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集众德三昧经
作者:
法护
《等集众德三昧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阐释了众德的修行与实践。经文通过讲述菩萨的智慧与慈悲,传达了对众生的关怀。其核心思想强调平等、包容和慈爱的价值,旨在引导修行者通过内心的宁静与明觉,达到心灵的解脱与觉醒。书中不仅包含深入的哲理探索,还结合实际修行方法,使其成为信徒修道的指南。此经文对理解佛教的普遍慈悲和德行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行,累积福德。
目录
卷上
卷中
卷下
法护的其他作品
持人菩萨经
法护
《持人菩萨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持人菩萨的修行和智慧。该经文通过深入的教义阐述,强调慈悲、智慧与无私奉献的重要性。持人菩萨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行者形象,鼓励信众在世俗生活中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努力修行,以达成自我解脱和利益众生的目标。经文中还包含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比喻,展示了菩萨道的精神,启发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喜悦。对信仰佛教的人而言,诵读《持人菩萨经》不仅是对佛法的学习,也是心灵的洗礼与升华。
佛说八阳神咒经
法护
《八阳神咒经》是由西晋三藏法护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王舍城灵鸟山的讲法。这部经文主要围绕着八位如来佛名及其国土,强调持诵这一神咒的功德。持咒者若能虔诚修行,不仅可免于三恶道和各种灾难,还能获得无量的功德和护佑。同时,遵循这些教诲可助于化解疾病、消除恐惧,提升灵性,转世为男子,并在生后常遇佛陀的合一光明与喜悦。这部经文强调了诸佛的清净、无欲与慈悲,是信众冥思苦想、追求解脱的宝贵指南。
宝女所问经
法护
《宝女所问经》是一部古代佛教经典,旨在回答信士对修行及生命真谛的疑惑。书中通过女众的视角,结合生动的问答形式,探讨了智慧、慈悲和解脱的主题,展现了女性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见解。经文深刻而通俗,既适合初学者,也能启发有经验的修行者。其实用价值和哲学思考,促使读者深入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佛教典籍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无论信仰何方,这部经文都能引发心灵的共鸣与启迪。
般泥洹後灌腊经
法护
《般泥洹後灌腊经》由西晋竺法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阿难向佛请教在佛陀般泥洹后,四众弟子如何应对灌腊法事。佛陀强调,灌腊不仅是对死者的福愿,更是对现世施予的考验,行为必须诚实、无私,尤其是在施舍中不可私占。贪心之人将承担五种罪业,后世受到恶果。此经教导众生要心存善念,行善积德,以解脱生死苦难,铭记佛法的真实与重要。
持心梵天所问经
法护
《持心梵天所问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主要记录了梵天与佛陀之间的对话。这部经文探讨了心的本质、修行的方法以及如何实现解脱。书中深入剖析了人们内心的烦恼与执着,提供了实践智慧的指引,强调正念与慈悲的重要性。通过梵天的提问与佛陀的解答,读者能够获得对人生真谛的启示,发展内在的智慧与觉悟。《持心梵天所问经》不仅是修行者的必读之作,也为广泛的读者提供了心灵指引与启迪。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侠义风月传
名教中人
《侠义风月传》是一部精彩的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前朝北直隶大名府,主角铁双名中玉,因其外貌俊秀而被称为“铁美人”。然而,尽管外表光鲜,他的性格却如同生铁一般执拗,时常显得冷漠而难以接近。铁美人不仅有着不凡的武力,其为人处世亦相当复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通过他与周围人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个性与外貌之间的矛盾,充满了侠义情怀与人性探讨。
文昌孝经
佚名
《文昌孝经》是一部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经典著作,创作于宋代。它强调了孝顺作为自然之道的重要性,倡导子女体恤、尊敬父母,并将孝道视为个人修身、家庭和谐和国家兴旺的基石。书中细致描述了父母养育的艰辛,赞美母爱的伟大,提倡代代相传的孝道观念。《文昌孝经》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行孝,还与天地、自然形成和谐的关系,展现了道教的智慧与人文关怀。该书语言优美,易于理解,对孕育良好家风及社会风尚具有深远影响。
岭表录异
刘恂
《岭表录异》是唐代刘恂所著的一部重要地理志书,主要记录岭南地区的物产以及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书中详细描述了广东的草、木、鱼、虫、鸟、兽等,并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如航海遇见的异国。在清代被辑录后,此书现存124条,分为三卷,成为考据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影响深远,启发了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李调元的《粤东笔记》。1969年,书籍得到重新出版,至今仍然被学术界广泛研究与引用。
大乘入楞伽经
实叉难陀
《大乘入楞伽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空性、无我和菩萨道等核心理念。经文以佛陀与弟子们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真理的深奥,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帮助修行者理解心灵的本质与智慧。此经不仅强调心的重要性,还提倡无所挂碍的慈悲精神,指引信众在复杂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大乘入楞伽经》深受禅宗和其他佛教流派的重视,对修行者的悟道之路具有深远的影响。
直斋书录解题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是南宋学者陈振孙所撰写的私人藏书目录,共56卷。该书编撰于嘉熙二年(1238年),陈振孙在其晚年继续购书与抄书,最终收录书籍逾3000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成为私家书目的经典之作。它与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齐名,被誉为书目界的“双璧”。尽管原书已佚,但其精细的解题及丰富的藏书记载在《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中得以传承,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