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

作者:佚名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是由佚名创作的一篇悲悼之文,描写了佛陀入涅槃时的悲伤景象。作品中,密迹金刚力士对佛陀的离去表达了深切的悲痛和无依无靠的绝望之情。他回忆起佛陀的无上功德,以及往昔教化众生的种种善行,感叹无常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金刚力士的哀号中传递出对佛法的渴望和对众生的怜悯,展现了信仰与苦难的深刻思考。这一作品不仅反映了对佛陀的敬仰,也揭示了存在的无常与生死的哲学。

正文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娑罗林间。北首而卧。初入涅槃时。密迹金刚力士。见佛灭度悲懊恼。作如是言:世尊成就最胜无上十力。云何於今乃为羸弊无常气势微劣之所摧败。如舍我入于寂灭。我从今日无归无依无覆无护。衰恼灾患一旦顿集。忧愁毒箭深入我心。密金刚作是语已恋慕世尊愁火转炽。五内抽割心膂磨碎。躄踊闷绝。譬如岩崩颠堕于地。久醒悟即起而坐。涕哭哽噎歔欷而言:怪哉怪哉。死魔大恶。无量功德波罗蜜聚。为彼死魔所灭坏。复作是言:唯愿真济请为我起。我今薄祐无依凭处。云何世尊,舍弃於我独入寂自今已後永离哀颜。世尊寂静身口意业。更不可睹。更不得见。佛婆伽婆入于佛住。如来日入于佛住三昧之时,威德光显倍常殊妙。佛面鲜泽过於莲华新开敷时。如日初出照於朝如是胜面更不可见。如来处於大众。出大雷音微妙之声。更不可闻。诚言无二。离过患说无谄伪说。易解了说。众所爱说。世界之中灭除诸恶。至甘露城无过佛法。咄哉真济永入槃。使诸众生无有救护。处於生死大旷野中。又无眼目离於导师谁示其道。如来密雲能雨露。为无常风之所吹灭。一切众生爱火所烧。而於今者佛入涅槃。谁雨法雨灭其爱火。如於今灭於有为得无上道。为於众生作大医王。一切世界为烦恼病之所患苦。今入涅槃。谁矜愍化以正道。疗诸众生结使之疾。如来世尊名为知恩念於恩者,我从处胎以来。随逐如如影随形。调和奉顺不曾违阙。云何不感我之至心。便见孤弃如背恩者,呜呼怪哉。咄哉苦。此金刚杵当用护谁。即便掷弃。自今以往当奉侍谁。谁当慈愍训诲於我。更於何时得尊颜。护世之王为显甘露。故遣我来拥护於佛。如何今日卒舍我等入于涅槃。我所有命依而存。一旦舍我。当依於谁得存此命。咄哉真济矜愍一切。常说妙法教照愚冥。何故今者卒不言:如来所知一切种智过一切上。恒於众生有缘之者思欲利益。即於今日何处去耶。於今日便自闭默。更不救济受化之徒。诸魔恶人见佛涅槃皆大欢喜。如来世尊生死海中作船师。而於今日永舍济度。是诸众生无量劫来顺生死流。唯有如来能以正道。令诸众生皆返流。如来世尊永断烦恼。为於愚冥众生作大照明。今日涅槃。世间众生增长黑闇。永为明之所覆蔽。金刚密迹哀呼悲恼。复作是言:世尊诸相。三十二百福大人相悉皆具足。如灭坏永不可睹。哀哉破坏魔者,哀哉转法轮者,哀哉灭一切外道萤火光者,哀哉能坏有身哀哉诸智慧城者,哀哉法灯为无常风之所吹灭。哀哉法月为死罗睺之所吞灭。复作是言:寂真济愿为我说。即於今者为何处去。至何方所为適何国。为至舍卫及王舍城。迦毗罗卫罗奈耶。於此诸国为何处住耶。今为在何林。为在迦兰陀竹林。菴婆罗林祇陀林。於此诸为在何处。为在何山。为在自善山。毗堤醯山耆阇崛山。於此诸山为在何山。愿语於我。在何处。诸八部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如是等以见於我常随从佛。设问我佛何处去。我当何辞以对於彼。世尊昔日教化众生。若小疲倦暂寝息时。系心在明为众生。云何今者舍於一切。永入涅槃更不利益。真济愿为我起。我忧悲火炽然胸中命将不愿赐一言:犹如冷水灭我炽火。我今为忧苦毒蛇之所蛆螫。愿赐我法阿伽陀药以除我毒。愁毒箭深入我心。愿赐语钳为我拔出。一切众生爱别离苦。如来常为说种种法除其苦恼。何独不愍我为我灭此众苦。如我今者,哀逆闇塞不能推理。而自释割忧心内病。种种讇云何世尊不见慰喻。我之恭顺心不疲怠。乐见慈颜无有厌足。投身于地愿一瞻睹。如何世不见哀矜。灭结牛王常挟持我。何不将我入於涅槃。独见孤弃。我失如来。诸苦所切无量边。又不见谛。何故独见放舍入于涅槃。怪哉怪哉。如来一睡更不起耶。如来已去不复还犹如灯灭更不复明。如宝楼崩更不建立。如宝藏没不可还出。举手大叫发声悲哭。如帝释所持绳绝倒地不起。宛转啼哭心肝咽喉唇舌悉皆乾燥。荒迷躄地。良久乃稣。爱恋如来功之身。捉相轮足急抱不放。而作是言:如来之足如优钵罗华。如日初出清净柔软。安立之千辐轮足。极妙工巧不能画作。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如来相轮辐毂具足炳然显其指纤长。附顺相著不稀不疏。其爪红润犹如赤铜。手足网缦犹如鹅王。肌体丰满无筋脉皱。天王人王诸鬼神王及以龙王。咸以天冠顶礼佛足。为化一切诸有缘者,以相轮足遍行界。而今此足更无有用。我於昔日心常喜乐。一旦涅槃。更不令我生於喜乐。而此无常极大恶。能坏无量功德不思议色。如来威势能令见者身心欢喜。无量福力持如来身。无常之实为最大。能使如来至於死处。如来以父母乳哺之力禅定力智慧力神通力。