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上一章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儒林三

刘庄孙刘彭寿林起宗戚崇增程端礼端学倪渊陈澔 师凯刘友益冯翼翁彭丝宇文公谅史季敷赵有桂闻人梦吉陈刚 陈樵牟楷程时登程复心史伯璿詹道传黄景星曾贯周仁荣仔肩孟梦恂钟律黄清老单庚金俞汉朱公迁朱隐老刘霖陈谟 周闻孙邵光祖俞燮元赵汸江克宽

刘庄孙,字正仲,天台人。在大学五年,不获释褐,以诸生卒。喜著书。《尚书》有古文、今文,陈振孙掇拾援据,确然明白,言传心者犹依违不敢置论。庄孙愤然曰:“吾不能接响相附和,各为论者,不没其实。”著《书传》上下篇,二十卷。又著《易志》十卷,《诗传音指补》二十卷,《周官集传》二十卷,《春秋本义》二十卷,诗文集曰《芳润稿》,共五十卷,《和陶诗》一卷。

刘彭寿,眉州人。

父渊,经术深邃,事母以孝闻。著有《读易记》、《易学须知》、《春秋例义》、《春秋续传记》、《左氏记事本末》等书。用荐为永州路学正,卒。

彭寿有俊才,延祐三年进士,授桂阳路平阳县丞,转岳州路行用库使,擢建德路淳安县尹。每月朔日,辄幅巾深衣,升座讲书,淳安士庶听讲无惰容。卒年六十四。

彭寿教学者,必以经术为本。为文,先义理,而后词章。著有《四书提要》、《春秋泽存》《春秋正经句释》。

林起宗,字伯始,顺备内邱人。初,四方传布程、朱遗言,起宗诵之知敬。时刘因以风节、学问著名当世,起宗欲从游,而无以为介。提簦负笈斋沐,立于其门者三日,因嘉其志,受而教之。起宗明于讲说,深思力行,极其至而后已。久之,以家贫思省其亲,因授以治家之法。

归而行之,事亲温清定省,皆有礼节。亲丧,庐墓三年,隐居教授,率其徒立为程限,以验日进之功。其言曰:“学当以圣贤为准,是非得失了然,常在目前,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循序渐进,至于日至之时,有不期而然者矣。”起宗仪容奇伟,晨起正襟危坐,虽造次必依礼法。乡人有一不善,惟恐为其所知,其为人所敬畏如此。

晚号鲁庵。尝作《志学指南图》,以为学道之标准,《心学渊源图》,以为入圣之极功,及《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诸图》《考经图解》、《小学题辞发明》、《鲁庵家说》共数十卷。

至大间,王结官顺德,荐于朝。苏天爵荐知名之士十余人,起宗与焉。后至元三年卒。年七十有六。

戚崇增,字仲咸,金华人。少好学,能为诗、古文辞。年二十七,始尽弃其学,从同县许谦游。著有《春秋学讲》一卷,《春秋纂例原指》三卷,《四书仪对》二卷,《复古编》一卷,《昭穆图》一卷,《历代指掌图》一卷。以经籍之文传写讹舛,乃考许慎《说文》,参以近代诸儒之所订,用古文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将献于有司,未及上而卒。

程端礼,字敬叔,庆元鄞县人。庆元自宋季皆尊尚陆氏之学,端礼独从史蒙卿游,传朱子之绪论。用举者,授广德建平县、池州建德县两县儒学教谕。又为建康路江东书院山长。文宗在潜邸,遣近侍子弟来学,赐以金币,甚加礼敬。后迁铅山州儒学教授,秩满,以将仕郎、台州儒学教授致仕。至正五年卒,年七十五。

