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胞胎经

作者:法护
《佛说胞胎经》由西晋三藏竺法护翻译,探讨了人类受胎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因果法则。佛陀向贤者难陀及比丘们揭示,人之母胎受精与父母的身心状态、福德因缘密切相关。本经中详细阐述了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阶段及各种风的变化对胎儿成长的影响,强调了命运、苦难与宿世因果的关系。通过比喻与冥想,佛陀引导众生反思生死之苦,断除无明,最终实现解脱,引导信徒体悟生命的真义和价值。

正文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奉制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於时贤者难陀。燕坐思惟即起诣佛。及五百比丘俱共诣佛所。稽首足下住坐一面。佛告难陀及诸比丘,当为汝说经。初语亦善。中语亦善。竟语亦善。分别其义。微妙具足净修梵行。当为汝说。人遇母生受胞胎时。谛听善思念之。唯然世尊,贤者难陀受教而听。佛告难陀。何故母不受胎。於是父母起尘染心。因缘合会。母有佳善心志於存乐神。来者至前母有所失精。或父有所失母无所失。或父清净母不清洁。或母洁净父不洁净。或母尔时藏所究竟即不受胎。如是究竟或有成寒。或时声近有灭其精。或有满。或如药。或如果中央。或如荜茇中子。或如生果子。或如鸟目。或如懿沙目。或如舍竭目。或如祝伽目。或如眼瞳子。或如树叶。或合聚如垢。於是或深。或上深。或无器胎。或近音声。或坚核如珠。或为虫所食。或近左或近右。或大清。或卒暴。或不调均。当左反右。或如水瓶。或如果子。或如狼唐。或有众瑕。或诸寒俱。或有热多。或父母务来神卑贱。或来神贵父母卑贱。是故不相过生。等行等志。俱贵俱贱心同不异则入母胎。何故母不受胎。无前诸杂错事不和调事。等意同行。俱贵俱贱。宿命因缘当应生子。来神应遇父母而当为子。於时精神或怀二心所念各异。如是之事则不和合不得入胎。佛告阿难。云何得入处母胞胎。其薄福者则自生念。有水冷风於今天雨。有大众来欲捶害我。我当走入大?草下。或入叶?诸草众聚。或入溪涧深谷。或登高峻。无能得。我得脱冷风及大雨。大众於是入屋福厚得势心自念言:今有冷风而天大雨及诸大众。我当入屋上大讲堂。当在平阁昇於床榻。佛语阿难。神入母胎所念若干各异不同佛语阿难。神入彼胎则便成藏。其成胎者,父母不净精亦不离。父母不净又假依倚。因缘和合而受胞胎。以故非是父母不离父母。譬如阿难。酪瓶如器盛酪以乳著中。因缘盛酪或为生苏。假使独尔不成为苏。不从酪出苏亦不离酪。因缘和合乃得为苏。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成身。亦不离父母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佛告阿难。譬如生草菜因之生虫。虫不从草菜出。亦不离草菜依生草菜。以为因缘和合生虫。缘是之中虫蠡自然。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不离父母不净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譬如阿难。因小麦出虫。虫不出小麦。亦不离小麦。因小麦为缘而得生虫。因是和合自然生虫。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不离父母不净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及与四大。譬如阿难。因波达果而生虫。虫不从波达果出。亦不离波达果。因波达果为缘自然得生。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不离父母不净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及与四大。譬如阿难。因酪生虫。虫不从酪出。亦不离酪。以酪为缘自然生虫。如是阿难。不从父母不净。不离父母不净成身。因父母为缘而成胞胎。得立诸根及与四大。因父母缘则立地种。谓诸坚者,软湿水种。热暖火种。气息风种。假使阿难。因父母故成胞胎者而为地种。水种令烂。譬如糗中及若肌肤得对便烂。假使因父母成胞胎。便为水种不为地种。用薄如湿故也。譬如油及水。又阿难。水种依地种不烂坏也。地种依水种而无所著。假使阿难。父母因缘成胞胎者,地种则为水种。火种不得依也,则坏枯腐。譬如夏五月盛暑时。肉中因火种。尘垢秽臭烂坏则就臭腐。如是阿难。假使因父母胎成地种者,及水种者,其於火种不腐坏败而没尽也。假使阿难。因父母胎成地种及水种者,当成火种无有风种。风种不立不得长大则不成就。又阿难神处於内缘其罪福得成四大。地水火风究竟摄持。水种分别。火种因号。风种则得长大因而成就佛告阿难。譬如莲藕生於池中。清净具足花合未开。风吹开花令其长大而得成就。如是阿难。神处於内因其罪福得成四大。成就地种摄持水种分别火种因号。风种而得长大。稍稍成就。非是父母胞胎之缘。人神过生也非父母福。亦非父体亦非母体。因缘得合也。非空因缘亦非众缘。亦非他缘。又有俱施同其志愿。而得合会成胚里胞胎。

