犭制狗经

作者:支谦
《犭制狗经》是由支谦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主要记载了佛陀在耆阇崛山讲授戒法的情景。佛陀提到,若弟子对师父心生嫉妒,便如曾为狗者,重蹈恶道。佛通过阿难的提问,阐释了持戒的重要性,强调正道与邪道的辨别。同时,针对末世的恶师现象,佛陀警惕弟子防范那些贪图利禄而不传授真理的师长。最后,佛教导阿难,即便曾受恶师误导,但若真心悔悟,依然可以重新获得佛法的利养与救赎。

正文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月十五日说戒。时阿难长跪白佛言:今佛为一切。救开化五道童蒙盲冥者,使脱恶道。佛般泥洹後留舍利十二部经。於世间当令诸弟子持佛威神。传佛经戒开度人民。授其戒法。使人供养。是为如佛无异。佛言:若有人。从我弟子受戒。而有还嫉妒其师者,是人当从恶道中来。阿难问佛。何谓恶道。佛语阿难。过去佛时。有猘狗还啮其主。前佛慈哀。咒愿猘狗。猘狗见佛威神即欢喜。是狗今在泥犁中罪未毕。佛般泥洹後。罪毕用前欢喜故。更生入人道中。从我弟子受戒。正当从作猘狗时主受戒。狗有宿识故。还啮大家。佛言:若有人。从师受戒。还诽谤说师恶者言非我行者如是为如猘狗还啮其主。诽谤道师恶者,宿命本是狗也。阿难问佛。狗罪毕入人道。何以故?复还啮故大家耶。佛语阿难。是狗得入人道。持佛戒法。有所教授。贪利供养。愚痴不解。便行谤说师故。堕五逆恶处。佛语阿难。谛听佛当具为汝说之。阿难言:诺受教。佛言:有人持佛法戒行。教人事佛。令入泥犁中者,阿难惊起。长跪问佛。云何教人当令得佛道。何故更入泥犁中。佛语阿难。汝信佛语不。阿难言:信佛语。佛言:汝信佛语。何故闻人受戒当入泥犁中。惊为若人不入泥犁。佛语为妄。阿难更起作礼头面著地。绕佛三匝。还接佛足。长跪问佛。阿难不解。未知人根。愿佛解之。教人入泥犁意。佛语阿难。後末世时。有弟子作师惰懒。不能勤学。无有智慧。贪秽欲。得人供养。钱财穀帛。持用自活。不精佛法。阿谀随人。见人贪杀。不与杀戒。见人嗜酒。不断酒。多少可饮。人行授人戒法言:多少当得钱物作福。但欲得人物。是为卖戒。令人方更有慢不精戒者,便犯众粗杀生。如是教者,持人著泥犁中。用负佛明教故。令护佛道神得其短。便为恶鬼所病罪重。或能至死偿罪。即入泥犁中。阿难问佛。新发意者,偶值恶师。不晓了。谓法当尔。至使信受其言:愚痴不解故。阿难问佛。更见明师。为可复重受戒不。佛语阿难。於我法中。旷大极可得悔更自湔洗。初发意时。心常蒙冥。为恶师所误。实自不知。更行受戒。始为入法。不知不晓时。非佛弟子。是为世间小善人耳。无大功德。阿难闻佛所说,欢喜作礼。

