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柩

作者:古代医者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它以对话形式探讨病理、病机,强调“治未病”理念,提出养生、延年的重要性。本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主要由黄帝及其大臣们的讨论构成,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内容涵盖阴阳、脏象、经络等医学知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与注释,尤其是唐代王冰的注释版本,至今仍广泛流传,成为中医实践的重要依据。

目录

黄帝灵枢经叙
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 法本输第二 法地小针解第三 法人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法时
卷之二
根结第五 法音寿夭刚柔第六 法律官针第七 法星本神第八 法民终始第九 法野
卷之三
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
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营卫生会第十八四时气第十九
卷之五
五邪第二十寒热病第二十一癞狂病第二十二热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病本第二十五杂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口问第二十八
卷之六
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五乱第三十四胀论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阅五使第三十七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血络论第三十九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之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病传第四十二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外揣第四十五五变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
卷之八
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论勇第五十背腧第五十一卫气第五十二论痛第五十三天年第五十四逆顺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
卷之九
水胀第五十七贼风第五十八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五禁第六十一动输第六十二五味论第六十三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之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针第六十七上膈第六十八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寒热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
卷之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卫气行第七十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之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岁露论第七十九大惑论第八十痈疽第八十一

古代医者的其他作品

黄帝内经:素问
古代医者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素问》通过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阐述了疾病的病理和治疗理念,倡导以“治未病”为主,强调养生和延年。该书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普遍认为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其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对后世医学乃至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经典,还被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体现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角色在三国时期的权谋斗争与英雄传奇。小说通过“桃园结义”和“赤壁之战”等经典情节,探讨忠诚、义气和智谋等主题,深受读者喜爱。尽管情节上有虚构,但其文化影响深远,广泛应用于成语、戏剧、电影和游戏等领域,成为历史与人性、道德的深刻探讨。值得反复阅读。
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经
法护等
《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深刻阐述了菩萨如何通过智慧与慈悲,逐步进入诸佛的境界。经文强调修行者应以清净心体悟法界真相,超越自我,融入佛性。书中传达了慈悲与智慧相辅相成的重要性,鼓励信众通过禅修和善行,培养内在的光明与觉悟。此经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入探讨,更是指引修行者实现自我解脱与利益众生的宝贵指南,是理解佛教智慧的重要文献。
宋书
沈约
《宋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书之一,由南朝梁的沈约等人编撰,记录了刘宋政权60年的历史。书中包含10篇本纪、60篇列传和30篇志,共100篇,记述时间从420年到479年。沈约在撰写中经过大量考证和补充,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包括诏令、奏议等,对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有八类志,如天文、礼、乐等,提供关于古代法规、乐曲及官职的珍贵信息,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海公大红袍传
佚名
《海公大红袍传》是明清公案小说的经典,生动描绘了清官海瑞公正审案的故事。作品基于民间轶事,通过“好事者以耳目所睹记”的叙述方式反映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然而,小说中案件与历史记载差异显著,并不适合作为研究海瑞的史料。相反,它通过虚构情节传递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唤起对清官理想的共鸣,反思与期盼明清时代的政治风气。
周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
《周礼注疏》由郑玄创作,贾公彦进行疏解,是研究周代官制的重要文献。书中详细阐述了周代的官职设置,包括天地春秋六官及其下属功能。然而,这本书在古代流传中衍生诸多版本,导致后世读者难以理解。因此,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为底本,结合历代善本及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增添新式标点,使《周礼注疏》更易于阅读,成为现今学者研究周代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