譬如阿难。五穀草木之种完具不腐不虫耕覆摩地肥地。下种生茂好。於阿难意云何。其种独立因地水号。成其根茎枝叶花实。阿难白佛。不也天中天。佛言如是,阿难。不从父母构精。如成胞里。不独父母遗体。亦不自空因缘也。有因缘合成。四大等合因缘等现。得佛胞里而为胚胎。

譬如阿难。有目明眼之人。若摩尼珠阳燧向日盛明。正中之时以燥牛粪。若艾若布。寻时出火则成光焰。计彼火者不从日出。不从摩尼珠。阳燧艾生亦不离彼。又阿难。因缘合会因缘俱至。等不增减而火得生。胚胎如是,不从父母不离父母。又缘父母不净之精。得成胞里因此成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识因得号字。缘是得名由本成色。以此之故号之名色。又阿难。所从缘起吾不称叹往返终始。

佛告阿难。譬如少所疮病臭处非人所乐。岂况多乎。少所穿漏瑕秽。何况多乎。如是阿难。少所周旋在於终始。非吾所叹何况久长。所以者何。所有终没周旋诸患。甚为勤苦谁当乐乎。欣悦臭处。入母胚胎耶。

佛告阿难。彼始七时受母胎里。云何自然而得成胎。始卧未成就时。其胎自然亦复如是,七日处彼停住而不增减。转稍而热。转向坚固则立地种。其软湿者则为水种。其中暖者则为火种。关通其中则为风种。第二七日有风名展转。而徐起吹之。向在左胁或在右胁。而向其身聚为胞里,犹如酪上肥。其精转坚亦复如是,彼於七日转化如熟。其中坚者,则立地种。其软湿者则为水种。其煴燸者则为火种。间关其间则为风种。

佛告阿难。第三七日其胎之内於母腹中。有风名声门。而起吹之。令其胎里转就凝坚。凝坚何类。如指著息疮息肉坏。精变如是,住中七日转化成熟。彼其坚者则为地种。软湿者则为水种。其煴燸者则为火种。间关其内则为风种。

佛告阿难。第四七日。其胎之内母藏起风名曰饮食。起吹胎里令其转坚。其坚何类。譬如含血之类有子。名曰不注(晋曰觐)内骨无信其坚如是,住彼七日转化成熟。彼其坚者则为地种。软湿则为水种。煴燸则为火种。间关其内则为风种。

