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经

作者:鸠摩罗什
《放牛经》由鸠摩罗什翻译,源于佛教教义,讲述了比丘们应遵循的十一法则,以确保修行的有效性。比丘如同放牛儿,若不知如何养护牛,终将无法使牛滋息。同理,比丘若不懂这十一法则,难以成就沙门之道。具体法则包括了解色相、护眼耳根、择行正道、敬重长老等,强调内观与自律的重要性。掌握这些要素,能为修行种下法律根,为未来的成长与觉悟提供滋养,最终通向解脱与悟道。

正文

後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儿不知放牛便宜。不晓养牛。何等十一。一者放牛儿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护疮。五者不知作烟。六者不知择道行。七者不知爱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W169]牛不遗残。十一者不知分别养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儿不晓养护其牛者,牛终不滋息。日日有减。比丘。不知行十一事如放牛儿者,终不成沙门。此法中终不种法律根栽。无有叶枝覆荫。不行十一事强为沙门者,死堕三恶道。何等比丘十一行。比丘不知色。不知相应摩刷。不知摩刷应护疮。不知护疮应作烟。不知作烟。不知择道行。不知爱牛。不知何道渡水。不知食处。不知敬长老。比丘。云何不知色。比丘。不知四大。不知四大所造色。比丘如是不知。比丘。云何不知相。比丘。不知痴因缘相。不知黠因缘相。云何不知痴因缘相。比丘。不知黑缘。不知白缘。不知黑白缘。云何不知黠相。不知黑缘。不知白缘。不知白黑缘。比丘。如是不知相。比丘。云何应摩刷而不摩刷。比丘。设欲心发便乐著。不舍不忘不断绝。起愚痴贪慳及馀恶心。尽怀不吐舍。如是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也。比丘。云何应护疮而不护疮。比丘。见色起想闻声爱著。思想形体不知为恶。不护眼根耳鼻舌身心。尽驰外尘而不能护。如是比丘。应护疮而不护疮。云何比丘。应作烟而不作烟。比丘。所学闻不知为人说。如是比丘。应起烟而不起烟。云何比丘。不知择道行。比丘。不入直道行。行於非道。云何行非道。比丘。入淫女里及酒会博戏处。如是比丘。为不知行道。云何比丘不知爱比丘。讲说法宝时。不至心爱乐听。如是比丘。为不知爱。云何比丘。不知渡水。比丘。不知四谛。何等四谛。比丘。不知苦谛苦习谛苦尽谛苦尽道谛。如是比丘。为不知渡水。云何比丘。不知食处。比丘。不知四意止。何等四意止。比丘。不知内观身外观身内外观身。不知内观痛外观痛内外观痛。不知内观意外观意内外观意。不知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如是比丘。为不知食处。云何比丘。不知食不荆比丘。设为国王长者清信士女请食。设种种餚馔至心进上。比丘。不知齐限。食已有馀复欲持归。如是比丘。为不知食不荆云何比丘。不知敬长老。比丘。恭敬供养之云何不知。设有长老比丘。久习道德学问广博。小比丘不至心礼敬。见之不起不为避坐。轻慢调戏不以善心待。如是比丘。不知敬长老。其有比丘。不知行十一法。於吾法中不应为沙门。不种法律根栽。无枝叶覆荫皆自朽坏。不如还为白衣。若强为沙门者必入三恶道。比丘。知放牛儿十一行养护。其能使滋息。云何十一。此放牛儿。为知色。知相。摩刷。护疮。起烟择道渡水。爱牛。逐水草。[W169]知遗残齐限多少。分别牛好恶。养视可用者,如是放牛者,便能养护增益其牛。佛於是颂曰:

放牛儿审谛,牛主有福德。六头牛六年,成六十不减。放牛儿聪明,知分别诸相。如此放牛儿,先世佛所誉。

如是十一法。比丘当行。便能於是法中种法律根栽。枝叶茂盛覆荫大地。不复朽坏。何等十一。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疮。知时作烟。知行道。知爱。知渡水。知食处。知不荆知敬长老旧学耆艾恭敬供养。云何比丘知色。比丘。知四大造起色。如是比丘为知色。云何比丘知相。比丘。别痴别黠。云何痴。非所思而思。非所行而行。非所说而说。是为痴。云何为黠。思可思行可行说可说。是为黠。能别痴黠。是为知相。云何比丘应摩刷知摩刷。比丘。设生欲心能制远避如吐恶见。设起瞋恚慳贪及馀诸恶。能制远避如吐恶见。如是比丘。应刷知刷。云何比丘应护疮而护。比丘。眼见色不分别好恶。守护眼根不著外色。远舍诸恶护於眼根。耳听声鼻嗅香舌嗜味身贪细滑意多念。制不令著。护此诸根不染外尘如吐恶见。如是比丘。为知护疮。云何比丘时时放烟。比丘。如所学所闻所知。以是广说。如是比丘为知放烟。云何比丘知行道。比丘行审谛八道。知不可行处淫里酒家博戏处终不妄入。如是比丘为知行道。云何比丘知爱。比丘。见说法宝时。至心听受踊跃爱乐。如是比丘名为知爱。云何比丘知渡水处。比丘。知四谛。云何四谛。苦谛苦习谛苦尽谛苦尽道谛。如是比丘为知渡水。云何比丘知食处。比丘。知四意止。云何四意止。比丘。观内身观外身观内外身。观内痛观外痛观内外痛。观内意观外意观内外意。观内法观外法观内外法。如是比丘为知食处。云何比丘知食不荆比丘。若国王长者清信士女。以信乐心请於比丘。供养饮食种种餚馔。加敬进劝。比丘知节供身则止。思惟佛语。施者虽丰。当自知限不为尽受。如是比丘知食不荆云何比丘知敬长老旧学耆艾恭敬供养。比丘。当亲近是辈礼敬供养。出入迎逆见来避坐。任力进。上勿以懈慢。如是比丘知。敬长老。比丘。能行是十一事者,於此法中种法律根栽枝叶滋茂。多所覆荫清净无垢。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有信精进学,受食知节限。恭敬於长老,是行佛称誉。如此十一法,比丘学是者,昼夜定心意六年得罗汉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受行。

