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志计水净经

作者:佚名
《梵志计水净经》探讨了自我清净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纯净能引导人们避免恶趣与不善之道。经文中提到“二十一结著意者”,如邪见、贪愤等,会使人堕入恶趣。相对而言,舍弃这些负面执念,追求善法,能使人得以生福,升入善处。通过类比小儿衣与波罗奈以成衣,论及内外清净的真义,强调透过行善持戒,净化内心是实现真正解脱的关键。最终,众比丘在世尊开示下,感悟到了归依佛法的重要性,决心追随清净的道理。

正文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郁鞞罗(摩竭附边)水岸上。独在树下初成等觉。彼时有计水净婆罗门过中食後彷徉。行至世尊所。世尊遥见计水净婆罗门从远而来。世尊见计水净婆罗门已,为彼故便告诸比丘,若有二十一结著意者,当堕恶趣生泥犁中。云何为二十一。邪见意著结。非法欲欺世间邪法。贪瞋恚懈怠睡眠调戏无耻疑瞋恨恚慳嫉不舍谀谄多无羞无耻无妒嫉增上妒嫉放逸意结。若有此二十一结著意者,堕恶趣生泥犁中。犹若秽垢小儿衣。彼主与染师若染弟子。持衣卤土若牛粪若土以渍之。浣濯洗令极净。虽彼染师及染弟子持彼垢秽小儿衣。以卤土以灰以牛粪以土清净濯洗令极净。彼小儿衣故有黑腻。如是若有二十一结著意者,便堕恶趣生泥犁中。云何二十一。邪见意著结至放逸意著结者,若有此二十一结著意者,堕恶趣生泥犁中。若有无二十一结著意者,便生善处天上。云何二十一。邪见意著结至放逸意著结。若无此二十一结著意者,

