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作者:施护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由施护翻译,记录了宝月童子向佛陀询问诸佛名号的经典对话。故事发生在王舍城,佛陀以慈悲心为众生广讲各种佛陀的名号,强调听闻和接受如来名号的重要性,能消除众生的罪业,助其速成菩提。文中提到多个佛刹及其如来的名号,展现了佛教无量的慈悲与智慧。最后,众生在听闻佛法后欢喜,发愿修行,体现了经典对信仰与修行的重要性。

正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五万五千俱胝。一心行菩提行。无能胜菩萨等八万百千无数俱胝那臾多。诸天人等百千那臾多。

尔时世尊於其食时著衣持钵。与刍众并诸菩萨天龙神等。恭敬围绕入王舍大城於彼乞食。是时频婆娑罗王子。名宝月童子,因为事故。乘大龙象出王舍大城。遥见世尊即下龙象而诣佛所到已致敬。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宝月童子白佛言: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唯愿世尊,说彼十方如来所有名号。若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名已,所有五逆等罪及一切业障悉皆消除。於无上正等正觉速得不退。

尔时世尊告宝月童子言:善哉善哉!汝能乐闻如来名号之义。此意贤善一切罪业决定消除。童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我为汝说。童子,过於东方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曰无忧。彼有如来。名贤吉祥应供等正觉。少病少恼乃至为诸众生恒说妙法。彼佛寿命六万百千俱胝那臾多无数劫。彼世界中无其日月昼夜。唯有佛光普照一切。及照地狱傍生焰魔罗界一切众生令得解脱。无量众生得无生法忍佛言童子,南方过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曰寂静。彼有如来。名无边光应供正等正觉。为诸众生恒说妙法佛言童子,西方过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曰欢喜。彼有如来。名喜吉祥应供正等正觉。为诸众生恒说妙法佛言童子,北方过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曰不动。彼有如来。名曰宝幢应供正等正觉。为诸众生恒说妙法佛言童子,东南方过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曰正行。彼有如来。名曰无忧吉祥应供正等正觉。为诸众生恒说妙法。

佛言童子,西南方过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曰宝幢吉祥。彼有如来。名曰宝幢应供正等正觉。为诸众生恒说妙法。

佛言童子,西北方过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曰妙声。彼有如来。名吉祥花应供正等正觉。为诸众生恒说妙法。

佛言童子,东北方过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曰安乐。彼有如来。名莲华光嬉戏智应供正等正觉。为诸众生恒说妙法。

佛言童子,下方过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曰广大。彼有如来。名光明吉祥应供正等正觉。为诸众生恒说妙法佛言童子,上方过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刹。彼有世界名为月光。彼有如来。名财吉祥应供正等正觉。为诸众生恒说妙法童子,如是一切世界佛刹。皆有清净旃檀楼阁。所有如来名号若人闻已,恭敬受持书写读诵广为人说。所有五逆等一切罪业悉皆消除。亦不堕地狱傍生焰魔罗界。於无上正等正觉速得不退。於意云何。童子,於过去大无数及广大无边无数劫。时有世界名曰宝生。彼有如来。名精进吉祥应供正等正觉。彼十如来於精进吉祥佛所为菩萨位。於其佛前供养发愿。我等各於佛刹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时,若有众生经刹那间至须臾之间。闻我十佛名号。闻已恭敬受持书写读诵广为人说。所有五逆等一切罪业悉皆消除。亦不堕地狱傍生焰魔罗界。於无上正等正觉速得不退。

尔时宝月童子,如是闻已而复白言:世尊,彼佛如来寿量云何。世尊答言:彼佛寿十阿僧祇百千俱胝那臾多世界微尘等劫。童子闻已白佛言:彼佛如来甚为希有。如是悲心发愿为诸众生得此寿量。佛言童子,若有众生闻此十佛名号。恭敬受持书写读诵信乐修行。所有无量无边福德悉得具足。三业之罪亦不能生。童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恒河沙等佛刹。满中七宝供养如来。经百千岁获福无量。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十佛名号。恭敬信受书写读诵为他解说。所得福德胜前供养无量无边。

尔时索河世界主大梵天王帝释天子四天大王稣枲么天子大自在天子。以最上旃檀香末散世尊前而为供养。白世尊言:若有众生於此正法。书写读诵信解受持。得一切天人阿修罗尊重礼拜。所有地狱畜生焰魔罗界阿修罗身及饿鬼趣皆得解脱。佛言:若此正法耳根得闻受持读诵。罪恶魔冤不能侵害。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得不退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持此世尊十名号,如是寿命俱胝劫。佛说功德不思议,未来成就二足尊。尔时频婆娑罗王宝月童子,白於世尊而说伽他曰:大无畏善说,无边无量佛。

众生最上师,我今归命礼。如是今修学,一切佛知见。愿断於烦恼,速成於菩提。

尔时童子说此颂已,白世尊言:我今如是所有忍辱。菩萨大智总持法门。方广之教佛菩提行。如是修学行菩提行尔时世尊复说颂曰:若人受持佛名号,水火盗贼不能侵。

毒药刀杖王难等,一切诸苦自消除。如是速得於菩提,广令流布佛名号。

若此正法於末世时有人受持读诵。此人命终速成佛道。若以香花供养一切诸佛经多劫时。不如有人於此正法暂时书写读诵。所得福德无量无边。若人以最上所爱七宝。满於一切刹土之中。供养一切诸佛。亦不如读诵此经得福甚多。佛说此经时。无量百千俱胝那臾多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无边众生得无生忍。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是语时。宝月童子等皆大欢喜。作礼而退。