佛告阿难。第五七日。其胎之内於母腹中藏。次有风起名曰导御。吹其坚精变为体形。成五处应瑞。两膑两肩一头。譬如春时天降於雨。雨从空中堕长养树叶枝。其胎如是,其母藏内化成五应。两膑两肩及其头佛告阿难。第六七日。其胎在内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为水。吹其胎里令其身变化。成四应瑞。两膝处两肘处。佛告阿难。第七七日。其胎里内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回转。吹之令变更成四应瑞。两手曼两臂曼。稍稍自长柔濡软弱。譬如聚沫乾燥时。其胚里内四应如是,两手两足诸曼现处。佛告阿难。第八七日。其胎里内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退转。吹其胎里现二十应处。十足指处十手指处。譬如天雨从空中堕。流澍觚枝使转茂盛。时胚胎内於腹藏起二十脔。足十指处手十指处。

佛告阿难。第九七日。其胞里内於母腹藏。自然风起吹变九孔。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处。及下两孔。

佛告阿难。第十七日。其胞里内於母腹藏。自然风起名曰痤短。吹其胎里急病暴卒。而甚坚强在中七日。其夜七日自然风起名曰普门。整理其体,犹如坚强具足音声佛告阿难。第十一七日。胞内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理坏。吹其胎里整理其形安正诸散。令母驰走不安。烦躁扰动举动柔迟。好笑喜语戏笑歌舞。风起泪出。如是如坐母胞胎。成时喜申手脚。其胎转向。成时诸散合立。有风名柱转。趣头顶散其顶上令其倒转。譬如锻师排囊吹从上转之。如是阿难。其柱转风上至其项。於项上散转复往反。其风在项上旋。开其咽口及身中脐。诸曼之指令其穿漏。其侵转令成就。

佛告阿难。第十二七日。其胞里内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肤面。吹其胎里令成肠胃左右之形。譬如莲华根著地。其肠成就。依倚於身亦复如是,为十八空经缕沟坑。於其七日自然化风名曰弃毛。吹生其舌及开其眼。成身百节令具足成就。不减依倚生万一千节佛告阿难。第十三七日。其胞里内於母腹藏。觉身体羸又觉饥渴。母所食饮入儿体中。儿在胎中。母所食饮。儿因母大长养身。

佛告阿难。第十四七日。其胞里内於母腹藏。自然有风名曰经缕门。吹其精体生九万筋。二万二千五百在身前。二万二千五百在背。二万二千五百在左胁。二万二千五百在右胁。

佛告阿难。第十五七日。其胞里内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红莲花。名曰波昙。吹其儿体令安二十脉。五脉引在身前。五脉引在背。五脉引在左胁五脉引在右胁。其脉之中。有无央数不可称计若干种色。各各有名现目。次名力势。又名住立又名坚强。又一种色。或有青色白色。白色为赤赤色为白。或有白色为黄。或缥变色。苏色酪油色。生热杂错熟热杂错。其二十脉。一一有四十眷属。合八百脉。二百在身前。二百在背。二百在左。二百在右。二百二力二尊二力势。佛语阿难。其八百脉。一一之脉有万眷属。合为八万脉。二万在胸腹。二万在背。二万在左。二万在右。其八万脉。有无数空不可计。有一空。次二次三至于七。譬如莲华茎多有众孔。次第生一孔二孔三孔至于七孔。如是阿难。其八万脉亦复如是,有无数根空不可称计。有一次二次三至于七。佛告阿难。其诸脉与毛孔转相依因佛告阿难。第十六七日。其胞里内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无量。吹其儿体。正其骨节。各安其处。开通两目两耳鼻孔口门及其项颈。周匝定心令其食饮流通无碍。有所立处诸孔流出流入。逆顺随体令不差错。设使具足无所拘滞。譬如陶家作瓦器师。若其弟子和泥调好。以作坏形捶拍令正。补治上下令不缺漏安著其处。如是阿难罪福因缘自然有风。变其形体。开其眼精耳鼻口精咽喉项颈。开其心根令所食饮皆使得通。诸孔出入无罣安其食饮。

