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奇女传

作者:不题撰人
《木兰奇女传》全名《忠孝勇烈木兰传》,是一部清代小说,包含四卷三十二回,以北朝民歌《木兰辞》及相关史书为基础,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书中描绘了木兰从军十二载的艰辛旅程,她为国家屡建奇功,最终却因卷入武则天的乱政而遭受冤屈,选择剖心自杀以示忠诚,悲剧的结局令人心痛。同时,该书还考证了木兰的姓氏与家乡,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感。

目录

第一回 朱若虚孝弟全天性 朱天锡聪明识童谣第二回 窦忠怒击虎头牌 朱盈梦会痘神女第三回 入龙宫凡夫行雨 酬茶恩义士封尸第四回 授天书蛟精返窟 谒越王女侠盗令第五回 弹宝铗红绢说奇人 画三策李靖献良马第六回 评花卉盈川师李靖 观书法若虚荐尉迟第七回 魏征挥金逢杰士 若虚解梦识天机第八回 木兰山天禄三祈嗣 大雾顶丧吾初聆法第九回 观音寺丧吾说法 白莲池九贤赋诗第十回 朱若虚遗言嘱子媳 尉迟恭奉旨造西寺第十一回 天禄贫受千户职 木兰剑劈白狐精第十二回 香元参禅难丧吾 太宗降诏讨突厥第十三回 怜亲病孝女从征 听波声木兰赋诗第十四回 占营运李靖识奇人 饯军仪青莲谈敌国第十五回 黑水渡焦周回上国 五台山靖松赠明驼第十六回 界牌关额保告急 五狼关颉和被擒第十七回 老颉和再抢五狼 小木兰三败番兵第十八回 木萁三败诱唐兵 木兰黑夜袭界牌第十九回 宛邱城唐将献捷 石子铺宝林被擒第二十回 金牛关康和换将 五狼镇木兰装神第二十一回 金沙谷木萁自刎 康和阿仍复帅印第二十二回 康和下令敕番兵 尉迟冒雪取金牛第二十三回 太宗降诏责尉迟 突厥出榜募贤士第二十四回 真孝女遭厄刎颈 铁道人遗书诛妖第二十五回 突厥称臣降中国 木兰举酒论奇门第二十六回 靖松封书谢故人 太宗赐爵酬将士第二十七回 天禄焚香祝神明 丧吾悬书试门人第二十八回 木兰险遭花棍厄 太宗敕赐功臣宴第二十九回 伍登省亲走湖广 太宗慕贤赐诏书第三十回 木兰初上陈情表 丧吾吟偈回西天第三十一回 木兰二上陈情表 太宗屈杀伍娘子第三十二回 木兰三上陈情表 太宗建庙旌贤良

不题撰人的其他作品

乾隆南巡记
不题撰人
《乾隆南巡记》是一部充满传奇和侠义色彩的小说,通过乾隆帝化名高天赐微服私访的故事,展现了其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英雄形象。小说在紧凑的情节中融入激烈的打斗场面和神秘的护佑,深受百姓爱戴。书中描绘的反派角色和邪恶势力,既突显了乾隆的伟大,也揭示了盛世下的社会阴暗面。虽然存在一些叙述上的瑕疵,但整体结构紧凑、语言流畅,使其成为经典的旧时说唱艺人底本,兼具娱乐性与社会意义。
绣球缘
不题撰人
《绣球缘》是清代一部经典的才子佳人小说,讲述了万历间朱能与黄素娟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围绕着黄素娟投水自尽被张居正救起的发展,以及两人经历的重重磨难,最终获得团圆结局。小说结构虽略显简单,情节上也不乏俗套,但依然展现了阴谋与斗争中的正义与爱情。在奸臣专权与志士落难的背景下,朱能借助贤良淑德的黄素娟及其义父张居正的帮助,成功平反冤屈,最终两家报仇雪恨,成就美满姻缘。小说尽管文字平淡,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人情世故。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书目答问补正
范希曾
《书目答问补正》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学著作,旨在对历史上各类书目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补充。作者通过系统的资料整理与分析,纠正了大量书籍中的错误信息,并对未被充分研究的经典著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读。该书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了解文学、历史与文化的新窗口。不论是学者还是书籍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是研究文献的必备良材。
今古奇观
抱瓮老人
《今古奇观》是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的一部短篇白话小说集,选自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全书共四十篇,内容涵盖丰富多彩的故事,旨在传达果报、劝惩、情节新奇和趣闻等主题。该书在清初广为流传,成为古代白话小说的重要代表,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研究中国文学和民俗的重要资料。
梦溪笔谈
沈括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于1086年至1093年间所著的一部笔记体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书中共分为二十六卷,涵盖了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详细记录了当时社会科技成就与人民贡献。沈括不仅在数学中开创了新的技艺,天文领域提出了重要理论,甚至率先引入“石油”一词。此书不仅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全面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精粹。
管子
刘向
管仲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言行事迹及其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管子》是关于管仲及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刘向对其进行编定,目前存有76篇,另有10篇仅存目录。管仲强调统治者的智慧、德行与实用的治国策略,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子
列御寇
《列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之一,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郑人列御寇所著,旨在启发智慧与心智。全书以寓言形式呈现,分为八篇,著名故事如“愚公移山”和“杞人忧天”深入人心。尽管在唐代被视为道教四部经典之一,现代学者对其真实来源存在争议,认为现存版本可能为后人所伪作,但其文学与哲学价值依然显著。作为智慧的宝库,《列子》不仅启迪思想,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