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上一章

本纪第二十 明宗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讳和世王束,武宗长子也。母曰仁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帝生于大德四年十一月壬子。武宗入继大统,立仁宗为皇太子,命以次传位于帝。

武宗崩,仁宗即位。延祐二年冬十一月,封帝为周王。三年春,议建东宫,右丞相铁木迭儿欲固宠,建议立英宗为皇太子。帝少有英气,兴圣皇太后惮之,其幸臣失烈门等亦恐帝立将不利于己,遂附和铁木迭儿,谮帝于仁宗及皇太后。三月,命帝出镇云南,置常侍府,遥授中书左丞相秃忽鲁、大司徒斡儿朵、中政使尚家奴、山北辽阳等路蒙古军万户孛罗、翰林侍读学士教化等并为常侍,中卫亲军都指挥使唐兀、兵部尚书赛罕八都鲁为中尉。敕陕西、四川省臣各一员护送帝至云南。

冬十一月,帝次延安,秃忽鲁、尚家奴、孛罗及武宗旧臣厘日、沙不丁、哈八儿秃等皆来会。教化与秃忽鲁等谋曰:“天下者,武宗之天下也。太子出镇云南,本非上意,由左右之离间。请白其事于行省诸臣,使闻之朝廷,庶可杜谗人之口。不然事且不测。”遂与数骑驰至陕西行省。初,阿思罕为太师,铁木迭儿夺其位,出为陕西行省左丞相。至是,教化至,即与平章政事塔察儿、行台御史大夫脱思伯、中正脱欢,悉发关中兵,分追自潼关、河中府趋京师。已而,塔察儿、脱欢中悔,袭杀阿思罕、教化于河中。诸臣率数百骑拥帝西行,至和林,逾金山而北。诸王察阿台等闻帝至,成率众归附。帝与定约束,每岁冬居札颜,夏居斡罗察山,春则命从者耕于野泥之地。

延祐七年夏四月丙寅,皇子妥欢帖木儿生,其母为阿儿厮兰郡王裔孙,罕禄鲁氏。泰定帝元年夏五月,皇后八不沙至自京师。二年,帝遣使贡文豹。五月,泰定帝遣察乃来。

致和元年秋七月,泰定帝崩于上都。八月甲午,金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起兵于大都,以帝远在沙汉,乃迎皇弟怀王图帖木儿于江陵,且宣言已遣使迎帝,以安众心。复诈称使者自北方来,云周王率诸王兵旦夕至。丁巳,怀王入京师,群臣请即大位,怀王固让于帝曰:“吾兄在北,以长以贤,当有天下,必不得己,宜明以予志播告中外。”九月壬申,怀王即皇帝位,改元天历,颁诏于天下曰:“谨俟大兄之至,以遂固让之心。”

冬十月,齐王月鲁帖木儿等克上都,两京道路始通。于是怀王遣哈欢及撒迪等相继来迎。西北诸王皆同时劝进,帝遂发北庭旧臣孛罗、尚家奴、哈八儿秃从行,诸王察阿台、元帅朵烈捏、万户买驴等皆随扈。逾金山,岭北行省平章政事泼皮、武宁王彻彻秃、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相继至。帝命孛罗如京师,百姓闻使者至,欢呼曰:“吾天子实自北来矣!”

天历二年春正月乙丑,怀王复遣中书左丞跃里帖木儿来迎。乙酉,撤迪等觐帝于行在,奉怀王命劝进。丙戌,帝即位于和林之北。是月,前翰林学士承旨不答失里以太府太监沙剌班辇金银币帛至。帝遣撒迪等还京师,命之曰:“曩朕弟百览经史,迩者得勿废乎?听政之暇,宜亲贤士大夫,讲论古今,以知治乱得失。卿等至京师,当以朕意谕之。”

二月壬辰,宣靖王买奴自京师来觐。是月,怀王遣使以除目奏帝,并从之。

三月戊午朔,车驾次洁坚察罕。辛酉,中书右丞相燕铁木儿奉皇帝宝来上,御史中丞八即剌、知枢密院事秃儿哈帖木儿等各率其属以从。壬戌,造乘舆服御。丙寅,帝谓中书左丞跃里帖木儿曰:“朕至上都,宗室诸王必皆入觐,非寻常仍会比也,诸王察阿台亦从朕远来,有司供帐皆宜豫备。卿其与中书省议之。”