初,铅山牲湖书院旁有道观,一日,端礼过其处,有驴跑隙地发之,得石碣十余,刻群贤像。因作群贤堂以祀之。所著有《进学规程》,国子监颁其书于郡县,以为学者法。

弟端学,字时叔,通《春秋》。至治元年进士,授仙居县丞。寻改国子助教,迁国子博士,命未下而卒。

端礼色庄而气夷,善诱学者。端学刚严方正,人皆敬惮之。当时以比河南两程子云。

端学有《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春秋或问》十卷。

倪渊,字仲深,湖州乌程人。从歼继公受《易》及《三礼》之学。高克恭为行省左右司郎中,深器之,谓渊曰:“君大才不可小用也。”及迁行台侍御史,以歼继公、邓文原、陈康祖、姚式与渊,并荐于朝。授杭州路儒学教授。先是,庙学释奠多用俗乐,渊得宋太常乐工二人,使以雅乐教诸生习之。国子监闻其事,因召两乐工为国子乐师。太学备金石之乐,实自渊倡之。

秩满,调湖州路儒学教授,渊用胡青旧法,葺经义、治理两斋,又创仁智轩为游息之地。其后学者为渊立生祠,渊自往撤之。

迁太平路当涂县主簿,有能名。江东廉访副使元永贞按部还,谓廉访使王士熙曰:“吾分按太平、池州两路,廉能之吏,惟一当涂主簿而已。”未几,以年垂七十,授承务郎、杭州路富阳县尹致仕。卒,有《易说》二十卷,《图说》、《序例》各一卷。

陈澔,字可大,江西都昌人。父大猷,宋开庆二年进士,官通直郎、黄州军判官,师事双峰饶氏,以礼名家。

澔承其家学,会萃演绎,而附以己见,著《礼记集说》三十卷。隐居不仕,郡守延为白鹿洞山长,卒。金溪危素尝以《集说》与陈栎《礼记集解》质于吴澄,澄复书曰:“二陈君可谓善读书者,其说礼无可疵矣。”

子师凯,于易象、乐律多所撰述,能世其家学。

至或问泽:“自閟如此,宁无不传之惧。”泽曰:“圣经兴废,上关天运,子以为区区人力天文、地志、律历、象数之学,无不研究。宋亡,兄弟遇乱皆死,友益绝而复苏。饥困著书,不与世接,以为圣人之志,莫大于《春秋》,继《春秋》之迹,莫尚于《通鉴纲要》。凡司马氏宜书而未书者,朱子书之;宜正用未正者,朱子正之,恐朱子之意不白于天下后世,乃著《通鉴纲目书法》五十九卷,历三十年而后成。至顺三年卒,年八十五。

同县冯翼翁,字子羽,著《春秋集解大义》、《性理群书》、《通鉴小录正统》、《五德类编》、《文章旨要》、《五子旨要》、《礼考正》、《古正伪》等书。

彭丝,字曾叔,著《疱易》、《春秋辨疑》,《礼记集说》、四十九卷,《黄钟律说》八篇。俱为名儒。

宇文公谅,字子贞,其先成都人,父挺祖徙湖州。公谅弱冠有操行,嘉兴富民延为子弟师。夜将半,有叩门者,问之,乃一妇人,公谅叱去。翼日即辞归。

至顺四年,登进士第,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改同知余姚州事。省檄察实松江海淤田,公谅以潮汐不常,后必遗患,请一概免科,省臣从之。除国子助教,调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改佥岭南廉访司事,以疾请老。

公谅平居,虽暗室必正衣冠端坐。尝挟手记一册,昼有所为,夜必书之,其不可书即不敢为。门人私谥曰纯节先生。

史季敷,以字行,明州人。世传《夏小正》为夏书,在《大戴礼》中,传之者戴氏也。郑康成为之注。或曰卢辩注,谓为郑氏者非也。山阴傅崧卿,加以训释,多所补正。朱子集《仪礼》,尊信《小正》而用之,其论益定。季敷参考同异,作《夏小正经传考》三卷,参以傅氏本,及采《仪礼》集解,附以释音,复取先儒解经所引《小正》语,及事相附近者,缀于传文下,脱衍者列叙于后,尤称详密。

时括苍赵有桂,字诜仲,有《夏小正集解》,盖取诸家说而更之解者。

闻人梦吉,字应之,金华人。父诜,老游王柏之门。梦吉受学家庭,父子自相师友,手抄七经传疏,深究义理,闭户逾十年,悉通奥旨,乃开门讲学。泰定间,贡授泉州教谕。平生信道既笃,涵养益纯,识与不识,莫不称为有道君子。门人谥曰凝熙先生。

