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作者:孔子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和言行的古代著作,内容从汉代早期逐步编纂而成,共二十七卷,现存十卷。该书在学术界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认为是伪作,尤其是王肃的整理形成了重要质疑。然而,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其价值与《论语》相当。随着近年来出土文献的发现,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与《家语》相关的汉代文献,进一步证实了其历史地位。尽管存在争议,《孔子家语》仍被视为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目录

卷一
相鲁第一始诛第二王言解第三大婚解第四儒行解第五问礼第六五仪解第七
卷二
致思第八三恕第九好生第十
卷三
观周第十一弟子行第十二贤君第十三辩政第十四
卷四
六本第十五辩物第十六哀公问政第十七
卷五
颜回第十八子路初见第十九在厄第二十入官第二十一困誓第二十二五帝德第二十三
卷六
五帝第二十四执辔第二十五本命解第二十六论礼第二十七
卷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郊问第二十九五刑解第三十刑政第三十一礼运第三十二
卷八
冠颂第三十三庙制第三十四辩乐解第三十五问玉第三十六屈节解第三十七
卷九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本姓解第三十九终记解第四十正论解第四十一
卷十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孔子的其他作品

论语
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政治。《论语》涵盖政治、教育、哲学等多个领域,共20篇、492章,内容丰富。虽然南宋朱熹将其与其他经典合称为“四书”,但其编纂历史复杂,历经多次校订和解读,现代版本与孔子时代相比已无据可考,依然是研究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孝经
孔子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的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孝道的核心思想。全书共18章,由孔子为曾子讲述,传承了孝的理念。该书认为“孝”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根本,也是治国安家的重要准则,强调了忠君与孝顺的联系。不同阶层的人在孝行上应有不同的规范,涵盖了从天子到普通百姓的孝道要求。其影响深远,自西汉以来备受推崇,是《十三经》中唯一获得皇帝注解的书籍。《孝经》的教诲至今仍对社会伦理有重要影响。
孔子集语
孔子
《孔子集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智慧的结晶,汇集了他对人生、社会、道德及教育的深刻见解。这部经典著作通过简练的言辞,表达了孔子倡导的仁爱、礼仪和中庸等核心思想。书中不仅包含了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强调了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集语》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倫理的重要资料。它的智慧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真理和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初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作家凌濛初于1627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受到冯梦龙“三言”的影响。全书原有四十卷,现在日本内阁文库保存的版本为三十九卷,缺失第二十三卷。故事背景涵盖中唐、宋、元及明多个时代,反映了社会婚姻自主及因果法则等主题,生动描绘了明朝的社会生活。凌濛初自述受冯梦龙影响,旨在纠正社会陋习,传播正义。该作品与《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二拍”,是了解明代社会的重要文献。
梁书
姚思廉
《梁书》是唐朝历史学家姚思廉创作的重要作品,成书于636年,记录了南朝梁朝的历史,共56卷。书中分为本纪和列传两大部分,详细记载了从梁武帝萧衍称帝到陈霸先灭梁的历史。它独特之处在于采用散文形式代替当时流行的骈体文,使其内容更为生动易懂。根据已有资料,后人也对《梁书》进行了补充与修订,确保这部重要史作的完整性,成了研究南朝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呼家将
佚名
《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或《金鞭记》,是一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描绘了北宋名将呼延赞后人呼延得模的英勇事迹。故事设定在宋仁宗时期,围绕呼家与庞氏的权力斗争展开。呼延得模因事遭冤屈,家族被满门抄斩,唯有儿子呼延守勇逃脱,之后踏上复仇之路。小说中通过包拯、王贵的帮助,呼家人力图洗冤,最终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敌倒庞家,恢复名声。尽管与《杨家将》有相似的忠义主题,但《呼家将》被认为情节较为单薄,行文平易,流传度不及其他热门作品。
百家针灸歌赋
佚名
《百家针灸歌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专注于针灸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它汇集了历代针灸学家的经验,通过歌赋的形式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清晰呈现。书中不仅包括丰富的穴位知识和治疗手段,还强调了针灸操作的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学习和掌握针灸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是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资源。
三国志
陈寿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所著的重要历史著作,系统记载了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全书由《魏志》、《蜀志》和《吴志》组成,最初分别流传,后合为一书。陈寿曾在蜀汉任职,之后参与西晋的官方记录,因此在著作中体现了对政治立场的尊重,特别是对曹魏的正统地位。书中采用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录历史,内容精简而严谨。后世的裴松之注及多位学者的补充,使其成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三国演义》也基于此书创作,反映了其在文化上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