以此诸力不能无常力中而自拔济。阿难昔日劝请世尊住寿一劫。如来何故不受其请。真济往昔不於三阿祇劫中。作百千苦行难舍之事一切能舍。无数劫中历侍诸佛。奉事供养求一切智欲济众生於少许时所度未几便入涅槃。如来往日为菩萨时。化於众生犹不疲极。而於今者可疲倦耶浊法众生如新生犊满十二由旬。云何断乳而弃之去。请为我起与浊法犊饱足甜乳。于时帝数亿诸天。来欲问难。云何而不为其解说。千世界主梵天王合掌请法。今日何不为说法要其所愿。毗沙门王数千万夜叉而自围绕。提头赖吒乾闼婆众而自围绕。毗留勒叉究槃荼众自围绕。毗留博叉诸龙之众而自围绕。如是等众皆为饮法甘露而来至此。如来何不以良药诸疾者,外道诸众毁呰於法。何不速起坏彼邪论。欲界之主处处坏乱何不降伏。如来诸声少於智慧。不勤习诵。厌於广博。何不速起为说略要令知正道。然今阿难是佛所亲。奉侍尊,未断结使尽於根本。何不教授令尽诸结使呜呼怪哉。如此坚实大福德人。一旦灭坏而无常。如护财象残害无数。此护财象身大如山。如来往昔犹能调伏如是大象。云何今者反无常之所调伏。乃至灭尽。如阿婆罗龙能坏摩竭提。兴大雲雷电光炽然。降注大雹摧折树如来能伏彼大力龙。而於今者反为无常之所乘服。如鸯掘魔暴虐残害。犹能调彼刚强恶人调彼不调牟尼世尊,今为无常之所摧坏。如旷野恶鬼残杀一切令国空虚。犹能调彼使受持而於今者入无常羂摧灭无馀。如优楼频螺迦叶染著於我。没於邪见榛林之中难可拔出。如犹愍。能现十八种神足变化能令调伏。今为无常之所倾倒。一切众生薄於福祐。大智之海无常日之所乾竭正智须弥为无常金刚杵之所摧碎。佛功德树觉意妙华道果充满。为无常斧所斫坏。广大智光名称周闻遍于世间。能烧一切有生之薪。为无常水之所浇灭也。盛力无无有法教。不为智者之所禁制。非是精进瞻勇猛健势力名称柔心调根寂定之所能免。咄哉常酷暴乃尔。不别好恶有德无德等能摧坏。作是语时大地震动。山顶崩坏。大星陨落。四火起。日月诸宿无有光色。一切天人皆无欢乐。我今形体不自胜举欲没入地。眩黄黑心错乱。忘失所念唇乾舌燥。语言错误声音嘶碎。去死不远命终今必绝。逮佛舍而去。如是多众种种哀呼。百千种言恋慕於佛。帝释语言:止止已足。汝今可不忆念大仙少语。佛告丘。诸行无常。无得住者,不可体信。是变易法。一切聚集。归散会灭。高者必堕。合会离。有生必死。一切诸行犹如河岸临峻之树。亦如画水寻画寻灭。亦如泡沫。如条上露不久停。如乾闼婆城暂为眼对。人命迅速疾於射箭。速行天下疾於日月。人命速疾过於是天无常败坏应当解知。若於佛事有不足者不入涅槃。佛事周讫乃入涅槃。以此佛法付嘱人天以此重事与声闻弟子。向无畏寂灭处去。诸有苦尽更不受生。汝等不应生大忧恼。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梵志计水净经
佚名
《梵志计水净经》探讨了自我清净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纯净能引导人们避免恶趣与不善之道。经文中提到“二十一结著意者”,如邪见、贪愤等,会使人堕入恶趣。相对而言,舍弃这些负面执念,追求善法,能使人得以生福,升入善处。通过类比小儿衣与波罗奈以成衣,论及内外清净的真义,强调透过行善持戒,净化内心是实现真正解脱的关键。最终,众比丘在世尊开示下,感悟到了归依佛法的重要性,决心追随清净的道理。
禅要经
佚名
《禅要经》是一本探讨修行与内观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深刻的智慧引导修行者关注身心的本质。书中提到,修行者应当除去六欲,认识到身体的不净,透视生死轮回的苦痛,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通过观察自身的“死尸”状态及其臭恶,修行者能生起厌离之心,趋向解脱。作者强调反思与自省的重要性,劝导人们远离贪欲,珍视修道的机会。此书不仅具启发性,更是修心经历的重要指南,鼓励人们以智慧和勇气面对生命的无常。
礼记
佚名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汇集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与论述。其文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世儒者创作,旨在解释与阐述《仪礼》。该书分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成为现代通行版本。全书体裁涵盖散文,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探讨规章制度,还涉及仁义道德,形成了一部深刻的教科书。著名篇章如《大学》、《中庸》、《礼运》均阐明了理想的社会状态和道德观念,至今影响深远。
六韬
佚名