鸠摩罗什的其他作品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鸠摩罗什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由鸠摩罗什于后秦时期翻译,描绘了佛陀在舍卫国的教诲。故事围绕一名被弃婴儿—不思议光菩萨展开,展示了其不可思议神通及善根。经文揭示了因缘法的深刻智慧,强调解脱妄想、达成无我及空寂的理念。佛陀用善巧方便解答众生疑惑,令无数听闻者心生敬仰与菩提心。此经不仅传达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也指导修行者如何亲近善知识、践行菩萨道,希冀使大家能以此法门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禅法要解
鸠摩罗什
《禅法要解》是一本深入探讨禅宗智慧与实践的经典著作。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帮助读者领悟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书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禅宗的教义,还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行指导。通过生动的案例与深刻的反思,《禅法要解》引导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是追求心灵成长者的不二之选。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修行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滋养。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鸠摩罗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部重要经文,主要讲述了紧那罗王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内容。经文通过对话形式,探讨了因果法则、人生意义和修行方法等深刻主题。紧那罗王的提问反映了人们对真理的渴求,佛陀的回答则传达了智慧与慈悲。此经不仅为信徒提供了修行的指引,也促使人们思考自身的生命价值与责任。作为一部充满哲理的经典,它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佛说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
《阿弥陀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的说法,描述了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极乐国土以阿弥陀佛为主,众生无苦,只享快乐,国土庄严,彼处有七宝池、曼陀罗华和各种和谐鸟音,常常让众生生起念佛之心。佛陀鼓励信众发愿往生此国,通过持名念佛,广结善缘,得与阿罗汉和菩萨同行。信奉此经者,皆获诸佛护念,离苦得乐,证得无量的功德与智慧。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鸠摩罗什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佛教经文,内容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在入涅槃前给弟子的教诫。经中强调持戒的重要性,教导比丘们应当尊重波罗提木叉,并远离世俗妄念,保持内心的纯净。佛陀勉励比丘们勤修善法、制心、断欲,以求解脱之道。同时,他尤其提醒弟子们要避免瞋恚、懈怠,保持正念,专注于智慧修行,以达成真正的安乐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修行者的重要指导。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
天息灾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是一本由天息灾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文殊师利与佛陀的深刻对话。文本围绕四圣谛展开的思维,探讨众生在虚妄轮回中迷失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修持佛法获得解脱。文中阐明了如实观法的重要性,强调正念、正定及八正道的修行,以帮助修行者超越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此书不仅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文献,也为读者指引了通往解脱的智慧之路,吸引了无数信徒的关注和研习。
阿速达经
求那跋陀罗
《阿速达经》由求那跋陀罗译,主要讲述了佛在舍卫国教导比丘们要如何孝顺父母。经文指出,子女应以身心践行孝道,劝诫父母行善止恶,以此报答养育之恩。此外,佛教导了妻子对丈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包括要以恭敬的态度为夫服务,避免与惰人、怨家和贼人同居,以保持合适的家庭关系。通过这样的德行,夫妻双方皆可获得善果,生天享福。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法炬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是西晋法炬翻译的一部经典,讲述了摩竭国王阿阇世因杀父王而对五逆罪的疑惑。调达尊者为他解惑,指出真正的因果关系,强调每个人只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阿阇世王犯下重罪,但调达告诉他,未来会历经多生,最终将成就辟支佛,名为无秽。经文强调信念和行为的重要性,传递出只要有善根,最终皆可超越恶果,实现解脱的深刻思想。
八关斋经
沮渠京声
《八关斋经》是由宋代居士沮渠京声译著的一部佛教经典。经文中,佛陀向比丘们传授了圣八关斋的修行法门,强调修习这八个戒律的重要性。这八关斋包括不杀生、不盗窃、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以及其他清净的行为,旨在培养慈悲心和内心的平和。佛陀指出,遵循这些戒律将获得无量福德,帮助修行者解脱与觉悟。最终,听闻者都欢喜地践行佛陀的教导,获益匪浅。
八大菩萨经
法贤
《八大菩萨经》由法贤大师奉旨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与众弟子及八大菩萨共聚的教义。这部经典详细介绍了多位菩萨,诸如妙吉祥、观自在、慈氏等,及其在众生解脱中的重要角色。佛陀指示舍利弗,提及多个佛刹及佛陀名号,强调倾听和诵念的重要性,表明修行者若诚心信受,将获得往生善处、避免恶趣,以及达成觉悟的种种福德。经典最后,诸菩萨和天人皆欣然接受佛陀的教诲,果然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与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