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梯橙锡杖经

作者:佚名
《得道梯橙锡杖经》是一本古老的佛教经典,内容由释迦牟尼佛向比丘们传授的关于持锡杖的教义。锡杖象征智慧与德行,三世诸佛皆在修行中使用。经文阐释了持锡杖的多重意义,强调依靠其智慧和德行,可以超脱烦恼、获得解脱。持锡杖的威仪法涉及多项细节,指导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锡杖,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是修行的指引,更是对无常与慈悲的深刻反思。

正文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诸佛执持锡杖。未来诸佛执持锡杖。现在诸佛亦执是杖。如我今日成佛世尊亦执如是应持之杖。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教诸弟子。亦执锡杖。是以我今成佛世尊,如诸佛法。以教於汝。汝等今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彰显圣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圣人之表式。贤士之明记。趣道法之正幢。建念义之志。是故汝等咸持如法。尔时尊者迦叶从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胡跪。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锡杖。云何而受持。唯然世尊,愿敷演说。我等奉行。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所言锡杖者,锡者轻也。依倚是杖。得除烦恼。出於三界。故曰轻也。锡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锡言不回。持是杖者,能出三有。不复染著。故曰不回。锡言惺也。持是杖者,惺{宀悟}苦空三界结使。明了四谛十二缘起。故曰惺也。锡言不慢。持是杖者,除断慢业。故曰不慢。锡者言疏。持此杖者,与五欲疏。断贪爱结。散坏诸阴。远离五盖。志趣涅槃。疏有为业。故曰疏也。锡言采龋持是杖者,采取诸佛戒定慧宝。获得解脱。故曰采龋锡者成也。持是杖者,成就诸佛法藏。如说修行。不令缺减。悉具成就。故曰成也。佛告迦叶。如是锡字。其义广多。不可具陈。汝今且当如是受持。迦叶白佛言:世尊,是锡杖者,其义如是,云何智杖。乃至建念义之志。唯然世尊,愿为敷演。佛言:是锡杖者,为修智士。广修多闻。解世出世。分别善恶。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了智无碍。智慧成就。故曰智杖。为持禁戒忍辱禅定。一心不乱。常修福业。无时懈担如救头然。故曰德杖。摄持是杖。如斯之人。内具十六行。谓四谛。苦集灭道。四等慈悲喜舍。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空处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复具三十七行。谓三十七助道法。於是法中。了了分别。自身作证。不随音声。於是法中。而自遨戏。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自在无难。名之为圣。内有是德。外执锡杖。表式此人。必有圣德。戒定忍慧。三明六通。及八解脱。皆悉具有。以记此人。望表生敬。故曰圣人之表式也。贤士之明记者,内有智性。故曰贤士明记。此人内有智性。习功德本。於法增进。善心成办。故曰贤士明记。此人不久之间。智慧成就。入无为处。寂然宴静。涅槃安乐。第一义道。故曰趣道之法幢。建念义之志者,是杖有三鬲。见三鬲重,则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三灾老病死,则除三毒贪瞋痴。念三界之无常,则信重於三宝。除三恶。断三漏。净三业。欲具三明。入三解脱得三念处。通三达智。故立三鬲。以相重也。复有四钻者,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净四空。明四念处。坚四正勤。得四神足。故立四楞。通中鬲五。用断五道苦恼轮回。修五根。具五力。除五盖。散五阴。得五分法身。故立五也。十二环者,用念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令心无患。三重四楞合数成七。以念如来七觉意法。成就七圣财。通鬲钻八用念八正道。得八解脱。除灭八难。故用八也。略说锡杖其义如是,汝当善持。迦叶白佛。如是世尊,如圣法教。

