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义经

作者:施护
《大生义经》由施护奉诏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尊者阿难的对话,探讨了缘生法的深奥意义。文中强调,诸法因缘而生,轮回不息,其本质皆为空无。当修行者了解无我、无受法时,便能超越痛苦,实现心灵的解脱。佛陀阐述了识、色、受等法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八种解脱法门。通过对法的理解,修行者得以达成阿罗汉果,实现心灵的真正自由与平等,是为诸佛所归趣的根本法。这部经典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助其在修行道路上稳步前行。

正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俱卢聚落。与刍众俱。是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於夜分中心生思念。诸缘生法其义甚深难可了解。惟佛世尊,具正遍知善能宣说。作是念已,至明旦时离於本处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伸问讯已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我独止一处。於夜分中心生思念。诸缘生法甚深难解。愿佛世尊为我宣说。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是如是。彼缘生法甚深微妙。难见难了复难思察。惟诸圣者具善巧智即能分别。非愚痴者之所晓解。何以故愚痴众生此世他世灭已复生。如时轮回。皆由不了缘生法故。阿难当知。诸法皆由因缘展转相生。是故轮回不能断绝。缘生法者,所谓老死。由生为缘即有老死。生法若无老死何有。由是生缘展转相生。所谓水族缘故而生水族。飞禽缘故而生飞禽。众类缘故而生众类。乃至人类缘故而生人类。由是缘故彼彼众生。互相因缘而得生起。阿难当知。此生法者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故有老死。由是老死亦不究竟。

复次生法以何为缘。所谓有法为缘。因彼有故即起生法。有法若无生法何得。是故有法如前所说,令诸趣类展转相生而不断绝。阿难当知。此有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生法。由是生法亦不究竟。

复次有法以何为缘。所谓取法为缘。由取法故即起有法。取法若无有法何得。阿难当知。此取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有法。由是有法亦不究竟。

复次取法以何为缘。所谓爱法为缘。因有爱故即起取法。爱法若无取法何有。阿难当知此爱缘故即起希求。希求为缘即有所得。以所得故心不决定。由不决定无所厌足。以其内心无厌足故即生喜贪。以贪缘故即生我见。我见生已有所取著。取著为缘心即散乱。由散乱故即起妄语论讼斗诤。刀杖相治。由是因缘即便造作诸不善业。如此诸业皆由散乱而得生起。若无散乱诸业不生。此散乱法以何为缘。所谓取著为缘。由取著故心即散乱。取著若无散乱何得。此取著法以何为缘。所谓我见为缘取著得起。我见若无即无取著。此我见法以何为缘。所谓喜贪为缘我见得起。喜贪若无即无我见。此喜贪法以何为缘。所谓内心无厌足为缘。以无厌足故即有喜贪。若内心有所厌足即不生喜贪。此内心无厌足法以何为缘。所谓不决定为缘。以不决定故即无厌足。心若决定即生厌足。此不决定法以何为缘。所谓有所得为缘。以有得故即不决定。若无所得心即决定。此有所得法以何为缘。所谓希求为缘。以希求故即有所得。若无希求即无所得。如是诸法。皆由爱与希求互为缘故展转生起。当知爱法有其二种。所谓欲爱有爱。由此二法生诸过失。阿难当知。此爱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取法。由是取法亦不究竟。

复次爱法以何为缘。所谓受法为缘。由受缘故即起爱法。受法若无爱法何有。阿难当知。此受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爱法。由是爱法亦不究竟复次受法以何为缘。所谓触法为缘。由触缘故即起受法。触法若无受法何有。由是眼触为缘内生诸受。谓乐受苦受非苦乐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触为缘内生诸受。此等诸受。皆由触法以为缘故。阿难当知。此触法者,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有受法。是故受法亦不究竟。

复次触法以何为缘。所谓六处为缘。由六处缘即有触法。六处若无触法何有。阿难当知。此六处法。是虚妄故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而生触法。是故触法亦不究竟复次六处以何为缘。所谓名色为缘。由名色故即生六处。名色若无六处何有。此名色者,谓即色法及心等法有积聚故。即此名色与彼识法互相为缘。和合得生是为名色。阿难当知。名色法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有六处。是故六处亦不究竟复次此名色法以何为缘。所谓识法为缘。由识法故即有名色。识法若无名色何有。此识法者,最初受生居母胎藏依羯逻蓝。识法具已无所增减。识因缘故而生诸蕴。如是名色圆满具足。当知此识与彼名色。互相为缘而得生起。

