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

作者:佚名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是由佚名创作的一篇悲悼之文,描写了佛陀入涅槃时的悲伤景象。作品中,密迹金刚力士对佛陀的离去表达了深切的悲痛和无依无靠的绝望之情。他回忆起佛陀的无上功德,以及往昔教化众生的种种善行,感叹无常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金刚力士的哀号中传递出对佛法的渴望和对众生的怜悯,展现了信仰与苦难的深刻思考。这一作品不仅反映了对佛陀的敬仰,也揭示了存在的无常与生死的哲学。

正文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娑罗林间。北首而卧。初入涅槃时。密迹金刚力士。见佛灭度悲懊恼。作如是言:世尊成就最胜无上十力。云何於今乃为羸弊无常气势微劣之所摧败。如舍我入于寂灭。我从今日无归无依无覆无护。衰恼灾患一旦顿集。忧愁毒箭深入我心。密金刚作是语已恋慕世尊愁火转炽。五内抽割心膂磨碎。躄踊闷绝。譬如岩崩颠堕于地。久醒悟即起而坐。涕哭哽噎歔欷而言:怪哉怪哉。死魔大恶。无量功德波罗蜜聚。为彼死魔所灭坏。复作是言:唯愿真济请为我起。我今薄祐无依凭处。云何世尊,舍弃於我独入寂自今已後永离哀颜。世尊寂静身口意业。更不可睹。更不得见。佛婆伽婆入于佛住。如来日入于佛住三昧之时,威德光显倍常殊妙。佛面鲜泽过於莲华新开敷时。如日初出照於朝如是胜面更不可见。如来处於大众。出大雷音微妙之声。更不可闻。诚言无二。离过患说无谄伪说。易解了说。众所爱说。世界之中灭除诸恶。至甘露城无过佛法。咄哉真济永入槃。使诸众生无有救护。处於生死大旷野中。又无眼目离於导师谁示其道。如来密雲能雨露。为无常风之所吹灭。一切众生爱火所烧。而於今者佛入涅槃。谁雨法雨灭其爱火。如於今灭於有为得无上道。为於众生作大医王。一切世界为烦恼病之所患苦。今入涅槃。谁矜愍化以正道。疗诸众生结使之疾。如来世尊名为知恩念於恩者,我从处胎以来。随逐如如影随形。调和奉顺不曾违阙。云何不感我之至心。便见孤弃如背恩者,呜呼怪哉。咄哉苦。此金刚杵当用护谁。即便掷弃。自今以往当奉侍谁。谁当慈愍训诲於我。更於何时得尊颜。护世之王为显甘露。故遣我来拥护於佛。如何今日卒舍我等入于涅槃。我所有命依而存。一旦舍我。当依於谁得存此命。咄哉真济矜愍一切。常说妙法教照愚冥。何故今者卒不言:如来所知一切种智过一切上。恒於众生有缘之者思欲利益。即於今日何处去耶。於今日便自闭默。更不救济受化之徒。诸魔恶人见佛涅槃皆大欢喜。如来世尊生死海中作船师。而於今日永舍济度。是诸众生无量劫来顺生死流。唯有如来能以正道。令诸众生皆返流。如来世尊永断烦恼。为於愚冥众生作大照明。今日涅槃。世间众生增长黑闇。永为明之所覆蔽。金刚密迹哀呼悲恼。复作是言:世尊诸相。三十二百福大人相悉皆具足。如灭坏永不可睹。哀哉破坏魔者,哀哉转法轮者,哀哉灭一切外道萤火光者,哀哉能坏有身哀哉诸智慧城者,哀哉法灯为无常风之所吹灭。哀哉法月为死罗睺之所吞灭。复作是言:寂真济愿为我说。即於今者为何处去。至何方所为適何国。为至舍卫及王舍城。迦毗罗卫罗奈耶。於此诸国为何处住耶。今为在何林。为在迦兰陀竹林。菴婆罗林祇陀林。於此诸为在何处。为在何山。为在自善山。毗堤醯山耆阇崛山。於此诸山为在何山。愿语於我。在何处。诸八部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如是等以见於我常随从佛。设问我佛何处去。我当何辞以对於彼。世尊昔日教化众生。若小疲倦暂寝息时。系心在明为众生。云何今者舍於一切。永入涅槃更不利益。真济愿为我起。我忧悲火炽然胸中命将不愿赐一言:犹如冷水灭我炽火。我今为忧苦毒蛇之所蛆螫。愿赐我法阿伽陀药以除我毒。愁毒箭深入我心。愿赐语钳为我拔出。一切众生爱别离苦。如来常为说种种法除其苦恼。何独不愍我为我灭此众苦。如我今者,哀逆闇塞不能推理。而自释割忧心内病。种种讇云何世尊不见慰喻。我之恭顺心不疲怠。乐见慈颜无有厌足。投身于地愿一瞻睹。如何世不见哀矜。灭结牛王常挟持我。何不将我入於涅槃。独见孤弃。我失如来。诸苦所切无量边。又不见谛。何故独见放舍入于涅槃。怪哉怪哉。如来一睡更不起耶。如来已去不复还犹如灯灭更不复明。如宝楼崩更不建立。如宝藏没不可还出。举手大叫发声悲哭。如帝释所持绳绝倒地不起。宛转啼哭心肝咽喉唇舌悉皆乾燥。荒迷躄地。良久乃稣。爱恋如来功之身。捉相轮足急抱不放。而作是言:如来之足如优钵罗华。如日初出清净柔软。安立之千辐轮足。极妙工巧不能画作。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如来相轮辐毂具足炳然显其指纤长。附顺相著不稀不疏。其爪红润犹如赤铜。手足网缦犹如鹅王。肌体丰满无筋脉皱。天王人王诸鬼神王及以龙王。咸以天冠顶礼佛足。为化一切诸有缘者,以相轮足遍行界。而今此足更无有用。我於昔日心常喜乐。一旦涅槃。更不令我生於喜乐。而此无常极大恶。能坏无量功德不思议色。如来威势能令见者身心欢喜。无量福力持如来身。无常之实为最大。能使如来至於死处。如来以父母乳哺之力禅定力智慧力神通力。以此诸力不能无常力中而自拔济。