《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成书于战国时代,传统上认为由姜尚所著,采用问答形式探讨军政议题。作为《武经七书》之一,它在军事和政治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包含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兵器和编制等。其深远影响使其成为兵家权谋思想的开创之作,广泛传播至日本和欧洲等地,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日本的传说显示,它在《虎韬》中被视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进一步证明了其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
百家针灸歌赋
佚名
《百家针灸歌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专注于针灸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它汇集了历代针灸学家的经验,通过歌赋的形式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清晰呈现。书中不仅包括丰富的穴位知识和治疗手段,还强调了针灸操作的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学习和掌握针灸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是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资源。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实叉难陀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由唐代三藏实叉难陀所译,内容描绘了众多菩萨在佛陀面前汇聚,围绕普贤菩萨说法的情景。经中描述了十位菩萨的威光和庄严,深入探讨了法界的广阔与神奇。普贤菩萨引导菩萨们修持波罗蜜的行径,并强调内心的觉悟与法界一体的理解。此经典不仅展现了菩萨的无量功德,也传达了修道者应坚定信念,积极实践普贤行的教导,成为追求智慧与慈悲的重要指南。
阿罗汉具德经
法贤
《阿罗汉具德经》由法贤翻译,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对围绕弟子们的教诲。经中详细赞颂了诸多大声闻的修行德行,包括憍陈如、舍利弗、阿难等人,强调他们的智慧、辩才、持律及慈悲。佛陀赞扬声闻的精进与清净,指出他们在顿悟、神通及布施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这些教诲不仅展示了声闻的榜样力量,更引导众生在修行中常行善法,持戒修德,最终达到解脱与平等的境界。此经文是寻求内心安宁及成长的信仰指南。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支谦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佛陀与梵志费迦沙及其弟子阿颰的交流。阿颰对佛陀的出世和教法产生疑惑,经过佛陀的悉心解答,他逐渐理解了无私慈悲的教义,以及舍弃世俗欲望和贪婪的重要性。佛陀强调持戒的价值,倡导对众生的仁爱,认为真正的贵贱在于人的德行,而非出身。最终,费迦沙及其弟子们归顺佛法,接受了佛陀的教诲。这部经典启示我们追求智慧,献身于他人,同时通过修行得到解脱。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
法护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是由法护所译的一部经典,描述了佛陀在罗阅祇与比丘们讲法的场景。其中,王女阿术达以无愁的态度质疑对比丘的不敬,展现了对菩萨道的深刻思考。她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大乘法的理解,认为菩萨应具备大悲大慈,帮助众生超脱苦难,而非拘泥于对自身名位的执着。故事探讨了智慧、慈悲与众生平等的法理,传达了菩萨摩诃萨的崇高理想。通过诸般辩论和信念的表述,展现了菩萨应超越表象的局限,归依于内在的法性。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
提雲般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由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翻译,阐释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获得无上觉悟的过程,描述了菩提树的威严与美丽,及其象征意义。文中提到众多菩萨及诸佛在此集会,共同修行,探讨如何更加觉悟菩提心。经文强调,一切法空如幻,观心念而现,阐述了智慧与慈悲的相互作用。通过供养与善行,众生可获得极高的福德,最终实现觉悟与解脱。此经典不仅是心灵的启迪,更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