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作者:法贤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般若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经文主要阐述了智慧的本质与意义,强调“空”的思想,以及通过智慧获得解脱的途径。文本通过佛母的慈悲与智慧,将深奥的哲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启发人们内观自性,超越烦恼。经文不仅是修行者的指引,也为广大信众提供了灵性启迪与内心安宁的宝贵智慧。其深远的思想影响了佛教的发展及其在东亚的传播。

目录

卷上
行品第一帝释品第二持无量功德建塔品第三功德品第四福量品第五随喜功德品第六地狱品第七清净品第八(此品摄第九叹品)称赞功德品第十魔品第十一
卷中
般若伽陀现世品第十二不思议品第十三譬喻品第十四天品第十五如实品第十六不退地祥瑞品第十七空品第十八昂誐天姊品第十九善解方便品第二十魔业品第二十一善友品第二十二
卷下
法王品第二十三我品第二十四戒品第二十五幻化品第二十六妙义品第二十七散华品第二十八聚集品第二十九常欢喜品第三十出法品第三十一善护品第三十二

法贤的其他作品

大正句王经
法贤
《大正句王经》是一本重要的佛教经典,汇聚了丰厚的文化与智慧,旨在指导信徒在修行过程中深入理解佛理。这部经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哲理,探讨了因果法则、心灵的解脱以及人生的真谛。其内容不仅适合宗教信仰者,也为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阅读《大正句王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洞察人生的本质,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与智慧的教导。让这部经典伴随我们,共同探索生命的意义。
阿罗汉具德经
法贤
《阿罗汉具德经》由法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对围绕弟子们的教诲。经中详细赞颂了诸多大声闻的修行德行,包括憍陈如、舍利弗、阿难等人,强调他们的智慧、辩才、持律及慈悲。佛陀赞扬声闻的精进与清净,指出他们在顿悟、神通及布施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这些教诲不仅展示了声闻的榜样力量,更引导众生在修行中常行善法,持戒修德,最终达到解脱与平等的境界。此经文是寻求内心安宁及成长的信仰指南。
八大菩萨经
法贤
《八大菩萨经》由法贤大师奉旨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与众弟子及八大菩萨共聚的教义。这部经典详细介绍了多位菩萨,诸如妙吉祥、观自在、慈氏等,及其在众生解脱中的重要角色。佛陀指示舍利弗,提及多个佛刹及佛陀名号,强调倾听和诵念的重要性,表明修行者若诚心信受,将获得往生善处、避免恶趣,以及达成觉悟的种种福德。经典最后,诸菩萨和天人皆欣然接受佛陀的教诲,果然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与欢喜。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法贤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是由法贤大师翻译的一部重要经文,记录了释迦佛在广严城的教法和宝授菩萨的修行经历。经中描绘了大阿罗汉与菩萨们的修行状态,以及其如何通过慈悲和智慧度化众生。宝授菩萨在经中展现出深厚的法理,强调无相供养与大菩提心,并揭示修行的真实意义。此经的核心在于教导修行者如何离相、无执,达到解脱的境界,最终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听众皆为之欢喜,信受奉行。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经典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杰作。小说分为五十六回,以虚构的明代背景反映康乾时期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描绘近二百个鲜活人物,批判科举的腐败与社会不公。吴敬梓以幽默直白的语言刻画伪名士与正直之人,书中深入讽刺科举制度,对后世讽刺小说产生深远影响,已被多种语言翻译,让全球读者领悟中国历史与文化。
尸子
尸佼
尸佼(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先秦诸子之一,研究刑名之术。他的著作《尸子》提出了与现代“时空”概念相对应的“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论述,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有所贡献。该书原共有20篇,主要探讨社会思想和自然界,但现存仅二三篇,多为片段,难以成体系。尽管如此,《尸子》在汉唐时期曾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该书最终在宋代丢失,经过整理仍可见其精妙的至理名言。
水注经
郦道元
《水注经》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主要探讨水的性质、流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书中详细描述了水源的选择、引水渠道的建造,以及水在农业、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强调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水注经》不仅是农业和水利学者的重要参考,也是古代中国对自然环境认知的体现。其独特的水文化观念,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古代科学与技术不可或缺的文献。
邓析子
邓析
邓析是春秋末年郑国的思想家与革新家,他在子产执政期间担任郑国大夫。现存的《邓析子》虽被认为有可能是后人伪托,但其中一些观点被认为源于邓析的思想。这部作品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其中无厚篇强调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倡导君王应平等对待臣民;而转辞篇则探讨君王对官员的控制与惩罚。学术界对《邓析子》的真伪争议颇多,但其内容仍对民本思想有重要影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沃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由吴趼人以“我佛山人”笔名创作。小说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揭示了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故事从主人公因父亲去世奔丧开始,讲述他在二十年间与权贵交往、经商旅行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尽管曾获官人帮助,但最终以商场失败告终。全书通过夸张手法描绘了人性之恶,尤其在洋场与官场中的阴暗面,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典型,揭示了社会的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