阿难昔日劝请世尊住寿一劫。如来何故不受其请。真济往昔不於三阿祇劫中。作百千苦行难舍之事一切能舍。无数劫中历侍诸佛。奉事供养求一切智欲济众生於少许时所度未几便入涅槃。如来往日为菩萨时。化於众生犹不疲极。而於今者可疲倦耶浊法众生如新生犊满十二由旬。云何断乳而弃之去。请为我起与浊法犊饱足甜乳。于时帝数亿诸天。来欲问难。云何而不为其解说。千世界主梵天王合掌请法。今日何不为说法要其所愿。毗沙门王数千万夜叉而自围绕。提头赖吒乾闼婆众而自围绕。毗留勒叉究槃荼众自围绕。毗留博叉诸龙之众而自围绕。如是等众皆为饮法甘露而来至此。如来何不以良药诸疾者,外道诸众毁呰於法。何不速起坏彼邪论。欲界之主处处坏乱何不降伏。如来诸声少於智慧。不勤习诵。厌於广博。何不速起为说略要令知正道。然今阿难是佛所亲。奉侍尊,未断结使尽於根本。何不教授令尽诸结使呜呼怪哉。如此坚实大福德人。一旦灭坏而无常。如护财象残害无数。此护财象身大如山。如来往昔犹能调伏如是大象。云何今者反无常之所调伏。乃至灭尽。如阿婆罗龙能坏摩竭提。兴大雲雷电光炽然。降注大雹摧折树如来能伏彼大力龙。而於今者反为无常之所乘服。如鸯掘魔暴虐残害。犹能调彼刚强恶人调彼不调牟尼世尊,今为无常之所摧坏。如旷野恶鬼残杀一切令国空虚。犹能调彼使受持而於今者入无常羂摧灭无馀。如优楼频螺迦叶染著於我。没於邪见榛林之中难可拔出。如犹愍。能现十八种神足变化能令调伏。今为无常之所倾倒。一切众生薄於福祐。大智之海无常日之所乾竭正智须弥为无常金刚杵之所摧碎。佛功德树觉意妙华道果充满。为无常斧所斫坏。广大智光名称周闻遍于世间。能烧一切有生之薪。为无常水之所浇灭也。盛力无无有法教。不为智者之所禁制。非是精进瞻勇猛健势力名称柔心调根寂定之所能免。咄哉常酷暴乃尔。不别好恶有德无德等能摧坏。作是语时大地震动。山顶崩坏。大星陨落。四火起。日月诸宿无有光色。一切天人皆无欢乐。我今形体不自胜举欲没入地。眩黄黑心错乱。忘失所念唇乾舌燥。语言错误声音嘶碎。去死不远命终今必绝。逮佛舍而去。如是多众种种哀呼。百千种言恋慕於佛。帝释语言:止止已足。汝今可不忆念大仙少语。佛告丘。诸行无常。无得住者,不可体信。是变易法。一切聚集。归散会灭。高者必堕。合会离。有生必死。一切诸行犹如河岸临峻之树。亦如画水寻画寻灭。亦如泡沫。如条上露不久停。如乾闼婆城暂为眼对。人命迅速疾於射箭。速行天下疾於日月。人命速疾过於是天无常败坏应当解知。若於佛事有不足者不入涅槃。佛事周讫乃入涅槃。以此佛法付嘱人天以此重事与声闻弟子。向无畏寂灭处去。诸有苦尽更不受生。汝等不应生大忧恼。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山海经
佚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不仅是地理书,更是一部神话巨著。全书共十八卷,涵盖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及民俗等内容,记录了277种动物及大量怪异神话,诸如夸父追日和女娲补天。尽管其成书作者与时间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书稿源于战国至汉代,经过多位楚人的编纂,展现了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山海经》曾有图文并茂的版本,后因历史变迁而失传,现存版本皆为后世考订,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神器与巫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雲无想经
佚名
《大云无想经》是一部由无名作者撰写的经典佛教经典,探讨众生因无明而陷入苦海的根源及解脱之法。经文中提到,面对罪业的众生只要发心忏悔,能生起善法信念,便可消除重罪并增长正法。文中还描述了如来佛教导众生认清虚妄,以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揭示真实与虚幻、正与邪的深层关系。最后,通过传授陀罗尼法门及其功德,鼓励信众远离恶业,生发菩提心,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普度众生。
不退转法轮经
佚名
《不退转法轮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法轮转动的深义及其与修行者心态的关系。经文强调坚定不移的信仰与修行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心念不退,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解脱与觉悟。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教义,本经引导信众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与勇气。它不仅适合佛教徒修身养性,也是对心灵渴望成长与平静的读者的重要启示。无论身处何境,皆能从中获得力量与智慧。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佚名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是由佚名作者创作的经文。其内容探讨了佛陀圆寂后的葬礼仪式以及舍利和钵的遗留意义。文中提及以飞行皇帝的礼节为序,详细描述了葬礼的各项流程,强调佛陀生前的慈悲与教化。阿难与众人讨论佛陀遗物,如金钵和舍利的重要性,及其在末法时代对民众的引导和保护作用。通过对佛教戒律的阐述,表达了对贞洁、仁爱的高度追求,鼓励人们重视善行,希冀通过守戒与供养获得福德,最终能得到解脱与升天。
