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义经

作者:施护
《大生义经》由施护奉诏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尊者阿难的对话,探讨了缘生法的深奥意义。文中强调,诸法因缘而生,轮回不息,其本质皆为空无。当修行者了解无我、无受法时,便能超越痛苦,实现心灵的解脱。佛陀阐述了识、色、受等法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八种解脱法门。通过对法的理解,修行者得以达成阿罗汉果,实现心灵的真正自由与平等,是为诸佛所归趣的根本法。这部经典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助其在修行道路上稳步前行。

正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俱卢聚落。与刍众俱。是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於夜分中心生思念。诸缘生法其义甚深难可了解。惟佛世尊,具正遍知善能宣说。作是念已,至明旦时离於本处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伸问讯已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我独止一处。於夜分中心生思念。诸缘生法甚深难解。愿佛世尊为我宣说。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是如是。彼缘生法甚深微妙。难见难了复难思察。惟诸圣者具善巧智即能分别。非愚痴者之所晓解。何以故愚痴众生此世他世灭已复生。如时轮回。皆由不了缘生法故。阿难当知。诸法皆由因缘展转相生。是故轮回不能断绝。缘生法者,所谓老死。由生为缘即有老死。生法若无老死何有。由是生缘展转相生。所谓水族缘故而生水族。飞禽缘故而生飞禽。众类缘故而生众类。乃至人类缘故而生人类。由是缘故彼彼众生。互相因缘而得生起。阿难当知。此生法者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故有老死。由是老死亦不究竟。

复次生法以何为缘。所谓有法为缘。因彼有故即起生法。有法若无生法何得。是故有法如前所说,令诸趣类展转相生而不断绝。阿难当知。此有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生法。由是生法亦不究竟。

复次有法以何为缘。所谓取法为缘。由取法故即起有法。取法若无有法何得。阿难当知。此取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有法。由是有法亦不究竟。

复次取法以何为缘。所谓爱法为缘。因有爱故即起取法。爱法若无取法何有。阿难当知此爱缘故即起希求。希求为缘即有所得。以所得故心不决定。由不决定无所厌足。以其内心无厌足故即生喜贪。以贪缘故即生我见。我见生已有所取著。取著为缘心即散乱。由散乱故即起妄语论讼斗诤。刀杖相治。由是因缘即便造作诸不善业。如此诸业皆由散乱而得生起。若无散乱诸业不生。此散乱法以何为缘。所谓取著为缘。由取著故心即散乱。取著若无散乱何得。此取著法以何为缘。所谓我见为缘取著得起。我见若无即无取著。此我见法以何为缘。所谓喜贪为缘我见得起。喜贪若无即无我见。此喜贪法以何为缘。所谓内心无厌足为缘。以无厌足故即有喜贪。若内心有所厌足即不生喜贪。此内心无厌足法以何为缘。所谓不决定为缘。以不决定故即无厌足。心若决定即生厌足。此不决定法以何为缘。所谓有所得为缘。以有得故即不决定。若无所得心即决定。此有所得法以何为缘。所谓希求为缘。以希求故即有所得。若无希求即无所得。如是诸法。皆由爱与希求互为缘故展转生起。当知爱法有其二种。所谓欲爱有爱。由此二法生诸过失。阿难当知。此爱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取法。由是取法亦不究竟。

复次爱法以何为缘。所谓受法为缘。由受缘故即起爱法。受法若无爱法何有。阿难当知。此受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爱法。由是爱法亦不究竟复次受法以何为缘。所谓触法为缘。由触缘故即起受法。触法若无受法何有。由是眼触为缘内生诸受。谓乐受苦受非苦乐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触为缘内生诸受。此等诸受。皆由触法以为缘故。阿难当知。此触法者,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有受法。是故受法亦不究竟。

复次触法以何为缘。所谓六处为缘。由六处缘即有触法。六处若无触法何有。阿难当知。此六处法。是虚妄故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而生触法。是故触法亦不究竟复次六处以何为缘。所谓名色为缘。由名色故即生六处。名色若无六处何有。此名色者,谓即色法及心等法有积聚故。即此名色与彼识法互相为缘。和合得生是为名色。阿难当知。名色法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有六处。是故六处亦不究竟复次此名色法以何为缘。所谓识法为缘。由识法故即有名色。识法若无名色何有。此识法者,最初受生居母胎藏依羯逻蓝。识法具已无所增减。识因缘故而生诸蕴。如是名色圆满具足。当知此识与彼名色。互相为缘而得生起。

