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

作者:安世高
《八大人觉经》由安世高所译,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经典。经文阐述了八种觉悟,帮助弟子们认识世间无常、五阴无我等真理,培养出离生死的决心。通过觉察欲望的痛苦、珍惜知足、努力精进、增长智慧和行善布施,修行者能够超越烦恼,培养慈悲心。每一种觉悟对修行者而言,都是通往涅槃与解脱的指引。同时,诵念此经文能消除罪障,助力快速成就菩提,达到长久的快乐与内心的宁静。这部经文不仅引导个人修行,也传递了关怀众生的理念。

正文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於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念。三衣瓶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於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安世高的其他作品

阿含正行经
安世高
《阿含正行经》是後汉时期安世高所译的一部佛教经典。经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中,阐述了人心的本质及其影响。佛陀告诫比丘们要警惕心中五贼(色、痛痒、思想、生死和识),并强调要端正内心以求解脱。经文深入探讨了生死轮回、因果法则以及修行的重要性,建议施行善行并持守五戒。通过反观自身与外界,修正内心的杂念,佛陀引导众生认识到真正的解脱之道,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本相猗致经
安世高
《本相猗致经》是后汉时期由安世高译出的佛教经典,讲述了比丘修行所需的法门和心法。经文探讨了从“爱”与“痴”的根源出发,通过“非本念”等概念,逐步引导修行者向智慧解脱的道路迈进。它阐述了五盖、三恶行等障碍,并提出七觉意和四意止作为通往解脱的关键。最终,通过信本和贤者聚会等修习,比丘们能够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达到究竟的解脱。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安世高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是由后汉三藏安世高所译的佛教经典,讲述了阿那邠邸长者的七个儿子不信佛法、持续作恶的故事。为了引导他们归命佛陀及受五戒,长者以金钱激励他们,最终七子在得到富贵后选择悔改。佛陀随后为他们开示法义,使其彻底解脱,断除烦恼,获得了福德与智慧。这部经典强调了善行的价值和通过信仰与修行获得解脱的重要性,反映了佛教对人生观和道德的深远影响。
道地经
安世高
《道地经》是中国古代道教经典之一,传承了道教的核心思想与修炼法门。书中探讨了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提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通过简洁而深邃的文字,读者可以领悟到“无为而治”的智慧,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道地经》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指南,更是理解道教文化精髓的重要书籍,适合各类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反思自我,追求精神的升华。
八正道经
安世高
《八正道经》是由后汉时期安世高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阐述了佛陀在舍卫国与弟子们分享的道理。经中详细介绍了邪道与正道的区别,强调了八种正行,包括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和谛定。正道的实践强调真实的信仰、善良的行为和内心的平和。这八种修行方式旨在帮助信徒在今世与来世中获得幸福与解脱,同时也鼓励彼此传承与教导,助人得道。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雲无想经
佚名
《大云无想经》是一部由无名作者撰写的经典佛教经典,探讨众生因无明而陷入苦海的根源及解脱之法。经文中提到,面对罪业的众生只要发心忏悔,能生起善法信念,便可消除重罪并增长正法。文中还描述了如来佛教导众生认清虚妄,以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揭示真实与虚幻、正与邪的深层关系。最后,通过传授陀罗尼法门及其功德,鼓励信众远离恶业,生发菩提心,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普度众生。
佛说胞胎经
法护
《佛说胞胎经》由西晋三藏竺法护翻译,探讨了人类受胎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因果法则。佛陀向贤者难陀及比丘们揭示,人之母胎受精与父母的身心状态、福德因缘密切相关。本经中详细阐述了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阶段及各种风的变化对胎儿成长的影响,强调了命运、苦难与宿世因果的关系。通过比喻与冥想,佛陀引导众生反思生死之苦,断除无明,最终实现解脱,引导信徒体悟生命的真义和价值。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地婆诃罗再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是由地婆诃罗再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城传授的教义。文本中,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请教福聚的意义,佛陀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众生所积累的种种福德,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从转轮圣王、忉利天王到如来身上的无量福聚,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此经文旨在劝导众生发善心、积德行,最终获得解脱与安乐,留为信徒的重要指导。
德光太子经
法护
《德光太子经》由西晋三藏竺法护翻译,讲述了德光太子与佛陀的对话与教诲。在王舍城灵鸟顶山,太子向佛询问菩萨应当如何修行,以获得智慧与解脱。佛陀指示了菩萨应遵循的四个核心法则,强调无放逸行与清净心的重要性。整部经文探讨了生死、放逸以及菩萨道的实践,并通过太子的修行故事,展现了寻求真知与慈悲的永恒主题。这部经典不仅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修习者提供了深刻的灵性指引。
佛说八师经
支谦
《佛说八师经》是支谦所译的经典佛教文本,讲述了佛陀在舍卫国教导梵志耶句的智慧。佛陀强调了八种“师”——即杀生、盗窃、邪淫、恶口、嗜酒、年老、病瘦和死亡,作为修行者应警惕与避免的悲惨后果。每一种师都透视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规范。教义的核心在于劝诫众生行善、修德、知足,最终获得解脱。经过佛陀的教导,梵志领悟真理,发心受戒,成为清信士。这部经典传达了珍惜生命、抵御诱惑与追求觉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