便生善处天上。犹若波罗奈以成衣。彼主授与染师若染弟子。彼染师染弟子。持卤土灰牛粪以渍之。浣濯洗极令净。虽彼波罗奈以成衣。彼染师染弟子。以卤以灰牛粪上以渍之。浣濯洗极令净。波罗奈以成衣。极清净白。如是若有无二十一结著意者,便生善处天上。云何为二十一。邪见意结至放逸意著者,便生善处天上。邪见意结见已当弃。至放逸意著结见已当弃。彼意与慈俱满一方正受住。如是二三四上下一切诸方意与慈俱无二无恚。极广极大。无极分别。满诸方已正受住。如是意与悲喜护俱满一切诸方已正受住。是为婆罗门内外洗净。非外净也。沙门瞿昙往诣水浴。汝婆罗门。瞿昙水洗者,一切世间应戒故应福故应度故。此瞿昙。一切世间水洗者,除一切恶故。在水净洗濡。凡愚常乐。此不得除黑黑行。用彼水净。为在水何所见。人作诸恶行。此水何所能净者,有坚牢净者,当持戒行行清净行。行清净行常得应戒。若不杀盗不妄语为得等度。梵志当住此作一切善为得安隐。汝婆罗门。何须还家何须水及家。汝婆罗门。宁求净善法。何须弊恶水。但除尘垢秽。瞿昙或作是念。宁求净善法。不须弊恶水。用除尘垢秽。已竟瞿昙。已竟瞿昙。我今归世尊法及比丘僧。世尊我持优婆塞。从今日始尽命。离杀而归佛。佛如是说。彼诸比丘闻世尊所说,欢喜而归。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诗词
三十六计
佚名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经典之一,包含三十六个策略,起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时期。它汇集了古代军事思想与斗争经验,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书中的“计”依《易经》推演,贯穿了对立的哲理,强调灵活应对的智慧。《三十六计》不仅在战争中具有指导意义,也在生活和商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典故。通过这些经典计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智与策略的重要性。
阿弥陀佛说咒
佚名
《阿弥陀佛说咒》是一部经典的佛教咒语,旨在帮助信众念诵与修行,获得心灵的平和与智慧。咒文通过恳求阿弥陀佛的加持与庇佑,将信众的愿望寄托于菩萨之上,表达了对佛法的虔诚与敬仰。持诵此咒能消除恶业,祈求往生极乐世界,带来内心的宁静与解脱。适合所有寻求灵性成长与救赎的信士,体现了佛教教义的深刻思想与精髓。
百家针灸歌赋
佚名
《百家针灸歌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专注于针灸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它汇集了历代针灸学家的经验,通过歌赋的形式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清晰呈现。书中不仅包括丰富的穴位知识和治疗手段,还强调了针灸操作的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学习和掌握针灸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是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资源。
不退转法轮经
佚名
《不退转法轮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法轮转动的深义及其与修行者心态的关系。经文强调坚定不移的信仰与修行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心念不退,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解脱与觉悟。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教义,本经引导信众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与勇气。它不仅适合佛教徒修身养性,也是对心灵渴望成长与平静的读者的重要启示。无论身处何境,皆能从中获得力量与智慧。
呼家将
佚名
《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或《金鞭记》,是一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描绘了北宋名将呼延赞后人呼延得模的英勇事迹。故事设定在宋仁宗时期,围绕呼家与庞氏的权力斗争展开。呼延得模因事遭冤屈,家族被满门抄斩,唯有儿子呼延守勇逃脱,之后踏上复仇之路。小说中通过包拯、王贵的帮助,呼家人力图洗冤,最终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敌倒庞家,恢复名声。尽管与《杨家将》有相似的忠义主题,但《呼家将》被认为情节较为单薄,行文平易,流传度不及其他热门作品。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
法炬
《除忧患经》是由法炬所译,是一段关于波斯匿王面对其母太后逝世时的思考与佛陀的教导。故事发生在舍卫城,波斯匿王在悲痛中向世尊请教如何面对生死无常。佛陀教导他认识老、病、死及离别的恐惧,提醒他应广泛修习无常观、断除一切欲爱,而不是依赖外在之物赎命。在此过程中,波斯匿王感受到心理的烦恼得到释放,最终心生欢喜,坚定地遵循世尊的教诲,展现了佛法对心理治愈的力量。
桂林风土记
莫休符
《桂林风土记》是莫休符在唐朝时期撰写的一部地志,记录了桂林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本书详细描绘了从古至今桂林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以及诸多名胜如舜祠、双女冢、伏波庙等。作者通过历史典故和个人见闻,展示了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弥足珍贵的是,这些片段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成为后人了解桂林风土的宝贵资料。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
无兰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是东晋三藏竺昙无兰的经典翻译,讲述了一位采花人因偶遇佛陀,而不顾王命,宁愿舍身以花奉佛的故事。在采花过程中,采花人深刻意识到佛法的珍贵,选择以花散佛,展现出无私的信念与菩萨精神。即使面临王的惩罚,他依然坚定地追求真理,最终获得佛陀的加持,受授大乘法名为“妙华如来”。此故事传达了对佛法追求的虔诚与忠诚,以及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守信念的深刻道理。
兜沙经
支娄迦谶
《兜沙经》由後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翻译,记录了诸佛的威神恩德以及菩萨的修行与成就。经文详细描绘了佛法清净的境界,展示了佛陀和菩萨们在十方佛刹的庄严仪式和法会盛况。众多菩萨从不同国土汇聚一堂,向诸佛禀报心念,展现出无数纷繁复杂的众生境况。文中提到的诸佛名号、菩萨法门,以及其无所不在的智慧光明,深刻表达了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博大,是了解佛法与冥想的重要经典作品。
佛说阿难四事经
支谦
《佛说阿难四事经》由支谦翻译,传达了佛教的重要教义。佛陀在世时,阿难询问人们该如何获得福德与度解。佛陀指出,四个关键行为可带来福德:以慈心抚育众生、施予穷困者、恻隐杀生行为,以及供养清净高士。通过慈悲与行善,信众可以获得与供养佛身无异的功德。佛陀强调,即便他离世,经典仍在,与随时实践的信徒同行,大家应当传承这一智慧,让更多人受益。在纷扰的世间,坚守慈心和奉行佛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