复次。当知此识缘者即是名色。是故识为名色缘。名色为识缘。由如是故苦果生起。苦果既生即有老死相续而转。由此集此因此生此缘。是故苦果是虚妄法而不究竟。如是因缘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如是即得一大苦蕴集。

佛告阿难。汝今当知。诸语言及语言道。非语言及非语言道。所生及所生道。如是二种。皆不离名色。阿难。若如是了知即住平等见。是名了达缘生法。此缘生法。即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处。是时尊者阿难作是赞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令我及诸刍皆得利乐。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今为汝说无受法。汝当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阿难当知。离於我相即无受法。何以故?我法若有受法随生。为由了达我法是空何有受者,阿难。我及受法二皆灭已,即无所有住平等见阿难。受法有其三种。谓乐受苦受非苦乐受。言乐受者,所谓受者及所受法。於此二种。若能了达是灭坏法。即无乐受。是故无所受法。何以故?当知乐受是无常法。乐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为受者,

复次苦受。所谓受者及所受法。於此二种。若能了达是灭坏法。即无苦受。是故无所受法。何以故?当知苦受是无常法。苦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为受者,

复次非苦乐受亦复如是。所谓受者,受法有其二种。若能了达此二是灭坏法。即於苦於乐及非苦乐。三法平等即无所受。何以故?此三受法皆是无常竟无有实。此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有受者,

阿难於汝意云何。当知诸受从心所生。心无转故即内无受者,法无实故即外无所受。是故阿难。如是了知住平等见。住是见者,即为了达无受法故。此无受法。即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诸佛所归趣处。是时阿难而复赞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我等闻已信解受持。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今为汝说无我法。汝等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阿难。了受无所有即离我见。离我见已住平等见。住是见者於相平等。由平等故即於世间无所生起。了无生已即得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阿难当知。我见不生住平等见。如是即得心善解脱。无知无见及无所得。离诸思惟於得无得。非有得非无得而悉了达。如是了达。即於语言及语言道。非语言及非语言道。所生及所生道。皆悉无知无见。如是了达已即离我见。住平等见如实了知。是即名为达无我法。此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诸佛所归趣处。是时阿难闻佛所说又复赞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我等闻已信解受持。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今为汝重复宣说。汝当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阿难当知。无有色相可得。离诸我执如实了知。既了知已观想此身。破坏不实非所爱乐。如是观察离诸色相不生我执。我相灭已即了此身破坏不实。如是得住平等见。住是见者,即於诸蕴了达皆空。诸蕴既空。我及色相於何有见。

复次阿难当知。识所住处有其七种。非识住处有其二种。七识住处者,所谓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一想。所谓初禅天。此为第二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种种想。所谓二禅天。是为第三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一想。所谓三禅天。是为第四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诸色想。都一虚空。所谓空无边处天。是为第五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於空想。都惟一识。所谓识无边处天。是为第六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识无边。都无所有。所谓无所有处天。是为第七识所住处。阿难。二种非识住处者,所谓若有色有众生。即无想天。是为第一非识住处。若无色无众生。於彼一切离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为第二非识住处。

佛言阿难。如是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汝等诸刍。当如实了知。於行坐语言常当称赞此等法门。广为他人分别演说。如是乃至第七识所住处。及二非识住处法门。亦复如是。於行坐语言常当称赞诸佛所说,生净信心如实了知。若了知者,即得慧解脱阿罗汉果。

复次阿难当知。有八解脱法门。所谓若内有色观外色。是为第一解脱。若内无色观外色。是为第二解脱。若身证清净解脱。是为第三解脱。若得清净已离诸色想。观一虚空无有边际。此观成已是为第四空无边处解脱。若离空无边处。当观於识识亦无边。此观成已是为第五识无边处解脱。若离识无边处已,当观一切都无所有。此观成已是为第六无所有处解脱。若离无所有处已,当观非想非非想处。此观成已是为第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若离是非想非非想处已,当灭受想住三摩地。彼身证已是为第八灭受想解脱。如是名为八解脱法门。

