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调经

作者:佚名
《兜调经》讲述了一个关于善恶因果的故事。佛陀在舍卫国,遇到一位婆罗门兜调及其爱狗谷。兜调因恶行而死,化身为狗,常常懊悔。谷发现狗的不适,追问佛陀,得知狗是其父。佛陀解释了世间人死后因善恶行径的不同而转世的道理。故事深刻剖析了人类行为的因果关系,强调慈心、孝敬、布施等美德的重要性。最终,谷悔悟并决心奉行佛法,期望获得救赎,成为优婆塞。此经教导众生应警惕自身行为,以善行获得更好的成果。

正文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国中有一婆罗门名曰兜调。有子名曰谷。兜调为人急弊常喜骂詈身死还自为其家作狗子。名曰骡。其子谷者爱是狗子为著金锁。床卧常以氍氀、毾?。食以金盘美食。谷出至市。佛过谷门白狗哧佛佛即言:汝平常时举手言咆今反作狗哧不知惭愧。狗便惭走。持头面插床下啼泪出。佛去後狗不复上所卧床。便寝卧地食之不食。谷从外来见狗不食。问家言:狗何为如是家言:属者有一沙门来过。不审何言:狗因走入床下卧地。食之不食。谷言:沙门向何道去。家言东去。谷即随而追及。佛於树下为诸比丘说经。佛遥见谷来。佛告诸比丘,谷来不至道死者,便堕地狱中。诸比丘问佛。何为堕地狱中。佛言:是人持恶意来欲害人故。当堕地狱中。谷至佛前因问。属者何沙门过我门骂我狗。令不食不卧其处。佛即报言:我过汝门白狗哧我即谓言:汝平常时举手言咆。今反作狗哧不知惭愧。狗便惭走。持头面插床下啼泪出。谷问佛。是狗於我何等耶。佛言:不须问。闻者令汝不乐。谷言:听为我说之。佛言:说者令汝瞋怒。谷言:不敢瞋。愿欲闻之。佛言:是汝父兜调也。谷言:我父兜调在世时明经道经不作狗。佛言:但坐所知自贡高故作狗耳。汝欲知审是汝父不。还归於家语狗言:汝审是我父兜调者,当於故器中食汝审是我父者,当还於故处卧。汝审是我父者,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谷即还归呼狗言:骡汝审是我父兜调者,当食是食。狗即食其食。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当卧故处。狗即卧故处。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狗即以口指床右。足下以前两足爬地示之。谷即掘骡所爬地。得珍宝琦物甚众多。谷大欢喜。因还到佛所。佛遥见之。告诸比丘,今谷来不至道死者,即生天上。诸比丘问佛。何因缘得生天上。佛言:是人持善意来故。当生天上。谷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白佛言:审如佛语。谷复问佛言:人居世间。何故独有寿者有不寿者,何故独有多病者有少病者,何故面独有好色者有恶色者,何故独有尊者有卑者,何故独有媚者有不媚者,何故独有富者有贫者,