复次。当知此识缘者即是名色。是故识为名色缘。名色为识缘。由如是故苦果生起。苦果既生即有老死相续而转。由此集此因此生此缘。是故苦果是虚妄法而不究竟。如是因缘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如是即得一大苦蕴集。

佛告阿难。汝今当知。诸语言及语言道。非语言及非语言道。所生及所生道。如是二种。皆不离名色。阿难。若如是了知即住平等见。是名了达缘生法。此缘生法。即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处。是时尊者阿难作是赞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令我及诸刍皆得利乐。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今为汝说无受法。汝当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阿难当知。离於我相即无受法。何以故?我法若有受法随生。为由了达我法是空何有受者,阿难。我及受法二皆灭已,即无所有住平等见阿难。受法有其三种。谓乐受苦受非苦乐受。言乐受者,所谓受者及所受法。於此二种。若能了达是灭坏法。即无乐受。是故无所受法。何以故?当知乐受是无常法。乐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为受者,

复次苦受。所谓受者及所受法。於此二种。若能了达是灭坏法。即无苦受。是故无所受法。何以故?当知苦受是无常法。苦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为受者,

复次非苦乐受亦复如是。所谓受者,受法有其二种。若能了达此二是灭坏法。即於苦於乐及非苦乐。三法平等即无所受。何以故?此三受法皆是无常竟无有实。此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有受者,

阿难於汝意云何。当知诸受从心所生。心无转故即内无受者,法无实故即外无所受。是故阿难。如是了知住平等见。住是见者,即为了达无受法故。此无受法。即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诸佛所归趣处。是时阿难而复赞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我等闻已信解受持。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今为汝说无我法。汝等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阿难。了受无所有即离我见。离我见已住平等见。住是见者於相平等。由平等故即於世间无所生起。了无生已即得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阿难当知。我见不生住平等见。如是即得心善解脱。无知无见及无所得。离诸思惟於得无得。非有得非无得而悉了达。如是了达。即於语言及语言道。非语言及非语言道。所生及所生道。皆悉无知无见。如是了达已即离我见。住平等见如实了知。是即名为达无我法。此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诸佛所归趣处。是时阿难闻佛所说又复赞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我等闻已信解受持。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今为汝重复宣说。汝当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阿难当知。无有色相可得。离诸我执如实了知。既了知已观想此身。破坏不实非所爱乐。如是观察离诸色相不生我执。我相灭已即了此身破坏不实。如是得住平等见。住是见者,即於诸蕴了达皆空。诸蕴既空。我及色相於何有见。

复次阿难当知。识所住处有其七种。非识住处有其二种。七识住处者,所谓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一想。所谓初禅天。此为第二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种种想。所谓二禅天。是为第三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一想。所谓三禅天。是为第四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诸色想。都一虚空。所谓空无边处天。是为第五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於空想。都惟一识。所谓识无边处天。是为第六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识无边。都无所有。所谓无所有处天。是为第七识所住处。阿难。二种非识住处者,所谓若有色有众生。即无想天。是为第一非识住处。若无色无众生。於彼一切离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为第二非识住处。

佛言阿难。如是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汝等诸刍。当如实了知。於行坐语言常当称赞此等法门。广为他人分别演说。如是乃至第七识所住处。及二非识住处法门。亦复如是。於行坐语言常当称赞诸佛所说,生净信心如实了知。若了知者,即得慧解脱阿罗汉果。

复次阿难当知。有八解脱法门。所谓若内有色观外色。是为第一解脱。若内无色观外色。是为第二解脱。若身证清净解脱。是为第三解脱。若得清净已离诸色想。观一虚空无有边际。此观成已是为第四空无边处解脱。若离空无边处。当观於识识亦无边。此观成已是为第五识无边处解脱。若离识无边处已,当观一切都无所有。此观成已是为第六无所有处解脱。若离无所有处已,当观非想非非想处。此观成已是为第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若离是非想非非想处已,当灭受想住三摩地。彼身证已是为第八灭受想解脱。如是名为八解脱法门。

佛言阿难。汝今当知。我先所说七识住处。二非识住处。及八解脱法门。汝等诸刍。如我所说如实了知。常当随喜称赞。复当如理修行。若於此等法门圆满通达者,是得二种解脱阿罗汉果。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尊者阿难及诸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施护的其他作品

