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鸠留经

作者:佚名
《佛说阿鸠留经》讲述了富有的贾客阿鸠留对于后世生的怀疑及其转变。在一次旅途中,阿鸠留与五百人遭遇饥渴,绝望中遇到一位神秘男子,获得饮食和珍宝。男子揭示自己是阿鸠留前世因善心而得的果报,令他意识到作善与恶的后果。阿鸠留受此启发,回乡布施众人,积累德行,最终得以升天。此经强调信仰与善行的重要性,展现了因果法则的力量。

正文

僧祐录云安公古典经今附汉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言:昔者有贾客。名阿鸠留。居处甚富。金银珍宝。奴婢众多。阿鸠留。不信有後世生。作善不得善。作恶不得恶。阿鸠留言:人死後身。地外地身。水外水身。火外火身。风外风身。皆共和合。人死後终不复生也。人所作善恶。心所念。口所言:身所行。皆当弃捐。後不复生。时阿鸠留。持财货数千万。与贾客五百人俱行。阿鸠留最尊豪相随行贾客。当经剧道无水草处。所持粮食。水草皆已尽。行一日二日。不见水草。行三日四日。不见水草。贾客皆恐怖言:今我皆悉当於此荒泽中饿死耶。各自啼哭。呼父母妻子。阿鸠留。遣骑四布。行求水草。阿鸠留。自行遥见一树。树叶青青。果蓏繁炽。自念此树下犹当有水。便前趣树。见一男子。端正无比。遥见阿鸠留骑马来前。迎趣之言:多贺来到。在所求索。阿鸠留。见树下人。答之即大喜。如得更生。树下人言:从何所来。欲所之到。阿鸠留言:索救我命及五百人畜生命。树下人言:欲何求索。言我欲得水。树下人便举右手。水从五指端出如流泉。甚香味。语阿鸠留言:自极饮。饮已复从索饭。树下人便举右手。美食从指端出。阿鸠留。得饱食已,便举声大啼哭。树下人因问。仁者啼哭为。阿鸠留言:我等伴五百人及畜生。从三四日以来。皆不得饮食。饥饿甚极。命在须臾。是故我啼哭耳。树下人语阿鸠留。若行将五百人及畜生来。我悉为若饱之。阿鸠留。即驰行。呼伴人语之言:勿复忧也。已得饮食处。随我去来。伴人大喜。便随去到树下。皆叉手。为树下人作礼。树下人问言:欲何得。人皆言:大饥渴。树下人即复举右手五指端。即复大水出。水如流泉。人马畜生皆饮。复从索饭。树下人复举右手五指端。出名美饮食与之。五百人及畜生皆饱满。树下人因问。五百人等。卿皆欲至到。何等求索。贾人言:我皆欲到大海。求索珍宝。树下人因问。卿皆欲索珍宝者,便可从我手中出。树下人便举右手。从五指端。出金银水精琉璃珊瑚虎魄白珠。人便敛取。取各自重如去。树下人语阿鸠留。持此金银。归乡里。用布施贫穷者,欲得饭者饭之。欲得金银钱财衣被者,极与之。令道人皆咒愿我。令我得其福。令我手中出琦物。又多使我早脱此荒泽中。阿鸠留。闻此语。大惊怖。便以头面著地。问仁者为何等人乎。是天耶龙耶鬼神耶是人耶。树下人言:我亦非天。亦非龙。亦非鬼。亦非人。我是豪薜荔也。我前世时。於国中大贫穷。常在城门下坐。虽贫穷心净洁。爱乐沙门道人。我贫穷不能施人。见他人布施。代其喜。时迦叶佛。般泥洹去。诸比丘来从我乞丐食。我应比丘言:我无所有。但遥指示城中。某家善可得饭。某家不善不可得饭。比丘乞来出。我见有所得。即欢喜。又迦叶佛。般泥洹去。其国王名为基立。为迦叶佛。起七宝塔。我辄持手著其上言:令我得其福。王上好物於佛塔。我辄持手著之言:使我得其福。但用贫故。未曾斋。饭食无时。又饮酒。是故死後。以作豪薜荔耳。但用我前世见人作善。代其欢喜。手著其物上。是故令我五指端在所出。但用生时未曾斋。故使我作是间薜荔。阿鸠留自念言:我前不信有後世生。作善不得善。作恶不得恶。今我眼见。是为审有後世。复生审有作善得善作恶得恶。从今日以去。归乡里。快当作善。布施与人。恣所求索人有欲得金银珍宝饮食衣被者,皆与之。不逆人也。阿鸠留。归到乡里。语一国中人。谁有欲得金银珍宝衣被饮食者,恣所求索。皆来取之。如是布施无央数。日日饭八万四千道人。但澜汗流出门。人用擿船而行。阿鸠留。作善极意。死後便上第二忉利天上。作天人。去离天帝座。四百八十里。其国中有乞丐女人。名曰参。以善心持一杅米粥。与沙门摩诃迦叶。女人死後。亦生忉利天上。作天人。在天帝释边第三座。复胜馀天五事。何谓五事。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安乐。四者智慧。五者威神。胜於馀天。後佛母忽故生忉利天。时佛天上。为母说经。说经已,佛母及诸天无央数。皆得须陀洹道。佛因见阿鸠留。布施与人。远在天帝释边。四百八十里坐。复见乞丐女人。持米粥与沙门摩诃迦叶。在天帝释边第三座。又胜馀天五事。佛见悉皆识知。即遥呼阿鸠留言:布施善人来相见。阿鸠留。即来前持头面著地。为佛作礼。白佛言:我布施大众。多但得凡人耳。不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道也。今见乞丐女人。持米粥与沙门摩诃迦叶。今世在帝释边第三坐。又胜馀天五事。人持小物与摩诃迦叶。得福乃尔。是故身自致豪贵如此。天便为佛作礼而去。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不退转法轮经
佚名
《不退转法轮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法轮转动的深义及其与修行者心态的关系。经文强调坚定不移的信仰与修行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心念不退,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解脱与觉悟。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教义,本经引导信众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与勇气。它不仅适合佛教徒修身养性,也是对心灵渴望成长与平静的读者的重要启示。无论身处何境,皆能从中获得力量与智慧。
大乘悲分陀利经
佚名
