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作者:佚名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是由佚名作者创作的经文。其内容探讨了佛陀圆寂后的葬礼仪式以及舍利和钵的遗留意义。文中提及以飞行皇帝的礼节为序,详细描述了葬礼的各项流程,强调佛陀生前的慈悲与教化。阿难与众人讨论佛陀遗物,如金钵和舍利的重要性,及其在末法时代对民众的引导和保护作用。通过对佛教戒律的阐述,表达了对贞洁、仁爱的高度追求,鼓励人们重视善行,希冀通过守戒与供养获得福德,最终能得到解脱与升天。

正文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一时众祐。游於华氏国。阿难以人定时。白众祐言:众祐灭讫之後。棺敛尊其礼云何。众祐曰:且自忧身无忧佛也。吾灭度後。当有梵志理家尽礼葬送。阿难言:其云何。众祐曰:如飞行皇帝送丧之仪。重曰:愿闻仪则。众祐曰:圣帝崩时以劫波育氎千缠身。香泽灌上令泽下彻。以香?身。上下四面使其齐同。放火阇维捡骨香汁洗盛以金瓮石为<番瓦>瓳。纵广三尺厚一尺。四边上下各安一枚。金瓮置中。跱刹悬缯具供所起土为塔华香供养。佛当逾彼。所以然者,吾自无数劫。以四等弘慈行六度无极。经纬十拯济群生。功德隆赫。成斯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至尊难齐。各以把土。养塔者,其福无量。末世秽浊。民有颠沛之命。财有五家之分。吾以是故。留舍利并钵。穰世颠沛之祸。安祐众生。为宗庙像。令民睹则沙门以经导化未闻。令生者永去牢狱之酷死者免三涂之罪。必获昇天。若为佛庙。当令逾彼矣。阿难言:钵当如之。佛言:吾钵者天大王之所献也。合四以为一。佛所食器。群生慎无以食矣。灭度之後。诸国诤之。民心荒。贱命贵淫。背孝尊妖。钵当变化现五色光。飞行昇降。开化民心。黎庶睹之。追存佛去愚即明。顺用正教。皆兴庙寺。旌表佛德。转当东游。所历诸国。凶疫消歇。君臣康休穀帛丰穰。欣怿无患。终远三涂。皆获生天。极东国王。仁而有明。钵当翔彼。王崩之後其嗣淫荒。废真从邪。民心亦尔。睹钵无肃敬之礼。天龙见之。悲喜迎钵。还海供奉。王尊钵。忧忿交胸。布告诸国。购钵千金。连年募之。令出首尾。民贪重赏。遍索不得。时贱人。其名曰师。伪作比丘。饕餮酒食。妻居育子。当醉提儿诣宫门言:吾知钵处。王闻喜。请沙门入。曰钵所在乎。对曰:先以金来。王赐金千斤。师曰:唯沙门当盗之耳。即书考推诸沙门。其毒酷烈。臣民睹之。靡不怨王。王曰:尔为谁沙门乎。答曰:吾师事佛王曰:佛有何戒耶。师曰:有二百五十戒。王曰:首戒云何。答曰:第一当遵慈仁。普惠及群生。视天下群生身命。若己身命。慈济悲愍恕已安彼道喜开化。护彼若身。润逮草木无虚?瓦绝也。王曰:善哉佛之仁化。怀天裹地。何生不赖焉。二当遵清。无积秽宝。尊国土。非有无篡。草芥之属。非惠不取。王曰:善哉斯可谓清白者也。三当遵贞。心无存口无言调。伪声邪色。一不视听。睹彼妇人。以母以姊。以妹以女。宁就燔身无为淫乱。曰:善哉摸真景净。佛化为首矣。四当慎言无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前誉後毁。证入无辜蛊道鬼妖厌祷咒咀。宁就吞炭。不出毒声也。王曰:善哉佛化。惴惴慓慓。慎言乃如兹乎五当绝酒夫酒者,令君不仁。臣不忠。亲不义。子不孝。妇人奢淫。厥失三十有六。亡国家。靡不由兹。宁饮毒而死。不酒乱而生矣。王曰:善哉佛之明化。令吞德怀道。灭于众兴于诸善。清净为身。淡泊为志。经化令仁。而尔教吾令杀。戒云守清净无贪。而尔偷金戒云无淫。而尔畜妻。戒当尽诚而尔虚谮。沙门云:其盗钵令吾罪无辜。戒无嗜酒。而尔来。外诸沙门。有具斯五德为高行者不乎。答曰:其为凶秽。甚於吾矣。王问有司。诸沙何以为业。对曰:分卫无度。其为众秽。甚於彼师矣。王曰:佛戒有二百五十。仁过仁仪等太素。贞齐虚空。信若四时。明跨日月。缘得斯类。篡法服。偷应器。伪为沙门。乱正乎。一戒不奉。而云二百五十。敕有司曰:佛清净庙。贤圣所宗非鸟兽之巢窟。逐出秽浊无令止佛庙矣。国之君子。欲兴利庙。惟无快贤处中宣佛神化者,抆泪而止。自斯大道迟。神化日衰。佛告阿难。吾虽灭度後。留钵及舍利。若有贤者,肃心奉养。终皆昇天阿言:千岁之末。钵现神德。变化若兹。岂况无上正真道最正觉之灵化乎。佛说经时。天龙神。王臣四辈。靡不哽咽。稽首而去。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大雲无想经
佚名
《大云无想经》是一部由无名作者撰写的经典佛教经典,探讨众生因无明而陷入苦海的根源及解脱之法。经文中提到,面对罪业的众生只要发心忏悔,能生起善法信念,便可消除重罪并增长正法。文中还描述了如来佛教导众生认清虚妄,以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揭示真实与虚幻、正与邪的深层关系。最后,通过传授陀罗尼法门及其功德,鼓励信众远离恶业,生发菩提心,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普度众生。
刘公案
佚名
《刘公案》是清朝末年的经典公案小说,围绕大学士刘墉的传奇故事展开,共106回。书中不仅描绘了刘墉在江湖豪侠的协助下制裁贪官恶霸的情节,更深入探索了他与和珅及乾隆帝之间的斗智斗勇,因此也被称为《满汉斗》和《君臣斗智》。该作品充满了虚构元素,但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来相声和电视剧的重要灵感来源,如《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
百家针灸歌赋
佚名