陈刚,字公潜,温州平阳人。受业胡长孺之门,昼夜研索,通《易》、《诗》、《书》三经旨要,著《五经问难》、《四书通辨》、《述历代正闰图》、《说浑天仪》、《说历代官制、《说禹贡洪范》。手抄后,两目盲,人有求其文者,独能口授。雅正高古,人称潜先生。

陈樵,字君采,陈阳人。父取青,从乡先生石一鳌游,与闻朱子之学。樵承空传,继受《易、《诗》、《书》、《春秋》于程直方,精思四十年,恍然有得。著《易象数解新说》、《洪范传经解》、《四书本旨》、《孝经新说》、《鹿皮子集》。樵常制鹿皮为衣,种药闫谷中,自称鹿皮子,故以名其集云。

牟楷,字仲裴,黄岩人,刻志诚正之学,论文务以性命为先,词华为后。有《九书辨疑》、《致中和议河图洛书》、《说春秋建正》、《辨深衣刊误定武成错简》、《管仲子纠辨》、《桐叶封弟辨》、《四书疑义篇》。门人名其书为《理窟》,尊之曰静正先生。

程时登,字登庸,乐平人。时德兴董铢,得朱子之学,传其乡里。有程正则者,私淑之。时登从之游,深彻性命奥义。著《大学本末图说》、《中庸中和说》集朱子之论述问答之语,审示发已发之几,而探索性情体用之极。《太极图》、《通书》、《西铭》,则错综为之互解。又有《周易启蒙辑录》、《律吕新书赘述》、《臣鉴图》、《文章原委》等书。

时婺源程复心,字子见,自幼潜心理学,会辅氏、黄氏之说,折衷成章,名《四书章图总要》二十二卷,皇庆二年,江浙省臣上其书,优诏擢用,辞不出。

史伯璿,字文玑,平阳人。幼强记,精究四书,深得朱子本意。时饶氏辑讲许氏《聚说》胡氏《通旨》、陈氏《发明》,有与朱子背驰者,伯璿著《四书管窥》五卷,多所辨正。

临川詹道传,亦言四书之旨,晦蚀于训诂,幸朱传出,而大义晓然。读者未易窥测,乃用许衡所定句读,著《四书纂笺》二十六卷,行于世。

又余姚黄景星著《四书集说启蒙》,发明朱子之学,尤多心得。

泰和曾贯,字传道,笃志圣贤之学,倜傥有大志。至正中,为绍兴路照磨,御龙泉贼,战殁。著有《四书类辨》、《周易变通》、《学庸标旨》诸书。

周仁荣,字本心,台州临海人。父敬孙,宋太学生。从金华王柏讲学于上蔡书院,与同郡杨珏、陈天瑞、车若水、黄超然、朱致中、薛松年等同门。尝著《易象占》、《尚书补遗》、《春秋类例》。

仁荣承其家学,又师玨,天瑞,治《易》、《礼》、《春秋》。用荐者,署美化书院山长。地在处州万山中,人鲜知学,仁荣举行乡饮酒礼,士俗为变。后辟江浙行省掾史,省臣皆呼以先生。泰定初,召拜国子博士。迁翰林修撰。卒。

弟子多知名士,以泰不花为最著。仁荣居台州,筑一室,甫落成,有友人杨公道舆疾至门,曰:“愿假君新宅以死。”仁荣让正寝居之,未几,杨死,有遗财。杨之弟诣仁,求分之,仁荣不许。对众封籍所贮物,遣人至平阳,呼其子至,悉与之。其笃于亲故如此。

仁荣弟他户,字本道,以《春秋》登延祐五年进士第,终惠州路总管府判官,亦以文学名。

同郡孟梦恂,字长文,黄岩人。与仁同师杨珏、陈天瑞。以荐,署本郡学录。至正十三年,授常州路宜兴县判官,未受命而卒,赐谥曰康靖先生。所著有《性理本旨》、《四书辨疑》、《汉唐会要》、《七正疑解》及《笔海杂录》五十卷。

