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作者:实叉难陀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由唐代三藏实叉难陀所译,内容描绘了众多菩萨在佛陀面前汇聚,围绕普贤菩萨说法的情景。经中描述了十位菩萨的威光和庄严,深入探讨了法界的广阔与神奇。普贤菩萨引导菩萨们修持波罗蜜的行径,并强调内心的觉悟与法界一体的理解。此经典不仅展现了菩萨的无量功德,也传达了修道者应坚定信念,积极实践普贤行的教导,成为追求智慧与慈悲的重要指南。

正文

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如来神力所持之处。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前後围绕。而为说法。皆已成就普贤之行。普贤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时众会中。有十菩萨摩诃萨。各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眷属。从十方处。忽然出现。皆坐无碍庄严师子之座。其名曰普光藏菩萨。甚深藏菩萨。威德光明藏菩萨。雲音藏菩萨。金刚藏菩萨。普音不动威光藏菩萨。普名称威光藏菩萨。山王不动威光藏菩萨。普现众像威光藏菩萨。十力清净威光藏菩萨。彼诸菩萨。出现之时,於此会中。唯除普贤。其馀一切菩萨大众。靡不倾动。所有威光亦尽不现。一一菩萨。皆雨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香雲涂香雲。鬘雲衣雲。宝盖幢幡雲。清净世界雲。众宝楼阁雲。菩萨众会道场雲。大光明网普照雲。菩提道场庄严雲。如来形像袈裟雲。各兴如是不可思议诸供养雲。充满法界。供养如来。斯诸菩萨所坐之座。众宝庄严。微妙清净。於彼一一庄严事中。普现一切无量世界无量众生无量诸佛无量菩萨。又现不可说不可说过去未来无量世界。及彼诸佛。现坐道场。为化众生。转妙法轮。诸菩萨众。供养如来。净修一切波罗蜜行。常无断绝。尔时众会。咸作是念。此诸菩萨。从何世界诸佛所来。即共请问普贤菩萨。时普贤菩萨。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汝等各自推其来处。时无碍眼菩萨,则入普迅疾三昧。遍至三昧。明照法界三昧。具一切神通三昧。了一切境界三昧。现一切众生身神通三昧。知一切佛刹三昧。入如是等十阿僧祇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三昧。以三昧力。自见其身。悉诣十方一切世界乃至一切微尘处中。而不能见彼诸菩萨所从来土。及於如来修梵行处。其馀一切菩萨大众。各各别入菩萨三昧。皆不能见。亦复如是,咸从定起。白普贤菩萨言:我等各入十阿僧祇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三昧。了不能见彼诸菩萨所从来处。普贤菩萨。复告之言:彼所从来诸佛国土。甚深广大极难可见。汝等今可更共推求。时诸菩萨一一复入十佛刹微尘等菩萨三昧。求亦不见。各以其事。重白普贤。尔时普贤菩萨。从座而起。上昇虚空。右绕世尊,无数匝已,即於空中。普观众会。作如是言:诸佛子。汝观佛身。无碍庄严。三世平等。法界诸刹。无不普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一切如来。一切菩萨。一切众生。一切诸趣。靡不影现如来身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悉令开悟。汝等应住普境界眼。尽虚空界清净慧眼。了一切境广大智眼。又应普请十方一切诸佛护念。皆应一心离一切处。一切依止。一切执著。一切诸有。观如来身。应入十力微细境界。於一境界。了达一切无尽境界。观如来身。时诸菩萨。敬顺其教。咸向如来。头面作礼。一心瞻仰。忽见世尊毗卢遮那。双足轮中有世界。名法界轮。其土有佛。名法界庄严王。住世说法。彼普光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於双?尃中有世界名无碍藏。其土有佛名无碍净光。住世说法。彼甚深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於双膝中有世界名真金藏。其土有佛名金藏王。住世说法。彼威德光明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於双股中有世界名一切宝庄严藏。其土有佛名众妙光。住世说法。彼雲音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於其脐中有世界名毗卢遮那藏。其土有佛名毗卢遮那威德庄严王。住世说法。彼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於其心中有世界名胜光藏。其土有佛名妙相庄严藏。住世说法。彼普音不动威光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於两肩中有世界名金色。其土有佛名金色王。住世说法。彼普名称威光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於其口中有世界名妙宝庄严。其土有佛名无量光严王。住世说法。彼山王不动威光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於其眉间有世界名法界无尽藏。其土有佛名三世无尽智。住世说法。彼普现众像威光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於其头中有世界名覆持不散。其土有佛名宝花积。住世说法。彼十力清净威光藏菩萨摩诃萨。与十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从彼佛刹。来此会坐。时诸菩萨。既见如是无尽世界如来道场菩萨众会佛神变已,一一皆得法界藏三昧。等十佛刹微尘数诸大三昧一切法地陀罗尼。等十佛刹微尘数诸陀罗尼离垢藏般若波罗蜜。等十佛刹微尘数诸波罗蜜力电光。等十佛刹微尘数一切智电光。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诸佛子。此法唯是行普贤行。为善知识。所摄受者,乃得闻见。是故汝等。於此法门。作金刚心。增上意乐。说持读诵。勿令忘失。说此法时。彼诸菩萨摩诃萨等。欢喜信受。

