十九者唇色如频婆果。三十者音声深远。三十一者脐深圆好。三十二者脐分右旋。三十三者手足圆满。三十四者手足从心所作。三十五者手足文明彻。三十六者手足文不断。三十七者手足光有五彩。三十八者众生见皆喜悦。三十九者面如满月。四十者先意与语。四十一者毛孔出无上香。四十二者足下平满。四十三者威容如师子王。四十四者进止如象王。四十五者行步如鹅王。四十六者首如摩陀那。四十七者身极端正。四十八者一切声相具足。四十九者牙利鲜白。五十者舌色如赤铜。五十一者舌薄而长。五十二者诸根清净。五十三者身色光洁。五十四者手足润泽。五十五者手足有德相。五十六者面门相具。五十七者手足掌如红莲。五十八者腹不现。五十九者脐不出。六十者腰细称形。六十一者身毛上靡。六十二者身持重。六十三者臆前有室利婆差像。六十四者身相洪大。六十五者手足柔软。六十六者圆光一寻。六十七者常光照身。六十八者等视众生。六十九者不轻众生。七十者应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一者说法不著。七十二者一音普遍同众生语。七十三者说法有因缘。七十四者一切众生无能尽观。七十五者行顺於右。七十六者无瞋状。七十七者发长好。七十八者发不乱。七十九者发右旋。八十者发青绀。

文殊师利。如上所说,名为如来随好福德积数满足无量无边亿百千倍。成如来身随相一文福德之量如是,随相复有八十。一者梵王像,二者帝释像,三者提头赖吒像,四者毗楼勒叉像,五者毗楼博叉像,六者毗沙门像,七者水天像,八者日天像,九者月天像,十者火天像,十一者风天像,十二者龙王像,十三者仙人像,十四者童男像,十五者童女像,十六者贤圣座像,十七者宝幢像,十八者牛王像,十九者功德天女像,二十者山王像,二十一者摩竭大鱼像,二十二者金翅鸟王像,二十三者彪王像,二十四者马王像,二十五者孔雀王像,二十六者共命鸟像,二十七者迦陵频伽像,二十八者翡翠像,二十九者鹦鹉像,三十者蹠俱罗鸟像,三十一者鹅王像,三十二者鸠鸽像,三十三者象王像,三十四者宫殿像,三十五者摩尼珠像,三十六者璎珞像,三十七者大海像,三十八者莲华像,三十九者难陀跋多像,四十者浴池像,四十一者灵茅像,四十二者萨底迦像,四十三者华鬘像,四十四者宝冠像,四十五者尸利婆差像,四十六者伞盖像,四十七者江河像,四十八者雲天像,四十九者宝剑像,五十者长钩像,五十一者频婆果树像,五十二者指环像,五十三者耳珰像,五十四者金刚杵像,五十五者戈戟像,五十六者矛槊像,五十七者长刀像,五十八者斗轮像,五十九者弓矢像,六十者钺斧像,六十一者羂索像,六十二者耒耜像,六十三者药草像,六十四者乳牛像,六十五者野牛像,六十六者羖羊像,六十七者白拂像,六十八者天鼓像,六十九者金椎像,七十者商佉像,七十一者宝镜像,七十二者大龟像,七十三者冲刃像,七十四者华瓶像,七十五者粉米像,七十六者华树像,七十七者果树像,七十八者雁王像,七十九者轮中师子像,八十者鹿王像。

文殊师利。如上所说,名为如来随相福德。积数满足无量无边亿百千倍合成如来身之一相。如来身相有三十二:一者足下安平,二者手足千辐轮网,三者手足指纤长,四者手足柔软如兜罗绵,五者足跟满好,六者手足指网缦,七者足趺高平与跟相称,八者?尃佣长如伊尼鹿王,九者平身端立垂手过膝,十者阴藏不现,十一者身纵广等如尼拘陀树,十二者一毛孔有一毛生,十三者身毛上靡青色柔软而右旋,十四者身色微妙胜阎浮金,十五者身光一丈,十六者皮薄细滑不受尘垢,十七者两肩圆好,十八者身广端正,十九者臆如师子王,二十者两腋下满,二十一者牙白而大,二十二者四十齿,二十三者齿白齐密而根深,二十四者七处满足,二十五者方颊如师子王,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咽中二处津液流出,二十七者舌软薄能覆面至发际,二十八者梵音深远如迦陵伽,二十九者眼如优钵罗华,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眉间白毫色如珂雪,三十二者顶肉骨成。

