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作者:昙无兰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是东晋时期三藏法师竺昙无兰译的经典作品。经文中,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与五百位婆罗门及其子弟进行我种与人种的辩论。婆罗门强调其种族的优越性,认为自身是梵天子孙,生于口中,死后应得天界的荣耀。对此,佛陀回应道,真正的尊贵源于个人的行为与心念,任何种族并无天然的优劣。经文探讨了善恶的因果,揭示了超越门第和种类的真实智慧,强调对内心修炼的重要性。

正文

东晋西域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五百比丘俱。舍卫城中有婆罗门五百人。五百人相将俱出城。自至其田庐。相与共坐讲议言:本初起地上人时。皆是我曹婆罗门种,第二种者刹利,第三种者田家,第四种者工师。我曹种最尊。初起地上作人时。皆是我曹种。初生时从口中出今世人反从下出在。

天下者,我曹种为最尊。我曹种皆是第七梵天子孙。佛反言天下一种耳。佛皆持我曹种。与刹利田家工师种等。我曹种死皆上梵天。佛反持我曹种。与凡人等。自相与议。谁能与佛共讲议分别是种者,时有婆罗门。有一子年十五六。字頞波罗延大圣。明工书知方来之事。五百婆罗门中。无有能与等者,皆师事之。能说经知天下事。頞波罗延大圣身有奇相。诸婆罗门自共议言:独頞波罗延能与佛共谈。我曹皆不能与佛共谈。五百人共告頞波罗延言:佛以天下人为一种。我曹种与刹利田家工师异。我曹种从梵天来下生从口出。今世人生反从下出。佛言:天下有四种。四种皆佳。愿頞波罗延自屈俱往与佛共讲。頞波罗延言:佛持正道能答应正道者,欲持婆罗门种往。不其有持道道正也。五百人皆言:我曹持頞波罗延作师。何为不往讲是四种事。如是者再三。頞波罗延即起。与五百人俱到佛所祇树。阿难白佛。有婆罗门子字頞波罗延。年十五六。所从五百长老婆罗门来在外。佛言:呼入。阿难出请頞波罗延入。頞波罗延等五百人皆住。不为佛作礼。自说言:我有小事欲问佛。佛言可坐。頞波罗延白佛。我欲有所问。宁可相答。佛言有所疑者便说之。頞波罗延言:我曹种道说与刹利田家工师种异。言我曹种是梵天子孙。我曹先祖初生时皆从口出。死皆上天。佛报言:我经不道说异种。若婆罗门娶刹利女。刹利女为生子。刹利娶田家女。田家女为生子。田家娶工师女。工师女为生子。工师娶婆罗门女。婆罗门女为生子。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我先世无数劫时。亦作婆罗门子。亦作刹利子。亦作田家子。亦作工师子。自致为王子。今身为佛。佛告頞波罗延。我问若一事若如事说之。佛言:若见世间人善家子为人作奴。奴反免为人作子不。頞波罗延白佛言:我闻月支国中有是。佛言:是何等故。善家子反作奴。奴反为人作子。是奴志意施行善故人用作子。子作奴者志意施行恶故。自卖为人作奴耳。若曹言人有种如是者,人种在何所。佛言:若有婆罗门刹利田家工师是四种。甚为喜杀喜盗喜淫喜两舌喜恶口喜妄言喜谗人。喜与痴人相随。喜瞋怒喜祠祀。作是行者,宁堕地狱中不。頞波罗延言:婆罗门种说。虽有是恶我种最尊。是梵天子孙生从口出。死皆当上天。佛言:其有婆罗门刹利田家工师种。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两舌心无恶口心无妄言心。无喜谗人心。无喜随愚痴心。无喜瞋恚心祠祀心。如是死者不生天上耶。頞波罗延言:如是皆生天上。佛言:若说种类者在何所。佛言:人种类皆从心意识出。心意识施行善者,生天上人间。心意识恶者,入虫兽畜生鬼神地狱道中。其有婆罗门刹利田家工师种施行恶者,同入三恶道中。如是者种在何所。婆罗门种施行亦有善恶。刹利种施行亦有善恶。田家种施行亦有善恶。工师种施行亦有善恶。若曹自说言有种。如是种为在何所。若婆罗门持意怨是虚空。刹利田家工师亦怨是虚空。不能中伤也。用意言等。但婆罗门持意自贡高世间耳。婆罗门种刹利田家工师种。入大溪水中各自浴垢堕水中。宁能别知是婆罗门垢刹利垢田家垢工师垢不。頞波罗延言:垢在大溪水中。当知在何所。若尚不知人垢。反言我种在天上本从口出。馀人从下出。我种人中最尊贵。佛告頞波罗延。若国王闻某国某郡县某聚落。有婆罗门及子高明。有刹利及子高明。有田家及子高明。有工师及子高明。王即徵召俱为王臣。王岂问种类耶。