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调经

作者:佚名
《兜调经》讲述了一个关于善恶因果的故事。佛陀在舍卫国,遇到一位婆罗门兜调及其爱狗谷。兜调因恶行而死,化身为狗,常常懊悔。谷发现狗的不适,追问佛陀,得知狗是其父。佛陀解释了世间人死后因善恶行径的不同而转世的道理。故事深刻剖析了人类行为的因果关系,强调慈心、孝敬、布施等美德的重要性。最终,谷悔悟并决心奉行佛法,期望获得救赎,成为优婆塞。此经教导众生应警惕自身行为,以善行获得更好的成果。

正文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国中有一婆罗门名曰兜调。有子名曰谷。兜调为人急弊常喜骂詈身死还自为其家作狗子。名曰骡。其子谷者爱是狗子为著金锁。床卧常以氍氀、毾?。食以金盘美食。谷出至市。佛过谷门白狗哧佛佛即言:汝平常时举手言咆今反作狗哧不知惭愧。狗便惭走。持头面插床下啼泪出。佛去後狗不复上所卧床。便寝卧地食之不食。谷从外来见狗不食。问家言:狗何为如是家言:属者有一沙门来过。不审何言:狗因走入床下卧地。食之不食。谷言:沙门向何道去。家言东去。谷即随而追及。佛於树下为诸比丘说经。佛遥见谷来。佛告诸比丘,谷来不至道死者,便堕地狱中。诸比丘问佛。何为堕地狱中。佛言:是人持恶意来欲害人故。当堕地狱中。谷至佛前因问。属者何沙门过我门骂我狗。令不食不卧其处。佛即报言:我过汝门白狗哧我即谓言:汝平常时举手言咆。今反作狗哧不知惭愧。狗便惭走。持头面插床下啼泪出。谷问佛。是狗於我何等耶。佛言:不须问。闻者令汝不乐。谷言:听为我说之。佛言:说者令汝瞋怒。谷言:不敢瞋。愿欲闻之。佛言:是汝父兜调也。谷言:我父兜调在世时明经道经不作狗。佛言:但坐所知自贡高故作狗耳。汝欲知审是汝父不。还归於家语狗言:汝审是我父兜调者,当於故器中食汝审是我父者,当还於故处卧。汝审是我父者,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谷即还归呼狗言:骡汝审是我父兜调者,当食是食。狗即食其食。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当卧故处。狗即卧故处。谷复言:骡汝审是我父者,先时所有珍宝藏物当示我处。狗即以口指床右。足下以前两足爬地示之。谷即掘骡所爬地。得珍宝琦物甚众多。谷大欢喜。因还到佛所。佛遥见之。告诸比丘,今谷来不至道死者,即生天上。诸比丘问佛。何因缘得生天上。佛言:是人持善意来故。当生天上。谷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白佛言:审如佛语。谷复问佛言:人居世间。何故独有寿者有不寿者,何故独有多病者有少病者,何故面独有好色者有恶色者,何故独有尊者有卑者,何故独有媚者有不媚者,何故独有富者有贫者,

