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调经

作者:佚名
《兜调经》讲述了一个关于善恶因果的故事。佛陀在舍卫国,遇到一位婆罗门兜调及其爱狗谷。兜调因恶行而死,化身为狗,常常懊悔。谷发现狗的不适,追问佛陀,得知狗是其父。佛陀解释了世间人死后因善恶行径的不同而转世的道理。故事深刻剖析了人类行为的因果关系,强调慈心、孝敬、布施等美德的重要性。最终,谷悔悟并决心奉行佛法,期望获得救赎,成为优婆塞。此经教导众生应警惕自身行为,以善行获得更好的成果。

正文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国中有一婆罗门名曰兜调。有子名曰谷。兜调为人急弊常喜骂詈身死还自为其家作狗子。名曰骡。其子谷者爱是狗子为著金锁。床卧常以氍氀、毾?。食以金盘美食。谷出至市。佛过谷门白狗哧佛佛即言:汝平常时举手言咆今反作狗哧不知惭愧。狗便惭走。持头面插床下啼泪出。佛去後狗不复上所卧床。便寝卧地食之不食。谷从外来见狗不食。问家言:狗何为如是家言:属者有一沙门来过。不审何言:狗因走入床下卧地。食之不食。谷言:沙门向何道去。家言东去。谷即随而追及。佛於树下为诸比丘说经。佛遥见谷来。佛告诸比丘,谷来不至道死者,便堕地狱中。诸比丘问佛。何为堕地狱中。佛言:是人持恶意来欲害人故。当堕地狱中。谷至佛前因问。属者何沙门过我门骂我狗。令不食不卧其处。佛即报言:我过汝门白狗哧我即谓言:汝平常时举手言咆。今反作狗哧不知惭愧。狗便惭走。持头面插床下啼泪出。谷问佛。是狗於我何等耶。佛言:不须问。闻者令汝不乐。谷言:听为我说之。佛言:说者令汝瞋怒。谷言:不敢瞋。愿欲闻之。佛言:是汝父兜调也。谷言:我父兜调在世时明经道经不作狗。佛言:但坐所知自贡高故作狗耳。汝欲知审是汝父不。还归於家语狗言:汝审是我父兜调者,当於故器中食汝审是我父者,当还於故处卧。汝审是我父者,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谷即还归呼狗言:骡汝审是我父兜调者,当食是食。狗即食其食。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当卧故处。狗即卧故处。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狗即以口指床右。足下以前两足爬地示之。谷即掘骡所爬地。得珍宝琦物甚众多。谷大欢喜。因还到佛所。佛遥见之。告诸比丘,今谷来不至道死者,即生天上。诸比丘问佛。何因缘得生天上。佛言:是人持善意来故。当生天上。谷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白佛言:审如佛语。谷复问佛言:人居世间。何故独有寿者有不寿者,何故独有多病者有少病者,何故面独有好色者有恶色者,何故独有尊者有卑者,何故独有媚者有不媚者,何故独有富者有贫者,