其高才明达者,王即先与好郡国。王何以不问子种类。若曹言有种类者,为頞波罗延若戒在何所。从诸长老坐在长老上。是五百人。何以不责若种类若作师。其有婆罗门刹利田家工师种及馀种。寒时俱在大火边。火热不独至一种所。温热皆等耳。若有大船渡水。婆罗门刹利田家工师种俱在一船上渡船不独渡婆罗门种。亦不独度馀种。佛问頞波罗延。若婆罗门刹利田家工师种亦馀种子在母腹中。时同十月有增减耶。頞波罗延言:皆十月耳。无有增减也。若曹何以说言我种梵天子孙生从口出。婆罗门种刹利种田家种工师种亦馀种。日月何以不独照若一种。何为并照馀种。頞波罗延言:我种自说言胜馀种。佛告頞波罗延。有驴父马母马为生子名是何等。頞波罗延言:名骡。父亦不字为骡。母亦不字为骡。若何以字为骡我先祖呼作骡。我随言骡。有马父驴母驴为生子若名为何等字为駏驉。父亦不字。为駏驉。母亦不字为駏驉。若何知为駏驉。我先祖呼为駏驉。因随言駏驉。婆罗门娶刹利女。刹利女为生子。当名为何等。当言婆罗门种刹利种。頞波罗延言:不知当呼何种。佛言:若不自知类。何以名骡駏驉。刹利女为婆罗门生子。入若门中随若祠祀随若种类。是儿然後高明。若曹当承事当出去。我曹当承事。婆罗门娶田家女。田家女为生子。子有杀心有盗心有淫心有两舌心有恶口心有妄言心有谗人心有喜随愚痴心。有瞋恚心。有祠祀心。有是行者,若曹与相随不。我曹不与相随。子心意识施行恶。我曹当逐出不内我曹群辈中。佛言:若曹自说。是梵天子孙生从口出死当上天。若曹但见心意识施行恶便生相逐。何为道说种类。佛言:若有婆罗门种。中有不孝父母者,喜杀盗行十恶者,死当趣何道。頞波罗延言:心意识施行如是者,死当入地狱中。佛言:若曹言:我种本梵天生从口出於人中最尊。何为入地狱中。佛言:天下人无种类无有常。高明者,心意志善施行好是为尊贵。心意施行恶是为下贱。頞波罗延自思念。我本不欲来。众人共使我来。自思惟。我本意不得与佛诤。我续言佛道正。佛言:若本时言人当种佳。今反就我言心意志佳。頞波罗延自思念。佛语遮我前後。佛告頞波罗延。乃往去时有七婆罗门皆有道。日日祠祀於天。七婆罗门亦自道说。我是梵天子孙。我曹生亦从口出。凡人从下出。我种与凡人异。我种死皆当上天。佛言:我是时亦作道人字阿洫。众人共呼我道为天道。我是时见七婆罗门乃在焰火祠。诸婆罗门皆言:我曹死当如是火光当上天。佛言:我见子曹所为。我自变身体。手持黄金柄幢旄身著白衣。从人假车而往至七婆罗门所。七婆罗门时经行。及子曹见我。呼我作。婆罗门道从何所来。七婆罗门言:若是天道略与我等。何以著好衣载车手持黄金幢。若从何所生欲至何所。从何所来何以来到是间。时我不与语。子曹见我不语。皆瞋既咒我。欲令我住死。子曹咒我。我面更好。子曹更复咒。我面色复重好。七婆罗门大惊言:我曹所咒者皆死。今我咒之面色复更好。更复呼阿洫。自思念。子欲趣何等道。阿洫即答言:我道意胜。若曹何为怒。若曹闻阿洫道天道不。子曹言:我不闻。贤者道人。相见当相问。何为相瞋。阿洫言:我闻若曹说天下婆罗门为梵天子孙。生从口出人中独尊。用是故来相问。若起是火祠天。祠天若法何师道得。无复从先祖闻。七婆罗门言:我先祖为我曹效耳。阿洫道人言:若曹先祖母是婆罗门女他人女。言我曹不知先祖母刹利女田家女工师女。我不知若先祖母为婆罗门生。若曹爱他人生若曹种类。若殊不知先祖。何以知先祖从梵天来生。女人心不可保。若曹能知世间人。夫妇合会云何生子。子曹皆言我不知。若亦不知先祖。亦不知人所生。何为向我瞋怒。凡人相见当先相劳问高下。当知人意志乃可怒。何为先怒。若知子初入腹中时。不父有贪淫之态。母有爱慕之心。所当为作子者,三合成子。所当为子者,谁令温意得父母乃成为子。子在腹中或先世作恶。今在腹中或盲或聋或哑或伛或跛或杌。父母皆不知近。父母怀子在腹中。尚不能知其子好鬼。若曹何以知先祖是梵天子孙。生从口出人中独尊。佛告頞波罗延。先世时七婆罗门尚能咒杀人。是时我不听子曹。所语亦不录也。今我作佛若复来道说我梵天子孙。生从口出人中独尊。佛告頞波罗延。思惟我所语。天下生子。养者为父母。成者师也。頞波罗延婆罗门。又与五百婆罗门及诸婆罗门共思惟。我往时尚为七婆罗门作师。七婆罗门皆道德人能咒杀人。我於今分别道说。是人有种。一为百百为千。千为万万为一。頞波罗延及诸婆罗门俱前。以头面著佛足。不审一为百百为千。千为万万为一。是者何谓。佛言:是世间人贪乐生死者众多。一人生子孙然後更分为百家。百家求道一道耳。何等为一道。谓无为道。如是者一为千千为万。頞波罗延前长跪言:宁可哀畜我曹。如哀沙门莫有恨心。於我曹所请归相捡敛佛。言善。若曹朝来不食。皆起以头面著佛足去。