何故独有明者有愚者,佛告谷。人於世间喜杀生无慈心者,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不寿。人於世间不杀生有慈心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即长寿。人於世间喜斗乱持刀杖恐人。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多玻人於世间喜和合。不持刀杖恐人。死生天上。从天来下生人间即少玻人於世间喜瞋怒。闻善语亦怒。闻恶语亦怒。见贤者亦怒。见愚者亦怒。不别善恶但欲瞋怒。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面无色萎黄熟。人於世间不瞋不怒见贤者敬之。见愚者忍之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面色常好。为人和心贤善。人於世间不媚者,见老人不起。不孝父母见父母不敬爱。人有孝顺敬父母及长老者常恚恨之。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不媚。为众人所憎恶。人於世间孝父母敬长老。若有人不孝者不敬长老者,辄往教之。喜为人说善言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为人所爱敬。人於世间憍慢不敬尊者,自用强梁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因作下贱。人於世间不憍慢常敬尊者,用人不强梁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因作尊者,人於世间慳贪虽富不惠施贫人。不视宗亲不喜布施。贪惜饮食不施沙门道人。复不敢自饱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贫贱乞丐。人於世间无慳贪之心。为人无贫富好布施沙门道人。施与贫者爱视宗亲。饭食常自饱满死上天。从天来下生世富乐为人所敬爱。人於世间闻有明经高远。若沙门及道士。不好往问度世之道。心嫉高远死入地狱中。地狱中罪竟。复为人即愚痴。无所识知与畜生同伍。人於世间闻有明经高远。若沙门道士。好往问度世之事。心不嫉妒。贪爱高远死即上天。从天来下生人间。为人即明经晓道。为众人所尊用。佛言:人作善者得上天。为恶者下入地狱。人求寿得寿。求不寿得不寿。求病得玻求不病得不玻求面好色得面好色。求恶色得恶色。求尊者得尊者,求下贱得下贱。求媚得媚。求不媚得不媚。求富得富求贫得贫。求智得智求愚得愚。人於世间作善恶。譬如种穀得穀,种麦得麦,种稻得稻,作善得善,作恶得恶。谷即卻长跪言:前头来时见狗不食,心怀瞋恚愚痴故耳。今佛所语,如盲得视,如聋得听,如人堕深水得出,如狂痴得愈,如人行冥中得见日月。愿从佛求哀乞悔过唯加大恩,即奉行五戒为优婆塞。佛言:後世人有讽诵是经者若听闻音声者,心中恻然衣毛,为竖泪即为出。如是者,其人皆当为弥勒佛作弟子,得度世去。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禅要经
佚名
《禅要经》是一本探讨修行与内观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深刻的智慧引导修行者关注身心的本质。书中提到,修行者应当除去六欲,认识到身体的不净,透视生死轮回的苦痛,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通过观察自身的“死尸”状态及其臭恶,修行者能生起厌离之心,趋向解脱。作者强调反思与自省的重要性,劝导人们远离贪欲,珍视修道的机会。此书不仅具启发性,更是修心经历的重要指南,鼓励人们以智慧和勇气面对生命的无常。
饿鬼报应经
佚名
《饿鬼报应经》通过尊者目连与各个饿鬼的对话,揭示了因果法则。每个鬼的痛苦皆由其生前的恶行所致。目连指出,他们生前的贪婪、残忍和不慈悲导致了今生的各种可怕折磨,如头痛、疮烂、极度饥渴等。每当鬼魂询问痛苦的原因,目连都详细解答,让他们意识到因果关系,进而引发忏悔之心。此经文强调修德的重要性,通过忏悔,饿鬼们希望能减轻痛苦,获得解脱之道。
诗经
佚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11篇诗歌。作为儒家经典,被尊称为《诗经》,书中诗篇虽多作者已无考证,但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民俗及文化。其内容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形式以赋、比、兴为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政治。孔子赞誉其为教化的工具,强调了诗歌在修身齐家治国中的重要意义。《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佚名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是由佚名所作,蕴含深刻的佛理与智慧,描述了诸佛的境界及其教化众生的无量法门。文本中佛陀的慈悲与智慧,透过六万二千比丘及大菩萨的教化传递,展现了涅槃与解脱的奥义。经文中提到众生在佛前所见的种种不同,这反映出佛法的无量无边、慈悲普及。此经引导修行者通过信仰与实践,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达到与佛同体的境界。其深邃的理义及生动的比喻,值得广大信众深入诵读与反思。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佚名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是佛教经典,讲述了阿弥陀佛及其清净乐土的神秘法门。经文中提到,信众若能诚心受持阿弥陀佛名号,精勤修行,定能在临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并往生极乐世界。经中详细阐释了持咒的重要性与种种修法,强调正念与道德修行的重要性。此外,安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与诸菩萨的陪伴,给信众带来无限的希望与激励。此经引导众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激励人们心向往生的美好愿景。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兜沙经
支娄迦谶
《兜沙经》由後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翻译,记录了诸佛的威神恩德以及菩萨的修行与成就。经文详细描绘了佛法清净的境界,展示了佛陀和菩萨们在十方佛刹的庄严仪式和法会盛况。众多菩萨从不同国土汇聚一堂,向诸佛禀报心念,展现出无数纷繁复杂的众生境况。文中提到的诸佛名号、菩萨法门,以及其无所不在的智慧光明,深刻表达了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博大,是了解佛法与冥想的重要经典作品。
梵网六十二见经
支谦
《梵网六十二见经》由支谦翻译,探讨异道人对佛法的不同看法与误解。佛在俱留国与比丘讨论他人对自身及法僧的谤言,强调信仰的正确引导和心态的重要性。经中提到,异道思想的根源在于对生命、存在、善恶等的误解,导致他们陷入无尽的见解争辩,无法自拔。佛教导弟子们应以智慧和慈悲来面对外界的误解,以往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觉悟为目标。此经旨在让人们认清自我,超越执念,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觉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
提雲般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由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翻译,阐释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获得无上觉悟的过程,描述了菩提树的威严与美丽,及其象征意义。文中提到众多菩萨及诸佛在此集会,共同修行,探讨如何更加觉悟菩提心。经文强调,一切法空如幻,观心念而现,阐述了智慧与慈悲的相互作用。通过供养与善行,众生可获得极高的福德,最终实现觉悟与解脱。此经典不仅是心灵的启迪,更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阿弥陀佛说咒
佚名
《阿弥陀佛说咒》是一部经典的佛教咒语,旨在帮助信众念诵与修行,获得心灵的平和与智慧。咒文通过恳求阿弥陀佛的加持与庇佑,将信众的愿望寄托于菩萨之上,表达了对佛法的虔诚与敬仰。持诵此咒能消除恶业,祈求往生极乐世界,带来内心的宁静与解脱。适合所有寻求灵性成长与救赎的信士,体现了佛教教义的深刻思想与精髓。
佛说阿难四事经
支谦
《佛说阿难四事经》由支谦翻译,传达了佛教的重要教义。佛陀在世时,阿难询问人们该如何获得福德与度解。佛陀指出,四个关键行为可带来福德:以慈心抚育众生、施予穷困者、恻隐杀生行为,以及供养清净高士。通过慈悲与行善,信众可以获得与供养佛身无异的功德。佛陀强调,即便他离世,经典仍在,与随时实践的信徒同行,大家应当传承这一智慧,让更多人受益。在纷扰的世间,坚守慈心和奉行佛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