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鸠留经

作者:佚名
《佛说阿鸠留经》讲述了富有的贾客阿鸠留对于后世生的怀疑及其转变。在一次旅途中,阿鸠留与五百人遭遇饥渴,绝望中遇到一位神秘男子,获得饮食和珍宝。男子揭示自己是阿鸠留前世因善心而得的果报,令他意识到作善与恶的后果。阿鸠留受此启发,回乡布施众人,积累德行,最终得以升天。此经强调信仰与善行的重要性,展现了因果法则的力量。

正文

僧祐录云安公古典经今附汉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言:昔者有贾客。名阿鸠留。居处甚富。金银珍宝。奴婢众多。阿鸠留。不信有後世生。作善不得善。作恶不得恶。阿鸠留言:人死後身。地外地身。水外水身。火外火身。风外风身。皆共和合。人死後终不复生也。人所作善恶。心所念。口所言:身所行。皆当弃捐。後不复生。时阿鸠留。持财货数千万。与贾客五百人俱行。阿鸠留最尊豪相随行贾客。当经剧道无水草处。所持粮食。水草皆已尽。行一日二日。不见水草。行三日四日。不见水草。贾客皆恐怖言:今我皆悉当於此荒泽中饿死耶。各自啼哭。呼父母妻子。阿鸠留。遣骑四布。行求水草。阿鸠留。自行遥见一树。树叶青青。果蓏繁炽。自念此树下犹当有水。便前趣树。见一男子。端正无比。遥见阿鸠留骑马来前。迎趣之言:多贺来到。在所求索。阿鸠留。见树下人。答之即大喜。如得更生。树下人言:从何所来。欲所之到。阿鸠留言:索救我命及五百人畜生命。树下人言:欲何求索。言我欲得水。树下人便举右手。水从五指端出如流泉。甚香味。语阿鸠留言:自极饮。饮已复从索饭。树下人便举右手。美食从指端出。阿鸠留。得饱食已,便举声大啼哭。树下人因问。仁者啼哭为。阿鸠留言:我等伴五百人及畜生。从三四日以来。皆不得饮食。饥饿甚极。命在须臾。是故我啼哭耳。树下人语阿鸠留。若行将五百人及畜生来。我悉为若饱之。阿鸠留。即驰行。呼伴人语之言:勿复忧也。已得饮食处。随我去来。伴人大喜。便随去到树下。皆叉手。为树下人作礼。树下人问言:欲何得。人皆言:大饥渴。树下人即复举右手五指端。即复大水出。水如流泉。人马畜生皆饮。复从索饭。树下人复举右手五指端。出名美饮食与之。五百人及畜生皆饱满。树下人因问。五百人等。卿皆欲至到。何等求索。贾人言:我皆欲到大海。求索珍宝。树下人因问。卿皆欲索珍宝者,便可从我手中出。树下人便举右手。从五指端。出金银水精琉璃珊瑚虎魄白珠。人便敛取。取各自重如去。树下人语阿鸠留。持此金银。归乡里。用布施贫穷者,欲得饭者饭之。欲得金银钱财衣被者,极与之。令道人皆咒愿我。令我得其福。令我手中出琦物。又多使我早脱此荒泽中。阿鸠留。闻此语。大惊怖。便以头面著地。问仁者为何等人乎。是天耶龙耶鬼神耶是人耶。树下人言:我亦非天。亦非龙。亦非鬼。亦非人。我是豪薜荔也。我前世时。於国中大贫穷。常在城门下坐。虽贫穷心净洁。爱乐沙门道人。我贫穷不能施人。见他人布施。代其喜。时迦叶佛。般泥洹去。诸比丘来从我乞丐食。我应比丘言:我无所有。但遥指示城中。某家善可得饭。某家不善不可得饭。比丘乞来出。我见有所得。即欢喜。又迦叶佛。般泥洹去。其国王名为基立。为迦叶佛。起七宝塔。我辄持手著其上言:令我得其福。王上好物於佛塔。我辄持手著之言:使我得其福。但用贫故。未曾斋。饭食无时。又饮酒。是故死後。以作豪薜荔耳。但用我前世见人作善。代其欢喜。手著其物上。是故令我五指端在所出。但用生时未曾斋。故使我作是间薜荔。阿鸠留自念言:我前不信有後世生。作善不得善。作恶不得恶。今我眼见。是为审有後世。复生审有作善得善作恶得恶。从今日以去。归乡里。快当作善。布施与人。恣所求索人有欲得金银珍宝饮食衣被者,皆与之。不逆人也。阿鸠留。归到乡里。语一国中人。谁有欲得金银珍宝衣被饮食者,恣所求索。皆来取之。如是布施无央数。日日饭八万四千道人。但澜汗流出门。人用擿船而行。阿鸠留。作善极意。死後便上第二忉利天上。作天人。去离天帝座。四百八十里。其国中有乞丐女人。名曰参。以善心持一杅米粥。与沙门摩诃迦叶。女人死後。亦生忉利天上。作天人。在天帝释边第三座。复胜馀天五事。何谓五事。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安乐。四者智慧。五者威神。胜於馀天。後佛母忽故生忉利天。时佛天上。为母说经。说经已,佛母及诸天无央数。皆得须陀洹道。佛因见阿鸠留。布施与人。远在天帝释边。四百八十里坐。复见乞丐女人。持米粥与沙门摩诃迦叶。在天帝释边第三座。又胜馀天五事。佛见悉皆识知。即遥呼阿鸠留言:布施善人来相见。阿鸠留。即来前持头面著地。为佛作礼。白佛言:我布施大众。多但得凡人耳。不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道也。今见乞丐女人。持米粥与沙门摩诃迦叶。今世在帝释边第三坐。又胜馀天五事。人持小物与摩诃迦叶。得福乃尔。是故身自致豪贵如此。天便为佛作礼而去。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月波洞中记
佚名
《月波洞中记》是宋代学者郑樵创作的一卷文献,收录于《通志·艺文略》。该书记述了老君在太白山月波洞的九篇文章,涵盖了相术相关内容。晁公武在《读书志》中也有提及,声称其源自唐代任逍遥在月波洞石壁上所见。该书在后世术家中鲜有引用,仅在《永乐大典》中存留一些信息。文中探讨的相法较为精细,且包含了古老的仙术理念。虽然篇名众多,但普遍学者认定原本仅为一卷,后来的附录尚未考证其真实性。
诗经
