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作者:提雲般若等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由提云般若等人翻译,讲述了弥勒菩萨在王舍城向佛陀请教关于如何修习慈心的道理。文中深入探讨了修慈的重要性,强调通过修习慈心,可以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获得安乐。佛陀教导弥勒菩萨修习慈心的心法,指出慈心应在宁静之处以清净的信心修持,以达到无上的菩提。全篇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慈心的力量,并明确称修慈者将得到佛陀的庄严与庇护,最终与佛法圆满相应,获得永恒的快乐与解脱。

正文

唐于阗三藏提雲般若等奉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尔时东方。有十亿梵天。皆住慈心。来诣佛所。顶礼佛足。以众妙供供养於佛。供养毕已,各自坐於众福所生莲华之座。恭敬尊重。瞻仰如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来梵天。皆亦如是,

尔时诸梵天众。在於佛所。各以慈目。递相瞻顾。复共同时。舒颜谛视。弥勒菩萨。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白佛言:大德世尊,一切智者,於诸法性。能正觉了。遍知众生善恶之业。凡愚由此。生死往来。善能开悟三乘之道。及以三乘。同归一乘。一切众生。根性差别。及於烦恼缠盖之中。有如来种。普皆明见。无有谬失。又知诸法皆悉是空。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无有坚实。而大悲无荆以善方便。令诸凡夫。见佛色身微妙之相。佛身者,般若波罗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实。常住不变,犹如虚空。若有众生。勤修福慧。不随心识。驰骛於境。非如渴鹿於旷野中。追求阳焰以之为水。如是之人,则得见佛。恒闻说法。亦能依教。如理修行。世尊,我今欲於如来应正等觉。少有所问。唯愿慈哀。为我宣说。世尊,菩萨云何。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少用功力。安乐无倦。而能速证广大佛法。菩萨云何。在生死中。不受无量众苦逼迫。於诸佛法速得圆满。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弥勒。汝於我所。常有所问。今所问义。最顺我心。汝今哀愍诸天及人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多所利益。多所安乐。故能问我如是之义。吾当为汝。分别演说。令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於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上功德。庄严其身。尽於未来。常住安乐。亦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诸业重障。佛子。若诸菩萨。修习慈心。应在空闲寂静之处。以清净信。摄诸心法。观察其身上下支节。皆微尘聚。地水火风。和合所成。复应思惟。即彼一一微尘之内。皆有虚空。是诸虚空。莫不悉以容受为相。又应想念。彼诸微尘。清净明彻外如琉璃。内如紫金。庄严妙好。柔软芬馥。复应观察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所有支节。一一支节。所有微尘。皆亦如是,若诸菩萨。於自他身一切众生。作於如是决定解已,复应想念自身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佛国。其中宫殿。琉璃所成。白银为门。黄金为柱。广博崇丽。光影洞彻。宝堂间列。宝墙围绕。宝阁宝楼。处处分布。其中各有诸天宝床。重茵绮褥。敷置其上。复有无量上好园苑。围绕庄严。其园苑中。皆有浴池。悉以七宝而为提岸。黄金栏楯四面周匝。清泉长流引注其中。香末为泥。金沙间错。八功德水。弥满澄净。波头摩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菡萏开敷。周布其上。其池四边。多诸宝树。真珠为花。光色滋荣。其果成熟。香味具足。於诸树下。置天宝座。一一座前。宝器行列。甘露美食。莫不充满。复应想念。如是一切诸佛国土。青绀琉璃。以为其地。众妙七宝。绮错庄严。是诸土中。所有微尘。清净细妙。如天上宝。其光晃曜。如盛明日。其色美好如阎浮檀金。香气氛氲如乌罗伽栴檀。质性柔软如迦旃延衣。触著於身能生悦乐。作是观已,即应想念。从此东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彼诸世界。所有众生。皆亦如是,又应想念。如是六道一切众生。皆同威仪。色相相似。其身柔软常有香气。丈夫之相。具足庄严。离诸苦恼。受天快乐。是诸众生。若须衣服庄严之具。即时往诣劫波树下。随其所须。应念而得。种种众具以为严好。譬如他化自在之天。复有香风从八方来。其风触身。令心適悦。有诸乐器。无人抚击。随风回动。出妙音声。是诸众生或在宫殿。或游园苑。或有食於诸天美食。或执宝器。而饮甘露。或有坐於莲花之台。身佩婴珞。两边垂下。财宝充满。众具备足。随其所好。种种欢娱。面目熙怡。身心悦怿。体常无玻盛年好色。不老不死。功德势力。皆同一类。无有为人之所使者,悉能摧灭淫怒愚痴。当证菩提。究竟安乐。佛子。是修慈者,若在如是众生之中。见一众生於已有违。心缘於此。不生爱念,则应以智慧。深自观察。我往世中。定於此人。作重业障。以是因故。还於今日。障我菩提。我若於此人。不生欢喜,则於馀一切众生之处。皆亦不应。而作饶益。何以故?以无始时来在生死中。无一众生非於过去。曾害我者,若於此众生。不生怜愍。於馀一切。当亦复然。我今普於一切众生。皆行饶益。是故於此。决当慈念。复应思惟。瞋恚因缘。能令众生。堕於地狱。若怀怨结。後必生在毒蛇之中。若我来世。受斯报者,当令彼人。深快其意。故应舍离所有瞋恚怨结之心。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於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多瞋众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恶毒充满。故应修习慈愍之心。永远离於瞋恚怨结。平等平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若如是思惟。离瞋结已,次应想念。十方诸佛。与诸菩萨声闻大众俱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是诸如来身量大校过人一倍。具诸相好。端正香洁。以天衣服。庄严其身。各各坐於千叶莲花师子之座。一一无量众所围绕。覆以宝盖。悬众宝幡。种种婴珞。周匝垂布。有天乐器。不鼓自鸣。其音和雅。闻者喜悦。香风徐动。吹诸宝树。幢幡盖网。婴珞等物。出妙音声歌赞如来种种功德。黄金为器。七宝庄严。其器光明,犹如日月。所有香气。如坚黑栴檀。甘露满中。而以供养。诸佛菩萨及声闻众。其诸菩萨阿罗汉等。皆於如来最上法中。游戏快乐。复应想念。一切众生。皆於诸佛座前而坐。佛为演说修慈之行。如我今时之所修习。言音美妙。悦可其心。令诸众生。获最上乐。譬如有人。得甘露浆。而以洗沐。息除劳苦。形神休畅。此亦如是,以法霑心。灭诸烦恼。身心寂静。永得安乐。复应想念。如是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於日。柔软细滑。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於中现。