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

作者:天息灾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是一本由天息灾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文殊师利与佛陀的深刻对话。文本围绕四圣谛展开的思维,探讨众生在虚妄轮回中迷失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修持佛法获得解脱。文中阐明了如实观法的重要性,强调正念、正定及八正道的修行,以帮助修行者超越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此书不仅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文献,也为读者指引了通往解脱的智慧之路,吸引了无数信徒的关注和研习。

正文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并大菩萨文殊师利等大众围绕。尔时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佛子。我今为诸众生於四圣谛心生颠倒。恒处轮回不能免离。说此真实四圣谛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云何因缘。而诸众生不能远离如是虚妄轮回之中不觉不知。佛言:文殊师利。我见众生受如是虚妄轮回。何以故?善男子,皆因无始已来妄生计执分别彼我。文殊师利。以是因缘。受此愚痴业报虚妄轮回。何以故?是诸愚痴众生。不闻不知最上一切寂静法故。不自思惟警悟三业。恣身口意造众烦恼。我贪我瞋我痴等。我今於彼如来法中。得此出家受清净戒修持净行远离轮回。得涅盘道解脱苦轮。复自思惟。此烦恼性即善法故。即有漏法故。即无漏法故。即轮回法故。即世间即出世间。即智即蠲除法。即决定法。即观法圆满智。即观苦集灭决定道。乃至决定法界故。又复思惟。一切行虚假故。一切行苦恼故。一切行即无相故。我若得此。即能远离一切虚假得随意生。若观我见不离道谛。即得彼法所作随意。复於彼法忆念无惑。於一切法心无差别。能如是知。即得远离不信疑惑毁谤赞叹。得此解脱一切我苦。我於是时无有少分而难作者,若阿罗汉能知此我。彼临命终时自见所生。弃舍本心得佛菩提。随意所乐自在而往。即得至於无为界故。彼得此苦智法智。若了知我集一切法生不信心疑惑诽谤种种怖畏。若不信此法尽此集故。彼作是思惟。决定灭谛。彼复思惟。此法应如是作。得灭谛故。是法若作此决定灭作是决定彼意心生疑惑。命终之後堕大地狱中。云何名如实思惟。生一切法故。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见四圣谛心。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即不生故即见苦谛。若见出生一切法消除故即是集谛。若见最上涅盘一切寂静法相即是灭谛。若见究竟一切法性即是道谛。文殊师利。若彼见此四圣谛非实非虚。是善法是不善法。是有漏是无漏。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智是无为智。是无变异法。是观苦集了别智法。即决定灭谛。乃至决定法界道谛不可改变。何故一切愚迷众生耽著欲乐。於此实相法中而生迷惑。彼诸众生於寂灭法不谛思惟。乃至一切法寂静自性不得现前。不知此法非取非舍非离取舍。在彼贪界显现涅盘。瞋界痴界乃至轮回界悉能现彼涅盘寂静界故。若於一切法能现如是自性平等。当得一切法中自在无碍。云何不知彼真实法。若於不生不灭法心同虚空。即佛平等不可得故。法平等不可得故。僧平等不可得故。乃至涅盘寂静平等亦不可得故。如是於一切未曾有法不生疑惑。即得离疑。不生不出。至一切最胜涅盘寂静界故。文殊师利。如是真谛一切法不可见。是故须菩提而不往诣礼如来足。如须菩提尚得无我。况复如来云何而见。勿作是解。文殊师利。如是一切不生法中。有所见故。即非见四圣谛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见四念处。佛告文殊师利。彼须菩提当得观身不净见身念处。观受是苦见受念处。观心无常见心念处。观法无我见法念处。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实相云何而说。复云何见真实四念处。佛告文殊师利。止此真实谛如来所说难解难知。文殊师利言:唯愿说之广演分别。彼真实四念处故。佛言:文殊师利。汝若见等虚空身。即见此身中身念处。又文殊师利。若於受中内外中间。有所得故即见受念处。又文殊师利。若见此心智有方圆大校即见此心中心念处。又文殊师利。若於善不善有漏无漏乃至烦恼世出世间法中。有所得故。即非见此法中法念处。文殊师利。此真实四念处应如是解。文殊师利白世尊言:云何见四正勤。佛告文殊师利。若观十二缘生究竟空寂乃至无性。一切法彼不可得当起精进心称法。灭除所生不善一切业故。为未生不善法令不起故。未生善法起精进心令出生故。所生善法令得久住不废忘故。当起圆满精进心故。如一切法离取离舍非离取舍。若得如是正忆念故。彼不复起心。即得此三摩地行。彼云何思惟。得神足故。云何住平等一切法。文殊师利。应当如是见四正勤。

文殊师利又复白言:世尊,云何见五根。佛言:文殊师利。若见究竟一切法不生。即解信根。何以故?文殊师利。此究竟不生信根。於一切法中心不可得故。本离此名。又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离忆念故。无有趣求不住方所是为精进根。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离现前明了故。远离差别心不起故。是为念根。又文殊师利。若於诸法。能离生灭能觉所觉性空性非空性故。是为定根。文殊师利。若性孰有孰无。一切法中不可得故。是为慧根。文殊师利。应如是解。了知五根故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五力。佛言:文殊师利。若能见此离性离相一切广大心法。是为信力。文殊师利。若於菩提进求功德。能离取舍非离取舍。是为进力。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离诸忆念无有计执。是为念力。文殊师利。若至一切法无相故。是为定力。文殊师利。若能远离一切所见乃至涅盘。是为慧力。文殊师利。应如是解。了知五力故。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七觉分。佛言: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无自性法。不忆念故。是为念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心不可测度。说善不善及得受记。是为择法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能离取舍非离取舍。又於诸法舍离思虑。是为精进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不生爱著。解一切法即无生故。是为喜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心生信乐。解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为轻安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心无掉举。是为定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无住无著不可觉知。於一切法不生贪著。若得此舍是为舍觉分。文殊师利。七菩提分。应如是解而能了知。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八正道。佛告文殊师利。若不见正。乃至不见一切无性。法无二相心无罣碍。是为正见。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离诸罣碍。非离罣碍。心无所著。是为正思惟。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无有边际。称无边际平等善说。是为正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无有动作。离悲[W487]心。本不生故。是为正业。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无喜无瞋诸法不生。是为正命。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无有起灭无有力用。是为正精进。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无有知觉离诸思惟。是为正念。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远离无有所著。是为正定。文殊师利。此八正道。应如是解即能了知。