钟律,字伯纪,开封人。元末乡贡士,不应辟召,肆力经学。元末治《春秋》者,多泥于胡传褒贬之说,其能脱去积习,一以经文为正者,于笔削精义,又往往失之律。采诸家精义,载各条之下,而间附己意,名《春秋案断补遗》,盖取程子传为案,而经为断者,一时称为通儒。

又,黄清老,字子肃,邵武人,累官湖广等处儒学提举,著《春秋经旨》、《四书一贯》,学者号为樵水先生。

剡溪人单庚金,字君范,隐居三十年,著《春秋传说集略》十二卷。

诸暨人俞汉,字仲云,著《春秋传》三十卷,辟儒学官,不就,卒。

朱公迁,字克升,饶州鄱阳人。肆力圣贤之学,以正心诚意为入德之门。至正七年,以遗逸征至京师,授翰林直学士,劝帝:“亲贤远佞、修德恤民,庶天意可回;不然,恐忧在旦夕。”执正恶其切直,不能用,出为处州学正。著《朱子诗传疏义》甘卷,《四书通旨》六卷。

朱隐老,字子方,丰城人。受业于同郡桂庄、涂应、雷远,承朱子遣绪。隐居荷山,精《易》理,及邵子《先天》、横渠《正蒙》诸书。谓:“先天之学,心学也。其图皆从中起。邵子探是图,著《皇极经世》,性命物理之说,重明于世。”学者畏其难,弃而弗讲。乃作《》经世书说》。张子《正蒙》,实与《太极图》、《通书》、《西铭》并传,而未有为之注者,乃作《正蒙书说》。《礼经》残缺已久,朱子虽定为《仪礼经传》,而其辑录,皆出门子,予夺多有未当,乃作《礼说》。《易》之论,精深广大,非近世儒者所知,乃作《易说》。学者称灊峰先生。

同时,刘霖,字雨苍,安福人,博通五经。元季,避地泰和,学者尊师之。性耿介,不随世俯仰。著有《太极图解》、《易本义》、《童子说》、《四书纂释》、《杜诗类注》诸书。

又,泰和陈谟,号心吾,其学亦为乡人所宗,著《书经会通》、《诗经演疏》二书,及《海桑集》。

周闻孙,字以立,吉水人。由乡贡荐入史馆,修宋、辽、金三史,同事多辽、金故臣后,不肯以正统予宋,闻孙疏争之,不报,弃职归。著《尚书一览》《河图洛书序说》、《诗学舟楫》诸书。

同时,俞元燮,字邦亮,其先自建宁徙长洲。通蔡氏《书传》,博采群说,著《尚书集传》十卷。

又,邵光祖,字宏道,亦长洲人,博通好古,研精经传,穷六书之旨。张士诚辟为湖州学正,不赴。著《尚书集说》俱行于世。

赵汸,字子常,体宁人。姿禀卓绝。幼读朱子四书,多所疑难,乃尽取朱子书读之。闻九江黄泽有学行,往从之游,得六经疑义千余事以归。复往,留二年,得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春秋》之学。又从学于临川虞集,闻吴澄之绪论。著《春秋集传》十五卷、《左氏补注》十卷、《春秋师说》三卷,发明师说,度越唐宁诸家。学者称东山先生。卒年五十一。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为饶鲁门人,传黄勉斋之学。

克宽十岁,其父授以《双峰问答》,辄有悟。后从浮梁吴仲迂受业。泰定中,应进士举,以策对伉直,见黜。乃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著《春秋经传附录纂疏》、《程朱传义音考》、《诗集传音义会通》、《礼经补逸》、《纲目凡例考异》,又《环谷集》八卷。元末,为朱子之学者,以克宽为大师。明初,聘修《元史》,欲官之,固辞不受。卒年六十九。

