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事经

作者:昙无兰
《大鱼事经》是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经文。故事描绘了大鱼对小鱼的告诫,警示它们不要离开安全之地,以免被恶人捕获。然而,小鱼未听劝告,最终遭遇不幸,正如比丘面对诱惑,若不守护自心,便会迷失于欲望,堕入恶趣。作者借此比喻,强调修行者需谨慎自守,避免贪念和诱惑,从而坚持佛法,追求解脱与智慧。该经引导信众对自身欲望进行反思,提倡清净与守戒。

正文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往昔时。有一水饶诸大鱼。尔时大鱼敕小鱼曰:汝等莫离此间往他处所。备为恶人所得。尔时小鱼。不从大鱼教。便往至他处所。尔时鱼师。以饭网罗线捕诸鱼。诸小鱼见便趣大鱼处所。尔时大鱼见小鱼来。便问小鱼曰:汝等莫离此间往至他所。尔时小鱼。便答大鱼曰:我等向者以至他所来。大鱼便敕小鱼曰:汝等至他所。不为罗网取捕耶。小鱼答大鱼曰:我等至彼。不为人所捕。然遥见长线寻我後。大鱼便语小鱼曰:汝等以为所害。所以然者,汝所遥见线寻後来者,昔先祖父母。尽为此线所害。汝今必为所害。汝非我儿。尔时小鱼。尽为鱼师所捕。举著岸上。如是小鱼。大鱼有死者,此亦如是,或有一比丘。在他聚落游行。著衣持钵。周行乞食。福度众生。不守护身。不守护口意。不具足诸根。意不专一。即於彼村落乞食。时见诸女人端正无双。色犹桃华。见已便起淫心。以此淫心。身口意炽然。彼以身口意炽然。即於村落乞食。还所止处。故发欲想。便往尊比丘所。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诸尊大比丘。告此比丘言:汝起淫想。此不为净。汝比丘。当恶露观。尊大比丘。语复至再三。尔时彼比丘。身口意炽盛。复至彼村落乞食。遥见女人端正无比。色犹桃华。见已便起淫心。以此淫心。身口意炽然。彼以身口意炽然故。即於彼村落乞食已,还所止处。往尊大比丘所。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彼尊比丘。告此比丘言:汝往非我众中比丘。尔时此比丘不舍禁戒。便著俗服。乐爱欲中。是谓比丘魔得其便。随波旬所欲。亦不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如是诸比丘利养具。甚为难。甚为苦。甚为恐畏。堕入恶趣。不生无上处。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已得利养当舍离之。未得利养不起贪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昙无兰的其他作品

阿耨风经
昙无兰
《阿耨风经》是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文献,讲述了释迦牟尼与尊者阿难的对话。经文围绕善恶法则及人心的善根展开,阐述了在面对善与不善的选择时,如何依循内心的真实感受。释迦牟尼通过生动的比喻,帮助阿难理解人死后堕落或脱离轮回的因果关系,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善法的重要性。这部经文不仅具有宗教教义的深意,也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修行的指导,值得修行者深思与实践。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昙无兰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是东晋时期三藏法师竺昙无兰译的经典作品。经文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与五百位婆罗门及其子弟进行我种与人种的辩论。婆罗门强调其种族的优越性,认为自身是梵天子孙,生于口中,死后应得天界的荣耀。对此,佛陀回应道,真正的尊贵源于个人的行为与心念,任何种族并无天然的优劣。经文探讨了善恶的因果,揭示了超越门第和种类的真实智慧,强调对内心修炼的重要性。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法海经
法炬
《法海经》由西晋沙门法炬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大比丘众在瞻波国集会时的教导和交流。故事围绕佛陀为何不在众僧面前说戒展开,强调了僧众的清净性及戒行的重要性。比丘目连在观察中发现比丘中有不净者,提出清理众席,使得佛陀终于能够传授戒律。之后,佛陀告知比丘们,未来的戒律应由他们自我践行,强调僧法的八德,指引弟子们追求清净与和谐。该经文突出戒律的重要性和僧众的自律意识,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大方广如来藏经
佚名
《大方广如来藏经》是佛教经典,聚焦于如来藏的深奥法理。文中描述了佛陀在灵鹫山与众多菩萨及信徒的教导,展现了如来智慧的普遍性和深邃性。通过莲花的比喻,揭示了烦恼与内在佛性之间的关系,强调无论外在条件如何,所有有情众生内心都有如来藏。经典内容深刻,极大地鼓励信众超越自我,与法相应,达到觉悟。其教义传达了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和宽恕,帮助信众发现自身的佛性,以追求解脱和涅槃。
放牛经
鸠摩罗什
《放牛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源于佛教教义,讲述了比丘们应遵循的十一法则,以确保修行的有效性。比丘如同放牛儿,若不知如何养护牛,终将无法使牛滋息。同理,比丘若不懂这十一法则,难以成就沙门之道。具体法则包括了解色相、护眼耳根、择行正道、敬重长老等,强调内观与自律的重要性。掌握这些要素,能为修行种下法律根,为未来的成长与觉悟提供滋养,最终通向解脱与悟道。
梵网六十二见经
支谦
《梵网六十二见经》由支谦翻译,探讨异道人对佛法的不同看法与误解。佛在俱留国与比丘讨论他人对自身及法僧的谤言,强调信仰的正确引导和心态的重要性。经中提到,异道思想的根源在于对生命、存在、善恶等的误解,导致他们陷入无尽的见解争辩,无法自拔。佛教导弟子们应以智慧和慈悲来面对外界的误解,以往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觉悟为目标。此经旨在让人们认清自我,超越执念,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觉悟。
佛说阿难四事经
支谦
《佛说阿难四事经》由支谦翻译,传达了佛教的重要教义。佛陀在世时,阿难询问人们该如何获得福德与度解。佛陀指出,四个关键行为可带来福德:以慈心抚育众生、施予穷困者、恻隐杀生行为,以及供养清净高士。通过慈悲与行善,信众可以获得与供养佛身无异的功德。佛陀强调,即便他离世,经典仍在,与随时实践的信徒同行,大家应当传承这一智慧,让更多人受益。在纷扰的世间,坚守慈心和奉行佛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