佛言阿难。汝今当知。我先所说七识住处。二非识住处。及八解脱法门。汝等诸刍。如我所说如实了知。常当随喜称赞。复当如理修行。若於此等法门圆满通达者,是得二种解脱阿罗汉果。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尊者阿难及诸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施护的其他作品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
施护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大迦叶和诸菩萨之间的智慧问答。书中探讨了法的本质、菩萨的修行及其在世俗生活中的应用。大迦叶作为佛陀的亲传弟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修行经验,引导信士了解真正的法义。内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启迪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与实践。通过研读此经,读者将能领悟到慈悲、智慧与解脱的真谛,为修行提供宝贵的指导。
大集法门经
施护
《大集法门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著作,属于大乘佛教的经文之一。该经文深入探讨了佛法的核心思想,阐述了众生的苦难与解脱之道,强调了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故事,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宁静。经典中还蕴含了丰富的修行方法,适合不同层次的信徒阅读与修习。作为修行者的重要指南,《大集法门经》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信仰,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融洽。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施护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由施护翻译,记录了宝月童子向佛陀询问诸佛名号的经典对话。故事发生在王舍城,佛陀以慈悲心为众生广讲各种佛陀的名号,强调听闻和接受如来名号的重要性,能消除众生的罪业,助其速成菩提。文中提到多个佛刹及其如来的名号,展现了佛教无量的慈悲与智慧。最后,众生在听闻佛法后欢喜,发愿修行,体现了经典对信仰与修行的重要性。
顶生王因缘经
施护
《顶生王因缘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佛教文献,主要探讨因缘法则与众生解脱的关系。经中通过顶生王的故事,揭示了因果法则的深刻内涵,强调众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王者在经历种种波折后,领悟了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最终走向解脱之道。这部经典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哲理指导,也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行,保持正念,助力于心灵的成长与升华。阅读《顶生王因缘经》,使我们更加理解因果法则,培养爱心与智慧。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施护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由译者施护奉诏翻译,涵盖了佛教核心思想,探讨了“十二缘生”的概念。这一思想提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强调人们要透彻理解缘起法,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经文中,慈氏菩萨为舍利子讲解了十二缘生的内涵,阐明无明、行、识等如何相互依存,并影响人生的苦乐。最终,识种子在因缘中成长,提示众生应以智慧观察,超越生死困扰,通过理解和实践“圣八正道”,实现佛果智慧。此经文强调因缘法则的重要性,指导修行者寻求内心宁静与解脱。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鱼事经
昙无兰
《大鱼事经》是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经文。故事描绘了大鱼对小鱼的告诫,警示它们不要离开安全之地,以免被恶人捕获。然而,小鱼未听劝告,最终遭遇不幸,正如比丘面对诱惑,若不守护自心,便会迷失于欲望,堕入恶趣。作者借此比喻,强调修行者需谨慎自守,避免贪念和诱惑,从而坚持佛法,追求解脱与智慧。该经引导信众对自身欲望进行反思,提倡清净与守戒。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鸠摩罗什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由鸠摩罗什于后秦时期翻译,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故事围绕一名被弃婴儿—不思议光菩萨展开,展示了其不可思议神通及善根。经文揭示了因缘法的深刻智慧,强调解脱妄想、达成无我及空寂的理念。佛陀用善巧方便解答众生疑惑,令无数听闻者心生敬仰与菩提心。此经不仅传达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也指导修行者如何亲近善知识、践行菩萨道,希冀使大家能以此法门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梵网六十二见经
支谦
《梵网六十二见经》由支谦翻译,探讨异道人对佛法的不同看法与误解。佛在俱留国与比丘讨论他人对自身及法僧的谤言,强调信仰的正确引导和心态的重要性。经中提到,异道思想的根源在于对生命、存在、善恶等的误解,导致他们陷入无尽的见解争辩,无法自拔。佛教导弟子们应以智慧和慈悲来面对外界的误解,以往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觉悟为目标。此经旨在让人们认清自我,超越执念,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觉悟。
阿难同学经
安世高
《阿难同学经》由后汉时期的安世高所译,讲述了尊者阿难与比丘掘多之间的法义交流。掘多因不乐于修梵行,向阿难倾诉,阿难则向佛陀请求教导。佛陀以比喻阐述了出家修行的重要性,警示掘多远离尘俗及女性带来的种种烦恼。在获得佛陀开示后,掘多顿悟,剃发出家,最终成就阿罗汉,并平静地般涅槃。佛陀也赞美阿难对掘多的帮助,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早日解脱的机缘。此经文揭示了修行者的道路及如法的力量。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地婆诃罗再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是由地婆诃罗再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城传授的教义。文本中,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请教福聚的意义,佛陀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众生所积累的种种福德,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从转轮圣王、忉利天王到如来身上的无量福聚,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此经文旨在劝导众生发善心、积德行,最终获得解脱与安乐,留为信徒的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