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布施经

作者:施护
《分别布施经》由施护所译,主要揭示了布施的重要性与口诀。经文中,摩诃波阇波提刍尼手工制作新氎衣,向佛陀请愿,意在得到长夜的大利乐。佛陀教导她,平等施与大众,其功德与供养佛陀无异,强调布施的无私与慈悲。经文列出了十四种布施的功德,及七种布施对象,最后还揭示了四种清净布施的境界。通过这些教导,信徒们可以理解布施的深刻意义,如何以清净心行善,获得无量福德,最终达到内心的喜悦与解脱。

正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释种住处迦毗罗城尼拘陀树园。与刍众俱。尔时有一刍尼名摩诃波阇波提。持新氎衣来诣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此新氎衣我自手作奉上世尊,惟愿纳受。令我长夜得大利乐。

尔时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汝可持此氎衣施诸大众。所获胜利同供养我等无有异。是时摩诃波阇波提刍尼。重白佛言:我本发心。唯为世尊故造此衣。愿佛纳受。令我长夜得大利乐。如是三复殷勤劝请。佛亦如是三复答言:但当平等施诸大众。所获胜利与我无异。是时尊者阿难。侍於佛侧见是事已,前白佛言:世尊,此摩诃波阇波提刍尼。是佛之亲有大恩德。唯佛自知。此所奉衣佛为纳受。

今正是时,令摩诃波阇波提於长夜中得大利乐。佛言阿难。如是如是。此摩诃波阇波提是吾之亲有大恩德。我亦自知。今自手造衣来施於我。甚为难事。何以故?阿难当知。所有补特伽罗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者甚为难事。又复能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补特伽罗转复难作。何况於佛世尊,合掌恭敬而行布施。施已净信於佛无疑。及法僧伽亦无疑惑。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永断疑见。阿难。今此摩诃波阇波提刍尼。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而能於佛及法僧伽。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已断疑惑。此刍尼难作能作。佛亦自知阿难有十四种较量布施。何等十四。一者於病苦人而行布施。二者於破戒人而行布施。三者於持戒人而行布施。四者於离染人而行布施。五者於须陀洹向而行布施。六者於须陀洹果而行布施。七者於斯陀含向而行布施。八者於斯陀含果而行布施。九者於阿那含向而行布施。十者於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十一者於阿罗汉向而行布施。十二者於阿罗汉果而行布施。十三者於诸缘觉而行布施。十四者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阿难。汝今当知施病苦人获二倍福。施破戒人获百倍福。施持戒人获千倍福。施离染人获百千倍福。施须陀洹向获无量福。何况须陀洹果。施斯陀含向获无量福。何况斯陀含果。施阿那含向获无量福。何况阿那含果。施阿罗汉向获无量福。何况阿罗汉果。施诸缘觉获无量福。何况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是名为较量十四种布施功德。复次阿难。当知布施大众有其七种。一者施佛现前诸刍众。二者施佛灭後诸刍众。三者施佛灭後刍尼众。四者施佛灭後刍刍尼二众。五者施佛灭後游方行化诸刍众。六者施佛灭後游方行化刍尼众。七者施佛灭後游方行化刍刍尼二众。如是名为七种大众。当行布施。

复次阿难。当知有四种布施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能施清净即无受者,二者所施清净即无受者,三者能受清净即无施者,四者所受清净即无施者,阿难。何名能施清净即无受者,谓由施者不取其相。即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见亦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施相。以无施故即无受者,若施者有所见相。即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亦不清净见亦不清净。若离是相即施者受者二皆清净又复何名所施清净即无受者,若受者身业不清净口业不清净意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所施相。若受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所施相。由离相故即所施清净。

又复何名能受清净即无施者,若受者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能受相。若离是相即无施者,

又复何名所受清净即无施者,谓由施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即无所施。由离施故即无所受。是故所受清净阿难若能如是了知。即得四种布施清净。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刍尼。闻佛宣说种种布施法已,即持是衣施诸大众是时诸刍众即为纳受。