《大乘悲分陀利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传承了慈悲与智慧的核心教义。经中阐述了菩萨道的重要性,强调慈悲心对众生的救助与利益。通过深入的教理探讨,倡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强调对一切众生的平等关爱。经文不仅启示了修行者的内心成长,也提供了智慧指导,帮助人们面对困境与苦难。作为佛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乘悲分陀利经》在弘扬佛法、引导信众行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和传播大乘法的宝贵资源。
百家针灸歌赋
佚名
《百家针灸歌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专注于针灸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它汇集了历代针灸学家的经验,通过歌赋的形式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清晰呈现。书中不仅包括丰富的穴位知识和治疗手段,还强调了针灸操作的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学习和掌握针灸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是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资源。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佚名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是由佚名所作,蕴含深刻的佛理与智慧,描述了诸佛的境界及其教化众生的无量法门。文本中佛陀的慈悲与智慧,透过六万二千比丘及大菩萨的教化传递,展现了涅槃与解脱的奥义。经文中提到众生在佛前所见的种种不同,这反映出佛法的无量无边、慈悲普及。此经引导修行者通过信仰与实践,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达到与佛同体的境界。其深邃的理义及生动的比喻,值得广大信众深入诵读与反思。
大集譬喻王经
佚名
《大集譬喻王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华严经》系列。经中通过丰富的譬喻,阐释了佛法的深奥智慧与普遍真理。该经主要讲述了法王如来在教化众生时,运用各种比喻,使听众能够更容易理解佛教的教义与实践。它强调因果法则、菩萨道以及众生平等的理念,深入探讨了慈悲和智慧的结合。作为修行者的重要读物,《大集譬喻王经》不仅是心灵的滋养,更是引导我们走向觉悟和解脱的明灯。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法贤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是由法贤大师翻译的一部重要经文,记录了释迦佛在广严城的教法和宝授菩萨的修行经历。经中描绘了大阿罗汉与菩萨们的修行状态,以及其如何通过慈悲和智慧度化众生。宝授菩萨在经中展现出深厚的法理,强调无相供养与大菩提心,并揭示修行的真实意义。此经的核心在于教导修行者如何离相、无执,达到解脱的境界,最终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听众皆为之欢喜,信受奉行。
阿耨风经
昙无兰
《阿耨风经》是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文献,讲述了释迦牟尼与尊者阿难的对话。经文围绕善恶法则及人心的善根展开,阐述了在面对善与不善的选择时,如何依循内心的真实感受。释迦牟尼通过生动的比喻,帮助阿难理解人死后堕落或脱离轮回的因果关系,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善法的重要性。这部经文不仅具有宗教教义的深意,也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修行的指导,值得修行者深思与实践。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
实叉难陀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是由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摩竭提国普光明殿传授深奥法义的场景。文本探讨了佛的无上智慧和解脱境界,强调菩萨们通过信解这一教义所获得的无量功德。它贯穿着对诸法无自性的认识,提及众生依其业力所见的种种不同色相和境界,展现了佛法的广大与深邃。信解此法门者被寄予厚望,预示着他们将迅速成就佛果,具足无量智慧与慈悲。
八关斋经
沮渠京声
《八关斋经》是由宋代居士沮渠京声译著的一部佛教经典。经文中,佛陀向比丘们传授了圣八关斋的修行法门,强调修习这八个戒律的重要性。这八关斋包括不杀生、不盗窃、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以及其他清净的行为,旨在培养慈悲心和内心的平和。佛陀指出,遵循这些戒律将获得无量福德,帮助修行者解脱与觉悟。最终,听闻者都欢喜地践行佛陀的教导,获益匪浅。
桂林风土记
莫休符
《桂林风土记》是莫休符在唐朝时期撰写的一部地志,记录了桂林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本书详细描绘了从古至今桂林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以及诸多名胜如舜祠、双女冢、伏波庙等。作者通过历史典故和个人见闻,展示了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弥足珍贵的是,这些片段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成为后人了解桂林风土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