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作者:释道世
《法苑珠林》是唐代佛教经典,共100卷,由唐道世于668年完成。道世在659年根据《经律异相》撰写《诸经要集》,后发展为《法苑珠林》。书中引用了超过400种典籍,涵盖佛教、儒家、道教等,包含已遗失原著的引文,对印度中世纪历史及地理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全书从《劫量篇》开篇,到《传记篇》收尾,以骈文形式简介各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该书在宋代被收入《大藏经》,在《嘉兴藏》中存有120卷的重要版本。

目录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附录

释道世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周礼
佚名
《周礼》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传为周公旦所著,记录了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和官制。全书分为六篇,涵盖政治、军事、教育、祭祀、法律等领域,展示了古代官制的全面结构。尽管其真实性受到历代学者的争议,但近现代出土文物的发现为其可信性提供了支持。《周礼》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解析儒家文化与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文献,也体现了历史变迁中礼制的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礼》与《仪礼》、《小戴礼记》被并列为“三礼”。
大乘悲分陀利经
佚名
《大乘悲分陀利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传承了慈悲与智慧的核心教义。经中阐述了菩萨道的重要性,强调慈悲心对众生的救助与利益。通过深入的教理探讨,倡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强调对一切众生的平等关爱。经文不仅启示了修行者的内心成长,也提供了智慧指导,帮助人们面对困境与苦难。作为佛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乘悲分陀利经》在弘扬佛法、引导信众行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和传播大乘法的宝贵资源。
山海经
佚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不仅是地理书,更是一部神话巨著。全书共十八卷,涵盖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及民俗等内容,记录了277种动物及大量怪异神话,诸如夸父追日和女娲补天。尽管其成书作者与时间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书稿源于战国至汉代,经过多位楚人的编纂,展现了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山海经》曾有图文并茂的版本,后因历史变迁而失传,现存版本皆为后世考订,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神器与巫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法鼓经
求那跋陀
《大法鼓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源自古印度,以简洁深邃的语言阐述了佛法的根本教义。经文通过故事和寓言,揭示了因果法则和智慧的力量,鼓励修行者以慈悲和觉悟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全经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悟道、解脱和菩提心等主题,为信徒提供了深入思考与修行的指导。《大法鼓经》不仅是精神的滋养,也是心灵的指引,适合在各个层面上追求内心宁静与智慧的读者。通过诵读与反思,传承佛法的智慧,培养内心的善良与慈悲。
文中子中说
王通
《文中子中说》是以《论语》为蓝本,记录隋代大儒王通及其弟子问答的经典著作,共十卷。书中包含王通在政治、哲学、伦理、历史和文学等领域的思想,深刻反映了隋末唐初士人的思想状态。此次整理版本选用江安傅氏双鉴楼所藏宋刻本为依据,并进行各本校勘,力求为读者呈现一部精审的整理本。作者秦跃宇,文学博士,现为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著有《六朝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