佛告阿难。於当来世若有信心善男子等。能於大众起净信心。而行布施者,当知是人获福无量。何况於今现在行施。

尔时尊者阿难及摩诃波阇波提刍尼闻佛说已,欢喜踊跃信受奉行。

施护的其他作品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
施护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是一部深具智慧的经典佛教经文,揭示了般若智慧的核心思想。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佛母的慈悲与智慧,教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晰。其内容涵盖了空性、无我以及般若的深刻内涵,引导信众超越无明,领悟真理。此经典不仅是修行者的重要指引,也是所有追求心灵和平与智慧者的宝贵财富,启迪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到解脱之道。阅读《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智慧的探求。
法印经
施护
《法印经》由施护翻译,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讲述圣法的场景。佛陀强调空性的重要性,指出一切法皆无常、无我、苦,讲述了三解脱门的智慧,强调应在寂静之地观察内心,理解色、受、想、行、识的空性,以此脱离烦恼。经文提及保持平等见、离我见的观念,达到解脱的境界。听闻法音后,众人欢喜,心怀敬仰,展现出对佛法的珍视与追求。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
施护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大迦叶和诸菩萨之间的智慧问答。书中探讨了法的本质、菩萨的修行及其在世俗生活中的应用。大迦叶作为佛陀的亲传弟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修行经验,引导信士了解真正的法义。内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启迪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与实践。通过研读此经,读者将能领悟到慈悲、智慧与解脱的真谛,为修行提供宝贵的指导。
大集法门经
施护
《大集法门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著作,属于大乘佛教的经文之一。该经文深入探讨了佛法的核心思想,阐述了众生的苦难与解脱之道,强调了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故事,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宁静。经典中还蕴含了丰富的修行方法,适合不同层次的信徒阅读与修习。作为修行者的重要指南,《大集法门经》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信仰,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融洽。
大集会正法经
施护
《大集会正法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深刻阐述了佛法的智慧与实践。该经文通过丰富的故事和比喻,揭示了众生因果法则和解脱之道,强调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书中描绘了佛陀在大集会上讲述法义,传递了对修行者的启迪与指引,鼓励人们在纷繁的世俗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悟。《大集会正法经》不仅适合佛教信徒研读,也为所有渴望心灵成长与理解生命真谛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通过此经典,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佛教的核心思想,助力自身的修行与觉醒。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分别业报略经
僧伽跋摩
《业报略经》由僧伽跋摩所撰,深入探讨因果法则与业的果报,揭示善恶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生命状态。经文阐述了造作净业与不净业的影响,强调了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苦乐差别。从佛教的角度分析了烦恼与业的关系,警醒大众修行应戒恶行、行善法,以争取往生善趣、获得天人福报。此经典强调智慧与慈悲,并告诫人们应以净心行善,方能超脱生死,永享安乐。
八关斋经
沮渠京声
《八关斋经》是由宋代居士沮渠京声译著的一部佛教经典。经文中,佛陀向比丘们传授了圣八关斋的修行法门,强调修习这八个戒律的重要性。这八关斋包括不杀生、不盗窃、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以及其他清净的行为,旨在培养慈悲心和内心的平和。佛陀指出,遵循这些戒律将获得无量福德,帮助修行者解脱与觉悟。最终,听闻者都欢喜地践行佛陀的教导,获益匪浅。
阿那律八念经
支曜
《阿那律八念经》由后汉西域三藏支曜所译,涵盖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内容围绕阿那律贤者的冥思苦想,强调道法的七个关键点:少欲、知足、隐处、精进、制心、定意和智慧。佛陀教导比丘要修行四禅和八念,以净化内心、摆脱苦乐的束缚,达到应有的心境与解脱。通过对苦、习、尽、道四谛的理解,修行者可实现清净与自我解脱。最终,阿那律证得罗汉果,感悟到欲望与众乐的苦,阐明修行的重要性与正确法则。
梵摩渝经
支谦
《梵摩渝经》由支谦翻译,讲述了佛陀与其弟子们在随提国的教化故事。梵摩渝是一位年长的沙门,博览群书,听闻佛陀的神圣,在心中充满崇敬。最后,他亲自前往请教佛陀,见到佛的三十二相时,深感震撼与喜悦。在佛的教导下,他领悟了无上正真觉之道,并成为一位虔诚的信士,承诺奉行佛法,离苦得乐。该经文展现了佛的智慧及佛教教义的深邃,引导信徒在灵性修行中净化自心。
佛说八阳神咒经
法护
《八阳神咒经》是由西晋三藏法护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王舍城灵鸟山的讲法。这部经文主要围绕着八位如来佛名及其国土,强调持诵这一神咒的功德。持咒者若能虔诚修行,不仅可免于三恶道和各种灾难,还能获得无量的功德和护佑。同时,遵循这些教诲可助于化解疾病、消除恐惧,提升灵性,转世为男子,并在生后常遇佛陀的合一光明与喜悦。这部经文强调了诸佛的清净、无欲与慈悲,是信众冥思苦想、追求解脱的宝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