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三世诸佛法同是也。佛言:有杖是同。若用不同。或有四钴。或有二钴。环数无别。但我今日四钴十二环用是之教。二钴者迦叶如来之所制立。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尔时世尊,说此法已,尊者迦叶。千二百众。及诸大会。皆悉欢喜。顶戴奉行凡体法。上台法天。下台法地。四支法四天王,十二环法十二因缘。包含天地人天上下。无不斯荆凡发慈。广生万行物不准此。已起善本。持此杖法。赍天挟地。著左胁下。以小指句之。使两头平正。不令高下。鸣则常鸣。不令声绝。其声均细调和。恒使若初。若初无声讫。一行处不令有声。若初有声讫。一行处常令有声。亦使粗细一等不得。或粗或细。僧置左足。尼置右足。不得著地。若檀越不出。近至三家。远满七家。若不得更不容多过。若过非行者法。若限内得食。持杖悬之树上。勿令著地。若无树著地。就地平处一不令倾侧。眠时安杖与身相顺。置之床後。正与身齐。不令前卻。持行路止息时。头常向日。勿令倒逆违背。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谓持天挟地,并观十二因缘。为护身。一切如其倾侧。一切万物皆亦倾侧。如其平正。一切含生。皆令安隐无为。若下台著地之时,令三涂众生苦剧逾增。若不著地。令三涂众生因之得拔。如其颠倒,则逆世界。亦令行者其心迷乱。若能顺持。彼此俱利若如是持。具现得威仪出入护助。後得获果。速成正觉。

持锡杖威仪法。有二十五事。持锡杖十事法。一者为地有虫故。二者为年朽老故。三者为分越故。四者不得手持而前卻。五者不得担杖著肩上。六者不得横著肩上手垂两头。七者出入见佛像不听有声。八者杖不得入众。九者不得妄持至舍後。十者杖过中不出。复有五事。一者远请行宿过中得出。二者至病瘦家过中得出。三者送过世者过中得出。四者外道请者过中得出。五者不得将杖指人画地作字。复有五事。一者三师俱出不得持杖自随。二者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三者到檀越门好正威仪。四者入檀越门三抖擞三反不出从至馀家。五者檀越出应持杖著左肘中央。