仪礼
佚名
《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详细记载了周代士大夫的礼仪,涵盖冠婚、朝聘、丧祭等不同类别。虽然秦代前的篇目不详,但汉代高堂生传承下来的《仪礼》共包括十七篇,古文版本则多达五十六篇,现已遗失。从商周时期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到汉代只存的十七篇,《仪礼》如同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记录了宫室、服饰、饮食及丧葬等礼仪。尽管其文本艰涩,仍对后世的礼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地婆诃罗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是由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所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书中讲述善财童子向不同的圣者请教如何修习菩萨道的过程,展现了菩萨的多种解脱状态和所修法门。在交谈中,许多长者和菩萨传授了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包括智慧、慈悲和解脱等多种素养和技艺。善财童子通过向智慧的圣者们学习,逐渐增长其功德与对菩萨行的理解,最终指引众生朝向解脱的道路。这部经典旨在启发修行者的智慧和内在光明,引领他们走向觉悟之路。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法贤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是由法贤大师翻译的一部重要经文,记录了释迦佛在广严城的教法和宝授菩萨的修行经历。经中描绘了大阿罗汉与菩萨们的修行状态,以及其如何通过慈悲和智慧度化众生。宝授菩萨在经中展现出深厚的法理,强调无相供养与大菩提心,并揭示修行的真实意义。此经的核心在于教导修行者如何离相、无执,达到解脱的境界,最终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听众皆为之欢喜,信受奉行。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
法炬
《除忧患经》是由法炬所译,是一段关于波斯匿王面对其母太后逝世时的思考与佛陀的教导。故事发生在舍卫城,波斯匿王在悲痛中向世尊请教如何面对生死无常。佛陀教导他认识老、病、死及离别的恐惧,提醒他应广泛修习无常观、断除一切欲爱,而不是依赖外在之物赎命。在此过程中,波斯匿王感受到心理的烦恼得到释放,最终心生欢喜,坚定地遵循世尊的教诲,展现了佛法对心理治愈的力量。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
佚名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是关于佛教缘起法则的重要经典。书中通过慧命舍利子与慈氏菩萨的对话,深入探讨缘生的含义及其与法和佛之间的关系。佛教义强调,无明、行与识的互依关系,以及内外因缘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众生如何受到因果法则的影响。世间一切法则都源自众缘和合,而理解这些,则能帮助信众明白无我、无常、苦、空的智慧,从而得以解脱,这一过程被称作见法、见佛。
大乘起信论
真谛
《大乘起信论》由沙门真谛所作,开示了大乘佛教的深刻教义,探讨如理缘起的真义。它的核心在于揭示众生心性与法性的关系,强调信心与修行的重要性,旨在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书中分五个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行信心及劝修利益,详述了发心、修行等环节,鼓励信众努力实践,以便趋向菩提。此经典于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加强信仰、深化理解与实践,是学习大乘佛教不可或缺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