佛告阿难。第十七七日。其胎里内於母腹藏。自然有风名耗牛面。吹其儿体开其眼精。令使净洁使有光曜。及耳二精鼻口门。皆令清洁光曜无瑕。譬如阿难。如摩镜师弟子。取不净镜刮治揩摩。以油发明去其瑕秽光彻内外。如是阿难。罪福因缘自然化风。开其眼耳鼻口。令其清净开通无瑕。佛告阿难。第十八七日。其胎里内於母腹藏。除若干瑕悉使清净。譬如月城郭若人宫殿。有风名曰大坚强。其风极大旋吹宫殿擎持游行。自然清净究竟无瑕。其胎如是,母之腹藏诸入之精。为风所吹自然鲜明究竟具足。佛告阿难。第十九七日。在胚胎中即得四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初在母腹即获三根。身根心根命根。

佛告阿难。第二十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卬?亢。吹小儿体。在其左足。令生骨节。倚其右足。而吹成骨。四骨处膝。二骨在膑。三骨在项。十八骨在背。十八骨在胁。十三骨在掌。各有二十骨。在左右足。四骨在时处。二骨在非处。二骨在肩。十八骨在颈。三骨在轮耳。三十二骨在口齿。四骨在头。譬如阿难。机关木师。若画师作木人。合诸关节。先治材木。合集令安。绳连关木。及作经押。以绳关连。因成形像。与人无异。如是阿难。罪福所化自然有风。吹成色貌。变为骨节。因缘化成。在此二十七日中。於其腹中应时在身。生二百微细骨与肉杂合。

佛告阿难。第二十一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所有。吹其儿体令出肌肉。譬如阿难。工巧陶师作妙瓦器■瓮盆<工瓦>令具足成。阿难。其所有风吹其儿身令肌肉生亦复如是,

佛告阿难。二十二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有风名曰度恶。吹其儿体令生音声佛告阿难。第二十三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有风名曰针孔清净。吹其儿身令其生革稍稍具足。

佛告阿难。第二十四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有风名曰坚持。吹其儿身申布其革令其调均。

佛告阿难。第二十五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闻在持。吹其儿体扫除其肌皆令滑泽。

佛告阿难。第二十六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化风吹其儿体。假使前世有恶罪行诸殃来现。於诸十恶或复慳贪爱惜财物不能施与。不受先圣师父之教。其应清净长大更成短校其应粗大则更尫细。应清净长大更粗大。当多清净反更得少。当应少者反成为多。当应清洁反得垢浊。当应垢浊反得净洁。当应雄反成非雄。所不乐雄反为贼雄。当所求者反不得之。志所不乐而自然至。当应为黑而反成黄。当应黄而反成黑。佛告阿难。如其本宿所种诸恶自然得之。或复为盲聋瘖哑患痴。身生瘢疮。生无眼目。口不能言:诸门隔闭。跛蹇秃■。本自所作自然得之。父母所憎违失法义。所以者何。如是阿难。宿命所种非法之行。

佛告阿难。假使其人前世奉行众德。不犯诸恶诸善来趣。谓十德行。喜於惠施无慳垢心奉受先圣师父之命。身中诸节。应当长者即清净长。当应鲜洁自然鲜洁。应粗清净即粗清净。应当细小即多细校应多清净即多清净。应少清净即少清净。应滑鲜洁即滑鲜洁。应当忍少即便忍少。应当为雄即成为雄。所乐好声即得好声。所乐婴珞即得宝婴。应当为黑即成为黑。所乐言语即得所乐。如是阿难。随宿所种功德。诸为善自然。为众生所喜见。端正好洁色像第一。其身口意所求所作所愿,则得如意。所以者何。是故阿难。宿命所种自然得之。

佛告阿难。假使有男即趣母右胁累趺坐。两手掌著面背外。面向其母。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系自缚如在革囊。假使是女在母腹左胁累趺坐。手掌博面。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系自缚如在革囊。假使母多食其儿不安。食太少其儿不安。食多腻其儿不安。食无腻其儿不安。大热大冷。欲得利不利。甜醋粗细。其食如是,或多少而不调均。儿则不安。习色欲过差。儿则不安。在风过差。儿则不安。或多行来驰走有所度越。或上树木。儿则不安。