佚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11篇诗歌。作为儒家经典,被尊称为《诗经》,书中诗篇虽多作者已无考证,但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民俗及文化。其内容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形式以赋、比、兴为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政治。孔子赞誉其为教化的工具,强调了诗歌在修身齐家治国中的重要意义。《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杨家将
佚名
《杨家将》是一部广为流传的英雄传奇系列故事,演绎了北宋时期杨家四代人在北疆坚守、精忠报国的感人事迹。故事围绕著名将领杨业及其子杨延昭等人展开,描绘了他们与辽国的斗争以及忠臣与奸臣之间的权力博弈。作品通过话本、戏剧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系列经典角色,如八贤王、高俅、包拯等,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英勇无畏的精神。杨家将的故事不仅在文学中得以传承,还影响了众多影视作品,展现其历久弥新的魅力。
饿鬼报应经
佚名
《饿鬼报应经》通过尊者目连与各个饿鬼的对话,揭示了因果法则。每个鬼的痛苦皆由其生前的恶行所致。目连指出,他们生前的贪婪、残忍和不慈悲导致了今生的各种可怕折磨,如头痛、疮烂、极度饥渴等。每当鬼魂询问痛苦的原因,目连都详细解答,让他们意识到因果关系,进而引发忏悔之心。此经文强调修德的重要性,通过忏悔,饿鬼们希望能减轻痛苦,获得解脱之道。
三十六计
佚名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经典之一,包含三十六个策略,起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时期。它汇集了古代军事思想与斗争经验,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书中的“计”依《易经》推演,贯穿了对立的哲理,强调灵活应对的智慧。《三十六计》不仅在战争中具有指导意义,也在生活和商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典故。通过这些经典计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智与策略的重要性。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
法炬
《除忧患经》是由法炬所译,是一段关于波斯匿王面对其母太后逝世时的思考与佛陀的教导。故事发生在舍卫城,波斯匿王在悲痛中向世尊请教如何面对生死无常。佛陀教导他认识老、病、死及离别的恐惧,提醒他应广泛修习无常观、断除一切欲爱,而不是依赖外在之物赎命。在此过程中,波斯匿王感受到心理的烦恼得到释放,最终心生欢喜,坚定地遵循世尊的教诲,展现了佛法对心理治愈的力量。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
实叉难陀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是由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摩竭提国普光明殿传授深奥法义的场景。文本探讨了佛的无上智慧和解脱境界,强调菩萨们通过信解这一教义所获得的无量功德。它贯穿着对诸法无自性的认识,提及众生依其业力所见的种种不同色相和境界,展现了佛法的广大与深邃。信解此法门者被寄予厚望,预示着他们将迅速成就佛果,具足无量智慧与慈悲。
比丘听施经
无兰
《比丘听施经》由东晋天竺三藏昙无兰翻译,讲述了比丘听施在舍卫国的修行困惑。因沉迷睡眠而对佛法产生怀疑,他向佛求教。佛指出,若不守护根门、节制饮食、警醒修行,将难以理解经法。佛以比喻阐明修行的重要,指出欲望与贪念的困扰,强调离欲和清净的修行才能通往解脱。最终,听施意识到修行的真义,倍感欣喜。《比丘听施经》传达了反思内心、克己奉心的重要理念,是佛教智慧的一部分。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法炬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是西晋沙门法炬的译作,讲述了一位比丘因与长者妇女嬉戏而遭恶名,陷入自杀的困境。在极度痛苦中,他受到一位天神化身长者女的开导,明白了面对世俗恶名的重要性。天神以偈语教诲比丘,强调应以忍耐来面对外界的非议,不应自我伤害,更不应因他言而动摇内心的决心。最终,比丘悟道,专心修行,断除烦恼,达至阿罗汉的境地。此经文深刻反映出出家修行者应有的心性与对恶声的处理智慧。
佛说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
《阿弥陀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佛教经文,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国的说法,描述了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极乐国土以阿弥陀佛为主,众生无苦,只享快乐,国土庄严,彼处有七宝池、曼陀罗华和各种和谐鸟音,常常让众生生起念佛之心。佛陀鼓励信众发愿往生此国,通过持名念佛,广结善缘,得与阿罗汉和菩萨同行。信奉此经者,皆获诸佛护念,离苦得乐,证得无量的功德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