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作者:孔子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和言行的古代著作,内容从汉代早期逐步编纂而成,共二十七卷,现存十卷。该书在学术界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认为是伪作,尤其是王肃的整理形成了重要质疑。然而,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其价值与《论语》相当。随着近年来出土文献的发现,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与《家语》相关的汉代文献,进一步证实了其历史地位。尽管存在争议,《孔子家语》仍被视为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目录

卷一
相鲁第一始诛第二王言解第三大婚解第四儒行解第五问礼第六五仪解第七
卷二
致思第八三恕第九好生第十
卷三
观周第十一弟子行第十二贤君第十三辩政第十四
卷四
六本第十五辩物第十六哀公问政第十七
卷五
颜回第十八子路初见第十九在厄第二十入官第二十一困誓第二十二五帝德第二十三
卷六
五帝第二十四执辔第二十五本命解第二十六论礼第二十七
卷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郊问第二十九五刑解第三十刑政第三十一礼运第三十二
卷八
冠颂第三十三庙制第三十四辩乐解第三十五问玉第三十六屈节解第三十七
卷九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本姓解第三十九终记解第四十正论解第四十一
卷十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孔子的其他作品

论语
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政治。《论语》涵盖政治、教育、哲学等多个领域,共20篇、492章,内容丰富。虽然南宋朱熹将其与其他经典合称为“四书”,但其编纂历史复杂,历经多次校订和解读,现代版本与孔子时代相比已无据可考,依然是研究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孝经
孔子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的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孝道的核心思想。全书共18章,由孔子为曾子讲述,传承了孝的理念。该书认为“孝”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根本,也是治国安家的重要准则,强调了忠君与孝顺的联系。不同阶层的人在孝行上应有不同的规范,涵盖了从天子到普通百姓的孝道要求。其影响深远,自西汉以来备受推崇,是《十三经》中唯一获得皇帝注解的书籍。《孝经》的教诲至今仍对社会伦理有重要影响。
孔子集语
孔子
《孔子集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智慧的结晶,汇集了他对人生、社会、道德及教育的深刻见解。这部经典著作通过简练的言辞,表达了孔子倡导的仁爱、礼仪和中庸等核心思想。书中不仅包含了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强调了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集语》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倫理的重要资料。它的智慧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真理和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经典志怪小说,由纪昀编写,内容汇集狐鬼神仙等民间故事,反映广泛地域文化,涉及乌鲁木齐、滇黔、台湾和南洋。全书分五书,共24卷,约40万字,融合幻想与现实,揭示官场腐败和社会阴暗,表达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鲁迅高度评价此书,认为其叙述风格优雅,思想深邃,艺术魅力十足,是清代文人重要作品之一,吸引了众多版本和翻译本,走向更广泛的读者。
郡斋读书志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是宋代学者晁公武撰写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现存最早,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计20卷,涵盖45个类别。经部包含十类,史部有十三类,子部则展现了十八类,而集部则设有四类。该书不仅为当时的藏书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还深刻彰显了古典学术的广泛博采与分类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通过《郡斋读书志》,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学术的广度与深度。
三宝太监西洋记
罗懋登
《三宝太监西洋记》是明代作家罗懋登创作的长篇神魔小说,成书于1597年,描绘了郑和在永乐年间七下西洋的传奇故事。小说通过夸张的情节和奇幻的元素,讲述了郑和与碧峰长老、张天师联手征服三十九国的经历,旨在激励明代君臣勇于抵抗外敌、重振国威。全书含有二十卷一百回,内容虽荒诞但生动,融合了历史与神话,展示了明代对于外界挑战的文化反思。
礼记
佚名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汇集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与论述。其文章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世儒者创作,旨在解释与阐述《仪礼》。该书分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成为现代通行版本。全书体裁涵盖散文,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探讨规章制度,还涉及仁义道德,形成了一部深刻的教科书。著名篇章如《大学》、《中庸》、《礼运》均阐明了理想的社会状态和道德观念,至今影响深远。
抱朴子
葛洪
《抱朴子》是东晋葛洪所著的重要道教经典,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探讨仙药制作、养生延年等道家思想,详细阐述了宇宙本体、金丹与方术的多元应用。外篇则反映了葛洪的儒家思想,批判社会现象,论述治国理政之道,强调修身齐家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该书不仅奠定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也强调善行与功德的重要性,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精神解脱与长生,体现了其“立时济世”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