昙无兰的其他作品

阿耨风经
昙无兰
《阿耨风经》是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文献,讲述了释迦牟尼与尊者阿难的对话。经文围绕善恶法则及人心的善根展开,阐述了在面对善与不善的选择时,如何依循内心的真实感受。释迦牟尼通过生动的比喻,帮助阿难理解人死后堕落或脱离轮回的因果关系,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善法的重要性。这部经文不仅具有宗教教义的深意,也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修行的指导,值得修行者深思与实践。
大鱼事经
昙无兰
《大鱼事经》是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所译的一部经典佛教经文。故事描绘了大鱼对小鱼的告诫,警示它们不要离开安全之地,以免被恶人捕获。然而,小鱼未听劝告,最终遭遇不幸,正如比丘面对诱惑,若不守护自心,便会迷失于欲望,堕入恶趣。作者借此比喻,强调修行者需谨慎自守,避免贪念和诱惑,从而坚持佛法,追求解脱与智慧。该经引导信众对自身欲望进行反思,提倡清净与守戒。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佛说阿鸠留经
佚名
《佛说阿鸠留经》讲述了富有的贾客阿鸠留对于后世生的怀疑及其转变。在一次旅途中,阿鸠留与五百人遭遇饥渴,绝望中遇到一位神秘男子,获得饮食和珍宝。男子揭示自己是阿鸠留前世因善心而得的果报,令他意识到作善与恶的后果。阿鸠留受此启发,回乡布施众人,积累德行,最终得以升天。此经强调信仰与善行的重要性,展现了因果法则的力量。
大乘伽耶山顶经
菩提流志
《大乘伽耶山顶经》由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在伽耶城山顶与大比丘及菩萨的对话,探讨菩提心的本质及修行之道。经中强调,菩提超越三界,虽名相纷纭,但实际无形无相。众菩萨应发心于无所趣,即能接近菩提。进一步解读菩萨的行、智、观以及调伏,明确了修行的路径和目标。同时,佛陀赞证文殊菩萨的教导,显示出其深邃的智慧和慈悲。全经旨在引导修行者认识真理,通过实践获得解脱,最终实现菩提。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
般若,利言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是由般若与利言翻译的佛教经典,记录了大花严长者在室罗筏悉底国与佛陀的对话。长者询问施饮食者可获何种回报,佛陀以如来力为答,并通过精妙的比喻逐层解释了力量的等级,从凡牛到如来力,展现佛法的深邃与广博。佛听后,长者感到欢喜并表示愿意奉行佛陀的教诲,体现了对智慧与修行的追求。本经文深入探讨了因果法则与力量的相互关系。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佚名
《得道梯橙锡杖经》是一本古老的佛教经典,内容由释迦牟尼佛向比丘们传授的关于持锡杖的教义。锡杖象征智慧与德行,三世诸佛皆在修行中使用。经文阐释了持锡杖的多重意义,强调依靠其智慧和德行,可以超脱烦恼、获得解脱。持锡杖的威仪法涉及多项细节,指导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锡杖,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是修行的指引,更是对无常与慈悲的深刻反思。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法贤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是由法贤大师翻译的一部重要经文,记录了释迦佛在广严城的教法和宝授菩萨的修行经历。经中描绘了大阿罗汉与菩萨们的修行状态,以及其如何通过慈悲和智慧度化众生。宝授菩萨在经中展现出深厚的法理,强调无相供养与大菩提心,并揭示修行的真实意义。此经的核心在于教导修行者如何离相、无执,达到解脱的境界,最终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听众皆为之欢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