佛告阿难。儿在母腹勤苦燠恼。众患诸难乃如是乎。俗人自谓生在安处其若如是,何况恶趣勤剧之患。诸苦艰难不可譬喻。谁当乐在母胞胎乎。

佛告阿难。第二十八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即起八念。乘骑想。园观想。楼阁间想。游观想。床榻想。流河想。泉水想。浴池想佛告阿难。第二十九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中自然有风名曰髓中间。持其皮肤使其净洁。颜色固然随其宿行。宿作黑行色现为黑形体如漆。宿作不白不黑行。色现不白不黑。体像一貌。宿行素无光润。色现素无光润。普身一等。宿行白色面貌正白。普体亦然。宿行黄色。面貌黄色。普体亦然。阿难。是世间人有是六色。随本所种自然获之佛告阿难。第三十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风起吹其儿体令生毛发。随宿所行。或令其儿毛发正黑妙好无量。或生发黄人所不喜。

佛告阿难。第三十一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儿身转大具足。第三十二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儿身自成无所乏少。等三十三七日。等三十四七日。第三十五七日。第三十六七日。儿身成满骨节坚实在於胞里不以为乐。

佛告阿难。第三十七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生念如在罗网欲得走出。为不净想。瑕秽之想。牢狱之想。幽冥之想。不以为乐佛告阿难。第三十八七日。在其胞里於母腹藏。自然有华风名曰何所垂趣。吹转儿身令应所在。下其两手当来向生。从其缘果吹其儿身。脚上头下向於生门。假使前世作诸恶行。临当生时脚便转退反其手足。困於其母或失身命。其母懊恼患痛无量。假使前世作德善行终其长寿,则不回还命不中荆其母缘此不遭苦恼无数之患。彼於三十八七日,则遭大苦无极之患愁忧不乐。

佛告阿难。生死之苦甚为勤剧。人生若男或生女。这生堕地痛不可言:甚不善哉!懊恼辛酸。或以衣受触其形体。若以衾受卧著所处。或在床上或置于地。或覆或露或在暑热或寒冷。因是之故遭其苦患酷剧难称。譬如阿难。蛇虺牛之皮所悬著处。若在壁上即化为虫还食其皮。若使树木苗草陂水设复在虚空中所倚。即自生虫还食其形。在所依倚则亦生虫还食其形。儿始生时则以手受。苦痛懊恼不可称限。或以衣受触如前。其形体或稍以长大饥渴寒热。其母小心推燥居湿。养育除其不净。所谓先圣法律。正是其母乳哺之恩。