法印经
施护
《法印经》由施护翻译,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讲述圣法的场景。佛陀强调空性的重要性,指出一切法皆无常、无我、苦,讲述了三解脱门的智慧,强调应在寂静之地观察内心,理解色、受、想、行、识的空性,以此脱离烦恼。经文提及保持平等见、离我见的观念,达到解脱的境界。听闻法音后,众人欢喜,心怀敬仰,展现出对佛法的珍视与追求。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
施护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是一部深具智慧的经典佛教经文,揭示了般若智慧的核心思想。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佛母的慈悲与智慧,教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晰。其内容涵盖了空性、无我以及般若的深刻内涵,引导信众超越无明,领悟真理。此经典不仅是修行者的重要指引,也是所有追求心灵和平与智慧者的宝贵财富,启迪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到解脱之道。阅读《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智慧的探求。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施护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由施护翻译,记录了宝月童子向佛陀询问诸佛名号的经典对话。故事发生在王舍城,佛陀以慈悲心为众生广讲各种佛陀的名号,强调听闻和接受如来名号的重要性,能消除众生的罪业,助其速成菩提。文中提到多个佛刹及其如来的名号,展现了佛教无量的慈悲与智慧。最后,众生在听闻佛法后欢喜,发愿修行,体现了经典对信仰与修行的重要性。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
施护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大迦叶和诸菩萨之间的智慧问答。书中探讨了法的本质、菩萨的修行及其在世俗生活中的应用。大迦叶作为佛陀的亲传弟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修行经验,引导信士了解真正的法义。内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启迪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与实践。通过研读此经,读者将能领悟到慈悲、智慧与解脱的真谛,为修行提供宝贵的指导。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施护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由译者施护奉诏翻译,涵盖了佛教核心思想,探讨了“十二缘生”的概念。这一思想提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强调人们要透彻理解缘起法,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经文中,慈氏菩萨为舍利子讲解了十二缘生的内涵,阐明无明、行、识等如何相互依存,并影响人生的苦乐。最终,识种子在因缘中成长,提示众生应以智慧观察,超越生死困扰,通过理解和实践“圣八正道”,实现佛果智慧。此经文强调因缘法则的重要性,指导修行者寻求内心宁静与解脱。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般泥洹後灌腊经
法护
《般泥洹後灌腊经》由西晋竺法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阿难向佛请教在佛陀般泥洹后,四众弟子如何应对灌腊法事。佛陀强调,灌腊不仅是对死者的福愿,更是对现世施予的考验,行为必须诚实、无私,尤其是在施舍中不可私占。贪心之人将承担五种罪业,后世受到恶果。此经教导众生要心存善念,行善积德,以解脱生死苦难,铭记佛法的真实与重要。
握奇经
风后
《握奇经》又称《握机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主旨在于八阵布列。相传其文由黄帝之臣风后所撰,后经姜尚引申及汉武帝丞相公孙弘解读而成。书中描述了八阵的形成与运用,分为四正和四奇,大将负责调动兵力以实现对敌方的战术应变。阵法灵活多变,结合天气、地势及兵力,强调先发制人与游军的配合。《握奇经》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现存多版本,成为研究古代军事战略的重要典籍之一。
得无垢女经
般若流支
《得无垢女经》由般若流支翻译,记录了舍婆提城的比丘们与诸大菩萨们的法会。故事围绕得无垢女展开,她来自王族,自幼亲近佛法,得以拥有超凡智慧。经文通过她与智慧者的问答,探讨了菩萨行的重要性及其修行的深远意义。得无垢女提出的问题引发诸大菩萨和声闻的大讨论,展现了追求智慧与觉悟的道路。最终,佛陀应女愿而教导四法,强调慈心、诚实、善行的重要性,鼓励众生追随佛法,成就无上菩提。该经文深刻而富有启发性,是佛教智慧的重要传播。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义净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是由大唐三藏法师义净所译,书中佛陀揭示了八种无暇修习圣行的困境。佛陀强调,在这个世界中,众生常因各种苦难而无法接触到佛法。从地狱受苦的灵魂到受恶报而失去感官的生灵,皆难得闻法。有幸生于有暇之处者,应珍惜此生,勤修善法,避免堕入无暇的轮回。理解无暇与有暇的深刻教义,将助于众生超越痛苦,最终实现涅槃。本文旨在唤醒人们关注修行与内心善法的重要性。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昙无兰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是东晋时期三藏法师竺昙无兰译的经典作品。经文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与五百位婆罗门及其子弟进行我种与人种的辩论。婆罗门强调其种族的优越性,认为自身是梵天子孙,生于口中,死后应得天界的荣耀。对此,佛陀回应道,真正的尊贵源于个人的行为与心念,任何种族并无天然的优劣。经文探讨了善恶的因果,揭示了超越门第和种类的真实智慧,强调对内心修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