何故独有明者有愚者,佛告谷。人於世间喜杀生无慈心者,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不寿。人於世间不杀生有慈心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即长寿。人於世间喜斗乱持刀杖恐人。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多玻人於世间喜和合。不持刀杖恐人。死生天上。从天来下生人间即少玻人於世间喜瞋怒。闻善语亦怒。闻恶语亦怒。见贤者亦怒。见愚者亦怒。不别善恶但欲瞋怒。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面无色萎黄熟。人於世间不瞋不怒见贤者敬之。见愚者忍之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面色常好。为人和心贤善。人於世间不媚者,见老人不起。不孝父母见父母不敬爱。人有孝顺敬父母及长老者常恚恨之。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不媚。为众人所憎恶。人於世间孝父母敬长老。若有人不孝者不敬长老者,辄往教之。喜为人说善言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为人所爱敬。人於世间憍慢不敬尊者,自用强梁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因作下贱。人於世间不憍慢常敬尊者,用人不强梁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因作尊者,人於世间慳贪虽富不惠施贫人。不视宗亲不喜布施。贪惜饮食不施沙门道人。复不敢自饱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贫贱乞丐。人於世间无慳贪之心。为人无贫富好布施沙门道人。施与贫者爱视宗亲。饭食常自饱满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世富乐为人所敬爱。人於世间闻有明经高远。若沙门及道士。不好往问度世之道。心嫉高远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愚痴。无所识知与畜生同伍。人於世间闻有明经高远。若沙门道士。好往问度世之事。心不嫉妒。贪爱高远死即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为人即明经晓道。为众人所尊用。佛言:人作善者得上天。为恶者下入地狱。人求寿得寿。求不寿得不寿。求病得玻求不病得不玻求面好色得面好色。求恶色得恶色。求尊者得尊者,求下贱得下贱。求媚得媚。求不媚得不媚。求富得富求贫得贫。求智得智求愚得愚。人於世间作善恶。譬如种穀得穀,种麦得麦,种稻得稻,作善得善,作恶得恶。谷即卻长跪言:前头来时见狗不食,心怀瞋恚愚痴故耳。今佛所语,如盲得视,如聋得听,如人堕深水得出,如狂痴得愈,如人行冥中得见日月。愿从佛求哀乞悔过唯加大恩,即奉行五戒为优婆塞。佛言:後世人有讽诵是经者若听闻音声者,心中恻然衣毛,为竖泪即为出。如是者,其人皆当为弥勒佛作弟子,得度世去。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山海经
佚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不仅是地理书,更是一部神话巨著。全书共十八卷,涵盖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及民俗等内容,记录了277种动物及大量怪异神话,诸如夸父追日和女娲补天。尽管其成书作者与时间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书稿源于战国至汉代,经过多位楚人的编纂,展现了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山海经》曾有图文并茂的版本,后因历史变迁而失传,现存版本皆为后世考订,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神器与巫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国志平话
佚名
《三国志平话》是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话本,起源于宋朝,后在元朝由不知名作者整理成书。该作品承载着三国时期的故事,推动了相关文化的发展。元代诗人王沂在其诗作《虎牢关》中提及“三分书”,指的正是《三国志平话》。现今,存有多种插画版本,如《三分事略》和《全相三国志平话》。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三国演义》也是从《三国志平话》汲取灵感创作而成,体现了这部经典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大雲无想经
佚名
《大云无想经》是一部由无名作者撰写的经典佛教经典,探讨众生因无明而陷入苦海的根源及解脱之法。经文中提到,面对罪业的众生只要发心忏悔,能生起善法信念,便可消除重罪并增长正法。文中还描述了如来佛教导众生认清虚妄,以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揭示真实与虚幻、正与邪的深层关系。最后,通过传授陀罗尼法门及其功德,鼓励信众远离恶业,生发菩提心,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普度众生。
周礼
佚名
《周礼》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传为周公旦所著,记录了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和官制。全书分为六篇,涵盖政治、军事、教育、祭祀、法律等领域,展示了古代官制的全面结构。尽管其真实性受到历代学者的争议,但近现代出土文物的发现为其可信性提供了支持。《周礼》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解析儒家文化与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文献,也体现了历史变迁中礼制的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礼》与《仪礼》、《小戴礼记》被并列为“三礼”。
禅要经
佚名
《禅要经》是一本探讨修行与内观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深刻的智慧引导修行者关注身心的本质。书中提到,修行者应当除去六欲,认识到身体的不净,透视生死轮回的苦痛,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通过观察自身的“死尸”状态及其臭恶,修行者能生起厌离之心,趋向解脱。作者强调反思与自省的重要性,劝导人们远离贪欲,珍视修道的机会。此书不仅具启发性,更是修心经历的重要指南,鼓励人们以智慧和勇气面对生命的无常。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拔陂菩萨经
初异
《拔陂菩萨经》是由初异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拔陂菩萨与如来佛在罗悦祇竹园的教诲。书中描述了密集的法会场景,各类众生,包括比丘、菩萨、天王及龙王等,齐聚佛前,共同聆听教义。佛法阐述了菩萨应具备的坚定信念、精进修行以及无私的慈悲心。特别强调通过不断的善行与修行,菩萨能够获得果位,并在未来成就正觉。此经旨在引导信徒理解佛法的深邃,坚定修行的信念,最终达到涅槃的境地。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地婆诃罗再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是由地婆诃罗再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城传授的教义。文本中,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请教福聚的意义,佛陀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众生所积累的种种福德,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从转轮圣王、忉利天王到如来身上的无量福聚,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此经文旨在劝导众生发善心、积德行,最终获得解脱与安乐,留为信徒的重要指导。
大雲无想经
佚名
《大云无想经》是一部由无名作者撰写的经典佛教经典,探讨众生因无明而陷入苦海的根源及解脱之法。经文中提到,面对罪业的众生只要发心忏悔,能生起善法信念,便可消除重罪并增长正法。文中还描述了如来佛教导众生认清虚妄,以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揭示真实与虚幻、正与邪的深层关系。最后,通过传授陀罗尼法门及其功德,鼓励信众远离恶业,生发菩提心,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普度众生。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般若流支
《不必定入印经》由般若流支所译,深入探讨智慧与修行的关系。经文中,文殊师利童子向佛请教不同菩萨的修行方式,通过“五种菩萨”分为必定与不必定的智慧之印,强调修行者的心态与选择。若菩萨发愿助众生,无论是羊乘、象乘、月日神通还是如来神通,皆可获得福德,助力众生脱离苦海。全经在智慧与慈悲间架起桥梁,启示修行者如何在大乘法中不断提升自我,以守护佛法与众生。此经典在深入理解佛教教义的同时,亦是发心积德的重要指南。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
法炬
《除忧患经》是由法炬所译,是一段关于波斯匿王面对其母太后逝世时的思考与佛陀的教导。故事发生在舍卫城,波斯匿王在悲痛中向世尊请教如何面对生死无常。佛陀教导他认识老、病、死及离别的恐惧,提醒他应广泛修习无常观、断除一切欲爱,而不是依赖外在之物赎命。在此过程中,波斯匿王感受到心理的烦恼得到释放,最终心生欢喜,坚定地遵循世尊的教诲,展现了佛法对心理治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