佛告阿难。如是勤苦谁当乐处父母胚胎。儿生未久揣饭养身。身即生八万种虫。周遍绕动食儿身体。发本虫名曰舌舐。依於发根食其发。虫名在修行道地中。一名舌舐。二名重舐。三种在头上。名曰坚固伤损毁害佛告阿难。人身苦恼如是,八万种虫晨夜食其形体。令人羸疲少气疲极。令身得病或成寒热。众患苦恼不可数也。烦躁苦极。饥亦极行复极住亦极。设身有病复求医药欲除其玻在母胎时苦不可言:既生为人极寿百岁或长或短。百岁之中凡更百春百夏百秋百冬。百岁之中更千二百月春更三月。夏更三月。秋更三月。冬更三月。百岁之中分其明白青冥部。凡更二千四百十五日。春更六百十五日夏更六百十五日。秋更六百十五日。冬更六百十五日。百岁之中。凡更七万二千饭。春更万八千食。夏更万八千食。秋更万八千食。冬更万八千食。或懅不食时。或瞋不食时。或食穷乏时。或有所作不食时。醉放逸不食时。或斋不食时。皆在七万二千饭中。如是阿难。勤苦厄恼。谁当乐处母胚胎。如是众患匆匆未曾得安。众缘所缚。或眼痛玻或耳鼻口舌齿痛。膑脚咽喉短气腰脊臂肘卷腕。诸百节病痛诸患。风寒诸热疥癞虚痔恶疮痈疽黄疸咳逆颠狂盲聋瘖哑痴惷疣癃病丙秋百节烦疼胪胀<疒带>下身体浮肿。如是阿难。地水火风。一增则生百玻风適多则百病生。热多则生百玻寒多则生百玻食多则增百玻三事合会风寒热聚。四百四病同时俱起。何况其馀不可计患。或截手或截脚耳鼻。或斩头。或锁系鞭杖搒笞。闭在牢狱拷掠加刑。或畏於人或畏非人地狱饿鬼畜生之难。勤苦旷野蚊虻虱蚤蜂螫之难。虎狼师子蛇虺之惧。如是计之苦不可言:有多所求种勤苦根。不得则忧。有所志乐不如意。既所得当复守护。生业勤苦有所获得。志愿无厌。尘劳之恼多所妨碍。佛语阿难。取要言之。五阴则苦。诸入诸衰思想多念由此生苦。因斯起其憍慢自贡高。自在心走不安。一一诸义当观自然。譬如车轮不在一处卧起。在床在地歌舞戏笑。当观苦想。假使经行坐起行步常当思苦。懊恼众患不可称数。无有一可快。所经行处不起安想。心顿坐而不行不在床榻。亦当知之勤苦。阿难言:勿起安想佛告阿难。设在威仪而不休息,则有若干无量苦。与心自想念谓安不苦。如是阿难。生死难乐。计有二患。自观身苦。为他人苦。观此二义当自察之。吾虽出家何因致慧。得报果实安隐无患。所从受食衣被床卧。病瘦医药。令其主人得大果报。获大光焰无极普义佛告阿难。当学如此。於阿难意云何。色为有常无常。阿难答曰无常。天中天。设无常为苦不苦。阿难白佛。甚苦天中天。又无常事。当复离别法不常在。贤圣弟子闻讲此义。宁当发念有吾有我是我所不。阿难白佛。不也天中天。色痛痒生死识有常无常。答曰无常。曰假使为无常。为苦为安。贤圣弟子闻讲说此。宁有吾有我是我所不。答曰:不也天中天。是故阿难。计一切色过去当来今现在者,内外粗细微妙瑕秽。若远若近无我无彼亦非我身。明达智者即观如平等不耶。假使阿难。贤圣弟子。厌於色者痛痒思想生死识者,设使能厌则离尘垢。离尘垢则度。设志於度至度。见慧尽于生死。称扬梵行身所作则办,则度彼岸示在此际。佛说是经时。贤者阿难得诸法眼生。其五百比丘漏尽意解。贤者阿难五百弟子诸天龙神。闻经欢喜。