夏四月癸巳,燕铁木儿入觐于行在,率百官奉上皇帝宝。以燕铁木儿为太师,仍兼中书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答剌罕如故。复谕燕铁木儿等曰:“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旧。卿等其以朕意谕之。”是日,哈八儿秃为中书平章政事,前中书平章政事伯铁木儿知枢密院事,常侍孛罗为御史大夫。甲午,立行枢密院,昭武王、知枢密院事火沙领行枢密院事,赛帖木儿、买奴并同知行枢密院事。帝燕诸王大臣于行殿,燕铁木儿、哈八儿秃、伯铁木儿、孛罗等侍。帝谕台臣曰:“太祖皇帝尝训敕臣下云,美色、名马,人皆悦之,然方寸一有系累,即能坏名败德。卿等居风纪之司,亦尝念及此乎?天下国家,譬犹一人,中书则右手也,枢密则左手也。左右手有病,治之以良医,省、院阙失,不以御史台纠之可乎?凡诸王、百官,违法越礼,一听举劾。风纪重则贪墨俱,犹斧斤重则入木深,其势然也。朕有阙失,卿亦奏闻,朕不汝责也。”乙未,命孛罗等传谕燕铁木儿、伯答沙、火沙、哈八儿秃、八即剌等曰:“世祖皇帝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共治天下,大小职掌已有定制。世祖命廷臣撰律令章程,以为万世法。列圣相承,罔不恪遵。朕今居世祖所居之位,凡百司庶政,询谋佥同,标译所奏,以告于朕。军务机要、枢密院即奏闻,毋以夙夜为间而稽留之。其他必先白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毋得隔越陈请。倘违朕命,必罚无赦。”丁酉,陕西行台御史大夫铁木儿脱为上都留守。辛丑,怀王遣使以御史台除目上。癸卯,遣使如京师,卜日,中书左丞相铁木儿补化摄告即位于郊庙、社稷。立皇弟图帖木儿为皇太子,乃置詹事院,罢储庆司。彻里贴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阔儿吉思为中书右丞,怯来、只儿哈郎并为甘肃行省平章政事,忽剌台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那海为岭北行省平章政事。甲辰,敕中书省官吏送宝者,晋秩一等,从者赉以币帛。乙巳,岭北行省平章政事塔即吉、左丞马谋并坐党附倒剌沙免官。

五月丁巳朔,车驾次朵里伯真。戊午,遣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还京师。封帖木儿为保德郡王。己未,皇太子遣翰林学士承旨阿邻帖木儿来觐。庚申,车驾次斡耳罕水东。辛酉,御史大夫孛罗、中政使尚家奴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典四番宿卫。癸亥,车驾次必忒怯秃,翰林学士承旨斡儿朵自京师来觐。庚午,命燕铁木儿擢用岭北行省官吏,凡潜邸旧臣及扈从之士受制命者八十有五人,六品以下二十有六人。壬申,车驾次探秃儿海。封亦怜真八为柳城王,八即剌为陕西行台御史大夫,众家奴为御史中丞。乙亥,车驾次秃忽剌。敕中书省臣铸皇太子宝。己卯,翰林学士承旨唐兀加太尉。辛巳,车驾次斡罗斡秃。壬午,次不鲁通。是日,左丞相铁木儿补化等以帝即位,摄告南郊。甲午,车驾次忽剌火失温。

六月丁亥朔,车驾次坤都也不剌。是日,铁木儿补化等摄告宗庙、社稷。庚寅,车驾次撒里。丁酉,次兀纳八。改都督府为太都督府。己亥,次阔朵。辛丑,次撒里怯儿。壬寅,戒近侍毋辄有奏请。丁未,车驾次哈儿温。戊申,次阔朵杰阿剌伦。辛亥,次哈儿哈纳土。谕中书省:凡国家钱谷铨选诸政,先启皇太子然后奏闻。癸丑,车驾次忽秃。

七月丙辰朔,日有食之。甲子,车驾次孛罗火你。乙亥,次不罗察罕。戊寅,次小只。壬午,中书平章政事哈儿八秃同翰林官祭太祖、太宗、睿宗御容。

八月乙酉朔,车驾次王忽察都。丙戌,皇太子入觐。是日,燕皇太子及群臣于行殿。庚寅,帝暴崩,年三十。葬起辇谷。

冬十月丙申,上尊谥曰翼献景孝皇帝,庙号明宗,国语曰护都笃皇帝。至元六年冬十月己巳,上尊号曰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

