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经

作者:法炬
《法海经》由西晋沙门法炬翻译,记录了佛陀与大比丘众在瞻波国集会时的教导和交流。故事围绕佛陀为何不在众僧面前说戒展开,强调了僧众的清净性及戒行的重要性。比丘目连在观察中发现比丘中有不净者,提出清理众席,使得佛陀终于能够传授戒律。之后,佛陀告知比丘们,未来的戒律应由他们自我践行,强调僧法的八德,指引弟子们追求清净与和谐。该经文突出戒律的重要性和僧众的自律意识,为修行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正文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瞻波国。汉呿利池上。与大比丘众俱。月十五日。时应说戒。佛坐集已久。而如来默然。不说戒。侍者阿难。更整衣服。跪而白佛。初夜向竟。中夜将至。大众集久。世尊将无疲倦。愿以时说戒。佛犹默然。众坐既久。时有比丘。名曰阿若都卢。更整衣服。长跪白佛。初夜中夜已过。鸡将向鸣。世尊得无疲倦。众僧集久。愿佛说戒。世尊复默然。又复白言:明星已出。时将过矣。佛言:比丘。且听众僧之中有不净者,故吾不得说戒耳。

贤者大目揵连心念。吾当定意观之。谁不净者,目连白佛。我欲定意观谁不净者,不净者命令出众。世尊告曰:卿欲定意观不净者令其出众。此言大善。便可观之。目连即定意观之。见其弟子犯于重戒。目连从定意起。至犯戒比丘前。而数之曰:汝为沙门。奉戒为本。戒犹人之头首。沙门戒行。宜令清白。如水如玉。此如来之座。贤圣之会。度世者之聚。清净道德者之所集处。此座犹如栴檀之林。卿以伊兰臭秽。乱于真正。目连手自引其弟子出。卿是弃捐之人。不得预如来大众之清净集也。无以秽浊厕预大僧大集。大海不受秽尸。卿自思之。无秽贤众。秽人既出。目连白曰:秽浊之人。即以弃远。众已清净唯愿世尊,以时说戒。世尊犹复默然。目连怪之。四向观察。见座上。向比丘已复在座。目连重敕之曰:卿为弃人。何为不自引。罪秽重坐此座为。目连重遣之。乃出座去。目连复白。世尊,秽人已出。大众已净。无复秽恶。唯愿世尊,以时说戒。令众僧得修净业。

佛告目连。吾自今後。不复说戒。汝等可自共说戒。若我说戒。人於众中犯戒默然不自引罪。而预如来座者,此为默然妄语。默然妄语。头破七分。如来於大众说戒。甚为不易。自今以後。汝自说戒。目连白佛。弟子闻道。如来先化之。为非弟子自悟而成道也。如来圣德。厚重天地。言真而要。弟子诵习。得成道果。如来犹天雨。百穀草木。无不仰荣。弟子德浅道校人不服信。世尊哀愍聋俗。使一切获安。得信得正。以济其志。目连殷勤。苦请至三四五。世尊告目连曰:汝为一切。请求如来。殷勤乃至四五。吾今当为汝等说之。吾僧法,犹如大海有八德。汝等听之。大海之水。无满不满。吾法如之。无满不满。此第一之德。大海潮水。寻以时而来。不失常处。吾四部众。受吾戒者,不犯禁戒违失常法。此第二之德。大海之水。唯有一味。无若干味。无不以咸为味。吾法如是。禅定之味。志求寂定。致神通故。四谛之味。志求四道。解结缚故。大乘之味。志求大愿。度人民故。此第三之德。大海既深而广。无能限者,僧法如是。无不深妙。八方之大。莫大於僧法。僧法最为弘大。此第四之德。大海之中。金银琉璃水精珊瑚车磲马瑙摩尼之妙。无不备有。吾僧法之中。三十七品道宝之妙。神足住寿。飞腾十方。靡所不適。瞬息之间。周旋无量佛界。到殊胜之刹。能以其道。化导群生。净己佛土。此第五之德。大海之中。神龙所居。沙竭龙王。阿耨达难头和罗摩那私伊罗末。如此诸龙。妙德难量能造天宫。品物之类。无不仰之。吾僧法亦复如是。四双八辈之士。十二贤者,菩萨大士。教化之功。弥茂弥美。此第六之德。大海吞受百川万流。江恒之水。无不受之。终日终夜。无盈溢灭尽之名。吾僧法之中亦如是。梵释之种。来入僧法。四姓族望。或释或梵。王者之种。舍世豪尊。来入正化。或工师小姓。亦入正化。种族虽殊。至於服习大道。同为一味。无非释子。此第七之德。大海清净。不受死尸。无诸秽浊。唯海之类而受之耳。吾僧法清净。亦如大海。不受秽恶。犯戒违禁。非清净梵行者,一不得受。弃之远之。犹海不受死尸。此第八之德。