法护的其他作品

大哀经
法护
《大哀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菩萨的慈悲与悲悯,强调众生共同遭受苦难的现实。经中描述了对生死轮回的深刻理解,呼吁信众应通过修行和积德来超脱苦海。内容生动而感人,充满了对众生的关怀与救赎的渴望,反映了佛教悲智双运的思想。它不仅是信仰的指南,也是一部深邃的哲理作品,为人们提供了面对苦难的勇气与智慧。通过诵读《大哀经》,信众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启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与觉悟。
度世品经
法护
《度世品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探讨轮回、因果与解脱的重要主题。其内容通过寓言、比喻深入剖析人与世界的关系,阐释如何识破幻象、超越苦难。经文强调慈悲和智慧的结合,指导修行者在面对世间困扰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书中提到的种种修行法门,为追求真理和解脱之道的信众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度世品经》不仅是修行者的智慧源泉,也是一部启迪心灵的哲学著作。通过阅读本经,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真谛,走向广阔的觉悟之路。
宝女所问经
法护
《宝女所问经》是一部古代佛教经典,旨在回答信士对修行及生命真谛的疑惑。书中通过女众的视角,结合生动的问答形式,探讨了智慧、慈悲和解脱的主题,展现了女性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见解。经文深刻而通俗,既适合初学者,也能启发有经验的修行者。其实用价值和哲学思考,促使读者深入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佛教典籍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无论信仰何方,这部经文都能引发心灵的共鸣与启迪。
阿差末菩萨经
法护
《阿差末菩萨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阿差末菩萨的信仰与修行。从菩萨的视角出发,强调慈悲、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经文详细描述了菩萨如何帮助众生解脱苦痛,传递出深刻的生命哲理和道德教诲。在这部经文中,阿差末菩萨不仅是理想的修行者,更是世俗生活中的榜样,鼓励信徒在复杂的人生中保持正念,积极行善。通过对菩萨精神的解读,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慈悲心的重要性,并激励自我修持,迈向心灵的觉悟与升华。
持人菩萨经
法护
《持人菩萨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持人菩萨的修行和智慧。该经文通过深入的教义阐述,强调慈悲、智慧与无私奉献的重要性。持人菩萨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行者形象,鼓励信众在世俗生活中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努力修行,以达成自我解脱和利益众生的目标。经文中还包含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比喻,展示了菩萨道的精神,启发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喜悦。对信仰佛教的人而言,诵读《持人菩萨经》不仅是对佛法的学习,也是心灵的洗礼与升华。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大乘四法经
实叉难陀
《大乘四法经》是由阐释者实叉难陀翻译的一部重要佛教经典,讲述了文殊师利菩萨与善胜天子的对话,阐述菩萨应持有的四种心态与修行法门。文中强调了菩萨不仅要具备大悲和智慧,还需不断努力于众生的解救与成佛之路。经文中提到的“四事”包括:供养佛、度众生、不断三宝种、庄严佛刹功德。通过细致的法门教授,旨在引导修行者在追求菩提的过程中,关注自身内心的修持与成长,直至达成无上觉悟。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地婆诃罗再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是由地婆诃罗再所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在舍卫城传授的教义。文本中,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请教福聚的意义,佛陀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众生所积累的种种福德,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从转轮圣王、忉利天王到如来身上的无量福聚,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此经文旨在劝导众生发善心、积德行,最终获得解脱与安乐,留为信徒的重要指导。
阿耨风经
昙无兰
《阿耨风经》是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文献,讲述了释迦牟尼与尊者阿难的对话。经文围绕善恶法则及人心的善根展开,阐述了在面对善与不善的选择时,如何依循内心的真实感受。释迦牟尼通过生动的比喻,帮助阿难理解人死后堕落或脱离轮回的因果关系,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善法的重要性。这部经文不仅具有宗教教义的深意,也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修行的指导,值得修行者深思与实践。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
天息灾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是一本由天息灾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记录了文殊师利与佛陀的深刻对话。文本围绕四圣谛展开的思维,探讨众生在虚妄轮回中迷失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修持佛法获得解脱。文中阐明了如实观法的重要性,强调正念、正定及八正道的修行,以帮助修行者超越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此书不仅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文献,也为读者指引了通往解脱的智慧之路,吸引了无数信徒的关注和研习。
八佛名号经
阇那崛多
《八佛名号经》是阇那崛多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该经记录了佛陀与舍利弗及大乘菩萨们的对话,探讨了诸佛如来的名号及其功德。经文指出,诵持诸佛名号能使修行者得到不退转的愿力,成就无上菩提,并能超越恶道,获得诸多利益。同时,文中揭示了持名者能获得清净法眼,消除障碍和烦恼,甚至可保平安,免受恶劣环境和危险的影响。这部经典强调了诵持佛名的重要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信仰与修行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