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逾百千倍。复应观察。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翳。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无智。於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复应观察。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著诸境。复应观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校又应思念。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作是解已,复应观察。彼诸所有一切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是诸国土。最极清净。超过於前所有佛国。三世诸佛三世众生。及以三世庄严之事。皆悉具足。三世劫数入於一念一一念中。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入禅定。或说妙法。或餐美食。或饮甘露。一一佛前。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围绕而坐。三世快乐。充满其身。亦自见身。在诸佛所。受於如是三世安乐。复应想念。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无量上好供具。而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以施与众生之类。於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雲。雲中复有无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趣众生之上。其雲复雨天之甘露及坚黑牛头栴檀香末。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妙香花。妙意花。皆从空中。缤纷而坠。电光烈曜。如日舒景。雷音震动。闻者悦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若行若祝若坐若卧。四威仪中。其身恒受最上安乐。佛子。譬如比丘。入遍处定。於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风解。以如是解。摄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复如是以慈胜解。庄严摄持。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又如渴鹿。於阳焰中。妄生水想。勤苦奔逐。我心行慈。当知亦尔。又如阳焰。水不可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我性。又如梦中见种种物。梦心分别。谓为实事。及至觉时。了无所在。应知诸法皆亦复然。如翳目者,於净空中。见种种物。谓之为有。其人後得阿伽陀药。治眼翳荆所见之物。悉皆随灭。如是众生。以有身见及边见故。而有我想。若得智慧药。灭除此见。所有我想。亦随止息。是故我应如是修慈。如从梦觉。离我我所。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於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之所爱敬。於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於陀罗尼门。其心安隐。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佛子。譬如有人。於三界中。盛满七宝。日以三时。奉施如来。尽於一劫。其人功德。应知亦尔。何况有能修习之者,假使无量诸佛如来於一劫中。说其功德。犹不能荆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摩诃萨。及十方国土。诸来梵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提雲般若等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吴地记
陆广微
《吴地记》是陆广微撰写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主要记载了吴国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及文化遗迹。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古至今吴国的疆域变迁、政权更迭及重要人物的事迹,同时描绘了吴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如姑苏台、虎丘山等著名地标。通过对吴国历史的梳理,展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此书不仅是了解吴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与文化的珍贵文献。
南岳小录
李冲昭
《南岳小录》是李冲昭对南岳的灵异与道教历史的深入探索,汇集了丰富的古迹与传说。书中详细考察了五峰及其象征的灵气,包括祝融峰、紫盖峰等,及各种道观如衡岳观、九真观的历史与现状。同时,记录了诸多得道人的事迹,展现了南岳作为道教圣地的悠久传统与文化底蕴。该书不仅限于古碑和文献的梳理,更是一份寻访灵迹、传承道教文化的心血之作,旨在引导道侣探索此地的神秘与灵性。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鸠摩罗什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佛教经文,内容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在入涅槃前给弟子的教诫。经中强调持戒的重要性,教导比丘们应当尊重波罗提木叉,并远离世俗妄念,保持内心的纯净。佛陀勉励比丘们勤修善法、制心、断欲,以求解脱之道。同时,他尤其提醒弟子们要避免瞋恚、懈怠,保持正念,专注于智慧修行,以达成真正的安乐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修行者的重要指导。
兜调经
佚名
《兜调经》讲述了一个关于善恶因果的故事。佛陀在舍卫国,遇到一位婆罗门兜调及其爱狗谷。兜调因恶行而死,化身为狗,常常懊悔。谷发现狗的不适,追问佛陀,得知狗是其父。佛陀解释了世间人死后因善恶行径的不同而转世的道理。故事深刻剖析了人类行为的因果关系,强调慈心、孝敬、布施等美德的重要性。最终,谷悔悟并决心奉行佛法,期望获得救赎,成为优婆塞。此经教导众生应警惕自身行为,以善行获得更好的成果。
顶生王故事经
法炬
《顶生王故事经》由西晋三藏法炬翻译,讲述了一位名叫顶生的大王,他以法治国,施行仁政,产生了丰硕的民众和富饶的国土。顶生王渴望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与权力,却逐渐陷入贪欲无止境的迷思。尽管他的国土雨下七宝,人民生活丰裕,但最终他意识到五欲的无常与困扰。故事通过顶生王的经历,反映出对贪欲的警示,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的重要性,引导读者避免沉迷于物质世界,寻找真正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