何故独有明者有愚者,佛告谷。人於世间喜杀生无慈心者,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不寿。人於世间不杀生有慈心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即长寿。人於世间喜斗乱持刀杖恐人。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多玻人於世间喜和合。不持刀杖恐人。死生天上。从天来下生人间即少玻人於世间喜瞋怒。闻善语亦怒。闻恶语亦怒。见贤者亦怒。见愚者亦怒。不别善恶但欲瞋怒。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面无色萎黄熟。人於世间不瞋不怒见贤者敬之。见愚者忍之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面色常好。为人和心贤善。人於世间不媚者,见老人不起。不孝父母见父母不敬爱。人有孝顺敬父母及长老者常恚恨之。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不媚。为众人所憎恶。人於世间孝父母敬长老。若有人不孝者不敬长老者,辄往教之。喜为人说善言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为人所爱敬。人於世间憍慢不敬尊者,自用强梁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因作下贱。人於世间不憍慢常敬尊者,用人不强梁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因作尊者,人於世间慳贪虽富不惠施贫人。不视宗亲不喜布施。贪惜饮食不施沙门道人。复不敢自饱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贫贱乞丐。人於世间无慳贪之心。为人无贫富好布施沙门道人。施与贫者爱视宗亲。饭食常自饱满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世富乐为人所敬爱。人於世间闻有明经高远。若沙门及道士。不好往问度世之道。心嫉高远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愚痴。无所识知与畜生同伍。人於世间闻有明经高远。若沙门道士。好往问度世之事。心不嫉妒。贪爱高远死即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为人即明经晓道。为众人所尊用。佛言:人作善者得上天。为恶者下入地狱。人求寿得寿。求不寿得不寿。求病得玻求不病得不玻求面好色得面好色。求恶色得恶色。求尊者得尊者,求下贱得下贱。求媚得媚。求不媚得不媚。求富得富求贫得贫。求智得智求愚得愚。人於世间作善恶。譬如种穀得穀,种麦得麦,种稻得稻,作善得善,作恶得恶。谷即卻长跪言:前头来时见狗不食,心怀瞋恚愚痴故耳。今佛所语,如盲得视,如聋得听,如人堕深水得出,如狂痴得愈,如人行冥中得见日月。愿从佛求哀乞悔过唯加大恩,即奉行五戒为优婆塞。佛言:後世人有讽诵是经者若听闻音声者,心中恻然衣毛,为竖泪即为出。如是者,其人皆当为弥勒佛作弟子,得度世去。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小尔雅
佚名
《小尔雅》是汉代孔鲋编著的训诂学著作,旨在解释古书中的词语,仿照《尔雅》的形式。原书失传,现存版本则摘录自《孔丛子》,共分为十章,涵盖了广泛的词汇和用法。在《小尔雅》中,孔鲋将古代的度量衡与现实相结合,发现诸多值得考证的内容。尽管汉代对经典的解释尚显不足,但该书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训诂资料。其文虽非旧本,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武王伐纣平话
佚名
《武王伐纣平话》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西周开国之君武王克殷纣的传奇故事。故事以周武王的英雄事迹为主线,生动描绘了他带领部落联合反抗暴虐的商朝皇帝纣王,推进正义与道德的斗争。书中描述了各路英豪的勇猛与智慧,展现了忠诚与背叛、阴谋与斗争的复杂情感。作品不仅富含历史背景,还蕴含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古人对王道仁政的追求。其洗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使其在古典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刘公案
佚名
《刘公案》是清朝末年的经典公案小说,围绕大学士刘墉的传奇故事展开,共106回。书中不仅描绘了刘墉在江湖豪侠的协助下制裁贪官恶霸的情节,更深入探索了他与和珅及乾隆帝之间的斗智斗勇,因此也被称为《满汉斗》和《君臣斗智》。该作品充满了虚构元素,但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来相声和电视剧的重要灵感来源,如《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
三国志平话
佚名
《三国志平话》是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话本,起源于宋朝,后在元朝由不知名作者整理成书。该作品承载着三国时期的故事,推动了相关文化的发展。元代诗人王沂在其诗作《虎牢关》中提及“三分书”,指的正是《三国志平话》。现今,存有多种插画版本,如《三分事略》和《全相三国志平话》。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三国演义》也是从《三国志平话》汲取灵感创作而成,体现了这部经典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大方广如来藏经
佚名
《大方广如来藏经》是佛教经典,聚焦于如来藏的深奥法理。文中描述了佛陀在灵鹫山与众多菩萨及信徒的教导,展现了如来智慧的普遍性和深邃性。通过莲花的比喻,揭示了烦恼与内在佛性之间的关系,强调无论外在条件如何,所有有情众生内心都有如来藏。经典内容深刻,极大地鼓励信众超越自我,与法相应,达到觉悟。其教义传达了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和宽恕,帮助信众发现自身的佛性,以追求解脱和涅槃。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鸠摩罗什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由鸠摩罗什于后秦时期翻译,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故事围绕一名被弃婴儿—不思议光菩萨展开,展示了其不可思议神通及善根。经文揭示了因缘法的深刻智慧,强调解脱妄想、达成无我及空寂的理念。佛陀用善巧方便解答众生疑惑,令无数听闻者心生敬仰与菩提心。此经不仅传达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也指导修行者如何亲近善知识、践行菩萨道,希冀使大家能以此法门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
安世高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是由东汉时期的安息三藏安世高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本文描述了佛陀与文殊菩萨之间的深刻对话,探讨三昧的奥秘,及法身的本质。在与比丘们的交流中,佛陀阐述了宝积三昧的意义,强调法身的无所生灭,以及信念与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文殊的提问与理解,经典深刻揭示了空性及无我,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觉悟,最终引导众生通往涅槃之路。这部经典不仅富含哲理,更为修行者指明了方向。
饿鬼报应经
佚名
《饿鬼报应经》通过尊者目连与各个饿鬼的对话,揭示了因果法则。每个鬼的痛苦皆由其生前的恶行所致。目连指出,他们生前的贪婪、残忍和不慈悲导致了今生的各种可怕折磨,如头痛、疮烂、极度饥渴等。每当鬼魂询问痛苦的原因,目连都详细解答,让他们意识到因果关系,进而引发忏悔之心。此经文强调修德的重要性,通过忏悔,饿鬼们希望能减轻痛苦,获得解脱之道。
阿那律八念经
支曜
《阿那律八念经》由后汉西域三藏支曜所译,涵盖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内容围绕阿那律贤者的冥思苦想,强调道法的七个关键点:少欲、知足、隐处、精进、制心、定意和智慧。佛陀教导比丘要修行四禅和八念,以净化内心、摆脱苦乐的束缚,达到应有的心境与解脱。通过对苦、习、尽、道四谛的理解,修行者可实现清净与自我解脱。最终,阿那律证得罗汉果,感悟到欲望与众乐的苦,阐明修行的重要性与正确法则。
大方等如来藏经
佛陀跋陀罗
《大方等如来藏经》由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翻译,主要阐述如来藏的深奥意义。经中佛陀在王舍城的讲堂,和广大菩萨及天龙夜叉等众生一起探讨众生内在的佛性。佛通过丰富的譬喻,如莲花、岩树蜜以及真金等,阐述众生身内本具的如来藏,虽被烦恼覆盖,但其本质永恒不变。最终,佛鼓励众生修习如来藏法,去除烦恼,迅速成就正觉,广利众生。此经强调信仰与实践的重要性,为心灵的觉醒和道德提升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