史臣曰:“燕铁木儿立文宗,文宗固让于兄,犹仁宗之奉武宗也。明宗之弑,盖出于燕铁木儿,非文宗之本意。然与闻乎弑,是亦文宗弑之而已。”

新元史
柯劭忞
本纪
本纪第一 序纪本纪第二 太祖上本纪第三 太祖下本纪第四 太宗本纪第五 定宗本纪第六 宪宗本纪第七 世祖一本纪第八 世祖二本纪第九 世祖三本纪第十 世祖四本纪第十一 世祖五本纪第十二 世祖六本纪第十三 成宗上本纪第十四 成宗下本纪第十五 武宗本纪第十六 仁宗上本纪第十七 仁宗下本纪第十八 英宗本纪第十九 泰定帝本纪第二十 明宗本纪第二十一 文宗上本纪第二十二 文宗下宁宗本纪第二十三 惠宗一本纪第二十四 惠宗二本纪第二十五 惠宗三本纪第二十六 惠宗四昭宗
表第一 宗室世表表第二 氏族表上表第三 氏族表下表第四 三公表表第五 宰相年表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表第七 行省宰相年表下
志第一 历一志第二 历二志第三 历三志第四 历四志第五 历五志第六 历六志第七 历七志第八 天文上志第九 天文下志第十 五行上志第十一 五行中志第十二 五行下志第十三 地理一志第十四 地理二志第十五 地理三志第十六 地理四志第十七 地理五志第十八 地理六志第十九 河渠一志第二十 河渠二志第二十一 河渠三志第二十二 百官一志第二十三 百官二志第二十四 百官三志第二十五 百官四志第二十六 百官五志第二十七 百官六志第二十八 百官七志第二十九 百官八志第三十 百官九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志第三十六 食货二志第三十七 食货三志第三十八 食货四志第三十九 食货五志第四十 食货六志第四十一 食货七志第四十二 食货八志第四十三 食货九志第四十四 食货十志第四十五 食货十一志第四十六 食货十二志第四十七 食货十三志第四十八 礼一志第四十九 礼二志第五十 礼三志第五十一 礼四志第五十二 礼五志第五十三 礼六志第五十四 礼七志第五十五 礼八志第五十六 礼九志第五十七 礼十志第五十八 乐一志第五十九 乐二志第六十 乐三志第六十一 乐四志第六十二 舆服一志第六十三 舆服二志第六十四 舆服三志第六十五 兵一志第六十六 兵二志第六十七 兵三志第六十八 兵四志第六十九 刑法上刑律上志第七十 刑法下刑律下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列传第二 烈祖诸子列传第三 太祖诸子一列传第四 太祖诸子二列传第五 太祖诸子三拖雷上列传第六 太祖诸子四拖雷中列传第七 太祖诸子五拖雷下列传第八 太宗诸子列传第九 定宗诸子列传第十 世祖诸子上列传第十一 世祖诸子下列传第十二 特薛禅列传第十三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列传第十四 札木合塔而忽台脱黑脱阿列传第十五 客烈亦王罕桑昆札合敢不乃蛮太阳罕不月鲁克古出鲁克抄思别的因列传第十六 木华黎上(孛鲁塔思、霸都鲁安童、兀都带、拜住)列传第十七 木华黎下列传第十八 博尔术 博尔忽列传第十九 速不台兀良合台阿术卜怜吉歹也速□儿列传第二十 者勒蔑也孙帖额忽必来者别列传第二十一 术赤台怯台哈答畏答儿博罗欢伯都列传第二十二 答阿里台蒙力克脱架伯人儿阔阔出豁儿赤兀孙察合安不洼纳牙阿列传第二十三 忽都虎曲出阔阔出察罕木华黎塔出亦力撒合立智理威韩嘉讷列传第二十 耶律楚材铸 希亮有尚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缺)列传第二十七 阔阔不花按札儿 肖乃台 吾也而拔不忽槊直腯鲁华 乃丹忒木台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二列传第一百十三列传第一百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五列传第一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十七列传第一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忠义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忠义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忠义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忠义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笃行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笃行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隐逸列传一百三十九 方技列传第一百四十 释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列女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列女中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宦者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云南湖广四川等处蛮夷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外国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外国二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外国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外国四列传第一百五十 外国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外国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外国七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外国八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外国九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