文殊师利。如是所说,名为如来三十二相。所有福德积数满足。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度量。不可思议。不可说倍。合成如来大法言音。文殊师利。如是诸佛大法言音。能被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一切众生意乐差别。随其类解说法教化。文殊师利。诸佛如来所有言音。具足如是无量功德。普遍世界利益众生亦复如是,文殊师利。如上所说福德之量不可思议。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何以故?如是福德从施戒修大悲大慧方便力等诸功德生。是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文殊师利。有二种法生如来身。何等为二?一者胜愿力,二者方便力。以此二法生如来身。乃至音声相好说法所行。皆从二因而得成就。文殊师利。如来为欲怜愍利益安乐诸众生故出现於世。而诸众生若干种性欲乐不同。随其差别现种种相说法教化。示其所行得入佛法。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闻佛所说诸功德已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得大善利。能知如来为无等等为无上上。为诸众生作大依止。清净无染犹如虚空。我今得值甚为希有。佛说是经已,文殊师利菩萨等,并诸比丘,合掌信受欢喜奉行。

地婆诃罗的其他作品

大乘显识经
地婆诃罗
《大乘显识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意识的本质与功能。经文通过阐述“显识”与“藏识”的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根本结构,强调了知觉与智慧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还对修行者的觉悟之道有指导意义。经中提到,真正的智慧离不开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入理解,鼓励信众超越烦恼,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作为研究佛教思想和修行方法的重要文本,《大乘显识经》对后世的佛教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方广大庄严经
地婆诃罗
《方广大庄严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主要探讨法界的广阔与庄严,强调智慧与慈悲的结合。经文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教义,引导修行者认识到内心的清净与光明。其核心思想在于突破自我,体悟众生的苦乐,最终达成解脱与圆满。阅读此经不仅可以增长智慧,提升内在修养,还能激励人们在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慈悲,是修行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地婆诃罗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是由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书中讲述善财童子向不同的圣者请教如何修习菩萨道的过程,展现了菩萨的多种解脱状态和所修法门。在交谈中,许多长者和菩萨传授了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包括智慧、慈悲和解脱等多种素养和技艺。善财童子通过向智慧的圣者们学习,逐渐增长其功德与对菩萨行的理解,最终指引众生朝向解脱的道路。这部经典旨在启发修行者的智慧和内在光明,引领他们走向觉悟之路。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佛说八师经
支谦
《佛说八师经》是支谦所译的经典佛教文本,讲述了佛陀在舍卫国教导梵志耶句的智慧。佛陀强调了八种“师”——即杀生、盗窃、邪淫、恶口、嗜酒、年老、病瘦和死亡,作为修行者应警惕与避免的悲惨后果。每一种师都透视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规范。教义的核心在于劝诫众生行善、修德、知足,最终获得解脱。经过佛陀的教导,梵志领悟真理,发心受戒,成为清信士。这部经典传达了珍惜生命、抵御诱惑与追求觉悟的重要性。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佚名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是由佚名作者创作的经文。其内容探讨了佛陀圆寂后的葬礼仪式以及舍利和钵的遗留意义。文中提及以飞行皇帝的礼节为序,详细描述了葬礼的各项流程,强调佛陀生前的慈悲与教化。阿难与众人讨论佛陀遗物,如金钵和舍利的重要性,及其在末法时代对民众的引导和保护作用。通过对佛教戒律的阐述,表达了对贞洁、仁爱的高度追求,鼓励人们重视善行,希冀通过守戒与供养获得福德,最终能得到解脱与升天。
梵志计水净经
佚名
《梵志计水净经》探讨了自我清净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纯净能引导人们避免恶趣与不善之道。经文中提到“二十一结著意者”,如邪见、贪愤等,会使人堕入恶趣。相对而言,舍弃这些负面执念,追求善法,能使人得以生福,升入善处。通过类比小儿衣与波罗奈以成衣,论及内外清净的真义,强调透过行善持戒,净化内心是实现真正解脱的关键。最终,众比丘在世尊开示下,感悟到了归依佛法的重要性,决心追随清净的道理。
禅行法想经
安世高
《禅行法想经》由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祇树给予比丘们的教导。佛陀强调,通过深入思维死亡和身心的无常,人人都能进行精进修行。他提到,领悟世间万物皆不可得、苦无常的道理,是修行者的必经之路。诸比丘被告知,这些思维不应被视为愚痴,反而是通向涅槃的重要步骤。通过念及身与死、污秽、痛苦等种种想法,修行者能够领悟并亲近佛教真谛。布满惧怕的世界,激励人们向内探寻与解脱。
法观经
法护
《法观经》由西晋月氏国的三藏竺法护翻译,内容探讨了坐禅与修行的重要性。佛教中提到“数息”是修行的基础,通过调息来减轻对身体的执着,培养内心的宁静。经文中提出“三定”理念,引导修行者在身、口、意三方面达成定境,并强调持戒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自我与他人的身体,修行者应意识到这个身体现象的虚无与无常。最终,故以身心的空观达到解脱和更深的领悟,明了人生苦空无常的真理,从而引导人们走向宁静与智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