新元史
柯劭忞
本纪
本纪第一 序纪本纪第二 太祖上本纪第三 太祖下本纪第四 太宗本纪第五 定宗本纪第六 宪宗本纪第七 世祖一本纪第八 世祖二本纪第九 世祖三本纪第十 世祖四本纪第十一 世祖五本纪第十二 世祖六本纪第十三 成宗上本纪第十四 成宗下本纪第十五 武宗本纪第十六 仁宗上本纪第十七 仁宗下本纪第十八 英宗本纪第十九 泰定帝本纪第二十 明宗本纪第二十一 文宗上本纪第二十二 文宗下宁宗本纪第二十三 惠宗一本纪第二十四 惠宗二本纪第二十五 惠宗三本纪第二十六 惠宗四昭宗
表第一 宗室世表表第二 氏族表上表第三 氏族表下表第四 三公表表第五 宰相年表表第六 行省宰相年表上表第七 行省宰相年表下
志第一 历一志第二 历二志第三 历三志第四 历四志第五 历五志第六 历六志第七 历七志第八 天文上志第九 天文下志第十 五行上志第十一 五行中志第十二 五行下志第十三 地理一志第十四 地理二志第十五 地理三志第十六 地理四志第十七 地理五志第十八 地理六志第十九 河渠一志第二十 河渠二志第二十一 河渠三志第二十二 百官一志第二十三 百官二志第二十四 百官三志第二十五 百官四志第二十六 百官五志第二十七 百官六志第二十八 百官七志第二十九 百官八志第三十 百官九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志第三十六 食货二志第三十七 食货三志第三十八 食货四志第三十九 食货五志第四十 食货六志第四十一 食货七志第四十二 食货八志第四十三 食货九志第四十四 食货十志第四十五 食货十一志第四十六 食货十二志第四十七 食货十三志第四十八 礼一志第四十九 礼二志第五十 礼三志第五十一 礼四志第五十二 礼五志第五十三 礼六志第五十四 礼七志第五十五 礼八志第五十六 礼九志第五十七 礼十志第五十八 乐一志第五十九 乐二志第六十 乐三志第六十一 乐四志第六十二 舆服一志第六十三 舆服二志第六十四 舆服三志第六十五 兵一志第六十六 兵二志第六十七 兵三志第六十八 兵四志第六十九 刑法上刑律上志第七十 刑法下刑律下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列传第二 烈祖诸子列传第三 太祖诸子一列传第四 太祖诸子二列传第五 太祖诸子三拖雷上列传第六 太祖诸子四拖雷中列传第七 太祖诸子五拖雷下列传第八 太宗诸子列传第九 定宗诸子列传第十 世祖诸子上列传第十一 世祖诸子下列传第十二 特薛禅列传第十三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列传第十四 札木合塔而忽台脱黑脱阿列传第十五 客烈亦王罕桑昆札合敢不乃蛮太阳罕不月鲁克古出鲁克抄思别的因列传第十六 木华黎上(孛鲁塔思、霸都鲁安童、兀都带、拜住)列传第十七 木华黎下列传第十八 博尔术 博尔忽列传第十九 速不台兀良合台阿术卜怜吉歹也速□儿列传第二十 者勒蔑也孙帖额忽必来者别列传第二十一 术赤台怯台哈答畏答儿博罗欢伯都列传第二十二 答阿里台蒙力克脱架伯人儿阔阔出豁儿赤兀孙察合安不洼纳牙阿列传第二十三 忽都虎曲出阔阔出察罕木华黎塔出亦力撒合立智理威韩嘉讷列传第二十 耶律楚材铸 希亮有尚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缺)列传第二十七 阔阔不花按札儿 肖乃台 吾也而拔不忽槊直腯鲁华 乃丹忒木台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五列传第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列传第四十一列传第四十二列传第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五列传第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九列传第五十列传第五十一列传第五十二列传第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五列传第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九列传第六十列传第六十一列传第六十二列传第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五列传第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九列传第七十列传第七十一列传第七十二列传第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五列传第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八传第七十九列传第八十列传第八十一列传第八十二列传第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五列传第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九列传第九十列传第九十一列传第九十二列传第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列传第一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列传第一百三列传第一百四列传第一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列传第一百七列传第一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列传第一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二列传第一百十三列传第一百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五列传第一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十七列传第一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忠义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忠义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忠义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忠义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儒林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儒林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儒林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文苑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笃行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笃行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隐逸列传一百三十九 方技列传第一百四十 释老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列女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列女中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宦者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云南湖广四川等处蛮夷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外国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外国二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外国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外国四列传第一百五十 外国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外国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外国七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外国八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外国九
字号大小
行距