实叉难陀的其他作品

大乘入楞伽经
实叉难陀
《大乘入楞伽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空性、无我和菩萨道等核心理念。经文以佛陀与弟子们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真理的深奥,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帮助修行者理解心灵的本质与智慧。此经不仅强调心的重要性,还提倡无所挂碍的慈悲精神,指引信众在复杂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大乘入楞伽经》深受禅宗和其他佛教流派的重视,对修行者的悟道之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地藏菩萨本愿经
实叉难陀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地藏菩萨的慈悲与愿力。经中描述了地藏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尤其是遭受地狱痛苦的灵魂,强调了因果法则和轮回的真理。通过地藏菩萨的庙宇和信仰,信众祈求保佑与超度,表达了对家人和亡者的深切怀念与祝福。这部经典不仅弘扬了无私的大爱和普渡众生的精神,也引导人们重视善行与悔过,对信仰者具有深远的启迪与感召力。
大乘四法经
实叉难陀
《大乘四法经》是由阐释者实叉难陀翻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讲述了文殊师利菩萨与善胜天子的对话,阐述菩萨应持有的四种心态与修行法门。文中强调了菩萨不仅要具备大悲和智慧,还需不断努力于众生的解救与成佛之路。经文中提到的“四事”包括:供养佛、度众生、不断三宝种、庄严佛刹功德。通过细致的法门教授,旨在引导修行者在追求菩提的过程中,关注自身内心的修持与成长,直至达成无上觉悟。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实叉难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是实叉难陀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揭示了佛陀于摩竭提国菩提树下成佛后所体悟的深奥境界。书中描述了如来所入的三昧,即“如来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使得诸佛能自在显现无量佛事,利益众生。经典通过普贤菩萨与德藏菩萨的对话,传达了修行和供养的重要性,强调了心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修福德和智慧来实现无上菩提。全经蕴含丰富的佛理与智慧,旨在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与解脱。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
实叉难陀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是由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摩竭提国普光明殿传授深奥法义的场景。文本探讨了佛的无上智慧和解脱境界,强调菩萨们通过信解这一教义所获得的无量功德。它贯穿着对诸法无自性的认识,提及众生依其业力所见的种种不同色相和境界,展现了佛法的广大与深邃。信解此法门者被寄予厚望,预示着他们将迅速成就佛果,具足无量智慧与慈悲。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阿耨风经
昙无兰
《阿耨风经》是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文献,讲述了释迦牟尼与尊者阿难的对话。经文围绕善恶法则及人心的善根展开,阐述了在面对善与不善的选择时,如何依循内心的真实感受。释迦牟尼通过生动的比喻,帮助阿难理解人死后堕落或脱离轮回的因果关系,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善法的重要性。这部经文不仅具有宗教教义的深意,也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修行的指导,值得修行者深思与实践。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
佚名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是关于佛教缘起法则的重要经典。书中通过慧命舍利子与慈氏菩萨的对话,深入探讨缘生的含义及其与法和佛之间的关系。佛教义强调,无明、行与识的互依关系,以及内外因缘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众生如何受到因果法则的影响。世间一切法则都源自众缘和合,而理解这些,则能帮助信众明白无我、无常、苦、空的智慧,从而得以解脱,这一过程被称作见法、见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
提雲般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由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翻译,阐释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获得无上觉悟的过程,描述了菩提树的威严与美丽,及其象征意义。文中提到众多菩萨及诸佛在此集会,共同修行,探讨如何更加觉悟菩提心。经文强调,一切法空如幻,观心念而现,阐述了智慧与慈悲的相互作用。通过供养与善行,众生可获得极高的福德,最终实现觉悟与解脱。此经典不仅是心灵的启迪,更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地婆诃罗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是由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书中讲述善财童子向不同的圣者请教如何修习菩萨道的过程,展现了菩萨的多种解脱状态和所修法门。在交谈中,许多长者和菩萨传授了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包括智慧、慈悲和解脱等多种素养和技艺。善财童子通过向智慧的圣者们学习,逐渐增长其功德与对菩萨行的理解,最终指引众生朝向解脱的道路。这部经典旨在启发修行者的智慧和内在光明,引领他们走向觉悟之路。
大乘四法经
实叉难陀
《大乘四法经》是由阐释者实叉难陀翻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讲述了文殊师利菩萨与善胜天子的对话,阐述菩萨应持有的四种心态与修行法门。文中强调了菩萨不仅要具备大悲和智慧,还需不断努力于众生的解救与成佛之路。经文中提到的“四事”包括:供养佛、度众生、不断三宝种、庄严佛刹功德。通过细致的法门教授,旨在引导修行者在追求菩提的过程中,关注自身内心的修持与成长,直至达成无上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