佛告目连。如来大众。唯清净为禁戒业。不纯非释种子。故吾不说戒耳。卿等善相敕戒。无令正法有毁。佛说如是。诸比丘欢喜奉行法海经。

法炬的其他作品

阿阇世王授决经
法炬
《阿阇世王授决经》是西晋法炬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阇世王与一位贫穷老母的故事。王为佛点灯供奉,虽有护看,却常灭;而老母的灯光明亮,连神通第一的目连也无法扑灭。佛为老母授记,她三十劫后将成佛,而王则因心态问题未能获得授记。在臣子祇婆的指点下,阿阇世王虔诚修行,最终获得佛的显现,得以八万劫后成佛。此经强调诚信重于功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多种译本被历史大藏经收录,包括敦煌遗书。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法炬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是西晋法炬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摩竭国王阿阇世因杀父王而对五逆罪的疑惑。调达尊者为他解惑,指出真正的因果关系,强调每个人只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阿阇世王犯下重罪,但调达告诉他,未来会历经多生,最终将成就辟支佛,名为无秽。经文强调信念和行为的重要性,传递出只要有善根,最终皆可超越恶果,实现解脱的深刻思想。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法炬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是西晋沙门法炬的译作,讲述了一位比丘因与长者妇女嬉戏而遭恶名,陷入自杀的困境。在极度痛苦中,他受到一位天神化身长者女的开导,明白了面对世俗恶名的重要性。天神以偈语教诲比丘,强调应以忍耐来面对外界的非议,不应自我伤害,更不应因他言而动摇内心的决心。最终,比丘悟道,专心修行,断除烦恼,达至阿罗汉的境地。此经文深刻反映出出家修行者应有的心性与对恶声的处理智慧。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
法炬
《除忧患经》是由法炬所译,是一段关于波斯匿王面对其母太后逝世时的思考与佛陀的教导。故事发生在舍卫城,波斯匿王在悲痛中向世尊请教如何面对生死无常。佛陀教导他认识老、病、死及离别的恐惧,提醒他应广泛修习无常观、断除一切欲爱,而不是依赖外在之物赎命。在此过程中,波斯匿王感受到心理的烦恼得到释放,最终心生欢喜,坚定地遵循世尊的教诲,展现了佛法对心理治愈的力量。
顶生王故事经
法炬
《顶生王故事经》由西晋三藏法炬翻译,讲述了一位名叫顶生的大王,他以法治国,施行仁政,产生了丰硕的民众和富饶的国土。顶生王渴望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与权力,却逐渐陷入贪欲无止境的迷思。尽管他的国土雨下七宝,人民生活丰裕,但最终他意识到五欲的无常与困扰。故事通过顶生王的经历,反映出对贪欲的警示,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的重要性,引导读者避免沉迷于物质世界,寻找真正的满足。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
佚名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是关于佛教缘起法则的重要经典。书中通过慧命舍利子与慈氏菩萨的对话,深入探讨缘生的含义及其与法和佛之间的关系。佛教义强调,无明、行与识的互依关系,以及内外因缘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众生如何受到因果法则的影响。世间一切法则都源自众缘和合,而理解这些,则能帮助信众明白无我、无常、苦、空的智慧,从而得以解脱,这一过程被称作见法、见佛。
吴地记
陆广微
《吴地记》是陆广微撰写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主要记载了吴国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及文化遗迹。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古至今吴国的疆域变迁、政权更迭及重要人物的事迹,同时描绘了吴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如姑苏台、虎丘山等著名地标。通过对吴国历史的梳理,展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此书不仅是了解吴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与文化的珍贵文献。
饿鬼报应经
佚名
《饿鬼报应经》通过尊者目连与各个饿鬼的对话,揭示了因果法则。每个鬼的痛苦皆由其生前的恶行所致。目连指出,他们生前的贪婪、残忍和不慈悲导致了今生的各种可怕折磨,如头痛、疮烂、极度饥渴等。每当鬼魂询问痛苦的原因,目连都详细解答,让他们意识到因果关系,进而引发忏悔之心。此经文强调修德的重要性,通过忏悔,饿鬼们希望能减轻痛苦,获得解脱之道。
佛母般泥洹经
慧简
《佛母般泥洹经》由宋朝沙门慧简翻译,讲述佛陀在维耶离国讲法时,佛母及五百名信徒除馑女的故事。大爱道比丘尼深情不舍佛陀将要圆寂,展现了她的慈悲和对佛法的追求。在佛陀的教诲下,众人领悟了生死无常、三界苦痛的真谛,决定追随佛法,修行解脱。佛陀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诸弟子共同为佛母及除馑女兴庙立刹,表现了对她们的敬仰和怀念。此经文传达了佛教关于生命、死亡和追求真理的深刻思考。
差摩婆帝授记经
菩提流支
《差摩婆帝授记经》由菩提流支翻译,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描述了佛陀在王舍城的教法活动。经文中,佛陀与弥勒菩萨一同前往王宫,王夫人差摩婆帝虔诚礼敬。她以偈答复佛陀,谈及她种下的福德树及其果实,表达了修行佛法的信念和对利益众生的渴求。佛陀称赞她的善行,并预言她未来将成为佛陀“功德宝胜如来”。这部经典不仅传递了深刻的教义,也体现了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