《百家针灸歌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专注于针灸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它汇集了历代针灸学家的经验,通过歌赋的形式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清晰呈现。书中不仅包括丰富的穴位知识和治疗手段,还强调了针灸操作的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学习和掌握针灸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是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资源。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佚名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是由佚名所作,蕴含深刻的佛理与智慧,描述了诸佛的境界及其教化众生的无量法门。文本中佛陀的慈悲与智慧,透过六万二千比丘及大菩萨的教化传递,展现了涅槃与解脱的奥义。经文中提到众生在佛前所见的种种不同,这反映出佛法的无量无边、慈悲普及。此经引导修行者通过信仰与实践,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达到与佛同体的境界。其深邃的理义及生动的比喻,值得广大信众深入诵读与反思。
周易
佚名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深入描述事物规律以及未来变迁。它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涵盖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用于占卜和解读变化之道。传说其形成缘于伏羲、周文王及孔子等三位圣贤的智慧,逐渐演变为儒家经典,影响深远。此外,《周易》也分化为筮术易和道家易,展示出多元的学术发展。《周易》不仅是哲学的源泉,更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梵志计水净经
佚名
《梵志计水净经》探讨了自我清净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纯净能引导人们避免恶趣与不善之道。经文中提到“二十一结著意者”,如邪见、贪愤等,会使人堕入恶趣。相对而言,舍弃这些负面执念,追求善法,能使人得以生福,升入善处。通过类比小儿衣与波罗奈以成衣,论及内外清净的真义,强调透过行善持戒,净化内心是实现真正解脱的关键。最终,众比丘在世尊开示下,感悟到了归依佛法的重要性,决心追随清净的道理。
八大菩萨经
法贤
《八大菩萨经》由法贤大师奉旨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与众弟子及八大菩萨共聚的教义。这部经典详细介绍了多位菩萨,诸如妙吉祥、观自在、慈氏等,及其在众生解脱中的重要角色。佛陀指示舍利弗,提及多个佛刹及佛陀名号,强调倾听和诵念的重要性,表明修行者若诚心信受,将获得往生善处、避免恶趣,以及达成觉悟的种种福德。经典最后,诸菩萨和天人皆欣然接受佛陀的教诲,果然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与欢喜。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实叉难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是实叉难陀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揭示了佛陀于摩竭提国菩提树下成佛后所体悟的深奥境界。书中描述了如来所入的三昧,即“如来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使得诸佛能自在显现无量佛事,利益众生。经典通过普贤菩萨与德藏菩萨的对话,传达了修行和供养的重要性,强调了心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修福德和智慧来实现无上菩提。全经蕴含丰富的佛理与智慧,旨在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与解脱。
佛说阿鸠留经
佚名
《佛说阿鸠留经》讲述了富有的贾客阿鸠留对于后世生的怀疑及其转变。在一次旅途中,阿鸠留与五百人遭遇饥渴,绝望中遇到一位神秘男子,获得饮食和珍宝。男子揭示自己是阿鸠留前世因善心而得的果报,令他意识到作善与恶的后果。阿鸠留受此启发,回乡布施众人,积累德行,最终得以升天。此经强调信仰与善行的重要性,展现了因果法则的力量。
大乘起信论
真谛
《大乘起信论》由沙门真谛所作,开示了大乘佛教的深刻教义,探讨如理缘起的真义。它的核心在于揭示众生心性与法性的关系,强调信心与修行的重要性,旨在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书中分五个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行信心及劝修利益,详述了发心、修行等环节,鼓励信众努力实践,以便趋向菩提。此经典于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加强信仰、深化理解与实践,是学习大乘佛教不可或缺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