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

作者:刘句
《旧唐书》是后晋时期由刘昫等人撰写的唐代历史记录,成书于945年。全书共200卷,内容涵盖618年至907年的唐朝历史,包括20卷本纪、30卷志和150卷列传。书中以详实资料著称,但后期部分内容相对简略。尽管受到北宋学者的批评,认为文采不足、内容失当,《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仍具重要价值,记录了许多不可或缺的历史信息,如李密的檄文和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该书在史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影响深远。

目录

本纪
本纪第一 高祖本纪第二 太宗上本纪第三 太宗下本纪第四 高宗上本纪第五 高宗下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本纪第七 中宗睿宗本纪第八 玄宗上本纪第九 玄宗下本纪第十 肃宗本纪第十一 代宗本纪第十二 德宗上本纪第十三 德宗下本纪第十四 顺宗 宪宗上本纪第十五 宪宗下本纪第十六 穆宗本纪第十七 敬宗 文宗本纪第十八 武宗 宣宗本纪第十九 懿宗 僖宗本纪第二十 昭宗 哀帝列传第五列传第六
志第一 礼仪一志第二 礼仪二志第三 礼仪三志第四 礼仪四志第五 礼仪五志第六 礼仪六志第七 礼仪七志第八 音乐一志第九 音乐二志第十 音乐三志第十一 音乐四志第十二 历一志第十三 历二志第十四 历三志第十五 天文上志第十六 天文下志第十七 五行志第十八 地理一志第十九 地理二志第二十 地理三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志第二十四 职官三志第二十五 舆服志第二十六 经籍上志第二十七 经籍下志第二十八 食货上志第二十九 食货下志第三十 刑法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李密列传第四 王世充 窦建德列传第七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 宗室(太祖诸子 代祖诸子)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列传第二十一 魏征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 太宗诸子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诸子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 睿宗诸子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 玄宗诸子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卷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忠义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儒学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隐逸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突厥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回纥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吐蕃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西南蛮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东夷 北狄列传第一百五十

刘句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荀子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有《荀子》。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对比。荀子强调后天学习和社会秩序,认为礼的重要性,并主张“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他反对迷信,倡导人定胜天的重要性。此外,荀子的思想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著名弟子包括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荀子的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
度世品经
法护
《度世品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主要探讨轮回、因果与解脱的重要主题。其内容通过寓言、比喻深入剖析人与世界的关系,阐释如何识破幻象、超越苦难。经文强调慈悲和智慧的结合,指导修行者在面对世间困扰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书中提到的种种修行法门,为追求真理和解脱之道的信众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度世品经》不仅是修行者的智慧源泉,也是一部启迪心灵的哲学著作。通过阅读本经,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真谛,走向广阔的觉悟之路。
礼记正义
郑元,孔颖达
《礼记正义》是儒家经典《礼记》的权威解释,也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汉代郑玄和唐代孔颖达的注释版本为今人提供了深入理解的基础,尤其是唐代的官方解释标准,对科举考试及唐代社会文化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书在儒学的《十三经》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学术价值不可忽视。现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复刻了宋代刻本,并融入相关音义注释,方便读者深入学习与研究。
本事经
玄奘
《本事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梵语称为“ity-uktaka”,由玄奘三藏于唐永徽元年(650年)翻译而成,共七卷。它属于九分教,依照内容分为三法品,其中一法品含六十经,二法品含五十经,三法品含二十八经,总计一百三十八经。其内容与巴利经典中的《小部·如是语经》极为相似,是探讨佛法与教义的重要文献,展现了深厚的佛教思想与智慧。
乐府杂录
段安节
《乐府杂录》是唐代段安节所著的重要音乐史料,记录了开元后期音乐、歌舞、乐器等方面的内容,揭示了唐代后期礼乐制度的变迁,是研究唐代音乐发展宝贵的资料。该书详细描述了乐制、歌舞、俳优及著名乐器演奏者的历史,并探讨了词调的起源,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段安节,唐代宰相的后裔,博通音律,书中融汇了丰富的音乐知识,有助于补充《教坊记》的不足,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