支谦的其他作品

梵网六十二见经
支谦
《梵网六十二见经》由支谦翻译,探讨异道人对佛法的不同看法与误解。佛在俱留国与比丘讨论他人对自身及法僧的谤言,强调信仰的正确引导和心态的重要性。经中提到,异道思想的根源在于对生命、存在、善恶等的误解,导致他们陷入无尽的见解争辩,无法自拔。佛教导弟子们应以智慧和慈悲来面对外界的误解,以往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觉悟为目标。此经旨在让人们认清自我,超越执念,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觉悟。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支谦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佛陀与梵志费迦沙及其弟子阿颰的交流。阿颰对佛陀的出世和教法产生疑惑,经过佛陀的悉心解答,他逐渐理解了无私慈悲的教义,以及舍弃世俗欲望和贪婪的重要性。佛陀强调持戒的价值,倡导对众生的仁爱,认为真正的贵贱在于人的德行,而非出身。最终,费迦沙及其弟子们归顺佛法,接受了佛陀的教诲。这部经典启示我们追求智慧,献身于他人,同时通过修行得到解脱。
佛说八师经
支谦
《佛说八师经》是支谦所译的经典佛教文本,讲述了佛陀在舍卫国教导梵志耶句的智慧。佛陀强调了八种“师”——即杀生、盗窃、邪淫、恶口、嗜酒、年老、病瘦和死亡,作为修行者应警惕与避免的悲惨后果。每一种师都透视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规范。教义的核心在于劝诫众生行善、修德、知足,最终获得解脱。经过佛陀的教导,梵志领悟真理,发心受戒,成为清信士。这部经典传达了珍惜生命、抵御诱惑与追求觉悟的重要性。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
支谦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是一部集合了佛教思想与文化的经典作品,旨在传达阿弥陀佛的智慧与慈悲。书中详细阐述了净土宗的核心理念,探讨了念佛法门对信徒心灵的滋养与升华。通过生动的故事与深邃的哲理,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佛教的宁静与力量,更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指引。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此书均能带来启迪与思考,是理解净土宗的重要读物。
梵摩渝经
支谦
《梵摩渝经》由支谦翻译,讲述了佛陀与其弟子们在随提国的教化故事。梵摩渝是一位年长的沙门,博览群书,听闻佛陀的神圣,在心中充满崇敬。最后,他亲自前往请教佛陀,见到佛的三十二相时,深感震撼与喜悦。在佛的教导下,他领悟了无上正真觉之道,并成为一位虔诚的信士,承诺奉行佛法,离苦得乐。该经文展现了佛的智慧及佛教教义的深邃,引导信徒在灵性修行中净化自心。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阿弥陀佛说咒
佚名
《阿弥陀佛说咒》是一部经典的佛教咒语,旨在帮助信众念诵与修行,获得心灵的平和与智慧。咒文通过恳求阿弥陀佛的加持与庇佑,将信众的愿望寄托于菩萨之上,表达了对佛法的虔诚与敬仰。持诵此咒能消除恶业,祈求往生极乐世界,带来内心的宁静与解脱。适合所有寻求灵性成长与救赎的信士,体现了佛教教义的深刻思想与精髓。
阿难七梦经
无兰
《阿难七梦经》是由东晋天竺法师竺昙无兰翻译的一部经典著作。故事围绕阿难在舍卫国的七个梦境展开,这些梦象征着未来五浊恶世的景象和佛教法理的预示。梦境中包含了火焰、星宿消失、比丘堕落、邪见盛行等寓意,揭示了信仰与道德的堕落。佛陀在面对阿难的忧虑时,传达了梦境的真正含义以及对未来世道的预警,鼓励他要心存正念,修身持德,抵抗恶世之扰。此经文不仅富含哲理,更让人反思现代社会的道德与信仰变迁。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支谦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佛陀与梵志费迦沙及其弟子阿颰的交流。阿颰对佛陀的出世和教法产生疑惑,经过佛陀的悉心解答,他逐渐理解了无私慈悲的教义,以及舍弃世俗欲望和贪婪的重要性。佛陀强调持戒的价值,倡导对众生的仁爱,认为真正的贵贱在于人的德行,而非出身。最终,费迦沙及其弟子们归顺佛法,接受了佛陀的教诲。这部经典启示我们追求智慧,献身于他人,同时通过修行得到解脱。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
无兰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是东晋三藏竺昙无兰的经典翻译,讲述了一位采花人因偶遇佛陀,而不顾王命,宁愿舍身以花奉佛的故事。在采花过程中,采花人深刻意识到佛法的珍贵,选择以花散佛,展现出无私的信念与菩萨精神。即使面临王的惩罚,他依然坚定地追求真理,最终获得佛陀的加持,受授大乘法名为“妙华如来”。此故事传达了对佛法追求的虔诚与忠诚,以及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守信念的深刻道理。
敦煌坛经
慧能
《敦煌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主要法典,记录了他的教义与指引。该经书展示了顿教思想,强调人人皆有佛性,修行需自省见性。慧能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告诉信众如何超脱生死轮回,通过勿迷于相、见本性,达到解脱。碑文中提到,惠能的法门不拘泥于文词,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修行。该经在后代流传广泛,成为南宗的重要学习依据,鼓励众生通过自身的觉悟走向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