施护的其他作品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
施护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大迦叶和诸菩萨之间的智慧问答。书中探讨了法的本质、菩萨的修行及其在世俗生活中的应用。大迦叶作为佛陀的亲传弟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修行经验,引导信士了解真正的法义。内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启迪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与实践。通过研读此经,读者将能领悟到慈悲、智慧与解脱的真谛,为修行提供宝贵的指导。
分别布施经
施护
《分别布施经》由施护所译,主要揭示了布施的重要性与口诀。经文中,摩诃波阇波提刍尼手工制作新氎衣,向佛陀请愿,意在得到长夜的大利乐。佛陀教导她,平等施与大众,其功德与供养佛陀无异,强调布施的无私与慈悲。经文列出了十四种布施的功德,及七种布施对象,最后还揭示了四种清净布施的境界。通过这些教导,信徒们可以理解布施的深刻意义,如何以清净心行善,获得无量福德,最终达到内心的喜悦与解脱。
法印经
施护
《法印经》由施护翻译,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讲述圣法的场景。佛陀强调空性的重要性,指出一切法皆无常、无我、苦,讲述了三解脱门的智慧,强调应在寂静之地观察内心,理解色、受、想、行、识的空性,以此脱离烦恼。经文提及保持平等见、离我见的观念,达到解脱的境界。听闻法音后,众人欢喜,心怀敬仰,展现出对佛法的珍视与追求。
顶生王因缘经
施护
《顶生王因缘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佛教文献,主要探讨因缘法则与众生解脱的关系。经中通过顶生王的故事,揭示了因果法则的深刻内涵,强调众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王者在经历种种波折后,领悟了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最终走向解脱之道。这部经典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哲理指导,也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行,保持正念,助力于心灵的成长与升华。阅读《顶生王因缘经》,使我们更加理解因果法则,培养爱心与智慧。
大生义经
施护
《大生义经》由施护奉诏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尊者阿难的对话,探讨了缘生法的深奥意义。文中强调,诸法因缘而生,轮回不息,其本质皆为空无。当修行者了解无我、无受法时,便能超越痛苦,实现心灵的解脱。佛陀阐述了识、色、受等法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八种解脱法门。通过对法的理解,修行者得以达成阿罗汉果,实现心灵的真正自由与平等,是为诸佛所归趣的根本法。这部经典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助其在修行道路上稳步前行。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
不空
《百千颂大集经》由不空大师翻译,探讨地藏菩萨的教义与智慧,强调清净心与法身的关系。文中以丰富的比喻阐述烦恼与清净的对立,指出烦恼如同隐藏明灯的瓶子,只有破除烦恼,法界才得以显现。同时,通过多种例子展示了法界的无自性,鼓励信众离开执著,直指真实的智慧。全经传达了成佛之道,重视修行与觉悟,呼唤众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最终实现灵性解脱与广大利他。
大方等如来藏经
佛陀跋陀罗
《大方等如来藏经》由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翻译,主要阐述如来藏的深奥意义。经中佛陀在王舍城的讲堂,和广大菩萨及天龙夜叉等众生一起探讨众生内在的佛性。佛通过丰富的譬喻,如莲花、岩树蜜以及真金等,阐述众生身内本具的如来藏,虽被烦恼覆盖,但其本质永恒不变。最终,佛鼓励众生修习如来藏法,去除烦恼,迅速成就正觉,广利众生。此经强调信仰与实践的重要性,为心灵的觉醒和道德提升提供了指导。
敦煌坛经
慧能
《敦煌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主要法典,记录了他的教义与指引。该经书展示了顿教思想,强调人人皆有佛性,修行需自省见性。慧能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告诉信众如何超脱生死轮回,通过勿迷于相、见本性,达到解脱。碑文中提到,惠能的法门不拘泥于文词,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修行。该经在后代流传广泛,成为南宗的重要学习依据,鼓励众生通过自身的觉悟走向佛道。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义净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是由大唐三藏法师义净所译,书中佛陀揭示了八种无暇修习圣行的困境。佛陀强调,在这个世界中,众生常因各种苦难而无法接触到佛法。从地狱受苦的灵魂到受恶报而失去感官的生灵,皆难得闻法。有幸生于有暇之处者,应珍惜此生,勤修善法,避免堕入无暇的轮回。理解无暇与有暇的深刻教义,将助于众生超越痛苦,最终实现涅槃。本文旨在唤醒人们关注修行与内心善法的重要性。
分别业报略经
僧伽跋摩
《业报略经》由僧伽跋摩所撰,深入探讨因果法则与业的果报,揭示善恶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生命状态。经文阐述了造作净业与不净业的影响,强调了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苦乐差别。从佛教的角度分析了烦恼与业的关系,警醒大众修行应戒恶行、行善法,以争取往生善趣、获得天人福报。此经典强调智慧与慈悲,并告诫人们应以净心行善,方能超脱生死,永享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