文殊师利。若有见如是四圣谛心。即得见於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真实心故。是求彼岸。至实际地得大安乐。悉舍重担远尘离垢。观身无相至无生忍。阿罗汉沙门婆罗门。至净彼岸名曰多闻。是真佛子是能仁子。能敌冤家弃掷烦恼。得大坚固无老无怖。无有疑惑亦无戏论。无彼无此。名此比丘为圣法幢。文殊师利。若得如是法忍得大善利。应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而为供养。文殊师利。是故得一切国土无空过者,悉受清净饮食供养。为离轮回得涅盘岸脱诸苦轮。乃至一切正遍知正等菩提。起此心法所求皆得。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得此法。彼诸天众於如来世尊应正等觉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散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而以供养。作如是言:彼等於如来佛法中。当得出家受清净戒。若说此法。一心听受得菩提道。复有八千一百比丘众。心得漏尽无生解脱。复有四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于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魔王宫殿山林旷野大地六种振动。於虚空中雨众天花。赞言善哉善哉!善说此法甚为希有。出是音声十方普闻。佛说此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及大菩萨诸比丘众。一切世间诸天人民阿修罗乾达婆等。闻佛所说,各各欢喜礼佛而退。

天息灾的其他作品

法集要颂经
天息灾
《法集要颂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文献,汇集了佛陀教导的核心思想与智慧。此经文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自我觉悟、慈悲行善与解脱之道的重要性。其内容涵盖了因果法则、无常与缘起等 fundamental 概念,旨在引导修行者深入理解生命的真相,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书中所颂扬的教义,不仅适用于和尚尼姑,也为广大众生提供了修行的指南,激励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践行佛法,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分别善恶报应经
天息灾
《分别善恶报应经》是一本探讨因果法则与道德伦理的经典佛教经文。它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揭示了善恶行为所引发的果报,让人们对人生的选择有更深刻的思考。经文强调,善行积德,终将得到善报;恶行作恶,必遭恶果。书中诸多生动的故事与寓言,旨在启发信众修行向善,戒恶自省。无论是信仰佛教的修行者,还是追求心灵成长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智慧与启迪,领悟生活中的因果关系,提高道德修养,共建和谐社会。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阿难同学经
安世高
《阿难同学经》由后汉时期的安世高所译,讲述了尊者阿难与比丘掘多之间的法义交流。掘多因不乐于修梵行,向阿难倾诉,阿难则向佛陀请求教导。佛陀以比喻阐述了出家修行的重要性,警示掘多远离尘俗及女性带来的种种烦恼。在获得佛陀开示后,掘多顿悟,剃发出家,最终成就阿罗汉,并平静地般涅槃。佛陀也赞美阿难对掘多的帮助,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早日解脱的机缘。此经文揭示了修行者的道路及如法的力量。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
般若,利言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是由般若与利言翻译的佛教经典,记录了大花严长者在室罗筏悉底国与佛陀的对话。长者询问施饮食者可获何种回报,佛陀以如来力为答,并通过精妙的比喻逐层解释了力量的等级,从凡牛到如来力,展现佛法的深邃与广博。佛听后,长者感到欢喜并表示愿意奉行佛陀的教诲,体现了对智慧与修行的追求。本经文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与力量的相互关系。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法炬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是西晋沙门法炬的译作,讲述了一位比丘因与长者妇女嬉戏而遭恶名,陷入自杀的困境。在极度痛苦中,他受到一位天神化身长者女的开导,明白了面对世俗恶名的重要性。天神以偈语教诲比丘,强调应以忍耐来面对外界的非议,不应自我伤害,更不应因他言而动摇内心的决心。最终,比丘悟道,专心修行,断除烦恼,达至阿罗汉的境地。此经文深刻反映出出家修行者应有的心性与对恶声的处理智慧。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安世高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由后汉沙门安世高所译,是佛教经典之一,探讨信仰与行为对人生吉凶的影响。经文中阿难向佛陀询问那些事佛的个体,为什么会有富贵与衰耗的差异。佛陀指出,真正的佛弟子道德严谨,恭敬奉行戒律,常获天神护佑,而心怀疑惑、偏离正道者则面临衰败。经文强调因果法则,劝导人们信奉佛教,秉持善行,避免嫉妒与恶意,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未来的幸运。
分别业报略经
僧伽跋摩
《业报略经》由僧伽跋摩所撰,深入探讨因果法则与业的果报,揭示善恶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生命状态。经文阐述了造作净业与不净业的影响,强调了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苦乐差别。从佛教的角度分析了烦恼与业的关系,警醒大众修行应戒恶行、行善法,以争取往生善趣、获得天人福报。此经典强调智慧与慈悲,并告诫人们应以净心行善,方能超脱生死,永享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