复有五事。一者杖恒在己房中不得离身。二者不听下头著地。三者不听杖许生衣。四者日日须好磨拭。五者杖欲出时当从沙弥边受。若无沙弥白衣亦得。

锡杖四钴应四谛,环应十二因缘。中召明中道义,上头应须弥顶。第二应须弥山,中央木应於空。下错应须弥根,

沙门之法。解空得道。执此惺{穴悟}。世间一切众生。诸比丘等至心奉行得道梯橙锡杖经。又持锡杖法(依天竺藏经重出使後人看阅知其源流也)。

锡杖有二十五事威仪。持锡杖有二十五事者,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分卫故。四者为出入见佛像不得使头有声。五者不得持杖入众。六者中後不得复杖出。七者不得担著肩上以手悬两头。八者不得横著膝上以悬两头。九者不得手掉前後。十者不得持至舍後。十一者不得复持在三师前後。已杖出不得复杖随。十二者若四人俱行。一人已持。不得复持随。十三者若至檀越家。不得舍杖离身。十四者至人门户时。当三抖擞不出应当更至馀家。十五者主人出应当杖著左肘挟之。十六者若至室中。不得使著地。十七者当持自近卧床。十八者当数取拭之。十九者不使头有生。二十者欲行当从沙弥若白衣受。二十一者至病人家宿应得暮杖。二十二者欲远送过去者应得暮杖。二十三者远请行宿应得暮杖。二十四者远迎来者应得暮杖。二十五者常当自近不得指人若画地作字持锡杖法。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武王伐纣平话
佚名
《武王伐纣平话》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西周开国之君武王克殷纣的传奇故事。故事以周武王的英雄事迹为主线,生动描绘了他带领部落联合反抗暴虐的商朝皇帝纣王,推进正义与道德的斗争。书中描述了各路英豪的勇猛与智慧,展现了忠诚与背叛、阴谋与斗争的复杂情感。作品不仅富含历史背景,还蕴含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古人对王道仁政的追求。其洗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使其在古典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大雲无想经
佚名
《大云无想经》是一部由无名作者撰写的经典佛教经典,探讨众生因无明而陷入苦海的根源及解脱之法。经文中提到,面对罪业的众生只要发心忏悔,能生起善法信念,便可消除重罪并增长正法。文中还描述了如来佛教导众生认清虚妄,以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揭示真实与虚幻、正与邪的深层关系。最后,通过传授陀罗尼法门及其功德,鼓励信众远离恶业,生发菩提心,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普度众生。
别译杂阿含经
佚名
《别译杂阿含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汇集了释迦牟尼的教义与智慧,以多样的经典故事和教训展现佛法的深邃内涵。本书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解析佛教的基本理念与修行方法,适合初学者和资深信众阅读。它不仅探讨了因果法则、八正道等核心思想,还强调了修心与慈悲的重要性,旨在引导修行者走向觉悟与解脱。无论是信奉佛教者还是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
神农本草经
佚名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秦汉时期,详细记载了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展示了古代中药理论的精髓。全书由陶弘景和孙星衍等人后期完善,现行版本已经融入了多位医家的研究成果。其理论深远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对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提出了重要见解。《神农本草经》不仅是医学文献,也是中国悠久药物学文化的象征。
六韬
佚名
《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成书于战国时代,传统上认为由姜尚所著,采用问答形式探讨军政议题。作为《武经七书》之一,它在军事和政治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包含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兵器和编制等。其深远影响使其成为兵家权谋思想的开创之作,广泛传播至日本和欧洲等地,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日本的传说显示,它在《虎韬》中被视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进一步证明了其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玄奘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受诏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时的教导与允诺。佛陀慈悲告诫阿难,尽管他将离世,但无上法将持续存在千年,逐渐隐没并为众生带来利益。经文详细描述了佛教在未来几个世纪的力量变化,强调信仰的坚固与衰退,及弟子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修行状态。同时,预示着未来尚有法师与善男子的重要角色,将共同护持佛法,造福有情世界。这部经文对于理解佛教的教义流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放牛经
鸠摩罗什
《放牛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源于佛教教义,讲述了比丘们应遵循的十一法则,以确保修行的有效性。比丘如同放牛儿,若不知如何养护牛,终将无法使牛滋息。同理,比丘若不懂这十一法则,难以成就沙门之道。具体法则包括了解色相、护眼耳根、择行正道、敬重长老等,强调内观与自律的重要性。掌握这些要素,能为修行种下法律根,为未来的成长与觉悟提供滋养,最终通向解脱与悟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
提雲般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由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翻译,阐释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获得无上觉悟的过程,描述了菩提树的威严与美丽,及其象征意义。文中提到众多菩萨及诸佛在此集会,共同修行,探讨如何更加觉悟菩提心。经文强调,一切法空如幻,观心念而现,阐述了智慧与慈悲的相互作用。通过供养与善行,众生可获得极高的福德,最终实现觉悟与解脱。此经典不仅是心灵的启迪,更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大三摩惹经
法天
《大三摩惹经》是由法天大师翻译的重要经典,书中描述了佛陀在迦毗罗林宣讲法法时,集结了无量人天众和大神通的药叉、护世天王等,聆听佛法。四大梵王轮番颂扬佛陀的德行,示现出信仰坚定的力量,而世尊借此机会向众生讲述了修行的重要性与涅槃的境界。全经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佛教教义的深邃与魅力,体现了信仰的力量以及对众生的关怀。
阴符经
黄帝
《阴符经》是由黄帝撰写的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探讨了天地与人心之间的关系。书中探讨了天道、自然法则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以及如何顺应自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安定。通过“富国安民”的思想,阐释了人心的变动与世界的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阴阳相互作用的原理。《阴符经》不仅是哲学作品,更是对时局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富有智慧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